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表现了他对天下寒士无限的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2、通过细节描写丰富诗的形象性杜甫是伟大的写实诗人,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往往能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在我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时,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矛盾,从而揭示其社会的本质。

评价杜甫

评价杜甫

首先,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杜甫传世之作多达1400余首,其诗作实现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其诗如后人所评论的那样:“艺术性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 其诗吸引了众多诗词爱好者的研究和评论,比如唐元稹曾评价其诗作:“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苏东坡说:“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

”明杜诗研究专家卢世榷美誉杜甫流寓云安时撰写的《十二月一日三首》为“七律之神境”;清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而在1960年,开国元勋陈毅在其诗《吾读》也说“喜其题材备”,而叶剑英元帅则在《成都草堂》里说:“杜凌笔落伤豺虎”;后人有称杜甫《秋兴八首》是“声韵雅畅,词采高华,气象冠冕,真足虎视词坛,独步一世”的“力抗九鼎,勇夺三军”的名作;对于杜诗赞美之词不胜枚举,有人用诗、有人用文,有人抄录、有人借用,后人称其为“诗圣”当无虚夸耳。

其次,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诗人。

爱国是时代之呼唤,是国家、社会之要求,但作一个爱国的人确实有些难度,当一个失志不移、屡次遭受变迁的爱国之人则更加难,但杜甫用它的实际行动和真诚话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表里如一,责任感强的爱国形象。

他曾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力,他曾经无忧无虑地准备着仕途生涯,但他的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英雄报国无门、朝廷衰败,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困潦倒,流落饥寒,终生不用,满腔热情、一身才华无处施展。

他曾经“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曾经遐思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撒平芜”,“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但是后来仕途不济,国家衰败,他想着“欲陈济世策”,仍“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不顾个人兴衰、荣辱,一心报国的思想值得钦佩,这种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和人生观在他的世界观中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肃宗灵武继位后,杜甫又赶往灵武,结果途中被叛军抓捕,在长安期间又写下了《悲青坂》、《春望》等诗。

杜甫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

杜甫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

杜甫的简介和诗歌风格特点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以深刻的思想、情感与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而闻名。

他的出生年份不甚确定,但可能出生于公元712年左右。

从小聪慧好学,爱好音乐,曾经在官府做过一些小差使,但是因为地位低微而没有得到重用,终身贫困潦倒。

他的诗歌风格深受后世诗人的喜爱和借鉴,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风格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对社会与政治的关切杜甫的诗歌中不乏对社会、政治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他对社会矛盾的关注以及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担忧和愤怒。

例如,他的《石壕吏》中描绘了一个贪污腐败的世界,将贪官污吏的罪恶毒瘤揭示得淋漓尽致;《北征》则是对安史之乱、唐朝政治黑暗的深深关注和心灰意冷。

二、性情豪放、感情真挚杜甫在诗歌中表现出了豪迈而真挚的情感,他的文笔雄浑,咏史抒怀,表现出对音乐、酒、友谊等方面的极度痴迷与向往,对人、事、物有着强烈的感情。

例如,他的《登高》、《江畔独步寻花》都是表现他对自然、生命、心灵的独特感悟,使人对生命的追求与呼唤显得十分真切。

三、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甫在写作中常使用夸张和象征等手法,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达到了意境与情感的完美融合,使人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从诗歌中领悟到深层的人生哲学。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使用了“把酒问青天”这一耳熟能详的句子,表现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四、注重对人物的描写杜甫的诗歌中,对人物描写极其细致入微,如《丽人行》对于美女的描写,不仅仅只是对于外貌的赞美,更多的是深刻阐明了人物性格,情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塑造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完整人”形象。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情感激昂、形象生动、意蕴深远等方面的独特特色,他用他诚挚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壮丽的人生画卷,使人感受到了大诗人的人生哲学意蕴,并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但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厚重,内涵深刻,多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融合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
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2.真挚感人: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关注人性和人情,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3.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
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4.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深远,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
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5.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形象生动、刻画细致,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描绘
来表现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图。

6.继承与创新:杜甫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杜甫律诗的价值和艺术成就

杜甫律诗的价值和艺术成就

杜甫律诗的价值和艺术成就
杜甫的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杰出代表,他的诗篇清正坚实,文笔
清丽雅致,内涵深邃,创造了一部历史上受大众普遍推崇的高超的律诗经典。

杜甫的律诗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推崇,首先是它具有高度的文学
艺术性,其次是它表达了杜甫的深刻思想价值观。

杜甫的诗句不仅整齐划一,而且富含意象深刻;他在诗歌中夹带着深刻的道德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他一
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的。

当时的文人非常推崇他的作品,甚至大赞“杜律”。

杜甫的豪迈的气概,坚定的反抗精神,勇敢的斗争精神和深沉的思想见解,无不从他的诗歌中表露出来,它们熠熠发光,不但成为时代反映,也成
为中国文学历史上最杰出乃至经典的作品之一。

杜甫的律诗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哲学价值,它反映了清朝末期社会性质和
历史变迁,把杜甫时代特有的历史精神及社会风俗、诗人精神憧憬和政治思
想诠释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杜甫的律诗把古史记述、人文记事、政治评论、哲学思想和宗教信念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深刻
内涵,构成了一部独特的文学作品。

总之,杜甫律诗独具艺术价值和哲学价值,它可以催人奋进,启发人们
思考和反思。

它不仅展示了一位杰出诗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
历史背景和思想追求,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贡献,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
文化价值。

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浅析杜甫诗爱国思想的表现特点平江县大桥中学李刚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圣”。

他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

一、杜诗表现出的爱国思想与其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密不可分。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

自幼聪颖好学,加之又勤奋刻苦,十四五岁时已被文坛前辈所赏识。

公元731—745年,是杜甫人生的壮游时期。

历时十多年,前后共3次出行浏览了祖国的秀丽雄奇的山川景色。

这三次漫游丰富了诗人的阅历,扩大了视野,陶冶了性情,为他早期诗歌带来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746—755年,是困守长安时期。

在这困守长安的十年生活中,诗人到处干谒也无门可入,直至755年才混得一个曹参军的八品官职。

理想的落空,怀才的不遇,生活的潦倒使他对朝廷的腐朽,社会的黑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促使杜甫向现实主义转变。

756—759年,是作者陷与为官时期。

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安史之乱爆发时期。

作者目睹了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现实,以及自身陷的境遇,极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758年又因房琯事件所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使他由宫廷真正走向了民间。

759—770年,漂泊西南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社会依旧动荡不安,作者在西南辗转漂泊,颠沛流离。

飘零的艰辛苦难,百姓的疾苦,让作者在思想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矛盾的所在。

于公元770年病卒于飘泊途中的小舟上。

纵观杜甫的一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他的爱国思想来源于他的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杜诗表现出的爱国思想与其对国家的热爱密不可分。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

文学鉴赏:杜甫诗歌的意象与表现手法分析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和个人感情等方面,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与表现手法,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意象在杜甫诗歌中的运用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进行具体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杜甫巧妙地利用意象塑造自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1.自然意象:杜甫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

比如《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社会状况的关切;《秋兴八首·其七》通过描写秋天树木凋零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忧伤之情等。

2.社会意象:杜甫关注社会百姓的苦难和冷暖,他通过描写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场景,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比如《登高》中描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面,唤起了读者对战乱中平民百姓哀叹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描绘的流亡者形象,则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下普通人艰难困苦生活状态的关注和同情。

3.动态意象:除了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外,杜甫诗歌中还充满了丰富多样的动态意象。

通过运用形容词、副词等修辞手法,他能够将静止对象赋予动态感,增强作品的生动性。

比如《兵车行》中描述战争车队行进时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冲击耳膜;《新婚别热剧初平侯脱帽观礼送》将新战胜的诸军官归队时的盛况描绘得热闹而庄重。

表现手法对意象的运用和加强除了使用意象来塑造情感,杜甫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使意象更加生动有力,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

1.对比与衬托: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感的差异,增强意象的冲突感和张力。

例如《登高》中将自然景色和人类悲愁相互对照,使蕴含其中的苦旅之情更加鲜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流亡者和丰收景象之间的反差呈现冷暖之别,加深对时局变迁下普通百姓境遇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师宗县彩云镇明德小学张家发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1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从7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长达10年的“壮游”,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并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了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浪漫主义的色彩。

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是杜甫创作思想的转型时期,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这才确立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安史之乱剧烈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和人民共同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曾备任命为左拾遗,却屡次遭贬斥,但也因而获得深入人民的生活机会,他一方面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由2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下了“三吏”、“三别”,《羌村》、《春望》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

“满目生悲事,因人作远游”,晚年的杜甫过着“漂泊西南”的生活,但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也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多年,竟写下一千多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等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诗中更多带有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

并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例如,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却主张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儒家也谈到民为贵,但有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一面,杜甫与之不同,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

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群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

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来勉励朋友,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杜甫的诗歌洋溢着丰富的人民性的内容。

从他的作品和生活实践来看:1、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一个特征。

杜甫始终关切3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的诗不仅广泛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在“三吏”、“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

在这里,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

“儿童尽东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的矛盾关系。

杜甫在多年饥寒的体验中,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

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以“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

可见杜甫的胸怀是宽广的,精神是乐观的。

当然,杜甫对人民的同情是有限度的,他是一个封建士大夫,只能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寻求减缓人民灾难的办法,反对人民的“造反”。

这体现了他的阶级局限。

2、对祖国的热爱,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二个特征。

杜甫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

可以这样说,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又会狂喜得流泪。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始终关怀着国家的命运,思想蕴含是随着局势的转变而转变的,在4安史之乱时期,他梦想和渴望的是周公和诸葛亮式的军事人物;老年时也体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的宽广胸怀。

3、讽刺性是杜甫诗歌的第三个特征。

杜甫的讽刺面极广,早在困守长安时期,他就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在这方面,《兵车行》是有其代表性的。

除了和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外,在一些咏物、写景的诗中,也都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饱含着诗人的爱国激情。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性杜甫的诗歌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

从创作方法上来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

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了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在杜甫的许多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铁案如山的罪证。

2、寓主观于客观。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在杜甫的叙事诗中尤为突出。

例如在《石壕吏》中有这样一句:5“吏呼——何怒,妇啼——何苦!”除了微微透露作者的爱憎之外,便都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

使主客相汇,情景互融。

3、细节描写。

杜甫善于捕捉寓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

例如他的细节描写最出色的是《北征》中写他妻子、儿女的一段,诗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儿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

4、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如《新婚别》中:新婚竟成了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和精神面貌的。

所以我们读起来总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5、采用俗语。

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

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人民生活,采用俗语,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

例如《新婚别》的“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的风格。

他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乍一看好像很抽象,其实仍很具体,6他用“涕泪满衣裳”来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的大喜若狂。

后四句虽然属于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丰富的形象性。

在叙事诗中,杜甫寄情于事,在抒情诗中,则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杜甫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这就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因此在他的某些叙事兼抒情的诗中往往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绝非偶然,而是用尽他毕生的心血换来的。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虚心的学习。

他向古人学习,也向时代的人学习,向作家学习,也向民歌学习,所以他说“不薄今天爱古人”,“轻益多师是汝师”。

虚心的学习,使杜甫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做到像元稹所说的“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但是他也不是无批判的学习,所以又说“别裁伪体采风雅”,而在肯定“清词丽句必为邻”的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滑进形式主义的泥坑。

第二是苦心的写作。

尽管杜甫称赞他的诗友李白是“敏捷诗千首”但却不讳言自己写诗的“苦用心”。

为了诗语“惊人”,他的苦用心竟达到这样的程度:“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贵的是,杜甫还坚持这种苦心孤诣的写作态度。

第三是细心的探讨。

盛唐诗人很多,谈论诗的却少。

杜甫与之相反,他7好论诗,而且细心。

他对李白说“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对严武说“吟诗好细论”等。

四、杜甫诗歌的地位和影响杜甫诗歌是我国最可贵的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