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 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 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 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 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 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 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 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 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 胡马诗》、《赠李白》等。
春望
搔(sāo) 簪(zān)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整体把握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 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 ,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 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 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 ,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 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 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 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二、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 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 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 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 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 病死了。这让懂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 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 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 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 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 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在爷爷的严 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 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 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 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的简介和作品代表作有哪些

杜甫的简介和作品代表作有哪些

杜甫的简介和作品代表作有哪些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字子美,号杜工部,祖籍河南巩县(今在河南省永城市),出生于陕西长安(今陕西西安)。

他一生历经盛衰,流离失所,但其创作的诗歌经典流传至今,被誉为“诗圣”。

杜甫幼年家境优渥,但随着家族财富逐渐减少,他的生活开始变得艰难。

早年曾考中进士,但因控告官员弊病失去了官职,从此开始漂泊流离。

他曾经历过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世,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诗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人生经历,成为了唐代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杜甫的诗歌风格最受欢迎的一点是他的真实而深入的描绘,他的作品写实而深刻,真实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和人的苦难。

世人对他的印象借助于他的描述而深入且刻骨铭心,不留任何纤瘦的遗憾。

杜甫的代表作品主要分成三类:一是抒怀作品,回顾往昔,表达对亲友、家族厄运和国家之痛的深沉思索和怀念之情。

这类作品充满着深情和宽广,并且写作简洁透彻,多句心折,情感饱满,也是杜甫诗歌创作中最著名和广为人知的一类。

例如,杜甫的《八阵图》和《春望》。

二是叙事作品,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反映了当时的国家政治、社会现象等。

这类作品以讲述事实、应用比喻为主,通过写实的方式真实展现了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时局风景。

如《三吏》、《梦李白》、《石壕吏》等。

三是议论性作品,这类作品以反映和讽刺当时的政治现象、矛盾和争议为主,常常通过文艺表现手法深入痛切地揭示了社会和政治矛盾,例如《兵车行》、《赤壁》、《钱塘湖春行》等。

总的来说,杜甫是一位音乐、艺术、历史和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经典作品,歌颂了人性、爱情和自然之美,抒发了对人生的思索和热爱,启迪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认识。

他的影响不断地传承,被后世人敬重和借鉴,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特点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特点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风格特点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聖”之一,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达到了美学艺术的高度,深受后世文人所推崇。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作品风格特点三个方面来介绍杜甫的诗歌艺术。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诗人,祖籍河南巩县。

出生在一个门第贫寒的家庭,早年生活贫困,但勤学苦读,以文词鸣名于咸阳城。

后来,杜甫离开家乡,开始四处游历,途中写下许多感慨和感人的诗词。

在他五十岁左右时辗转于江南一带,生活转换得多姿多彩。

最后,他生活在荒漠之中,却不失其文学激情,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倔强不屈的人格塑造了“文人”形象。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称为“诗聖”。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诗歌风格以开阔、豪迈、浪漫的气质为主要特征。

他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性和生存环境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前瞻性、进步性和唯实性。

范传正说:“杜诗烈士之风,积品励人,所以受人后世之赞誉,为吾国图书无可替也。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题和风格十分广泛,他的作品能够涵盖诗歌艺术所描述的各种内容,其中以表达社会现实生活的诗歌最能展示其文学成就。

他的诗歌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社会、历史、哲学、民情、景物、人文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哲学意义。

他所创作的诗歌数量很大,至今已有近1500首,包括《登高》、《夜泊牛渚怀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众多经典之作。

三、杜甫的作品风格特点杜甫的诗歌风格十分豪放、奔放和自然,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重情感的抒发和形像的描绘。

他的诗歌形象色彩鲜艳、画面感十分强烈,揭示了他宏大、激情、开阔的艺术风范。

这种诗歌特色反映在诗歌的格律、韵律、语言等方面。

1.格律杜甫的诗歌格律十分灵活,常使用七绝、六绝、律诗、乐府和歌行等形式,兼收并蓄,不拘一格。

例如他的《登高》、《将进酒》、《望岳》采用了古乐府的形式,而《兵车行》、《三吏》等则采用了用辞简练、叙述明朗的律诗体。

杜甫的文学成就

杜甫的文学成就

杜甫的文学成就
1、诗歌成就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2、书法成就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

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

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三吏三别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从三吏三别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从三吏三别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众所周知,与李白的浪漫主义相对,诗圣杜甫的创作则带有明显的写实特点,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

与此同时,杜甫异常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即所谓“毫发无遗憾”。

因此,其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大抵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而尤其以叙事诗最能表现其艺术特色,这里我们从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来作简单分析。

首先,杜甫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千百年来,杜甫诗歌一直让人感到心惊而魂悸,秘密也就在于此。

比如《无家别》中,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以及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着极其广泛的显示内容。

读其《新婚别》,虽然是诗人运用自身的想象,构造出新嫁女子的形象,但其遭遇,不得不说在当时是非常可能出现的。

这种一个家庭的不幸,所反映出整个大唐王朝的不幸,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不仅传神地表现社会生活,也概括劳苦人民的无穷辛酸和灾难。

其次,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杜甫诗歌笔力浑厚,文气充沛,意象广阔,这在他的大多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而他又善于刻画描写,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化在客观的描写中,寓主于客的表现手法。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石壕吏》。

全诗描写了石壕村中抓壮丁的场景。

村中男丁稀薄,官吏又苦苦逼迫,最后老妇人不得已只得跟随差吏从军。

这一幕幕凄苦的景象,在我们现今看来,是应当加以大量充斥了个人情感和道德倾向的指责和批判的。

而在诗人的笔下,却除了“吏呼一呵怒”二句微微透露其主观感受外,其余文字都是从客观的角度展现整个状况。

诗人将自己的爱憎之情隐藏,转为用事物的本身去感染读者,虽是客观叙述,但深藏了杜甫的斥责和讽刺,寓讽刺于叙事,更突出情感的真挚和哀伤。

杜甫善于细节描写,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的细节。

例如《石壕吏》用“老翁逾墙走”,表现官吏频繁征兵抓人给人民带来的恐惧心理和民不聊生的痛苦。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doc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doc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doc杜甫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个性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生活在唐朝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他对社会矛盾、人民疾苦、政治黑暗等问题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感悟。

他的诗歌多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生活困境,其中不乏如《春夜喜雨》、《登高》等代表作品,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深刻洞察力。

二、独特的语言艺术杜甫的诗语言简练明快,字句精练,博大精深,兼具深沉和轻盈之美。

他善用各种象征、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图景、凝练的词藻使诗歌情感表现更加准确、深邃。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折花风雨细,连夜别离深”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与生活紧密相连而又不断出现的分离和惆怅。

三、高度的人文情怀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常常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和平和正义的渴求。

他以民众为中心,揭示了官僚主义、腐败和压迫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同时也传递了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春望》就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表达了杜甫对祖国未来充满信仰和希望的情感。

四、丰富的主题内容杜甫创作的诗歌涉及的主题极其广泛,包括政治、人物、文化、历史、风俗、自然等方面。

其中,政治题材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杜甫的政治忧患意识,人物题材的诗歌塑造了许多历史和民间英雄形象,文化题材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崇尚,自然题材的诗歌则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

总的来说,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赞誉,是因为他在作品中坚持了真实性、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和艺术表现力,不仅为唐代文学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且为后世的文学发展也起到了引领和借鉴的作用。

杜甫的简介以及代表作品

杜甫的简介以及代表作品

杜甫的简介以及代表作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被并称为唐代“诗仙”。

他的诗歌以“豪放派”为主,反映出生活中的很多真实面貌,表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既有极度悲愤和慷慨激昂的作品,也有柔情似水的佳作。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感动着人们。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因此他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初时,他随父迁居成都,入读当地名师孔巢父的学堂。

后跟随王勃、卢照邻等名士学习诗歌,但是,因为他的文笔飘逸,思维活跃,一直未能被当时官场重用。

直到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开始漫游天下,用诗歌来吐露对社会、人生、爱情的种种感慨,获得了相当的声誉与知名度。

杜甫的诗歌作品分别收录在《杜工部集》和《杜工部外集》两部集子中。

二、杜甫的代表作品1. 《登高》这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描写了杜甫登高远眺的壮美景象。

整篇诗流畅有力,气势磅礴,抒发了作者豁达洒脱、向往自由的心情。

这首诗不仅很有艺术价值,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民间的名篇佳作。

2. 《春望》这首诗是唐代名诗之一。

诗人因观茶下作兴离题,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反响唐朝安史之乱的黯淡岁月。

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抱有一定的不满和警示。

3. 《赤壁》这首诗是杜诗里最有名的一首,它是杜甫的长篇叙事抒情诗,借史说道理,通过借史为喻,描写赤壁之战。

杜甫通过对流光溢彩的临江景物的描写,一幅惊天动地的绝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在文中描写的视角、音乐、色彩、色调等细节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4.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诗中较具特色的一首。

大约在760年左右,杜甫描写了民间百姓在唐军战争中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

整篇诗歌情感热烈,语言生动,反映了作者的怒发心声,感动了无数读者。

综上所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历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杜甫诗歌艺术的成就及特色。

二、重点:杜甫写实的艺术特色和律诗的精工多变。

三、难点:杜甫律诗格律精工与变化杜甫诗歌艺术的特点:(一)创新开派:(1.盛唐诗人崇尚风骨,创造了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

2.盛唐诗风是六朝“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的延续,王维是盛唐诗风的代表。

他们具有唯美倾向,虽崇尚风骨,但对诗歌美的追求,远甚于对心志的表露。

3.盛唐诗人常以天分写诗。

孟浩然的“淡到看不见诗”、李白的“专仗着灵感作诗”〔闻一多语〕,是盛唐诗追求自然美、以天分写诗的典型表现。

)1.刻意锻造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1〉杜甫对诗歌艺术有着自觉的追求,他对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

”〔《示宗武》〕〈2〉又反复陈述自己如何苦炼诗歌艺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觅句知新律”〔《又示宗武》〕、“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2. 把自元结以来形成的写实倾向推到极致,消散了盛唐诗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集大成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稹《杜甫墓系铭》)1.杜诗中有《诗经》写实讽喻的精神(“别裁伪体亲风雅”。

);有《楚辞》反复咏叹、回环悲壮的格调(“窃攀屈宋宜方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摇荡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2.杜甫对六朝、初唐诗人,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颇学阴何苦用心”,劝别人“转益多师是汝师”。

)。

一、古体诗的叙事艺术(杜甫的叙事:1.具有历史认识价值,①《奉先咏怀》写安史之乱前夕社会现实,②《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等,记述了安史之乱中的广阔的生活画面;2.有些诗,弥补了史料记载的缺失,如《三绝句》。

)(一)既叙述过程,又着力于细节描写《无家别》:久行见巷空,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羌村三首》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北征》写途中所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北征》写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杜甫的叙事诗,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很难分别。

《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犹东流,青山犹哭声!《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前二句可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指挥拙劣,不战自溃,故曰“无战声”;二,“无战声”乃因“同日死”,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暗含了深刻的议论。

)二、律诗的精工多变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律诗占杜诗总数的55%,加上绝句,要占到70%以上。

)。

(一)以律诗叙事,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前人律诗一般都是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及山水等。

)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

如《王命》、《征夫》。

《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犹“漂泊”也。

)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作于763年冬在阆州时,时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蜀中人民苦于征戍。

)(二)以律诗写组诗,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杜甫古体诗中即有组诗,如《三吏》、《三别》,皆写华州司功参军任上,自华州至洛阳所见也。

)写于夔州的《秋兴八首》是杜甫律诗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结构严密的组诗。

一玉[入声,二沃]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入声,十七洽]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入声,十六叶]地阴。

丛菊[入声,一屋]两开他日泪,孤舟一[入声,四质]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入声]暮砧。

[“玉露”句:晶莹美丽的画面,而带悲凉之感。

“江间”、“塞上”二句:雄浑、壮阔之美。

“他日”:有二意,可指往日,亦可指来日。

此指往日,老泪经年矣:丛菊每开皆落泪也。

]二夔府孤城落日[入声,四质]斜,每依北[入声,八黠]斗望京华。

听猿实[入声]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入声,八黠]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入声,一屋]枕,山楼粉堞[入声,十六叶]隐悲笳。

请看[平声]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入声,十二锡]花。

三千家山郭[入声,十药]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去声,五御]功名薄[入声,十药],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入声,三觉]少年多不[入声,五物]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信宿:连宿两夜。

]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直北”句,指回纥;“征西”句,指吐蕃。

此二句以西北边患申言“不胜悲”。

鱼龙:萧涤非引《水经注》“鱼龙以秋日为夜,秋分而降,蛰寝于渊也”,曰:(诗人)“当此万方多难,却一筹莫展,只是每依北斗,日坐江楼,如蟠伏之鱼龙,岂不可悲?”故国:长安也。

诗人困居长安十年,做过官,也有过田园,所谓“杜曲幸有桑麻田”、“故里樊川菊”也。

故有“孤舟一系故园心”之句。

平居:往日素常所居也。

]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青琐:宫门。

]点朝班。

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入声,十药]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干气象:钱笺:“公诗(《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云:‘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

’(按指献赋事)所谓彩笔昔游干气象也。

”或云“气象”指山水之气象。

萧涤非以为“钱解最得要领”,为之辩护甚力,且认为“必如钱解,方通结得八首”。

甚是。

](三)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1. 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读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风急[入声,十四缉]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入声]鸟飞回。

无边落木[入声,一屋]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亭]浊酒杯。

《江村》:清江一曲[入声,二沃]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2.在声律谨严中求变化,有时为表达某种感情而使用拗体(尤以晚年为多。

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

”〔《遣闷呈路十九曹长》〕又说:“老去诗篇浑漫与。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不仅表现在精心安排声律,也表现在谨严中求变化。

)《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入声,一屋]立缥缈之飞楼。

峡[入声,十七洽]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入声,四质]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入声,十一陌],弱[入声,十药]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入声,九屑]迸空回白[入声]头。

[此诗初到夔州时作,以拗体抒写勃郁不平之气:(一)不合律诗的一般格律,追求变化,变化而不失谨严;(二)二、七两句嵌入虚字“之”、“者”,用散文句式。

](四)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动词、副词、颜色、叠字、双声叠韵、俗字口语等,都用入诗中,匠心独到。

(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刘熙载:“少陵练神。

”〔《艺概·诗概》〕杜诗也精于练句,时间关系,不述。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着一“悬”字,把江声雨声彻夜不绝的情状,给人没完没了、空际如悬的感觉。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山林在韦曲西塔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先写颜色字:颜色引起感觉,感觉引入实物,实物带出情感。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滚滚”,传达出浓烈的感情氛围。

)三、沉郁顿挫与萧散自然的风格(一)沉郁顿挫(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最早是南宋严羽提出的。

有多种解释,一说“沉郁”是情感,“顿挫”是音律。

此用罗宗强先生的解释:“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他却总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越如此,越是蕴蓄了无穷的力量。

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

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但又没有喷薄而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仕隐皆不成的不平—→骊山景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懑—→“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叹息—→“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极度悲愤—→“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hòng〕洞〔澒洞:忧虑无边。

〕不可掇”。

)(二)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长安初收复〔756〕和定居成都时,是杜甫写闲适诗最多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