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经典化的历程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如下:
1.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
且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
”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2.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个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
间作品,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段时期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3.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
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
4.漂泊西南时期(760年-770年):这段时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
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例如《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
1/ 1。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导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承载了深沉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受后世文人所称道。
然而,正是基于杜甫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状况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对杜甫诗风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第一阶段:激情奔放的早期诗作杜甫早期的诗作可以看出他的激情奔放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他对于时事的关注和社会变迁的记录,凸显了他的热衷和对人民疾苦的敏感。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感受和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呼声为主题。
例如,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雨水滋润万物、带来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同时也带有对大自然景象的艺术描绘,展示出杜甫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第二阶段:社会关怀与悲悯的高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杜甫的诗风逐渐趋于成熟和充实。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更多地聚焦于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社会混乱和政治腐败的强烈关注。
例如,在《民安各自保》中,杜甫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间有味是清欢,蓬莱文章建安骚。
这首诗中,杜甫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展现了社会动荡对人民的影响。
他通过长江滚滚而来的景象,表达了对于战乱和逐渐衰落的忧虑和悲伤。
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各界保护人民安宁,让大家能够享受到太平安定的生活。
第三阶段:境遇逆境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晚年阶段,杜甫经历了多次流亡和生活的苦难,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人生的反思。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关注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人生哲学的思考。
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经典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

经典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蒋兆和创作的《杜甫像》,画于1959年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离人民最近的诗人之一。
白居易曾在读李杜诗后感言:“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人间需要像李白那样的神仙,也需要像杜甫这样的朋友。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死于公元770年,时59岁。
他所处的时代,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所描绘的,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当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开元盛世”的梦幻中时,“安史之乱”已经在酝酿之中。
杜甫的人生也是如此,他一生可以划分为四个较为明显的时期。
一、读书游历时期△连环画《李白和杜甫》,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这个时期的杜甫是年轻的。
二三十岁的年纪,以中国古人的理想“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来说,他只有第一个时期称得上“游”。
比如游览泰山,写下了《望岳》,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壮志。
也能在遇到李白的时候,大骂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书法《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杜甫到长安,意味着游历生活的结束,社会生活的开始。
长安是政治经济中心,这里最为繁华,这里也最为阴暗。
繁华气象,我们可以从他那首著名的《饮中八仙歌》略窥一斑。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何等的才情与豪情,何等的盛唐风貌。
只是,这样的人毕竟很少,大部分的普通人还是要参加科考,寻求出路。
杜甫在长安遭遇了科考失败、无人赏识的处境,好不容易遇到了韦济,能帮他的也不多,只能吐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所以这个时期的杜甫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一方面是奔走无望的现实。
△ 陆俨少《杜甫诗意图》这个时候杜甫已经45岁了。
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杜甫只能逃跑。
不仅自己逃,还要带着家人一起逃。
好不容易逃到鄜州,小儿饿死,自己还要去找皇帝。
所以我们说杜甫很“忠”,忠就忠在他都自身难保了,还想着为国效力。
杜甫生平经历四个阶段及诗歌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生平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少年时期(儒家学习阶段): 杜甫少年时学习儒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儒家思想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
青年时期(道家学习阶段): 青年时期杜甫开始学习道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诗歌,如《登鹳雀楼》。
中年时期(政治阶段): 中年时期杜甫参与政治活动,并写下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政治性质的诗歌,如《白头吟》。
晚年时期(怀古阶段): 晚年时期杜甫怀古,写下许多关于过去和人生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怀古性质的诗歌,如《江雪》。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的创作阶段

杜甫的创作阶段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创作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的初期创作阶段,大约是在公元750年到762年左右,当时他还是个年轻的诗人,尝试写一些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抱负和愤懑之情。
第二阶段是他成熟期的创作阶段,大约是在762年到766年左右,这个时期他的诗歌更详实,更着重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人物事迹,写
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如《登高》、《春望》、《饮中八仙歌》等,这些作品被誉为“真人之诗”。
第三阶段是他的晚年创作阶段,大约是在公元767年到770年之间,这个时期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关注于他自身的命运,他的创作表现
出沉郁、孤独和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特点,如《赠卫八处士》、《竹枝词》等作品。
这个时期的作品深情浓郁、意境深远,更加真实地表现
出了杜甫的文学风格和生命价值观。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唐宋杜诗经典化历程

文化传承
杜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就 已经被视为经典,传承至 今。
02
宋代杜诗的编纂与刊行
宋代杜诗的编纂情况
• 宋代杜诗的编纂情况:在宋代,许多学者和文人致力于杜诗的编纂和整理。其中,比较著名 的有宋敏求、王洙、顾凤毛、蔡梦弼等人。他们不仅整理了杜诗的文本,还进行了校勘和注 释,为后人研究杜诗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清代
诠释者多从杜诗的艺术成就、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如钱谦益、朱鹤龄等。同时,清代学 者也注重对杜诗中的典故、史实等进行考据和梳理。
明清杜诗的影响力
01 明清时期,杜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后 世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一。
02 明清诗人多将杜诗视为诗歌创作的楷模,从中汲 取创作灵感和技巧。
03 明清时期,杜诗也成为了科举考试和文人雅士相 互酬唱的重要内容,传承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经典地位。
唐代的一些帝王将相也喜欢杜诗,他们在政治活 动中引用杜诗,进一步扩大了杜诗的影响力。
03 普通民众
尽管普通民众可能不识字,但他们会听人吟诵杜 诗,从而间接地接触到杜诗。
唐代杜诗的影响力
01
02
03
文学价值
杜诗在唐代就已经被认为 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 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社会意义
杜诗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民生疾苦等引起了广泛的 社会关注,增强了诗歌的 社会意义。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杜诗也逐渐受到了世 界各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唐宋杜诗经典化的反思与展源自05望唐宋杜诗经典化的反思
历史背景
唐宋杜诗经典化是在特定的历史 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受到政治、 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文学价值
唐宋杜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其作品不仅思想深邃,而且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杜甫诗歌经典化的历程
摘要:杜甫诗歌经典化遵循中国传统士大夫文人运用的比附尊崇方式。
杜甫诗歌在唐宋两朝具有迥然不同遭遇,在宋朝经历全面经典化具备深刻的原因,其经典化的几个关键环节具有深刻的文学发展意义。
关键词:杜甫诗歌;经典化;环节
时下的文学经典问题已经渐渐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单向思维转向为“文学经典是怎样形成的”的综合思维。
杜甫诗歌并非写出来就是经典,同样经历了经典化的过程;尤其是宋代儒学对杜甫忠君爱民的士大夫形象进行完美塑造,杜甫更是被推崇为诗家之祖,杜甫诗歌也被奉为诗家之经。
一、杜甫诗歌在唐宋两朝的不同遭遇
在唐朝的三百年间,时兴的知人论世之学在唐人文集序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是综合了先秦两汉以来运用政教伦理作为基础的和魏晋南北朝以来以作家的才情论为基础的两种知人论世的研究类型。
流露在唐代人的笔记小说对于诗歌本身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就可以看出促使经典化产生的知人论世之学的复苏的情况。
但研究表明,杜甫诗歌的唐朝当代的接受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杜甫本人的个人形象在唐代大概也就可以只能够定位于一般诗人、狂士与落魄才子之类[1]。
而且杜甫个人诗集的编撰也不很理想,杜甫诗集多是以抄本的形式进行流传,况且在诗歌的编次上也比较混乱。
真
正对于杜甫诗歌的开始经典式的解读直到宋代以后才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因此,杜甫的诗歌在宋之前的经典地位并没有完全确立,可以从唐代现存的诗歌选本对杜甫的诗歌的冷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更为重要的是在中晚唐时代还缺乏一种对杜甫诗歌进行的经典式解读,还没有开始从诗人的意图到诗本事、诗集编年、诗人与诗文年谱、年表等常规的解读方式。
宋代的儒学复兴并重新取得统治地位,诗经与杜甫诗歌开始并进一步显赫,应该均与儒家的思想统治密切相关。
先秦两汉盛行的知人论世理论作为基础的先秦儒家人性论同时复苏也给杜甫诗歌的接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典化机遇。
宋代学者的崇经辨杜与对杜甫诗歌的知人论世的经典解读风气开始全面兴盛,从而标志着杜甫诗歌经典地位在宋代的事实上的建立。
应该讲,首次将杜甫诗歌与《诗经》进行比附的做法可追溯到中唐时期的学者樊晃,开始以“大雅”来比附杜甫诗歌。
延伸到宋代之后,宗经辨杜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和流行。
二、杜甫诗歌在宋朝经典化及其原因
一般从文学经典化得历史可以看出,古人或文化名人对经典的称引不仅仅可以强化经典本身的文学权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广泛地称引原来的经典同时也是新文学经典形成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单单就六经之后的我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产生而言,一般是以宗经为主要方式,形成以六经为经典化的合法来源与渠道,应该是古
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化的必经之路径。
在我国古代的学术渊源中向来有推源溯流的传统做法,从“深从六艺溯流别”当然就成为推源的主要方向。
宋朝名人宗经辨杜的主要依据一般为《诗经》、《春秋》与《楚辞》三部公认的古代经典,通过运用上述三部经典在杜诗学中的升沉与宋人凭借这三部经典从而对杜甫诗歌渗透的经典元素
进行深入发掘正反映体现了杜诗进行经典化历程的复杂性与曲折
性[2]。
宋朝人尊崇杜甫诗歌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杜甫是诗艺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是基于杜甫的忠君爱国思想。
北宋在开国之初,众多宋朝人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渐发现中晚唐的流行诗风基本源
于杜甫诗歌,杜甫诗歌以其地负海涵和包罗万象的集大成的气势与姿态征服了宋朝学者。
在宋代的开国之初,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客观存在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使宋人易被杜甫诗
歌中忧国忧民的爱国忠君精神所激荡从而产生了心理共鸣而折服。
就杜甫诗歌集大成艺术成就自元稹进行首倡之后,一直到苏轼和秦观等人地尽情发挥,从而成为历代尊杜的通行之说。
就宋朝人对于杜甫的忠君爱民思想的发掘还不仅仅单是一种心理共鸣与佩服,而且也是北宋士人进行自觉参政与议政意识达到空前高涨所致,具体在诗歌领域体现出来就是对诗歌中关于叙事与批评时政自然理性
依据和表现手法的关注关切。
因此对杜甫诗歌的叙事抱有浓厚兴趣,对直陈时事于实录史实感慨,同时又为这种杜诗这种叙事特征
诗歌寻找出艺术风格上的含蓄之美与抑扬褒贬等方面的微言大义。
三、杜甫诗歌在宋朝经典化的关键环节
首先,宋朝以《诗经》《楚辞》为宗作比附以尊杜。
一方面借《诗经》的风雅正特有韵味以及《楚辞》的高洁来标榜杜甫性情之正的为人,而且进一步以杜甫的性情之正作为他的诗歌进行褒贬的合理性依据。
另一方面以《诗经》特有的委婉和含蓄的美等具体的手法来解读杜诗叙写时事与批评时政的功能。
其次,宋朝以《春秋》为宗作比附以尊杜。
此手法亦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借《春秋》的圣人删述具有的批评权威地位来给予杜甫诗歌以叙事褒贬赋予合法性合理性。
另一方面以微婉显晦的春秋笔法来解读杜甫诗歌中可能存在的惩恶劝善等进行微言大义的表现手法与技巧。
在宋代甚至盛行以杜诗补史和证史的风气催生和巩固经典化过程。
第三,以特有的编年法对杜诗进行解读以尊杜。
用编年法的方式也许就是宋朝人重塑杜甫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这对于杜甫的个人形象从传统文人进一步发展到儒家士大夫的角色转换所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3]。
在北宋的中后期诗歌领域内盛行以编年法德阅读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宋人对于诗歌作品的知人论世的经典要求,同时对诗人的人品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由此更加大了杜甫诗歌的经典化力量与影响力。
总之,在中国的古代文学经典生成发展方式的惯例应该是源于
儒家说《诗》的方法。
儒家创立的文学经典化理论与方法,在宋代被学者发扬光大对杜甫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经典化,杜甫诗歌经典化的过程,既是一种文学解读与重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经世致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裴斐.略论两宋杜诗学中存在的一种倾向[j].中国文学研究.1995.3:31-34.
[3]张忠纲.20 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文史哲.2001.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