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杜甫为什么是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为什么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为什么是现实主义诗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甫为什么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素有“诗史”之称,就是说他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用尖锐细密的观察力和惊人的写实手腕写诗,将记事和叙事相结合,使诗成为充满了感情的形象画面,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生活,故称其为现实主义诗人。
为什么称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豪放风格的较少,青年时期偏豪放,比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后期的诗歌大都是现实主义的,记录国家、百姓生活、战争等的较多,如他的诗歌处处体现着儒家的仁爱思想,比如三吏三别;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为什么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呢?杜甫诗歌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杜甫的诗歌格外明亮、耀眼。
千百年来,其以真、善、美的星光闪烁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由于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染,杜甫心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诗人用毕生心血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仁爱精髓熔铸到诗歌中,融化到血液和骨髓之中。
杜甫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
纵观其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高度统一于其身。
诗人常常以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身份对民生疾苦赋予深厚的同情,他的诗歌中较多涉及“骨”字,随物赋形,以“骨”述他人与社会之境况,具有博爱精神,这些富含“骨”字的诗作被称为“骨诗”。
顾名思义,所谓骨诗,指诗句中带“骨”字的诗。
骨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在这里比喻人的品格、气质、神韵。
这些“骨诗”将作者关爱生命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融为一体,集中彰显了杜甫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亲情友情的真诚呼唤和疾恶如仇的仁爱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仅供大家参考!杜甫现实主义诗歌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此诗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残酷的揭示。
在诗歌创作中,他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杜甫生活在唐朝时期,这是一个盛世转瞬即逝的时代。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的生活。
杜甫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人民疾苦:杜甫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这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现象。
2.揭示社会矛盾:杜甫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3.爱国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他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
4.人物形象塑造: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
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社会倾向和沉郁顿挫的风格,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杜甫诗歌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
1. 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困境。
他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不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呼吁。
2. 境界宏大:杜甫的诗作通常以广阔的背景和宏大的氛围为特点,他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思考。
他将个体的遭遇和世界的命运相结合,使诗歌融入了更深远的意义和共鸣。
3. 自然写实:杜甫的诗作中经常包含对自然界的描写,尤其是山水景色和季节变化。
他以精确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
4. 情感丰富:杜甫的诗作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抒情手法,表达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真挚而深沉。
他的诗作既有悲愤的呼号,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讴歌。
5. 体现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常常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困境。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同情心描绘了那些被生活所边缘化的人们的命运和苦难,表达了对社会道德和公正的追求。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社会关怀的意义。
他的作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1.现实主义:杜甫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用诗情浸染现实生活。
他的诗美理想是以现实为美的,清新老成,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在精练优美而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形式中,从而创造出唐诗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比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2.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批判: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和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他的《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3.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郁和悲凉。
4.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担忧,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比如他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爱。
5.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他常常使用象征、暗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比如他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教育知识文库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杨帅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创作的诗歌真实的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局面,充分展现了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实,与他跌宕起伏的个人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所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这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基础,杜甫的诗歌展现出十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从不同方面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动荡与百姓疾苦。
1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杜甫出生在小官僚家庭,五十九年的短暂一生与当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读书与游历时期。
杜甫35岁处于人生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其文学创作的准备时期;第二阶段:留守长安时期。
杜甫35岁到44岁的时候留守于长安,经历了创作转变,开始创作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第三阶段:“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一阶段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达到了高峰;第四阶段: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作品呈现多元化风格。
杜甫诗歌的创作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有所创新与突破。
他对当朝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幻想,同时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
杜甫坎坷的一生和爱国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着其诗歌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当时社会环境与其个人的性格遭遇一同作用而形成的。
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从繁荣走向衰弱的社会环境下杜甫亲身感受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在这一生活背景下更加激发了杜甫坚毅的人格品质与爱国精神。
2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与影响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十分擅长对现实生活进行精炼的艺术概括,这种精炼的艺术概括,部分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物,经过客观描写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合到诗句中,以揭露其本质。
如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集中展现在诗句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从诗句中感受到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底层百姓的悲惨的生活。
杜甫是什么主义诗人

杜甫是什么主义诗人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先后游历吴越、齐、赵,期间到了洛阳,应该是升官的地方。
三十五岁后,先考长安,落后;后来,他把赋献给皇帝,献给贵族。
官场失意,见证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奢靡和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试论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

试论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写实手法著称,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
本文将从杜甫的写实手法入手,分析他的写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现。
一、概述杜甫的写实手法杜甫的写实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事实性强杜甫的诗歌很少使用夸张、虚构等手法。
相反,他注重描写事实,尽可能展现客观真实的情况,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
2. 现实主义风格杜甫反对北宋时期的诗歌“虚靡”之风,主张以现实为基础,以真情实感为表现手段,在诗歌中表现出生动的社会画卷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3. 立意深刻杜甫的诗歌鲜明而深刻的揭示出唐代社会的种种丑陋和黑暗,反映出人民遭受的各种疾苦和苦难。
他通过揭露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体现了他对世间万物的关怀和深刻思考。
二、杜甫的写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现1. 描写自然风光“独立竹林幽,清凉夏径深。
荷香一奏发,莓叶便霏阴。
”此诗所描述的竹林幽静,夏径清凉,荷香弥漫,莓叶依依等真实的自然现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翠竹深幽的景色,直观地传达了作者感受到的自然之美。
2. 表现社会现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只有香蕉不可送,从此吴山不信醍。
”这首诗是写唐代社会的贫穷和社会的不公,呈现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透过燕子进入百姓家中的事实,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僚的抱怨和对于百姓的同情,传达了对于百姓苦难的关切。
3. 塑造真实人物“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丽人行》”这句话描述了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在草泽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子,赞叹她的风采。
虽然女子的名字和面容都没有被明确地揭示,但读者却可以从诗歌中得到对她真实形象的描述,展现了杜甫的写实手法和形象塑造能力。
三、结语杜甫的诗歌变革了唐诗的写作方式,将现实与情感完美融合,使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他的写实手法所表达的生动画面和真实感受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里,成为了中华诗歌史上的不朽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其作品充满对现实的讽刺,对社会现实的残酷,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生平著作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一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集体结晶,值得我国学习和继承发扬。
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歌创作人。
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变为衰的过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到处避难。
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阅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十分丰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
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
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
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在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
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要全面学习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个人经历
杜甫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被世人们称为“诗圣”,但是由于杜甫出生的朝代和青年时期经历的社会变动情况,导致诗人一生都处于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中,这导致诗人深切的感受到社会动荡不安的残酷和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和事情。
因此,诗人才会从戎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并且结合自己游离在各国之间的人生经历,杜甫坚持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语言能警醒当朝为官的土豪绅士们,希望他们能将他们的力量用来帮助社会上的劳苦大众,进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但是由于杜甫生活的现实环境与他个人意识完全不相同,导致其人生生涯中所见到和所感受到都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无情。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将生平的遭遇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用以警醒世人和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也正是他所生存时代环境,造就杜甫一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诗歌风格,诗歌中都是真实的社会现象,无不透露着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一)社会写实为主
现实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实社会的黑暗,并且对自己满心的报复感到很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奈感。
如
在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几句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歌是被世人传诵的绝句,其中表达诗人对社会上贫穷人们生活和富人生活之间的反差感到极大的不满,诗歌表达的意识就是如果自己能有豪宅,一定会给天下贫穷的百姓遮风挡雨,而不是只顾自己享乐。
诗歌中一种宁肯自己委屈受罪也不愿意广大社会劳苦百姓受罪,这种思想中表达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残忍和不公平,君王和土豪们不顾广大劳苦群众的生存,只懂得自己享受,这种现象激起杜甫的不满之情。
在愤慨的情况下,奋笔疾书写下这首流传与世的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歌经过千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仍在被人们牢记在心中,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杜甫的无奈和愤慨。
杜甫的这句诗歌使得
(二)抒发感情坚持理想的特色
杜甫的现实主义主要是由于其自己的理想和报复没有施展之地,才最终导致其走向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其中蕴含着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
如在杜甫《奉增韦左丞相文》中有提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句诗词表达诗人希望君王能贤明,能大治天下,让百姓过上舒服的日子。
说明杜甫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能为天下事做点贡献,他拥有高尚的情操,兼顾国家大事以及体恤民生和民情的理想,但是事与愿违,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唐朝君主越来越混匀,不顾朝事、贪恋美色,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社会越来越动荡。
同时
还有杜甫的《同元使君春陵行》中“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
”,这句话表达诗人忧民忧国的心情,并且对国家忠心耿耿的高尚品质,作者喜欢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毫不吝啬的诗歌言语,犀利的诗歌语言,使得人们在朗读杜甫诗歌时,也能有一种激情澎湃和愤世嫉俗的感觉。
(三)诗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结构以及手法上面,其诗歌写作中的表现手法多样多彩,他将自身经历和心中所想,通过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特色的诗歌篇章,成为一代经典。
如《读少陵集》中“少年莫漫轻吟咏,五十方能读杜诗……淋漓墨汁皆峥嵘”,这句诗歌中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诗歌中添加了对称以及顶针等表现手法。
不仅读起来更加具有诗歌的节奏感,同时还能让读者有一种好奇心理,与愿意挖掘诗歌中的寓意和内涵。
还有在杜甫《古柏行》一诗中有一句这样的话“霜皮溜雨十丽,黛色参天二干尺”,这句诗词中运用了明显的夸张手法。
(四)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特色就是源于现实,但是又高于现实,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来自与生活中见到的人和事,但是作者能通过想象和描述,将人物更加鲜明化和生动化。
如在杜甫诗歌《可惜》中有这么一句诗词“宽心应是洒,谴兴臭过诗。
”这句诗词明确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以兴磊诗,凡是乱离之感,不平之鸣,个人遭遇及人民的痛苦生活感受等,随有所触即为诗。
从杜甫诗歌中最能感受
到的是作者对现实的讽刺,而不是坚持一种浪漫主义的基调,这种现实主义诗歌特色,是我国诗歌流派中的一种主流代表,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