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 2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1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解析【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词自然浑成。
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
或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
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1 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011-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真题汇编及解析

2011-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真题汇编及解析1、(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1)(3分)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分)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译文秋天了,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鉴赏此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最新最全最快最详细版2011年高考语文分类解析汇编6——诗歌鉴赏

8-9
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 长乐人。【《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 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 宗乾符五年。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 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 相往还。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 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 欢苦涩的诗风。
2011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诗歌 鉴赏
【全国卷】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 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 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 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 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 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 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 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 明。 答: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 表现的心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 答:
(1) 此词以时光的 转换为线索,表现了 深秋萧瑟清寒中作 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 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 心境、写情,但主要 笔墨却是写环境,而 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 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 之感,夜半沉寂冷落 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 公的孤独感。
是征驿一达形寒提鸣声在了“事是角思子感浮故八巫下“天的上 此周 【 因雁难秋思影声示,,这“一物以”》秋时沉刘首峡沾秋常季片 词邦 鉴 情、通景乡。中读这可“凄庭的白等)景之州禹》气衣风是节写 就彦 赏 设雁,》之这追者寒见凄冷”直描意。》作县锡)萧裳萧古 黄 是是 】 景声待)亲无寻,声出冷”即叙手象在)。,曰,森。瑟代 昏 这“ 也、凭“,影那词加人”之满,法,他或或漂:或。”天文秋时 方负 。雁征望如的捎人浓之的因庭然勾而笔云云零“云 (气人季的 面一 形雁一“雁书不了心庭。。而出本下“:不自: 曹凉抒,羁 的代 都归川乱声的仅羁寒院同着一秋词的绿“偶古“丛丕,发时愁 重词 起时暝叶更鸿在旅、中时一句天却秋芜枫,逢秋菊《草沦间。 要名 了,霭翻触雁满“孤,将““时以,凋林无秋月两燕木落 开 作” 很带,鸦发,庭凄寂词自变变阴简常尽凋怪悲颜开歌摇、 头 品之 好将雁,了然凄冷。人然”一时叙是台晚《寂色他行落伤傍“ 。人 的愁声惊词而冷”这“与字庭晴之“城叶清寥水日》露时晚秋 , 表去哀风人望的的寒伫人,凄、笔哀路,真”,泪)为、,阴 其 情。怨破思尽环况声听的将冷阴开柳,关词(老,,霜怀天时 为 作””雁乡云境味是寒感“”冷章”殊河》《客孤或。人气作 词 用((,念霄中。秋声受凄,、道、乡迥中秋志舟云 、特渐 自 ,《风天亲,伫歇风”融冷就黯:“又,多词气一: 思点向 然 因解流角之只立拍飒。在”将淡“乱逢楚羁》单系“忧乡 暝 浑 此蹀子孤情听,“飒这一与词的秋叶秋客旅)”故玉来情 ” 成 “躞 云。哀静云,久起上人特阴”晚惨、。(园露思感时一 。 雁》秋缥词鸿听深秋久,句的点时、”将离词孟心凋君的晴句 尤 ”)怨缈人长秋无叶的表联感,作“(归别人郊”伤不触时点 善 这不》”善泣声雁瑟伫现系情这渐啼《”之一《(枫敢媒阴明 写 一管)(于,,影瑟立了起突似向鸦齐(词生秋杜树忘体。了 羁 意是“《以不而”,,景来现乎暝”天《,仕怀甫林,。萧羁 旅 象哀此氐雁见且一秋静中,出是”、乐风多途》《,不或杀旅 情 ,雁恨州来孤还句雁听情揭来客,“ 流伤不)秋巫觉云的在 怀 实、音第表鸿在,哀寒。示。观这孤秋 秋畅,兴山泪 秋外 , , · · · · ── …… ── ── ……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永!注释①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②伫:长时间的站立。
译文秋天了,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鉴赏此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海南卷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②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③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④残阳:夕阳。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鉴赏】《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
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1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1【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x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
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
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
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
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
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
“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
“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
寒声者,秋声也。
深秋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
此词中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
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
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情景。
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
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钧之力。
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此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
故戈载评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
”(《宋七家词选序》)。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1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试题分析】要解合文本并有自己的感受。
(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
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
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重庆卷)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
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
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
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答案】早春(初春)。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