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简述杜甫诗歌的特点

简述杜甫诗歌的特点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取得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就,是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其诗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1)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2)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
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杜诗的现实主义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2.雄浑壮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杜甫的诗歌境界是雄深壮阔的。
这种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
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
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
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
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苍劲凝练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
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颜学阴何苦用心。
”“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
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但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厚重,内涵深刻,多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浅谈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作者:赵华伦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2期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典型性、写实性、细节性,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极大,被后人尊为“诗圣”。
本文就杜甫诗歌的这两个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疾苦,被誉为“诗史”。
一、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疾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杜甫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惨象,写下了《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在安史之乱中,他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
《石壕吏》有如下诗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二、杜甫的诗歌抨击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骄奢淫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应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充满强烈的憎恨,揭示了封建官吏“盗贼本王臣”的罪恶本质。
杜甫抱着“济时敢爱死”的献身精神,对于一切危害人民、国家的人和事,都象“芒刺在我眼”一样,要加以揭露和批判。
三、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杜甫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
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杜甫诗歌的重要主题。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内容提要:本篇论文简要论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成就。
为了比较便于阐明杜诗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分别就叙事诗和抒情诗两方面来谈。
在叙事诗方面最突出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第二,寓主观论断于客观叙事之中;第三,高度凝练与丰富多彩的语言;第四,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的风格。
他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
在叙事诗中,杜甫寄情于事,在抒情诗中,则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同时,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
但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进雕赋表》中的自称语)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上述诸方面的成就,使杜甫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成为一位集大成的诗人。
关键词、主题词典型艺术概括主观论断客观叙事沉郁顿挫选题报告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经过自己毕生努力,拓宽和加深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杜甫在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
元、白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启示下开展起来的。
晚唐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明显受杜诗影响。
这种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直影响到陆游、文天祥直到清末黄遵宪等众多诗人。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爱国诗人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王安石在《子美画像》一诗中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表明自己的崇敬之心。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特点(解析版)

【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9分)遣兴(杜甫)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
”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6分)①首联“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可见诗人忧的是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
②“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可见诗人忧的是饥寒交迫,度日如年。
③“欲出畏虎狼”表明诗人忧的是天下大乱,叛军横行,百姓无法安定地生活。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疏一作: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6分)答:(1)表达了诗人的怨恨之情。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起,更勾起怀远之情。
营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表达了诗人有家难回的怨恨之情。
而“老马不必取长途”则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悲愤之情。
(2)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诗中提到“落日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体现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豁达,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的慷慨之情。
【分析】开放题,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并无矛盾,强调的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杜甫的现实主义特色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2008-5-26 9:26:17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每天5分钟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2011年高考内容提要: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人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热情于国于民,形成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情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上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关键词:现实主义关心人民疾苦沉郁顿挫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公认的五座历史丰碑,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明星。
现实主义不仅渗透在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
杜甫几乎和现实主义同列并举的原因也就如此。
一、杜甫的生活经历与现实主义与李白不同,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他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服兵役,不拿租税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
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脱身逃至风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为华中司空参军。
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后入四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也称杜工部。
大历三年,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
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比较

杜甫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比较引言杜甫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他们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1.抒发社会现实关切:杜甫擅长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思考和关切。
2.展示民生苦难:他常以壮丽宏大的语言描述农民、贫困者等底层人民的疾苦,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3.表达忧国忧民情怀:杜甫饱含热血和爱国情怀,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的担忧。
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1.描写闲适生活场景:白居易偏于描绘闲适舒适的生活场景,将自己置身于优雅环境中。
2.表达个人情感:他更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身经历和感受。
3.追求诗意的唯美:白居易善于运用优美细腻的语言表达诗意,追求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的描绘。
三、相似之处1.对现实社会关注:无论是杜甫还是白居易,都对社会现实及人民疾苦有着共同的关注。
2.修辞手法上相似:两位诗人在修辞手法上都运用了类比、夸张等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3.具有才华和影响力:杜甫和白居易都是文坛顶尖人物,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并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差异之处1.主题关注不同:杜甫更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命运,而白居易更注重个人情感和闲适生活体验。
2.表达方式不同:杜甫执着于真实性和饱满的描述方式,而白居易偏爱留白与虚化,使得作品更具意境性。
3.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杜甫的情感表达更为慷慨激昂,而白居易则偏向于浪漫、细腻的情感抒发。
结论杜甫和白居易作为唐代两位伟大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无论是关注社会问题还是追求个人情感,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优秀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各自独特而又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这篇论文主要就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展开论述。
思想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忧国伤时,表现深沉执着的爱国热情。
(三)、揭露统治集团的荒淫府败,表现强烈的讽刺与憎恨。
(四)、热爱生活、自然、抒写亲友间的真情实意。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并加以高度概括。
(二)、具有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三)、千锤百炼钢的文字功夫。
(四)、众体兼长,善于创新。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概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一)引论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人民性最强,反映生活最深刻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歌思想内容: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发的深切同情;2、忧国伤时,表现深沉执著的爱国热情;3、揭露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表现强烈的讽刺与憎恨;4、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抒写亲友间的真情实意。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继承《诗经》、《汉东府》诗歌的传统,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发展到新高峰;2、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件,加以高度概括,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个人深沉趋势的感情;3、具有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4、千锤百炼的文字功夫与苍劲、精工、凝练的语言风格;5、众体兼长,善于创新。
即使在今天,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仍然感召着广大读者。
(二)本论杜甫家庭有着“奉儒守信”的家风,这对杜甫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杜甫的思想发展,任凭创作活动依据其生活事迹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三十五岁前读书壮游期。
此时正逢开元盛世,家境较好。
这一时期的杜甫在盛唐精神的鼓舞下,豪情满怀,境意进进取,充溢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浪漫气息。
主要作品有《望月》、《洗兵马》等。
(二)、十年困守长安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大宝五年(746),杜甫入京求仕,就在这一阶段,国势转衰,政治黑暗,统治腐败,人民痛苦,使杜甫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和他本人善良的天性使他走向人民,贴近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现实方义精神,创造出提示黑暗,批判现实,同情人民的优秀诗歌。
如在《兵车行》、《丽人行》等。
(三)、陷贼与为官期(四十四岁到四十八岁)安史之乱后,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由奉先辗转到陕北。
动荡期间的流离生活,使他更深刻的了解[社会,与劳动人民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创作上获得了大丰收。
如《春望》、《三吏》、《三别》等。
这些作品也使杜诗有了“诗史”的风格。
(四)、四十八岁到五十九岁病逝。
漂泊西南时期。
这期间杜甫没过多少安稳日子,但他关心国家命运。
关怀人民疾苦没有改变,而且思想感情更淳厚浓郁,这是他创作的又一个丰收期,把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一个新高潮。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登高》等。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爱国,忠君,忧民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而完美的体现,正是这种统一和体现,使用权他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人民性最强,反映生活最深刻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其内容非常丰富,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确良深切同情,坎坷凄凉的生活道路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使诗人始终关注着人民的生活,同情人民疾苦。
早在安史之乱前,他就写下了,《兵车行》、《前出塞》,揭控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灾难。
在《兵车行》中,展示不义战争造成的妻离了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
诗人痛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安史之乱中,他同难民一起受苦受难,对人民的巨大创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写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既忧国以忧民,既谴责吏滥又抓壮丁,又肯定应征平反的必要性。
这种矛盾的真实反映;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发展到后期升华为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已及人,真诚的表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次,忧国伤时,表现深沉执着的爱国热情,诗人既是一个富有牺牲精神的民本主义者,也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诗渗透着爱国血诚,当国家危难时,他心痛地流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忽传,他狂喜得流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他的血脉事情总是随国家的命运跳动,在诗中,诗人总是把个的命运国人民,同祖国深深地连在一起,构成他诗歌的重大主题。
再次,揭露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
表现强烈的讽刺与憎恨。
杜甫不仅有着高度的爱国爱民精神,而且还有着诗人对政治特有的洞察。
早在安吏之乱之前,就对炙手可热势绝伦的玄宗的宠妃,宠臣杨氏兄妹进行了大胆揭露和尖锐讽刺。
如《丽人行》,全诗以精工细笔刻划杨氏兄妹游春情景,写他们“颦金孔雀银麒麟”的侈华丽服,写他们的淫威。
诗人在诗中无一讥言,无一慨叹,但描绘之中处处含讥,语句声声慨叹。
在《自京赴奉先县泳怀五百句》中。
揭露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奢侈无度,揭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的剥削实质。
诗歌还以“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度概括当时阶级严重对立的严酷现实。
诗人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原因有深刻独到的认识。
其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抒写亲友间的真情实感。
杜甫诗歌创作,除了重大的题材外,也有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一思一事之作。
或感怀,或咏物,或怀古,或酬唱,隽秀沉郁各具风采,如抒写对妻子儿女兄弟亲情的《月夜》、《怀弟二首》等。
杜甫写景咏物,也灌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春夜喜雨〉通过“喜雨”、“好雨”、“涧物”、“知时节”等到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表达自己同人民同样的喜悦心情。
总之,杜诗“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这大致是最好的概括。
杜甫诗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继承了《诗经》、《汉东府》以来的诗歌传统,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峰。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苍劲悲凉,语言精工凝练,本式多样并擅,对后世诗歌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杜诗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件,加以高度概括,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深沉真挚的感情。
杜诗以时事放诗。
他不是刻意创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而是选取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事实和亲身体验,反映事件的本质和情感态度。
如《兵车行》,只是选取征人送行的一个场面和行人的一段对话,便反映出当时穷兵黩武经人发带来的灾难。
二、杜诗具有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爱国爱民是整个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价值观念在杜甫那里转化为忧国忧民。
并且成为他的精神内核。
所以他的诗里充满着一种浩然正气,表现出博大深广的胸襟,加上精深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杜诗境界雄浑壮阔。
这与李白诗歌形成鲜明对照在诗的气势上,。
李杜都可以说雄健博大,但是,他白靠的是天才,靠的是情感,风驰电掣,大刀阔斧,其作品浑然天成。
杜甫则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以小见大,以近求远见长,使其作品达到情与理的高度统一。
同样反映安史之乱,李白从大处着眼,从宏观上表现,如《古风》“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才狼尽冠缨。
”杜甫则以微观上具体表现,如《三吏》《三别》读后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杜诗中,应该说更善于用大与小,宏与微在艺术创作中的辨证法。
《春岳》,开头两句写远望,三四两句写近望,五六两句写细微,七八两句写登山后的放眼全望。
既写出泰山的气势,又蕴含着由登山而产生的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顿悟。
杜诗中有很多这种通过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创造出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的篇章。
三、杜诗具有千锤百炼的文字功夫与苍劲精工,凝练的语言风格,在诗歌创作中,杜甫具有高度自觉的语言意识,非常重视语言的创新与完美。
他自己就强调作诗要“毫发无遗憾”,并且表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态度严肃,用功精湛,于此可略窥一斑。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垂字衬出平野的辽阔,一涌字写出江水的气势。
再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四、杜诗众体兼长,善于创新,杜诗体式多种多样,并且诗人善于驾驭[它们,使每种诗体得到完善和发展。
每种诗体都有各篇传世。
第一,东府诗由过去多用旧题写同类事,而发展为自拟新题抒写时事。
他写了许多“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
第二,突破五言七言诗篇辐较短的体制,民展为长篇巨制。
如《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第三,近体格律诗是杜甫过用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体。
如《春望》,《春夜喜雨》等。
律诗在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七律,是诗史上的高峰,后在再也难以达到。
第四,绝句在杜诗中较少,但题材领域扩大,即景抒情,论诗怀友,身边琐事均可入诗。
如《江畔独步寻花》、《戏为六绝句》等。
(三)结论总之,杜甫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发展,给后代诗人诸如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苏轼、文天祥及明诗一些著名诗派以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依然感召着广大读者。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王怀勇济南广播电视大学济阳分校04秋汉语文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