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作
杜甫的十首代表诗

杜甫的十首代表诗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10《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第三个召唤加重了他的国家事务,他给了两代人他的真心。
(频繁烦恼:频繁)但是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从那以后英雄们就在他们的外套上哭泣。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9《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8《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历尽艰辛,苦尽仇恨,白发满发,酒杯杯残损悬。
这首诗讲述了诗人通过爬山看秋江风光,多年漂泊,体弱多病,孤独寂寞的复杂心情。
它是慷慨的,激动人心的,感人的。
7《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虽力弱,请官夜归。
你要准备早上的做饭,哪怕要在河里打。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导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承载了深沉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受后世文人所称道。
然而,正是基于杜甫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状况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对杜甫诗风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第一阶段:激情奔放的早期诗作杜甫早期的诗作可以看出他的激情奔放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他对于时事的关注和社会变迁的记录,凸显了他的热衷和对人民疾苦的敏感。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感受和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呼声为主题。
例如,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雨水滋润万物、带来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同时也带有对大自然景象的艺术描绘,展示出杜甫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第二阶段:社会关怀与悲悯的高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杜甫的诗风逐渐趋于成熟和充实。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更多地聚焦于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社会混乱和政治腐败的强烈关注。
例如,在《民安各自保》中,杜甫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间有味是清欢,蓬莱文章建安骚。
这首诗中,杜甫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展现了社会动荡对人民的影响。
他通过长江滚滚而来的景象,表达了对于战乱和逐渐衰落的忧虑和悲伤。
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各界保护人民安宁,让大家能够享受到太平安定的生活。
第三阶段:境遇逆境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晚年阶段,杜甫经历了多次流亡和生活的苦难,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人生的反思。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关注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人生哲学的思考。
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品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深刻,富有人文关怀,对社会历史风貌具有强烈的刻画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世称杜牧,唐代文学家,又称杜工部,祖籍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其父杜审言,是一位长在皇室的官员。
他活动的时代正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杜甫出身贵族,但随着天下动乱,他的家道逐渐衰败。
早年家境贫困,多次奔走于官场求职,却屡次不中,经历了外祖父死亡、母亲病逝等重大变故后,他下定决心离开京城,背靠野山,度日艰难。
他的诗歌主题多与国家疾苦、民生疾苦、人类生存等问题相关,对深刻的社会矛盾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被称为“诗史”。
二、杜甫的代表作品杜甫的作品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反映社会的现实主义诗歌,有很高的意义。
以下是杜甫的几首代表作。
1.《登高》此处登高望远,人生余欢自寂寞。
山色江声殊未变,旧时衣服旧钱貌。
小桥流水人家老,古道西风瘦马高。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登高》写的是杜甫背负终生之叹,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种闲适、自由、理性的心态,有一种跳脱尘世的感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作》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橘洲秋柿,霜菊动江南之篱。
端如枯骨之蛴,流若朝露之泫。
何难题醉,倾盖如故?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次中吴,遥想吴王家。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鱼龙潜跃,鸟兽翔集。
纵观天下兴亡,哀在秦、汉之际;人道恶荒,悲于神、禹之叹。
愿前驱千里,快哉飞升。
愿千里送行,共剖西川鱼腥!《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作》是杜甫旅途中抒发感慨的一篇诗歌。
诗中写出了杜甫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于人生的无奈感,衍射出了杜甫深厚的思想和对于人生的洞察。
3.《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有哪些作品

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有哪些作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开阔,涵盖社会、哲理、人生、爱情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本篇文档将为大家介绍杜甫的简介和代表作,希望能对大家学习和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有所帮助。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河南巩县,出生于河南巩县杜陵,故又称杜陵。
其家境富裕,但由于战乱频仍而渐渐衰落。
杜甫年少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才华。
他曾任过进士,但几次失败之后选择离开官场,致力于诗歌创作。
杜甫历经人生曲折,可谓是一位较早意识到诗歌的文化价值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诗人。
他的诗在唐代被广泛传颂,至今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崇高的地位。
二、杜甫的代表作品1.《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名篇。
诗中描述了丰峰塔的景色和杜甫自己的怀想之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对战火纷飞的时代和离别的感慨。
同时也反映了杜甫自己的感受和人生旅程。
2.《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一首小令,也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象征和比兴,描述了大地上一场春雨对人民生活的带来了欣喜和希望。
这首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赤壁》《赤壁》是杜甫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表达了作者的反战和爱国情怀。
这首诗对中华文化和军事史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4.《三别》《三别》描写了杜甫和三位忘年交分别离别的情景。
诗中杜甫对友情和共享艰难的情感表述得非常深刻,折射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对治乱之道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5.《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名篇,诗中描述了他登上岳阳楼时的种种感受和思考。
这首诗流淌着杜甫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既有对社会现状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也有对爱情和生命美好的憧憬。
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作

杜甫生平及代表诗作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兵车行》(节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写作背景: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
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
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不同时期杜甫的诗及翻译大全

不同时期杜甫的诗及翻译大全不同时期杜甫的诗及翻译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春夜喜雨杜甫〔唐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不同时期杜甫的诗及翻译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一、读书与壮游(公元712——745年,0——34岁),20岁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
在洛阳遇李白。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将来生活布满期望,初定抱负,乐观进取。
代表作《望岳》。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746——755年,35岁——44岁),他经受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生疏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绝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怜悯,让杜甫开头关注民生。
代表作《兵车行》。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陷贼和为官(公元756——759年,45岁——48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怜悯,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
四、漂泊西南(公元760——770年,49岁——59岁),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江汉》、《登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不同阶段的代表诗作
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
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望岳》(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
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主要内容:
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兵车行》(节选)(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
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
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主要内容:
在这个时期,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
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
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4、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760年-770年)
这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算算相当于杜甫一生所创作诗歌的70%强,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算是从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创作了四百八十多首。
第二阶段是从766年四月一路流浪至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四百三十多首。
第三阶段是杜甫又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这一阶段杜甫也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诗。
主要内容:
在这一时期,杜甫的作品抒情诗特别多,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回忆往事的,有咏怀古迹的,也有大声疾呼的,更有政治讽刺诗。
具体作品有:《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