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诗作《无家别》
《无家别》杜甫唐诗鉴赏

《无家别》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原文】无家别寂寞天宝后⑴,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⑵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⑶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⑷。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⑸。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⑹。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⑻。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⑼。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⑽。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⑾。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⑿。
【注释】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
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庐:即居住的房屋。
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鞞(pí),古同“鼙”,鼓名。
⑺携:即离。
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
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
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
酸嘶,失声痛哭。
⑿蒸黎:指劳动人民。
杜甫《无家别》读后感

杜甫《无家别》读后感杜甫的《无家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通过描绘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在阅读这首诗后,我深受其情感深沉、意境苍凉的触动。
首先,诗中所描绘的战乱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家园荒芜,蒿藜丛生,一片凄凉景象。
这种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
其次,诗中所表达的无家可归的悲哀让我感同身受。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回到家乡所见所闻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无家可归的人们流浪在外,生活困苦,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这种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和无助,也让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此外,诗中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虑。
诗人感叹家乡荡尽,无论远近都无法找到安身之所。
这种情感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同时,诗中也暗示了诗人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批判,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最后,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他感叹自己无法尽孝,终身两酸嘶。
这种情感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孝顺之心,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总的来说,《无家别》以其深沉的情感、苍凉的意境和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的关切,让我在阅读后深受触动。
它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也让我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
这首诗激发了我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为社会正义和人民福祉而奋斗的道路上。
杜甫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启发和激励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郑板桥与杜甫

,
顷赊 , 大都归并 富豪家 。可怜北海穷荒地 , 半篓盐挑又被拿” ; 人 民被逼无奈 , 只能再次锒铛入狱 , “ 放囚出狱 泪千行 , 拜谢君 恩转 自 伤。 从些更无牢粥饭 , 又为盗窃触桁杨 。 ” 这不禁令人想 起 杜甫 的那句 “ 不过行俭 德 ,盗贼本王 臣” ( 《 有感五 首 ・ 其 三》 ) 。 郑板 桥对百姓 的情感与杜甫一脉相 承, 因此在 以诗写史 时, 颇得杜诗神髓 。 四、 郑诗对杜诗艺术风貌的学习 杜甫是一位具有多样性艺术风格 的伟大诗人 ,其主要风 格特征是沉郁顿挫 , 这 已是历代诗学家所公认 的不争事实。 郑 板桥 十分推崇杜甫沉郁 顿挫 的诗风 , 他在《 潍县署 中与舍弟第 五书 》 中说 : “ 文章 以沉着痛快 为最 , 左、 史、 庄、 骚、 杜诗 、 韩文 是也 。 ……王 、 孟诗原有实落不可磨灭处 , 只因务为修洁 , 到不 得李 、 杜沉雄 ” 。 郑板桥也学习和继承 了这种风格。 晚清词论家 陈廷焯在《 白雨斋词话》 中指 出“ 板桥诗境界颇高 , 间有与杜陵 暗合处 ” 8 8 。郑板桥在任地方官期间 , 创作 了不少诗歌来抒发 内心 的沉郁悲愤之情 , 内容有表现对 民生疾苦的同情 、 对社会 矛盾 的忧虑 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抨击 , 如《 悍吏》 、 《 骨董》 、 《 孤儿 行》 等 。我 们将 杜甫 的《 无家别》 与郑板桥 的《 还家行》 对 比来 看, 便知无论 是诗 歌内容还是布局结构 , 二者都十分相似 。再 如郑板桥仿杜甫 《 同谷七 歌》 所做 的《 七歌》 , 句式 和结 构都与 杜诗极为相似 。 综上所述 , 无论题材 内容还是形式风貌上 , 足可见杜诗对 郑板桥诗作 的影响 。 而郑板桥作为乾嘉诗坛的重要代表 , 研究 和了解郑板桥对杜甫的接受 对于深入理解杜诗在乾嘉时期的 地位 和作用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 [ 1 】 郑 燮著 、 卞孝 萱编. 《 郑板桥 全集》 . 【 M 】 . 济 南: 齐 鲁书社.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篇1《无家别》【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天宝:玄宗年号。
自天宝十四年(755)起,天下开始动乱。
蒿藜:青蒿、蒺藜之类。
泛指野草。
贱子:老兵自称。
旧蹊:旧路,借指故里。
日瘦气惨凄:言日色黯淡无光,故里一片愁云惨雾。
灌畦:给每行畦的作物依次浇灌。
习鼓鼙:练习敲打军鼓。
意即再征入伍。
鼙,战鼓。
委沟溪:言老母去世后被扔到山沟里,得不到儿子送终与安葬。
委,丢弃。
终身两酸嘶:言母亲死于九泉抱恨终天,自己活在人间也永远遗憾。
酸嘶,悲哀。
蒸黎:百姓。
赏析:离乡背井,已觉心酸,无家可别,将何以堪?一个老兵,因邺城溃败而回故里,结果家破人亡,今不如昔,老家只剩杂草一片,狐狸怒啼,可是官府还要他再去服役。
于是无家可归、无家可别的老兵怨愤之极,一声呐喊惊天动地:“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诗词《无家别》的诗意赏析篇2作品原文无家别[唐]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无家别》【赏析】

杜甫:《无家别》【赏析】“三别”与“三吏”都是三篇一组的新乐府诗。
它们是姊妹篇,都是记录乾元二年春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时路上的所见所闻。
“三别”是记兵灾后人民生活困苦之状。
第一篇《新婚别》,写一个女人,结婚后第二天,便送丈夫应征入伍的景象。
第二篇《垂老别》,写一个子孙均已战死的老人,生活无依,只好投杖出门去从军的景象。
第三篇《无家别》写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正要在荒寂无人的乡里中,重新种田过活,却还是被县吏召去服本地的徭役。
情况各各不同,一律反映了唐代府兵制度对人民的迫害。
这里,我们研读《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此诗第一段六句。
用一个战败归家的农民的自述,描写天宝十五载以后,陕、洛一带人民的田园庐舍都已毁灭,只剩一望无际的蓬蒿藜藿。
我的乡里原有一百多家,因为避乱,各自东西逃难,至今活着的人既无消息,死者已化为尘泥。
第二段也是八句。
接着说:我因为相州战败,脱身归来,寻找旧时的道路。
走了好久,才找到自家的巷子,可是已经空空洞洞,没有人迹了。
这时,太阳也灰白无光,天气非常凄惨。
所见到的只有狐狸,竖起尾巴对我凶恶地嗥叫。
再访问一下四邻,只见到一二老寡妇。
“贱子”是自称的谦词,女曰“贱妾”,男曰“贱子”,汉魏乐府民歌中已有了的。
第三段四句。
叙述自己回到荒芜的家乡之后,好比鸟雀留恋住惯了的树枝,不愿到别处去栖宿,因此,对于这样穷苦的老家,也不欲辞去。
气候正是春天,就独自负着锄头去垦地,傍晚还得在菜地里浇水。
以下十四句为第四段。
县吏知道我回家了,就来命我去参加军事训练。
杜甫《三吏》、《三别》的现实主义特色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冽。粉黛亦解苞,衾倜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这里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小儿女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独至”,其实就是细节描写。
应该指出:上述诸特点,在杜甫的叙事诗中往往是同时出现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读杜甫的诗,能使你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置身于战乱流离之中,特别是置身于民众之中。《石壕吏》中踰墙而走的老翁,《新安吏》中应征出行的肥男、瘦男,《新婚别》中因参加平叛战争而暮婚晨别的夫妇,《无家别》中无亲人可别的再次应征服役的战士,他们和杜甫一样,有家国之痛,离别漂泊穷困冻馁之苦。诗人了解这些人,与他们感同身受,同情他们的遭遇,发之为诗歌,为他们忧,为他们愁,为他们哭,为他们鸣不平,为他们呼吁,为他们祈请,也安慰他们,鼓励他们……,诗人的心和他们一起跳动,息息相关。总观杜甫的诗,他的诗不仅有为而发,而且因情而发,写实深刻而又生动具体,情感表达淋漓尽致而又含蓄深厚,从而把写实与抒情高度完美结合起来,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既符合写实原则又符合诗歌抒情的特征,是含蓄的民族审美意识的光辉典范。杜甫在特定的情况下,以其不朽的创作,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实现了由盛唐的书写个人情怀到写实的文学转变,而且继《诗经》之后,把《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推向一个更高的成熟阶段。
《无家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家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诗的开头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农村的荒凉景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昔日繁华的家园如今已变成一片蒿藜,令人感到无比凄凉。
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的遭遇,“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他在战乱中幸存下来,却发现家乡已经面目全非,无法找到自己的家。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这几句描绘了诗人回到家乡的情景,空巷无人,狐狸和狸猫对他怒目而视,更加烘托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诗的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他像宿鸟一样眷恋着自己的家园,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不愿离开。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县吏得知他归来后,召他去习鼓鞞,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投身到战争中。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几句描绘了诗人的无奈和迷茫,他虽然可以在本州服役,但家中已经一无所有,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只能随着命运的安排。
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他的家乡已经荡然无存,无论远近都没有区别,他永远伤痛自己的母亲,因为她在五年前就已经去世,他没有尽到孝道。
他生在这个世上,却无法照顾自己的母亲,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悲哀和自责。
诗人发出了对社会的批判,“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他认为,人生如果没有家,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而这个社会,也应该对人民的苦难负责。
《无家别》是一首充满了悲愤和痛苦的诗,它通过对一个军人的遭遇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它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形容社会死气沉沉的诗句

形容社会死气沉沉的诗词赏读1.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己亥杂诗》-出处:《己亥杂诗》-注释: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翻译: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赏析:诗人用“万马齐喑”来形容当时社会的沉闷和压抑,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变革的渴望。
-作者介绍: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
2.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出处:《蒿里行》-注释:尸骨曝露在荒野,千里之内连鸡鸣的声音都听不到。
-翻译:战乱中白骨暴露在野外,方圆千里都听不到鸡的叫声。
-赏析:描绘出社会的荒凉和死寂,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惨状。
-作者介绍: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3.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出处:《七哀诗三首·其一》-注释:出门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一片白骨遮蔽着平原。
-翻译:走出门外,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那皑皑白骨铺满了辽阔的平原。
-赏析:通过描写白骨蔽平原的景象,烘托出社会的死寂和凄惨。
-作者介绍:王粲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4.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无家别》-出处:《无家别》-注释:天宝之后,一片寂寞荒凉,家园里只有野草藜蒿。
-翻译: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田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赏析: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凋敝和人民的困苦。
-作者介绍: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5.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出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注释:在江村独自归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余生。
-翻译:我独自回到江村的住处,在寂寞中调养余生。
-赏析: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冷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杜甫诗作《无家别》
《无家别》
杜甫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石壕吏》一样,是杜甫《三吏》、《三别》两组组诗中的名篇。
都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诗人自洛阳回华州的途中所作。
公元七五八年的冬天,李唐王朝为消灭安史之乱叛军的余部,调动九路兵马围攻相州(即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县),由于统治者的昏庸和战略战术等方面的错误,结果在第二年(759)三月,唐军大败。
《无家别》就是写的这次战役后,一个溃逃的唐军老兵回到家乡的景况。
诗中通过老兵自言自语的诉说,反映了唐王朝安史之
乱以后,统治者的腐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全诗可分五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死者为尘泥”,总述老兵回乡后所见家乡荒凉景象。
开头两句,概括地描写家乡荒芜的全貌。
“天宝后”既说明荒芜的时间有三、四年之久长;又点出荒芜的原因,是由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
“园庐”是整个的村内村外,满目荒凉,一片“蒿藜”,表现荒芜之甚。
其后四句,以老兵的回忆写出村庄的前后变化。
本来的村庄有百余户人家,大家安居乐业。
但战乱以来,死的永远死了,活着的不知道都逃奔到哪里。
这种今昔景况的对比回想,进一步地渲染了老兵内心的痛苦。
第二段自“贱子因败阵”至“一二老寡妻”,细致描绘老兵回乡后所见家乡的荒凉景象。
“贱子因败阵,归来寻旧蹊”两句是过渡句。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有“从头说起”和“补充说明”的意义。
第一段荒凉景象介绍老兵初回家的总印象,这一段又把总印象具体化,并补叙自己是因邺城阵败,思念家乡而逃回来的。
“寻旧蹊”的“寻”字,很是贴切、含蓄,说明家乡荒芜、变化太大,连过去走熟了的老路都找不到了,需要来回折转寻找,以至走了好久才进到村里。
这是承前面“园庐但蒿藜”的补充。
下面六句接着详细地描写村中的情况:
空巷无人,阳光惨淡,本来是邻里往来,热热闹闹的村庄,而今却成了“狐与狸”的世界,见到“我”来,朝“我”竖毛怒啼,似乎“我”打扰了它们的乐园似的。
“我”又到处去寻找,找遍全村,只找到一两位爬不动、走不了而留下来的老年妇女。
这幅荡寂无人,野兽横行的凄凉景象,与前面“世乱各东西”等句遥相呼应,进一步详细地补充了“世乱”给家乡带来的惨状,处处传达老兵沉痛的心情。
第三段自“宿鸟恋本枝”至“日暮还灌畦”,写老兵回归后的生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是写故土难离,人之常情,就象鸟儿恋着原来的树枝一样。
家乡再破败也是家乡好,所以老兵宁肯忍受孤独、贫穷也要在家乡居住下来,开始早出晚归的“荷锄”、“灌畦”的劳动生活。
这一段既是为以上情节完整的需要(交待了回归后的着落),也为以下出现新的转折而埋下伏笔。
第四段自“县吏知我至”至“远近理亦齐”,写老兵的重被强征。
老兵久役刚归,挣扎在凋蔽的乡土上,以求长存,但就连这点可怜的愿望也不能实现。
县吏知道他回来了,又来强令去服役,老兵接到“诏令”后,心中无限酸楚和矛盾。
诗用六句分三层写出了他的心理变化。
第一层,即老兵接到“诏令”后,首先想到的是这次服役在本乡本土,比上次远在他乡好得多,值得庆幸。
然而再又一想,上次离家还有老母和邻里亲人相辞别,这次却“内
顾无所携”,连一个辞别的亲人都没有,又岂能不伤情。
第二层,再拿“近行”和“远去”的最终利害相比较,虽然是独身一人,还是在本乡服役好,否则还不知将来漂泊到哪里。
又是自幸。
第三层,再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就剩下我一人,到哪里还不一样,管它是远是近。
于是又陷入自伤。
这三层反复变化,层层深入,细腻入微地刻画出老兵又被强逼应征时的心理状态。
第五段自“永痛长病母”至篇末,写老兵临离家时的回忆,道尽“无家别”之惨凄。
母亲是老兵惟一的亲人,上次服役临走时,母亲已卧病在床,本该留下来奉养、服侍。
但为了平定叛乱,他还是挺身而去。
五年后归来,母亲早与世长辞,无人安葬,弃尸沟溪。
对于老兵来说,生不能奉养,死不能尽孝;对于老母来说,生不见儿,死不得葬,都是一生含恨不尽的事,故“终身两酸嘶。
”最后两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是老兵伤痛的感情发展到顶点,几乎由哀而转怒。
一腔愤怒之情,直指腐朽的统治集团,不言而喻,这一切灾难,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因此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末二以点(按:点《无家别》之题)作结。
‘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按:指《三吏》、《三别》)总结,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
《无家别》诗中只有老兵一个人物,通篇都是他的自叙,
没有诗人一言一语的代叙和议论。
这种客观地描述将诗人的看法和感情溶化其中,使诗的思想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刻和充分。
老兵的叙述,首尾完整,层次清晰,并用感情的发展推动情节的演进,是本诗的叙述特点。
老兵败阵归来,所见家乡的荒凉景象,在叙述中,由远及近,由总及详,既看到家乡的现在,又想到家乡的过去;在个人的命运上,既交待了当前的处境,又追叙了过往的遭遇。
这一切都随着老兵感情的变化而波动起伏,层层深入,直至最后造成了老兵“无家”以“别”的结局,故事到此结束,感情也达到了凄凉——哀伤——愤怒的极点,尤其以“何以为蒸黎”结束全篇,非常有力。
其次,诗在老兵的叙述中,该详则详,该略则略,留人以回想的余地。
如“我里百余家”,描述“天宝”以前村中,热热闹闹的太平盛世景象。
仅一笔带过,接下去便是“世乱各东西”。
再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又省略了老兵当找着这“一二老寡妻”时相互激动地言谈和寻问的情景。
这是略的方面,至于详,从诗中就更显而易见。
除了老兵进村后所见到的“空巷”、“日瘦”、“狐与狸”等荒芜景象写得比较具体外,老兵第二次被迫应征时的心理变化,都叙述得非常详尽和细腻。
这对读者深入地了解老兵的感情,同情他的遭遇,从而增强诗的感染力,产生共鸣都是必不可少的细
腻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