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学案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杜甫诗学案

杜甫诗学案

高一语文校本课程作业《兵车行》《旅夜书怀》一、自学完成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2、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二、课堂讨论《兵车行》1、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3、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旅夜书怀》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颈联如何理解?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主备人陶梅《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客至》一、自学完成1、杜甫诗歌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

2、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杜甫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二、课堂讨论《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客至》1、颔联两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阁夜》教案6篇

《阁夜》教案6篇

《阁夜》教案6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阁夜》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阁夜》教案1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学案: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

《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2、概括全诗内容: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有什么作用?明确: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明确: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一)课堂练案: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

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_登高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_登高学案新人教版

5 杜甫诗三首-登高登高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参考书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1、重点: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2、难点:学习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感受作者的主要情怀。

【学情分析】《杜甫诗三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一、回顾旧知:背诵《咏怀古迹(其三)》二、基础知识1、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例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2、知识补充: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第5课杜甫诗三首学案

第5课杜甫诗三首学案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第5课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技能目标: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情感目标: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学习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自学方法指导】1、根据课下字词解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每首诗歌的基本内容2、熟读成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体味诗歌的情感3、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4、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一、走近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二、背景介绍: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初中生杜甫教案

初中生杜甫教案

初中生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和解读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杜甫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登高》的译文和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强调其“诗圣”的称号。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登高》的全文,让学生自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三、深入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悲秋”、“兴尽悲来”、“艰难苦恨”等,分析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教师讲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结合诗中的内容进行解读。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像杜甫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关爱民生呢?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翻译并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杜甫的《登高》,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掌握了欣赏和解读古诗的方法,使学生领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案

------------------------------------------------------------------------------------------------------------------------------------------------------------------------------------------------------------------------------------------------------------------------- 厉庄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1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诗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

第一课时 兵车行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通过鉴赏体会诗人对“开边”政策的怨愤和对百姓深重灾难的同情。

作者、背景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断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忍耐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人、诗、史三者的有机结合,体会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1、杜甫的人个追求2、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教学难点:1、了解相关历史事件2、了解时代特点教学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冯至,现代作家、诗人,本文写于1946年,当时中国社会也处在万方多难当中,作者对在“万方多难”中崛起的杜甫倍加敬仰,多方考证,写出了这篇传记文学佳作。

三、关于传记阅读教材24页“有关资料”,了解传记文学与历史的区别,相同点是“纪实性”,不同点是,传记还注重“文学性”。

四、简介杜甫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现存诗歌1400多首,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诗创作的最高成就,人称“诗圣”。

五、指导预习1、学习生字、词语城坊fāng 府邸dǐ整饬chì颠踬zhì麻痹bì励精图治狷juàn介泯mǐn除采撷xiã纨绔kù乌烟瘴气胼胝pián zhī何啻chì泾jīng渭分明好大喜功穷兵黩dú武鞭挞tà饮馔zhuàn 咫zhǐ尺羌qiāng村马嵬wãi坡嘘xū唏xī感叹禁掖yâ猖獗juã氤氲y īn yūn 支绌chù伶俜ling pīng2、阅读思考a 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概括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b 杜甫的个人经历有怎样的变化?c 某一时期,杜甫的诗歌作品有何特点?六、布置作业充分阅读第二课时长安十年一、快速浏览“长安十年”这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填写下表二、思考讨论a 杜甫为什么执着地要求做官?b 杜甫实现理想的办法是什么? • 参加皇帝组织的考试 • 投诗献赋不择手段c 我们可否为杜甫设计一条别样的生活道路先摆脱贫困?如:做私塾先生、做小生意、待人写信作文赚取润笔费……?杜甫不会这样做,他放不下士人的臭架子,他的思想带有阶级的局限性,宁可在贵族的府邸乞食,也未必愿意亲自去劳作。

三、小结杜甫在长安十年,因皇帝昏庸,奸臣当道而在仕途上失意沉沦,个人饥寒交迫,但他始终关注现实,执着于自己的人生追求。

四、布置作业:1、预习 2、进一步体味鉴赏杜甫本阶段所作诗歌第三课时 流亡一、快速浏览“流亡”一节,引导学生填写下表二、找出人物或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传记作品的文学性恰当运用描写,如:“他到达凤翔,衣袖残破,两肘露在外边,穿着两只麻鞋,拜见肃宗。

”运用白描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写出杜甫投奔凤翔的艰苦状貌,以及对皇帝的一片忠心,言简义丰,形象生动。

再如:被放还途中“再往前走,但见猛虎当前,崖石欲裂,山路旁开着今秋的菊花,路上印着古代的车辙。

……寒冷的月光照着死者的白骨。

”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蓬勃,万物得时,而自己空叹时光流逝,年老无成,时事的苦难,生命的无常……万般感受涌上心头,以景物描写烘托出人物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传记作品的文学性。

三、小结流亡一节反映了杜甫在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中,历经坎坷、颠沛流离的生活。

反映了杜甫个人与时代的血泪,以及用诗歌记载苦难的历史。

表现杜甫与人民患难与共、感时伤国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1、预习2、课下阅读赏析杜甫本阶段所创作的诗歌。

第四课时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一、快速浏览“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一节,引导学生填写表格二、小结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这一节反映了杜甫的内心处于矛盾与痛苦之中,表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人格。

三、鉴赏《三吏》《三别》,结合全文进一步体会传记作品的文学性(举例略)这篇作品的文学性还表现在,作者以诗解文,以文解诗,以诗文解读人物,引用杜甫诗词来描述他的生活经历,表达其人生感受,以“史——人——诗——评”多维一体来深层解读人物心理。

首先,从历史空间出发,通过详细的铺排历史事件,给读者一个广阔的社会画面,表现杜甫生活的大背景和小环境。

文中的“背景”和“环境”依靠历史和杜甫的诗作来写出。

作者又将诗作内容进行纵深演绎。

其次,作者不仅根据诗歌内容表现杜甫的生活情景,而且对杜甫的诗作从背景和艺术上加以赏析,大大的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加深了传记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传记中,作者对杜甫诗的解读随处可见,这就给文章具体可感的形象和广博深邃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四、思考讨论a 为什么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人人都成为杜甫?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促进了人的思想发展,人的思想认识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

但社会背景不是影响文学创作的唯一因素,大环境下还有小环境,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的不同都带来了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b 杜甫有没有能力做一个好官?(各抒己见,个人看法如下)杜甫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执着地生活,关心国事,关注现实,同情人民苦难,在腐朽的封建社会里,这些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

但是杜甫不是完人,他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

比如为人处世不够成熟,时而冒失莽撞,书生意气,时而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不够圆滑。

杜甫又有着种种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他贫困时寄食权贵,求官时不择手段,有时思想庸俗,认识浅陋,愚忠于君主。

但以上种种不等于杜甫没有能力做官,杜甫还缺少一些官场的历练。

我们还要看到贤臣离不开明君,好马要遇到伯乐的道理,如果肃宗是唐太宗一样明智的皇帝,能够对杜甫的弱点以稍许宽容,杜甫做不了能臣,也当得了循吏吧,我们也看到杜甫对战局的准确分析,在左拾遗任上及华州任上的兢兢业业。

想起鲁迅的名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是苍蝇”,杜甫难道不是战士吗?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似乎并不希望杜甫生活在皇帝身边做一位循吏。

那么我们将损失了文学宝库里的一颗明珠,我们也看到了他在侍奉皇帝时几乎断送了他成为伟大诗人的前程。

这里,我们认识到两点,一是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二是杜甫的种种缺陷并没有影响他在我们心目中的伟大,这就是这部传记的真实性所在,是它成为一部优秀传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杜甫其它诗作,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第五课时观看电视片《唐之韵---千秋诗圣》一、观看二、思考:杜甫是个怎样的一个人?第六课时:走近杜甫,感受人格(一)课堂讨论:围绕两个主题1 杜甫与时代的关系(1)杜甫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2)杜甫在这个时代中扮演了哪些角色?父亲、丈夫、臣子、贫民、难民、诗人。

(3)杜甫有没有能力做一个好官?(各抒己见,个人看法如下)杜甫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执着地生活,关心国事,关注现实,同情人民苦难,在腐朽的封建社会里,这些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

但是杜甫不是完人,他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

比如为人处世不够成熟,时而冒失莽撞,书生意气,时而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不够圆滑。

杜甫又有着种种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他贫困时寄食权贵,求官时不择手段,有时思想庸俗,认识浅陋,愚忠于君主。

但以上种种不等于杜甫没有能力做官,杜甫还缺少一些官场的历练。

我们还要看到贤臣离不开明君,好马要遇到伯乐的道理,如果肃宗是唐太宗一样明智的皇帝,能够对杜甫的弱点以稍许宽容,杜甫做不了能臣,也当得了循吏吧,我们也看到杜甫对战局的准确分析,在左拾遗任上及华州任上的兢兢业业。

想起鲁迅的名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是苍蝇”,杜甫难道不是战士吗?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似乎并不希望杜甫生活在皇帝身边做一位循吏。

那么我们将损失了文学宝库里的一颗明珠,我们也看到了他在侍奉皇帝时几乎断送了他成为伟大诗人的前程。

这里,我们认识到两点,一是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二是杜甫的种种缺陷并没有影响他在我们心目中的伟大,这就是这部传记的真实性所在,是它成为一部优秀传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4)为什么杜甫的诗歌被称为“史诗“?2 杜甫的人格魅力本课我们开展创造性探究学习: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些观点?(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教师归纳并补充,明确如下:(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

(论据:“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论据:杜甫忧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论据:P9杜甫不愿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论据:P14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认真履行“左拾遗”谏臣的职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

(论据:杜甫的一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论据: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的转变,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教师准备——推己爱人,心忧天下。

二、写作训练:以“——读〈杜甫传〉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