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
”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
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
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面向社会,面向人民,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其精湛卓越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凝练、精工的语言,沉郁顿挫为主的多种艺术风格,兼擅众美的诗歌体裁,以及诗人崇高的人格和博大的襟怀,都堪称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光辉典范。
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或以叙事为主的诗)上面。
首先,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的老翁,急应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殷勤劝饮的田父,天真稚气的儿童,潇洒狂放的饮中八仙,舞剑酣畅淋漓的公孙大娘,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飘逸不群的李太白,以及如狼似虎的役吏,炙手可热的扬国忠兄妹,烧杀掠夺的安史叛军,昏庸无能的朝廷大臣-----组成了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形象),是杜诗的杰出贡献。
其次,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说话,自然感人。
如《丽人行》这首诗通过对“游曲江”这一典型情节的客观描述,讽刺了杨国忠兄妹势焰熏天、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
诗歌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语,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其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
再次,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
无论是独白(如“三别”)还是对话(如“三吏”),都精彩传神。
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
1、杜甫诗歌的叙事手法: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描写,以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语言技巧表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兵车行》、《丽人行》等,都展现了杜甫叙事诗的高度艺术成就。
2、杜甫诗歌的抒情手法:杜甫的抒情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特点,其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语言引人深思。
例如《登高》、《赠卫八处士》等,都表现了杜甫抒情诗的独特魅力。
3、杜甫诗歌的写景手法:杜甫的写景诗以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为特点,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确的语言技巧表现自然景色的美妙之处。
例如《望岳》、《登岳阳楼》等,都展示了杜甫写景诗的独特风格。
4、杜甫诗歌的社会关怀:杜甫的诗歌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担忧。
例如《三吏》、《三别》等,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5、杜甫诗歌的文化传承:杜甫的诗歌在传承古代文化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他借鉴了前人的诗歌技巧和文学传统,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思想深度的诗歌作品。
例如《泊秦淮》、《江南春》等,都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杜甫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在叙事、抒情、写景、社会关怀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生平事迹杜甫生于唐代贞元二年(712年),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他的父亲杜审言也是一位文人。
杜甫自幼聪慧多才,善于诗词歌赋,十五岁时便已经娴熟于文。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
他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迁都成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他曾经历贫困、疾病和被贬谪等遭遇,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成为了诗歌世界中的大家。
杜甫的文学成就在他的晚年显得尤为突出,他曾任梓州司功参军、检校太傅左庶子、成都郡丞等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他在唐代晚期因赋诗寄托怀抱而受到资政殿翰林孔融的赞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学巨匠。
唐代末年,杜甫病逝于成都市,享年61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激情,他的诗歌创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文学遗产。
二、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接地气,描绘手法独特,饱含情感和思想深刻。
诗歌作品数量达到了1500余首,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
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杜甫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态度。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概括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抓住自己的时机,勇敢面对现实。
三、思想体系杜甫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社会和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是他的创作核心。
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认为只有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得以实现。
他的思想主张中也反映了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视,他批评了一些士人对待文化传统的不负责任态度,并对国家文化繁荣的期许渗透在了他的作品内。
诗圣杜甫的简介及诗词介绍(优秀7篇)

诗圣杜甫的简介及诗词介绍(优秀7篇)散文成就篇一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
”“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
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
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
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
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轶事典故篇二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
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
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
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
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
”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
”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
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
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杜甫,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被人们尊称为“诗史之祖”,代表作品包括《将进酒》、《丽人行》、《赤壁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常以社会现实为主题,表达人民的苦难和不公。
在古代文学史上,杜甫的位置不言而喻。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的生卒年份为712年至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成都(今属四川),是唐朝文学的巨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官职,曾祖父则是唐太宗的宰相,因此杜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杜甫早年曾随父亲云游天下,拜访诸多名士,使他对于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认知。
不过,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连续多次赋闲,债台高筑,日子过得极为贫苦。
他在成都时曾经为了生计,做过军官、税官、民间医生等各种职业,总算保住了小康生活。
770年杜甫离世,享年59岁,葬于岳阳楼下。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序、碑等,尤以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500多首,包含了社会民生、风景山水、政治历史、哲学思考等各个领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1、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多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表现了很多市井百姓的苦苦哀愁,多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同时,他的诗中也充满了对宏大的事物的人文主义思考。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中,杜甫赞美了自己的才华和豪迈,表现了“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
虽然这首诗有些自夸之嫌,但是却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
2、杜甫的风景诗杜甫的风景诗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在诗歌中细致地描绘着风景的细节,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赋予风景更丰富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登高》这首诗,集中了他所想所感,用艳丽的笔墨描绘出自然之美,表现了杜甫的感慨和惆怅。
三、杜甫被誉为“诗史之祖”的原因杜甫因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被公认为“诗史之祖”。
首先,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是对时代精神的卓越展现。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简述杜甫诗歌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
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在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例如《无家别》里,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虚”的场面,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他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等,同样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
卢世榷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
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合、肥二字所以具有“峻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的生平成就_杜甫写了多少诗

杜甫的生平成就_杜甫写了多少诗杜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那杜甫的生平成就是什么,杜甫一生写了多少诗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杜甫的生平成就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甫的生平成就杜甫为唐朝诗人,为汉乐府诗体的开创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以古体和律诗著作,风格多样但其诗风沉郁顿挫,多有忧国忧民的感伤,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后,之后“沉郁顿挫”便成为杜甫诗风的评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诗所描写的思想内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饱满,还有杜诗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炼的字句和顿挫变化的节奏将其中情感表现出来,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诗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见其性情之厚。
杜诗不仅沉郁顿挫,还有变化不断的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想必这和杜甫所描绘的内容各异有关系,他晚年生活经历“安史之乱”得以见识到各种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阅历,因此他创作的题材除了游历、山河、风俗、家人友人还有更多忧国忧民的创作、战争。
政治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在不同的创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诗歌均用不同风格展现其中情感。
杜甫在创作方面十分写实,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将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面貌用诗歌将其全程展现在众人面前,同时塑造了多个有性格有感情且丰满的诗歌人物形象,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杜甫。
杜甫十分擅长描写事物细节,往往这样更能震慑人心,这样细微的写实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个艺术成就。
杜甫写了多少诗杜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那个年代流传诗作最多的一位诗人,他一生写有一千五百多首诗歌,有很多都是传诵千年的名篇。
因此《杜甫诗集》就是杜诗的集合,将其诗作进行精选以及整合出版,浓缩其诗的精华,彰显其诗风采,重现诗歌创作的意境。
《杜甫诗集》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1月,全书共245页,是国学经典导读系列的一本。
我国广博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衷心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不屈权贵的清高正气以及民为邦本的政治观念都一一展现无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作品论述“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一)主要内容:
1、抒写理想壮志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时,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候的杜甫一心追求仕途,有着伟大的理想壮志。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在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
在忠诚于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痛苦。
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3、表现战乱
“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作品都是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是所写,诗歌写出的老百姓凄惨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杜甫沙场抒怀,描写的战事悲壮,代表作品有《悲陈陶》、《悲青坂》。
《悲陈陶》中的“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杜甫满怀悲痛之情为他们唱挽歌,但他们为国牺牲,死得壮烈,使诗歌在描写战败的时候兼有悲、壮之情。
4、感叹身世遭遇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这些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到晚年,但却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杜甫已是“老骥伏枥”,但其心中的政治抱负却还没有实现,杜甫心中充满了不甘,但又很无奈,这种无奈是悲哀的,也是可怜的。
《咏怀古迹五首》借对五个人物的凄凉身世、壮志未酬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寄予自己的身世之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写意,表达了诗人千载留恨的悲郁情怀。
5、自然山水和生活情趣
杜甫对着祖国的山河有着莫大的热爱,他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都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丽。
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
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
声名,为日后的仕进作准备。
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美丽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
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诉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归乡无望的忧伤。
另外《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
(二)艺术成就
1、在写实方面取得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