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成就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
”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
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
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 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 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 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 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 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 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 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 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 胡马诗》、《赠李白》等。
春望
搔(sāo) 簪(zān)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整体把握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 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 ,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 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 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 ,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 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 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 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二、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 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 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 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 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 病死了。这让懂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 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 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 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 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 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在爷爷的严 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 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 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 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微 观 的 毫 发 无 爽
白烽感国 头火时破 搔连花山 更三溅河 短月泪在 ,,,, 浑家恨城 欲书别春 不抵鸟草 胜万惊木 春簪金心深 望。。。。
的 宏 完 大 美 与 结 精 合 微 、 壮 阔 与 深 细
——
三、杜诗风格多样。
(一)以沉郁顿挫为本色 ‚沉郁顿挫‛:
‚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
悲壮:‚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奇坳:‚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温润:‚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坎坷困顿的人生遭际和时代由盛而衰的 历史背景,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个体的人 格精神,决定了其诗歌风格的主体格调为‚沉郁 顿挫‛。而其它风格的出现,则往往是因一时一 事的心境和情绪的不同所致。
一、杜诗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就是现实主 义创作方法
杜诗达到写实文学传统的最高成就,善于典型化描 写,叙事诗尤其如此。 ‚少陵炼神‛——刘熙载《艺概〃诗概》
善于选择典型形象和典型事件。
杜诗善于观察现实生活,提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用 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如‚三吏‛、 ‚三别‛ 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 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 描写手段来细致地表现现实生活
但也经常使用口语,通俗自然、清新流丽。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葫芦。 ——《草堂》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相将 ——《新婚别》
六、杜甫诗歌以议论为诗的倾向 叶燮称“唐人诗有议论,杜甫是也”,杜诗 议论手法的运用,有如下开创性的特点: 不仅在五七言古诗中运用,在五七言近体 诗中也运用自如。 议论与形象的有机结合 议论与叙事相结合 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议论手法多样
杜甫生平、经历影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 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 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于大历元年到 达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 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 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 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 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 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 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 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 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 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 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 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 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 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 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细节 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 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简述杜甫诗歌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
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在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例如《无家别》里,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虚”的场面,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他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等,同样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
卢世榷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
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合、肥二字所以具有“峻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的文学成就

杜甫的文学成就
1、诗歌成就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2、书法成就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
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
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一览众山小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一览众山小
(实用版)
目录
1.杜甫简介
2.杜甫的诗歌成就
3.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简介
4."一览众山小"的诗歌赏析
正文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广泛涉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杜甫的诗歌风格严谨凝练,语言简练优美,感情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更有忧国忧民的沉痛之作。
杜甫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十首诗包括《登高》、《春望》、《北征》、《佳人》、《月夜忆舍弟》、《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客至》、《赠卫八处士》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些诗歌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杜甫的代表作。
其中,《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诗,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览众山小"这句诗,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高山的渺小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抱负。
这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
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风格严谨凝练,语言简练优美,感情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doc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doc杜甫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个性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生活在唐朝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他对社会矛盾、人民疾苦、政治黑暗等问题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感悟。
他的诗歌多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生活困境,其中不乏如《春夜喜雨》、《登高》等代表作品,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深刻洞察力。
二、独特的语言艺术杜甫的诗语言简练明快,字句精练,博大精深,兼具深沉和轻盈之美。
他善用各种象征、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图景、凝练的词藻使诗歌情感表现更加准确、深邃。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折花风雨细,连夜别离深”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与生活紧密相连而又不断出现的分离和惆怅。
三、高度的人文情怀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常常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和平和正义的渴求。
他以民众为中心,揭示了官僚主义、腐败和压迫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同时也传递了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春望》就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表达了杜甫对祖国未来充满信仰和希望的情感。
四、丰富的主题内容杜甫创作的诗歌涉及的主题极其广泛,包括政治、人物、文化、历史、风俗、自然等方面。
其中,政治题材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杜甫的政治忧患意识,人物题材的诗歌塑造了许多历史和民间英雄形象,文化题材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和崇尚,自然题材的诗歌则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
总的来说,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赞誉,是因为他在作品中坚持了真实性、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和艺术表现力,不仅为唐代文学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且为后世的文学发展也起到了引领和借鉴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是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