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征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杜甫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
纵观其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高度统一于其身。
诗人常常以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身份对民生疾苦赋予深厚的同情,他的诗歌中较多涉及“骨”字,随物赋形,以“骨”述他人与社会之境况,具有博爱精神,这些富含“骨”字的诗作被称为“骨诗”。
顾名思义,所谓骨诗,指诗句中带“骨”字的诗。
骨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在这里比喻人的品格、气质、神韵。
这些“骨诗”将作者关爱生命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融为一体,集中彰显了杜甫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亲情友情的真诚呼唤和疾恶如仇的仁爱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中,诗人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
《杜诗祥注》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
频频呼君,几乎一声一泪。
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二者联系,揭发统治阶级的罪恶,就是诗人经常整体表现的关键主题。
他的笔锋永远指向最低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他以非常生动而含蓄的笔墨,嘲讽了在唐玄宗的初生之犊不畏虎下,杨氏姐妹所过的奢华放荡的生活;在《遣突遇》、《甘林》等诗中,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掠夺洗劫一空,导致时时卖儿鬻女交纳租庸的悲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化现象予以多方面批评:在《洗脸兵马》中,他斥责李林甫等官僚的失势猖狂;在《草堂》中,他抨击成都军阀李正直的作威作福和屠戮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取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懦弱……可以说道杜甫的不少诗都充分反映了徭役、租税和出征等给普通百姓增添的灾难,抨击堪称入木三分。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但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厚重,内涵深刻,多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残酷的揭示。
在诗歌创作中,他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杜甫生活在唐朝时期,这是一个盛世转瞬即逝的时代。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的生活。
杜甫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人民疾苦:杜甫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这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现象。
2.揭示社会矛盾:杜甫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3.爱国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他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
4.人物形象塑造: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
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社会倾向和沉郁顿挫的风格,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歌特点及举例说明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深刻、广泛: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关注人民疾苦,内容深刻广泛,涉及政
治、经济、战争、民生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2.表现手法多样: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多样,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多种手
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3.语言精练、质朴: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练、质朴,用词简练,不追求华丽词藻,但却
能够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举例说明: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通过描写春天的景
象,表达了他内心的忧虑和痛苦。
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写了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景象,表达了他对
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民生的关注。
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表现了他对改善人民生活的期望和追求。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也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杜甫诗歌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
1. 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困境。
他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不公,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呼吁。
2. 境界宏大:杜甫的诗作通常以广阔的背景和宏大的氛围为特点,他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思考。
他将个体的遭遇和世界的命运相结合,使诗歌融入了更深远的意义和共鸣。
3. 自然写实:杜甫的诗作中经常包含对自然界的描写,尤其是山水景色和季节变化。
他以精确而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
4. 情感丰富:杜甫的诗作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抒情手法,表达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真挚而深沉。
他的诗作既有悲愤的呼号,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讴歌。
5. 体现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常常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困境。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同情心描绘了那些被生活所边缘化的人们的命运和苦难,表达了对社会道德和公正的追求。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社会关怀的意义。
他的作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杜甫的现实主义特色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2008-5-26 9:26:17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每天5分钟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2011年高考内容提要: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人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热情于国于民,形成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情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上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关键词:现实主义关心人民疾苦沉郁顿挫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公认的五座历史丰碑,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明星。
现实主义不仅渗透在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
杜甫几乎和现实主义同列并举的原因也就如此。
一、杜甫的生活经历与现实主义与李白不同,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他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服兵役,不拿租税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
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脱身逃至风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为华中司空参军。
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后入四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也称杜工部。
大历三年,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
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紫金电大汉语言文学00级朱玉兰杜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现实主义高峰,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有广阔题材和深刻的思想,而且还因为他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
从创作方法上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
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
为了比较便于阐明杜甫诗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我们可以分别地就叙事诗和抒情诗两方面一谈。
杜甫的叙事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
在他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的就更少。
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
这有以下几点:第一、善于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
杜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最善于从生活中攫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事物,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深刻地反映现实。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用两种现象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概括了阶级对立的现实本质。
“三吏”、“三别”两组诗,最能说明杜甫的概括力。
分别,本来是最令人伤心的事,作为历来文学中经常表现的题材。
但杜甫写战乱中的别,选取了三个典型:一个是“暮婚晨告别”的新婚别,一个是“子孙阵亡尽”的老夫妻的垂老别,最后一个是被战争摧毁了家园、只剩光棍汉的无家别。
这三个事件,三个典型,最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深沉灾难,也说明了杜甫运用现实主义典型方法的高超技巧。
《哀江头》杜甫叙事诗特别出色的一首,它的形象丰富多彩,而形象之间若断若续,似联不联,好像有许多话要说,却又不愿一一说出。
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
苏辙关于这首诗说得好:“予爱其词气,若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
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大胆略去次要情节,而强烈地表现与主题关系最深的部分,造成形象之间的跃动,再加上随之而来的跌宕顿挫的节奏,于是就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

杜甫诗歌常见的特点1.现实主义:杜甫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用诗情浸染现实生活。
他的诗美理想是以现实为美的,清新老成,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在精练优美而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形式中,从而创造出唐诗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比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2.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批判: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和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比如他的《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3.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郁和悲凉。
4.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担忧,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比如他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爱。
5.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杜甫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他常常使用象征、暗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比如他的《春夜喜雨》一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形象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这篇论文主要就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展开论述。
思想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忧国伤时,表现深沉执着的爱国热情。
(三)、揭露统治集团的荒淫府败,表现强烈的讽刺与憎恨。
(四)、热爱生活、自然、抒写亲友间的真情实意。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并加以高度概括。
(二)、具有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三)、千锤百炼钢的文字功夫。
(四)、众体兼长,善于创新。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概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一)引论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人民性最强,反映生活最深刻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歌思想内容: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发的深切同情;2、忧国伤时,表现深沉执著的爱国热情;3、揭露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表现强烈的讽刺与憎恨;4、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抒写亲友间的真情实意。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继承《诗经》、《汉东府》诗歌的传统,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发展到新高峰;2、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件,加以高度概括,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个人深沉趋势的感情;3、具有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4、千锤百炼的文字功夫与苍劲、精工、凝练的语言风格;5、众体兼长,善于创新。
即使在今天,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仍然感召着广大读者。
(二)本论杜甫家庭有着“奉儒守信”的家风,这对杜甫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杜甫的思想发展,任凭创作活动依据其生活事迹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三十五岁前读书壮游期。
此时正逢开元盛世,家境较好。
这一时期的杜甫在盛唐精神的鼓舞下,豪情满怀,境意进进取,充溢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浪漫气息。
主要作品有《望月》、《洗兵马》等。
(二)、十年困守长安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大宝五年(746),杜甫入京求仕,就在这一阶段,国势转衰,政治黑暗,统治腐败,人民痛苦,使杜甫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和他本人善良的天性使他走向人民,贴近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现实方义精神,创造出提示黑暗,批判现实,同情人民的优秀诗歌。
如在《兵车行》、《丽人行》等。
(三)、陷贼与为官期(四十四岁到四十八岁)安史之乱后,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由奉先辗转到陕北。
动荡期间的流离生活,使他更深刻的了解[社会,与劳动人民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创作上获得了大丰收。
如《春望》、《三吏》、《三别》等。
这些作品也使杜诗有了“诗史”的风格。
(四)、四十八岁到五十九岁病逝。
漂泊西南时期。
这期间杜甫没过多少安稳日子,但他关心国家命运。
关怀人民疾苦没有改变,而且思想感情更淳厚浓郁,这是他创作的又一个丰收期,把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一个新高潮。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登高》等。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爱国,忠君,忧民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而完美的体现,正是这种统一和体现,使用权他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人民性最强,反映生活最深刻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其内容非常丰富,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确良深切同情,坎坷凄凉的生活道路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使诗人始终关注着人民的生活,同情人民疾苦。
早在安史之乱前,他就写下了,《兵车行》、《前出塞》,揭控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灾难。
在《兵车行》中,展示不义战争造成的妻离了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
诗人痛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安史之乱中,他同难民一起受苦受难,对人民的巨大创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写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既忧国以忧民,既谴责吏滥又抓壮丁,又肯定应征平反的必要性。
这种矛盾的真实反映;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发展到后期升华为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已及人,真诚的表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次,忧国伤时,表现深沉执着的爱国热情,诗人既是一个富有牺牲精神的民本主义者,也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诗渗透着爱国血诚,当国家危难时,他心痛地流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狂喜得流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他的血脉事情总是随国家的命运跳动,在诗中,诗人总是把个的命运国人民,同祖国深深地连在一起,构成他诗歌的重大主题。
再次,揭露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
表现强烈的讽刺与憎恨。
杜甫不仅有着高度的爱国爱民精神,而且还有着诗人对政治特有的洞察。
早在安吏之乱之前,就对炙手可热势绝伦的玄宗的宠妃,宠臣杨氏兄妹进行了大胆揭露和尖锐讽刺。
如《丽人行》,全诗以精工细笔刻划杨氏兄妹游春情景,写他们“颦金孔雀银麒麟”的侈华丽服,写他们的淫威。
诗人在诗中无一讥言,无一慨叹,但描绘之中处处含讥,语句声声慨叹。
在《自京赴奉先县泳怀五百句》中。
揭露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奢侈无度,揭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的剥削实质。
诗歌还以“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当时阶级严重对立的严酷现实。
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原因有深刻独到的认识。
其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抒写亲友间的真情实感。
杜甫诗歌创作,除了重大的题材外,也有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一思一事之作。
或感怀,或咏物,或怀古,或酬唱,隽秀沉郁各具风采,如抒写对妻子儿女兄弟亲情的《月夜》、《怀弟二首》等。
杜甫写景咏物,也灌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春夜喜雨〉通过“喜雨”、“好雨”、“涧物”、“知时节”等到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表达自己同人民同样的喜悦心情。
总之,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这大致是最好的概括。
杜甫诗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继承了《诗经》、《汉东府》以来的诗歌传统,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峰。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苍劲悲凉,语言精工凝练,本式多样并擅,对后世诗歌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杜诗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件,加以高度概括,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深沉真挚的感情。
杜诗以时事放诗。
他不是刻意创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是选取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事实和亲身体验,反映事件的本质和情感态度。
如《兵车行》,只是选取征人送行的一个场面和行人的一段对话,便反映出当时穷兵黩武经人发带来的灾难。
二、杜诗具有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爱国爱民是整个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价值观念在杜甫那里转化为忧国忧民。
并且成为他的精神内核。
所以他的诗里充满着一种浩然正气,表现出博大深广的胸襟,加上精深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杜诗境界雄浑壮阔。
这与李白诗歌形成鲜明对照在诗的气势上,。
李杜都可以说雄健博大,但是,他白靠的是天才,靠的是情感,风驰电掣,大刀阔斧,其作品浑然天成。
杜甫则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以小见大,以近求远见长,使其作品达到情与理的高度统一。
同样反映安史之乱,李白从大处着眼,从宏观上表现,如《古风》“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才狼尽冠缨。
”杜甫则以微观上具体表现,如《三吏》《三别》读后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杜诗中,应该说更善于用大与小,宏与微在艺术创作中的辨证法。
《春岳》,开头两句写远望,三四两句写近望,五六两句写细微,七八两句写登山后的放眼全望。
既写出泰山的气势,又蕴含着由登山而产生的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顿悟。
杜诗中有很多这种通过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创造出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的篇章。
三、杜诗具有千锤百炼的文字功夫与苍劲精工,凝练的语言风格,在诗歌创作中,杜甫具有高度自觉的语言意识,非常重视语言的创新与完美。
他自己就强调作诗要“毫发无遗憾”,并且表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态度严肃,用功精湛,于此可略窥一斑。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垂字衬出平野的辽阔,一涌字写出江水的气势。
再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四、杜诗众体兼长,善于创新,杜诗体式多种多样,并且诗人善于驾驭[它们,使每种诗体得到完善和发展。
每种诗体都有各篇传世。
第一,东府诗由过去多用旧题写同类事,而发展为自拟新题抒写时事。
他写了许多“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
第二,突破五言七言诗篇辐较短的体制,民展为长篇巨制。
如《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第三,近体格律诗是杜甫过用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体。
如《春望》,《春夜喜雨》等。
律诗在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七律,是诗史上的高峰,后在再也难以达到。
第四,绝句在杜诗中较少,但题材领域扩大,即景抒情,论诗怀友,身边琐事均可入诗。
如《江畔独步寻花》、《戏为六绝句》等。
(三)结论总之,杜甫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发展,给后代诗人诸如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苏轼、文天祥及明诗一些著名诗派以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依然感召着广大读者。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王怀勇济南广播电视大学济阳分校04秋汉语文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