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包括盛唐时期、李白与杜甫的贡献、诗歌题材的多样化、艺术形式的创新以及唐诗的影响与传承。

一、盛唐时期1.1 时代背景:盛唐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氛围浓厚。

1.2 诗人群体:盛唐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如王之涣、杜牧、李商隐等。

1.3 诗歌特点:盛唐时期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情感深沉为特点,描写了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

二、李白与杜甫的贡献2.1 李白的创作: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为特点,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

2.2 杜甫的贡献: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真实、深刻的社会写实为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2.3 影响与传承: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榜样。

三、诗歌题材的多样化3.1 自然题材:唐诗中自然题材丰富多样,描绘了山水、花鸟、季节等自然景观,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2 社会题材:唐诗中也涉及社会题材,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3 思想题材:唐诗中也涉及思想题材,探讨了人生哲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四、艺术形式的创新4.1 诗歌体裁:唐诗中出现了律诗、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体裁,丰富了诗歌的形式。

4.2 诗歌技巧:唐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3 诗歌音韵:唐诗中的音韵优美和谐,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五、唐诗的影响与传承5.1 文化影响: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对象。

5.2 文学传承: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唐诗的启示。

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诗兴盛的原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而唐诗兴盛是唐朝文化领域中最为耀眼的一笔。

唐诗之所以兴盛,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环境的变化唐朝是一个物质文明、文化繁荣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相对稳定、生活富足以及相对开放的社会氛围,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化得以茁壮成长,人才辈出,有大量的文化精英涌现出来,其中不乏众多优秀的诗人、文人和学者。

这些人的诗歌和思想影响了整个唐代文化,成为唐诗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文化思想的进步唐朝是一个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时期,涌现了众多有识之士,包括学者、官员、文人等。

他们的思想不断提升和拓宽,多角度地解读和表达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了文化内涵。

同时,唐代的现实生活、时事政治和人文思想等各种复杂的因素也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语境,让诗歌内容更加多样化和深刻,使唐诗不仅体现了主人公的个性,同时也折射了时代的风貌。

3. 诗歌技艺的提高唐代的文化多元、繁荣,涌现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诗人们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其诗歌技艺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在领悟诗歌艺术的同时,也在互相比较、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技巧。

唐代众多优秀诗人的交流也使诗歌艺术,尤其是韵律、格律、造诣等方面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也使唐诗的格律体系变得更加严谨有序,语言结构更加美妙优美。

4. 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诗歌的兴盛,使得唐诗成为千古之珍,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必要性显得格外迫切。

唐代有许多重要的文化流派和学术思潮,这些流派和思潮孕育着大量卓越的文化资产,包括丰富多彩的诗歌。

后来的文学家、文化研究者对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需要对唐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传播,以此激发人们对唐诗文化的热爱和钦佩之情。

总之,唐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想、诗歌技艺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唐诗的兴盛,唐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与风貌,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明的瑰宝。

唐代诗歌兴盛的原因

唐代诗歌兴盛的原因

唐代诗歌兴盛的原因唐代诗歌的兴盛那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唐代那可是相当繁荣的,经济发展得老好了。

老百姓兜里有钱,生活相对安稳,这就给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你想啊,人要是天天饿着肚子,哪有心思写诗呢?就像现在,要是每天为了温饱奔波,哪有空去搞文艺创作呢。

唐代的城市发展迅速,商业繁荣,这就催生了很多娱乐活动,而诗歌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大家在酒肆里、宴会上,都喜欢吟诗来助兴,这就跟咱们现在在KTV里唱歌一样流行。

再说说政治方面。

唐朝统治者对诗歌那是相当重视,很多皇帝自己就很喜欢诗歌,还大力提倡。

比如说唐太宗,他就很重视文化建设,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可不小。

而且唐朝科举考试里有诗赋这一科目,这就好比现在高考里有一门专门考诗歌创作一样,那天下的读书人还不得拼命学写诗啊。

为了当官,为了出人头地,大家都苦练写诗的本事,这就使得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诗歌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文化交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那时候,对外交流可频繁了。

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西域的音乐、舞蹈传进来,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诗人看到那些新奇的舞蹈、听到独特的音乐,就忍不住想写点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且唐代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很高,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很兴盛,这些宗教思想在诗歌里也有所体现,就像王维的诗里就有很多佛教的禅意。

唐代社会风气也很开放自由。

这种风气特别适合诗人创作。

不管是男诗人还是女诗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你看唐代的女诗人,像鱼玄机、薛涛,她们的诗写得也很棒,要是在一个很保守、压抑的社会环境里,女诗人可能就没机会崭露头角了。

而且唐代诗人的社交圈子很广,他们可以四处游历,结交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切磋诗艺,互相启发,这就像现在的作家们参加各种文学研讨会一样,大家交流多了,诗歌也就更繁荣了。

浅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浅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浅析唐诗繁荣的原因(2)浅析唐诗繁荣的原因三、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是诗歌荣的肥沃土壤。

任何事情,只要统治阶级提倡重视,有心扶持,那它就有了成长的肥沃土壤。

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大加提倡、奖励,后来统治阶级甚至以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于朝廷,以诗作为进身之阶。

唐太宗李世民在作秦王时,就开设了文学馆,设置了文学学士。

扬州诗局本《全唐诗》卷一就收录了他近90篇的诗歌(6),他在《帝京篇序》中说:“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

……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

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

……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虽然是从儒家的文艺观出发,讲究文艺的实用,但“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也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的喜爱。

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

武后还经常宴集群臣,宋之问就曾经获得过御赐锦袍;王维死后,代宗曾经亲自过问他的诗集的编工作;白居易死后,宣宗曾写诗悼念他。

唐代统治者的这些做法,身体力行地倡导了做诗的风气,也提高了诗人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巩固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而在进士科考试中,诗歌被列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加上唐代“行卷”风尚盛行,“行卷”的作品都是举子们用来直接显示自己在创作上的才能和成绩的作品,这些“行卷”的作品可以较自由地选择题材和主题,可以较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可以有较富裕的时间来从事艺术构思,可以用较多的篇章、较大的篇幅以及各种各样的文体来充分显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和风格。

这些风尚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歌形式,掌握诗歌技巧,促进诗歌创作的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于文学的爱好、提倡与重视,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应该说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诗为何如此繁盛?

唐诗为何如此繁盛?

唐诗为何如此繁盛?在日常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唐诗吧,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是无数古人智慧的结晶。

相信许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唐诗如此之多,发展如此繁盛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唐诗为何如此繁盛的原因,欢迎大家分享。

百度百科的一段资料认为:说到唐诗的兴盛的原因(当然学术界不断地在探讨中),较普遍的看法是:一、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垄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百姓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诗人们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例如;李白遭谗,也就是赐金放还而已)。

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并非是一片颂扬)。

六;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唐诗的发展传统分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 共四个时期。

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

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

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

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

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页 1 第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

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

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

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

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在唐代文化中,诗歌的兴盛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唐朝诗歌的繁荣和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唐朝社会稳定的政治环境为诗歌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和稳定的王朝之一,政治上的稳定和社会的繁荣为人们从事文化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唐朝政府对文化艺术的支持也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唐朝的统治者注重文化教育,他们建立了许多文化机构,如太学、四门学堂等,为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创作的场所与机会。

其次,文人的追求与创新也是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

唐朝的文人儒家思想统治下,注重培养修养与文化修养,倡导文人的自我完善和丰富内心世界。

这种追求内心感悟和审美境界的精神,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力量。

唐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并不满足于既有的形式和主题,他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推动了诗歌的发展。

第三,唐代文人的开放与多元交流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开放与多元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与外部的文化交流促使了唐朝文人们对外部新事物和思想的接纳和吸收,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朝文人们广泛接触到了来自中亚、印度和东亚地区的文化,他们学习了外来的音乐、舞蹈和诗歌形式,并与之融合创新,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内涵和形式。

最后,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为诗歌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唐代,经济发展迅速,商业繁荣,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社会富裕程度较高。

这种繁荣的经济环境为文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

许多文人由于财富和地位的提升,不再以生计为忧,而将更多精力投注在文学创作上,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社会政治环境的稳定与政府的支持下,唐代文人们以追求创新和培养内心修养的精神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同时,与外界的开放交流和繁荣的经济条件也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

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

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

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

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

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

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

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

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

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

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

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唐朝历史背景,阐明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
艺术特点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

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

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

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

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

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

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

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

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

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

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

汇总上面所说, 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

无论从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哪一方面来说, 唐朝都具备了更甚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条件, 给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使唐诗如一颗灿然明珠, 在中国文化史上烁烁生辉, 艳压群芳。

杜甫为唐代一大诗人,其诗歌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
⑴叙事技巧高度成熟,艺术概括、形象典型。

乾元二年春,九节度兵围邺城。

史书没有记载,正是杜甫三吏三别填补空白。

他以实录的笔法,一方面揭露当权者的残暴,另一方面,在写战争带给百姓苦难的同时,歌颂人民隐忍痛苦服兵役的爱国精神。

写法主要是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具有概括性、形象性。

例如:《新安吏》、《新婚別》、仇兆鼇《杜诗详注》:
“君妻”“君床”,聚之暂也;
“君行”“君往”,別之速也;
“隨君”,情之切也;
“对君”,意之伤也;
“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

频频呼“君”,几乎一声三泪,荡气回肠。

⑵描写细腻,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

杜诗叙事方法在中国诗史上的转变,也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困居长安作《哀江头》、《月夜》
浦起龙:“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757年鄜州探家写《羌村三首》
宋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宋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⑶沉郁顿挫的风格:(《进雕赋表》)
沉郁,指感情的深沉、深厚、浓郁、忧愤,是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苍凉悲壮。

从字面上看,顿挫指语意的停顿、间歇、转折,往往呈现在起承转合处。

从风格上领悟,顿挫是感情表达的跌宕反复、千回百折,表现为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抗坠,韵律的曲折有力。

总之是为寄托沉郁之情提供一个适合的时空结构。

二者并列,水乳交融地结合为一体。

五古《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只写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玄宗在骊山的欢娯聚敛以及危在旦夕的情况,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

全篇押入声韵,四句一转,层次分明。

①抒写政治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叙述自己一贯忧国忧民,往昔的情怀。

②写途中闻见感想,述当前的感怀。

③叙述到家后的所见及感慨,写来日的忧怀。

《唐宋诗醇》“此与《北征》为集中巨篇,摅郁结,写胸臆,苍苍莽莽,一气流转。

其大段中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曲折也。


至德二年三月在沦陷的长安作《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⑷萧散自然的风格。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六:“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杜诗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稍为安定,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特点是心境闲适、情趣简淡、境界明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