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一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有人认为像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就创作方法上说,恐怕不是某一流派所能够概括的。
诚然,杜甫自己在论诗时就说过:“窃攀屈宋宜方驾”,又说过:“别裁伪体亲风雅。
”(《戏为六绝句》)在赞美陈子昂时也说自己“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陈拾遗故宅》)可见杜甫对于我国古典诗歌中代表现实主义传统的《风》、《雅》和代表浪漫主义传统的屈原、宋玉,都曾经给以很高的评价。
同时,我们在杜甫少数的作品中,也看到他们具有浪漫主义的某些因素——或者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或者具有它的表现手法。
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唐代强盛时期知识分子奋发向上、藐视一切的精神;如《房兵曹胡马》中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以及《高都护骢马行》中的“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等处,作者都以托物咏怀的手法,表现了驰驱沙场、建立功业的英雄壮志。
这也就是他在《前出塞九首》中所明白地说了出来的“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的那种精神;在《饮中八仙歌》中,他通过对八个放纵不羁的酒徒的描写,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藐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要求个性解放和返于自然的精神;在《洗兵马》中,他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蚕谷行》中,他又说:“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在《昼梦》中,他更说:“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在这些地方,他是幻想着在没有消灭阶级之前能够消灭战争和剥削制度,出现“男谷女丝行复歌”的和平劳动的社会;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本着儒家“己饥己溺”的精神,激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理想。
试论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苑纵横试论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程广让杜甫是我国自古至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5诗经6、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40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杜甫一生,从7岁时的处女作5咏凤凰6(已佚失)到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5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6,共计1400余首诗歌,就创作方法和艺术手法来看,不排除有一些诗歌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或用神话传说、梦境表现思想感情。
但是我们如果从杜甫一生对于现实的态度来看,从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主导倾向来看,从他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方法来看,他却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现实主义流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对于现实主义的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都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下面,笔者从杜甫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来探讨他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巨大贡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0/爱河山0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0,即是/忧国0的更进一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杜甫一生至少40首以上的反映他的爱国情怀的诗歌,按一般史论家给杜甫诗歌创作的分期,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二期即35岁困守长安开始的。
诗人第一次漫游期应试不第,天宝六年(747)又参加了朝廷一次考试,仍失败了。
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探究

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探究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集体结晶,值得我国学习和继承发扬。
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歌创作人。
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一)社会背景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变为衰的过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到处避难。
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阅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十分丰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
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
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在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
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要全面学习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个人经历1.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上开bai元二十三年(年),杜甫回去故乡出席“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年),杜甫在洛阳出席进士考试,结果落榜。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遗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尼里兖州城楼》,就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除了《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颂扬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作者:张喜伟李雪丽徐芬芬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杜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生活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性格及遭遇使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形成了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本文总结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其讲述事实,反映现实,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此外在他诗歌中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贯穿始终的特点也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寄情于景;爱国主义;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49-01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崇高的地位和隆盛的声明被人们誉为"诗圣"。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因而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
1.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是由于时代和社会以及个人性格遭遇共同作用形成的。
在唐代"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大背景下,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乱离丧、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的黑暗,人民因为战争饱受苦难,这些都使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无法实现,从而使他由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慢慢转变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杜甫的一生,遭受身世之苦、时代之苦、国破之苦,生活在由盛转衰的时代夹缝中,繁华成为了过眼云烟,国破家亡的痛苦时时噬啮着他,在如此的生活背景之下,更加激发了杜甫的顽强人格和爱国精神,他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
2.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气质以及人生信仰决定了他与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诗存在着十分深刻而广博的历史内容,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
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讲述事实,反映现实。
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紫金电大汉语言文学00级朱玉兰杜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现实主义高峰,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有广阔题材和深刻的思想,而且还因为他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
从创作方法上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
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
为了比较便于阐明杜甫诗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我们可以分别地就叙事诗和抒情诗两方面一谈。
杜甫的叙事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
在他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的就更少。
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
这有以下几点:第一、善于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
杜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最善于从生活中攫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事物,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深刻地反映现实。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用两种现象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概括了阶级对立的现实本质。
“三吏”、“三别”两组诗,最能说明杜甫的概括力。
分别,本来是最令人伤心的事,作为历来文学中经常表现的题材。
但杜甫写战乱中的别,选取了三个典型:一个是“暮婚晨告别”的新婚别,一个是“子孙阵亡尽”的老夫妻的垂老别,最后一个是被战争摧毁了家园、只剩光棍汉的无家别。
这三个事件,三个典型,最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深沉灾难,也说明了杜甫运用现实主义典型方法的高超技巧。
《哀江头》杜甫叙事诗特别出色的一首,它的形象丰富多彩,而形象之间若断若续,似联不联,好像有许多话要说,却又不愿一一说出。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
苏辙关于这首诗说得好:“予爱其词气,若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
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大胆略去次要情节,而强烈地表现与主题关系最深的部分,造成形象之间的跃动,再加上随之而来的跌宕顿挫的节奏,于是就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1.现实主义:杜甫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用诗情浸染现实生活。
他的诗美理想是以现实为美的,清新老成,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在精练优美而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形式中,从而创造出唐诗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比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2.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批判: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和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他的《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3.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郁和悲凉。
4.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担忧,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比如他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爱。
5.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他常常使用象征、暗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比如他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杜甫的诗人形象概括

杜甫的诗人形象概括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杜甫的诗歌形象概括如下:
1. 忧国忧民: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他关注社会的黑暗面,揭露官场的腐败和民生的艰辛,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怀。
2. 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他的诗歌常常以广阔的视野、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著称,给人以震撼和启示。
3. 细致入微:杜甫在诗歌描写方面十分细致入微,能够深刻地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和人物的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 多才多艺:杜甫不仅精通诗歌,还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杜甫的诗歌形象概括起来是一位忧国忧民、雄浑豪放、细致入微、多才多艺的杰出诗人,他的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教育知识文库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杨帅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创作的诗歌真实的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局面,充分展现了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实,与他跌宕起伏的个人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所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这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基础,杜甫的诗歌展现出十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从不同方面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动荡与百姓疾苦。
1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杜甫出生在小官僚家庭,五十九年的短暂一生与当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读书与游历时期。
杜甫35岁处于人生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其文学创作的准备时期;第二阶段:留守长安时期。
杜甫35岁到44岁的时候留守于长安,经历了创作转变,开始创作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第三阶段:“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一阶段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达到了高峰;第四阶段: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作品呈现多元化风格。
杜甫诗歌的创作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有所创新与突破。
他对当朝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幻想,同时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
杜甫坎坷的一生和爱国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着其诗歌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当时社会环境与其个人的性格遭遇一同作用而形成的。
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从繁荣走向衰弱的社会环境下杜甫亲身感受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在这一生活背景下更加激发了杜甫坚毅的人格品质与爱国精神。
2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与影响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十分擅长对现实生活进行精炼的艺术概括,这种精炼的艺术概括,部分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物,经过客观描写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合到诗句中,以揭露其本质。
如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集中展现在诗句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从诗句中感受到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底层百姓的悲惨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公共关系观念真诚【论文摘要】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其内部扣外部公众进行“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一系列努力和行动。
为使公共关系在组织中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应当树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观念系统。
在关于公共关系主体的观念中,真诚是组织公关人员的基本信条。
本文简要介绍公共关系中的真诚观念的涵义、奉行真诚观念的原因以及真诚观念的要求等。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彪炳青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
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
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新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
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无一字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声感叹,点逗处声声感叹。
”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另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让倾向从事物本身流露出。
[!--empirenews.page--] 第三、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
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精彩传神。
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口吻写出:“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将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儒裳。
罗儒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将新娘送别丈夫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展示无疑,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
因为在当时只有先平定战乱,才能得到最起码的休养生息的环境。
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
它如《无家别》、《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各各符合性格、身份、年龄特征,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
因为人物的语言传神,使我们在阅读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着真实、亲切的感觉。
[1][2]下一页杜甫还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
例如《兵车行》中所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郎妻子各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腰哭,哭声直上千云萧。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尤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是杜甫写的一首新题乐府,讽刺唐玄宗不断发动对外的不义战争。
之前,杨国忠等人又连续发动侵略战争,死伤数万。
同时又在西北一带发动对吐蕃的战争。
此诗便是对这些战争的艺术表现。
作者以“道旁过者”的身份亲自目睹了抓丁的惨状,并通过“行人”之口,哭诉了士兵的不幸。
在此基础上又指出连年战争给经济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明确批评了当局“开边意未己”的错误政策,表现了杜甫同情人民,敢于批判时政的大无畏精神。
比如《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杜甫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同情百姓,又希望早日平定战乱。
诗中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致,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尤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是杜甫现实主义名篇“三吏三别”中的上佳之作。
按唐制,“户有三丁点一丁”,今三男都上了战场,且“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 !”此诗颇有叙事性,一听汹汹敲门声,便知“有吏夜捉人”,于是老翁逾墙而走,老妇去应付,因为老翁不走,必被征去,老妇应付,尚有一丝幸免的希望,足见老百姓已有一套应对的方法。
孙儿太小无法应征,孙母虽未去,却衣不蔽体,亦无法应征。
所以老妇说,非要应征只有我一人。
但没想到,就连这样的情形都难逃一劫。
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来看,老翁在暂避之后又回到家中,而老妇已被抓走,“如闻泣幽咽”,说明儿媳为此哭了一夜,只因“出入无完裙”,诗人既不能去安慰,她也不能出来相送。
这些描述既真实,又有感染力震撼力,将老百姓生活的惨状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empirenews.page--] 《丽人行》用“犀箸厌饫久未下”这一细节来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奢。
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之事,形容独至”。
在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
以上手法体现了杜诗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感受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追溯其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生前所在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杜甫 (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有名的儒将、《春秋左传集解》的作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但到杜甫时,家道中落、贫困。
杜甫从小接受儒家的传统教育,读书颇多,人才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风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士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科举入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间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杜甫三十五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 (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
直到四十四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间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买药都市,寄食友朋”,“朝,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与人民一道逃难。
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的苦难,加上屡受贬斥的屈辱,使他与社会、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达到新的高度。
杜甫入蜀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定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
五十一岁时曾由友人严武表荐任节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为期半年,故后人称他“杜工部”。
以后曾到过梓州、阆州,又漂泊到夔州。
大历三年携家离川,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转徙,最后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晚年,生活动荡不安,但创作精力空前旺盛,忧国忧民的感情有增无减。
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始终不忘爱国爱民,正视现实和人生。
他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比较积极的因素,具有高度的进步性和人民性。
杜甫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打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以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
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
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
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