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某某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某某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这首诗是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3.提问: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思考4.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发表的《论人民专政》的主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仍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可能较为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关键信息,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2.难点: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深入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分析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为例,分析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争中的重要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通过视频使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壮威武和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穷途末路之势。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习题
1、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B)
A、发生在三大战役结束以后
B、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回答: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状况极其不合理。地主、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压迫剥削,导致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
出示材料: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C、解决了全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D、在中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
2、1947年夏,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揭开这一序幕的军事行动是(C)
A、百团大战B、转战陕北
C、挺进大别山D、解放南京
3、我们家乡的一方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省(A)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概述《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2 教材地位和教学重点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4课,是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3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本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解放军历史》等内容相对应,符合国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了解干部教育工作的意义;•理解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性;•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归纳总结、叙述、分析等方法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认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2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的方式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的原因;•能够深入思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指20世纪40年代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包括中国的国内战争、外国列强的侵略、社会动荡等。
#### 4.1.2 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干部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选拔和提拔广大干部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包括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发展过程。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课教案_0

《中国近代史疑难解析》教学设计一、开设本课的目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屈辱、抗争与探索。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要牢记的: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一直以来都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也是历史教学中学生最难学、老师最难教的。
我精心总结了一下,以期对学生有所启迪。
二、教学目标1、疑难知识点:中国近代史概念,中国近代史主线,民主革命概念,近现代化的概念,抗日战争阶段划分,列强侵华罪行,干支纪年,民国纪年,封建帝制与封建制度,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民族英雄与民族解放战争。
2、(1)利用课件展示纲线、主要疑难点;(2)通过中外联系对比,理解提升;(3)通过提炼概括,化繁为简;(4)通过抽查提问,做到检查、梳理、融会贯通;3、(1)通过列强侵华史实,认识到中国近代史落后的主要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发愤图强;(2)通过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实的梳理,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精神;(3)通过学习,让学生领会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探索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并内化吸收。
三、教学过程(一)疑难知识点1、中国近代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49)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2、民主革命:就世界范围看,指的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于中国而言,指的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
3、近(现)代化:A、规范解释B、形象解释C、通俗解释思考:中、外近代化历程为何不同?4、列强侵华罪行5、干支纪年6、民国纪年7、封建帝制与封建制度8、辛亥革命与武装起义9、民族英雄与民族解放战争(二)纲线1、五次侵华战争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2、中国人民的抗争A、爱国官兵B、农民运动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中国人民的探索A、学技术:洋务运动B、学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学文化:新文化运动4、解放战争阶段划分1946年——1947年1947年夏——1948.91948.9——1949.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划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
胜利
[考纲要求]
1、识记层次:①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②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③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④知道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
⑤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
⑥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
⑦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理解层次:①了解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②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
利的主要原因。
[考点导学]
1、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a.时间:1931年9月18日
b.借口:柳条湖事件
c.结果:东北沦陷
d.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游击队开展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
a.时间:1936年12月12日,
b.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
c.目的:为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e.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3、七七事变
a.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
b.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4、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屠杀中国居民达30万人以上。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5、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歼敌1万多人。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
6、百团大战
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
其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它的辉煌战绩,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7、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日本的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8、重庆谈判
①原因:
a.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b.美国支持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但为赢得时间和欺骗人民,蒋介石假意和谈
c.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10月
③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等
④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9、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0、三大战役
11、渡江战役
①时间:1949年4月
②战线: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
③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12、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民意,坚持独裁,发动内战,失去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与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②人民解放战争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有正确的战略战术
[目标测评]
一、选择
1、05的9月18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但它又是极不寻常的日子。
右图是一位同学在这天画的一幅画,你认为它反映的主题应是()
A.月映华夏魂腾飞中国龙
B.月圆神州情勿忘国耻恨
C.雄鸡舞蝉娟两岸一家亲
D.奋臂揽明月随手摘星辰
2、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粉碎亲日派企图
C、实现全民族抗日
D、寻找发展时机
3、张学良的传记公布于世后,引起海内外华人极大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他曾经是()
A.九一八事变的见证者B.台儿庄战役的指挥者
C.重庆谈判的参与者D.西安事变的发动者
4、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中国开始转人局部抗战
B.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C.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了第一次大胜利
D.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的开始
5、“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请判断这是什么战役()A.卢沟桥战役B.平型关战役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6、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A. 平型关大捷
B. 百团大战
C. 台儿庄战役
D. 淞沪会战
7、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的砍杀百人比赛,这件事发生在()
A、九一八事变中
B、旅顺大屠杀中
C、七七事变中
D、南京大屠杀中
8、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中国抵御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A.三元里抗英B.甲午战争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9、下列有关重庆谈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蒋介石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B、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谈判
C、通过谈判,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D、通过谈判,国民党承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10、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三江……”毛泽东这首诗描绘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2、1949年4月,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覆灭的历史事件是人民解放军解放()
A、北平
B、天津
C、南京
D、广州
二、材料解析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1937年12月15日,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三千多人,被日军解往南京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
然后,受伤未死者与死者一起被焚化。
1 6日,中国难民五千多人,被日军集体押往南京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用机枪扫射后,弃尸江中……丧心病狂的日本军队还冲进由红十字会和其他国际友人设立的“安全区”,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把“安全区”变成了黑暗、悲惨的人间地狱……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的表述发生了变化,修改前,都提到了“屠杀”,谈及屠杀的数字,少的说有“十几万人”,多的说“30万人以上”。
但在修改稿中,用“大量、许多”等词语模糊其辞,有的还公然写着“没有定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南京大屠杀持续的时间、遭杀害的对象等方面来说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南京大屠杀中我死难同胞的人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发生变化的实质什么?作为当代中学生,请略谈你的
认识。
三、论述题
14、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几度和谈共谋大业,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周恩来亲历和谈并起了重要作用。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周恩来在20世纪30—40年代参加了哪两次重要的国共谈判?在其中的一次谈判中,蒋介石提及周恩来是他的部下,这是为什么?而周恩来认为“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是否成为了事实?
(2)分析两次谈判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或作用,以及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5BCDBC6-10BDCDC11-12DC
13、(1)长达6周。
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或难民)和放下武器的军警人员。
30万人以上。
(2)企图掩盖和否认战争罪行。
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影响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答其它也可以,如日本对待军国主义的罪行没有真正地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发展中日和平友好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学好本领,保卫祖国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等同给分)
14.答:(1)参加了西安事变后的国共谈判、抗战结束后的重庆谈判。
因为在国共合作后建立的黄埔军校中,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是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成为事实:抗日战争时期归属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由红军改编的。
(2)影响或作用:西安谈判使西安事变等到和平解决,开始了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重庆谈判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签订<<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两次谈判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只要围绕其中的一层意思来谈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