杜甫的生平和思想共28页
杜甫生平

一、生平:杜甫,字子美,比李白小十一岁,生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经过肃宗,到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去世,终年59岁,比李白晚死8年,可见杜甫大半生在玄宗时期渡过。
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在玄宗时期及下台以后,从历史看就是安史之乱期间与乱后。
我们把杜甫的生平分四个阶段来讲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
杜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即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为他以后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十岁(开元十九年,731)他离开书斋,开始了壮游。
前后凡三次,时间在十年以上,第一次游吴越,开元二十三年,诗人24岁,为了参加进士考试,才由江南回到洛阳,没有考中,开元二十四年又开始第二次游历,地区在齐赵(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射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呼鹰皁枥林,逐兽云雪冈”(《壮游》)。
这一点与“十五好釰术”的李白颇为相似。
开元二十九年,杜甫30岁,回到洛阳,33岁时在洛阳遇李白,李白从长安被逐,要游梁宋杜甫又开始第三次游历,同游的还有高适。
这一时期的诗人是热情,充满理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勃勃朝气,与其他盛唐诗人并无二致,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如果说这一时期的诗人是现实主义诗人,母宁认为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
2)、长安困守时期(746——755),35——44岁。
公元746年(天宝五载)诗人来到长安,为了作官。
儒家讲的是积极用世,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赠韦左丞》)。
杜甫第二年参加进士考试,还是未取。
这时期他生活逐渐贫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灸,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甚至开始挨饿受冻。
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开始深入现实,接近人民,认识到当时政治的罪恶本质,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反映现实的作品,奠定了他的创作方向。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

杜 甫 草 堂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安史之乱----人生转折点 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 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 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 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 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 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 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等。
第二个打击,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
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 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 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 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 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 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 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多描绘社会万象,关注人民疾苦,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被后世称为“抒怀诗”的集大成者。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12年)的河南巩县,家境殷实,祖上是世袭官员。
他家境优渥,但杜甫从小心思敏捷,常观察天象,探究自然现象,不喜欢奢侈浪费的生活。
他聪明好学,熟读经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20岁时考中进士,得到了官职。
然而,杜甫的政治梦想并未实现,相反,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多次挫折。
他曾被任命为杂职官员,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辞去官职,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
在他多次辗转各地,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深受触动。
他的诗作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他对朝政腐败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揭示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
在他的一生中,杜甫经历了多次命运的起伏和家族的变故。
他曾多次被流放至偏远地区,并屡遭贫困之苦。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杜甫,反而激发了他对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怒。
他在流亡途中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寻求救济,并不断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指责。
杜甫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但他也不乏描写自然之美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他的诗句雄浑有力,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坛备受推崇,他的朋友辛弃疾称赞他为“子美诗寄江东客、总角声名共凤翼”,杜工部也盛赞他的诗句:“宫词八骏状豪奇,肃肃白日悬青墀。
”这一切都显示出杜甫诗才的高度评价。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如意,在晚年时他更是遭遇了丧子之痛。
770年,他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58岁。
他的去世对当时的文坛和他的亲密友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杜甫的诗作在他逝世后被称为“杜工部诗集”,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的来说,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饱经沧桑,遭受严重的苦难,但他的诗作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诗人。
杜甫出生在陕西成纪(今河南省偃师市)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写诗。
然而,他的家境并不富裕,贫困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各个方面,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才华横溢的表达能力,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反思,也有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他的诗擅长于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悲苦,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困境。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
在他的生活中,饥荒、动乱和个人困境屡次降临。
他多次遭受贬官和流放之苦,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对文学的追求。
相反,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坚定地把握现实,用诗歌来反映和抒发内心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有浑厚豪放的气势,又不失细腻和感人。
他善于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作深受后世文人和读者的喜爱,广为流传,被誉为“诗史一代”的诗仙。
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力图探索人性与社会的冲突,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总结起来,杜甫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经久不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杜甫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歌永远照亮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介绍资料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1],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
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
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工部像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解读杜甫生平

解读杜甫生平解读杜甫生平从《望岳》、《山行》。
《绝句》等作品中认识到了诗人杜甫,了解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报国无门的苦闷。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思想追求。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生平与作品

• 理解并概括此诗后四句将身世之叹与家国之感相交 织的情感内容;
• 认知并说明“悲秋”二字是连接全诗景与情的关键 词语。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病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 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 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 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 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 登台的。身在异地,又年老多病,自然百感交集, 回首五十几年的岁月,终潦倒此生,不禁发出了 久积心头的悲歌。
“诗圣”
• 时代和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成全了杜甫,加 之具有深厚而广泛的艺术修养,“语不惊人死 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精益 求精的锤炼技巧,这一切使杜甫成为古典诗歌 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登
高
杜甫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 用法。 文学知识: 了解诗人杜甫;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课文阅读分析: • 分析此诗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层次和角度;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
•
天宝五载(746)杜甫入长安求仕,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 一艺以上者”到京城应试,结果李林甫搞了一个“野无遗贤” 的骗局,使应试者全部落选。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 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 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 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称“杜陵 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在屡遭挫折之后,直到天 宝十四载(755)他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一 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 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代表作有《兵 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杜甫生平及作品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 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 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 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 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 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 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 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愁 有人悠闲。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将眼前景、古时事 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而使人不觉得这 是用事。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 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 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 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 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 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 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旅夜抒怀
一、背景简介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入 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 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 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 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县),于九 月到达云安.。《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 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 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 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 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因此一路上心 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 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