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一)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
上天下地,跟前江水,跟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3.这首诗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分)玉露、枫树、丛菊(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4.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
(2分)答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1分)。
5、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划线处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效果。
(3分)答: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1分)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王船山诗歌退化论刍议

王船山诗歌退化论刍议曾也鲁【摘要】王船山坚持儒家文艺观,认为诗歌越古越好,诗风每况愈下,今不如昔。
他的诗歌退化论偏见,与其诗论及诗歌评论标准是密不可分的。
%Wang Chuang-shan adhered to Confucian literary views and thought that better the more ancient poetry,and the poetic style went from bad to worse and the present is not as good as the past.His prejudices view about the degradation of the poetry has inextricably connections with his evaluation criteria.【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2【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王船山;诗歌;退化论【作者】曾也鲁【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9.2王船山崇古宗经,坚持正统的儒家文艺观,认为诗歌愈古愈好,诗风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
笔者试图就其诗歌退化论进行探讨,略述一己之见。
王船山尊儒宗经,认为《诗经》乃儒家之经典著作,是一切诗歌的典范。
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尽矣。
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
”①“艺苑之士,不原本于《三百篇》之律度,则为刻木之桃李。
”②因此,他把《诗经》视为至高无上的楷模,盛赞“《三百篇》之不可及也”③。
王船山对屈原及其作品评价很高,体现了他文艺思想的核心,即“诗言志,非言意也;诗达情,非达欲也”④的观点。
他认为一切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都必须出于忠贞之性,决不能因为“货利”、“声色”之不得,也不能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乃缘饰之而为文章,发牢骚,泄私愤,怨天尤人。
秋兴其一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兴其一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秋兴其一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船山诗论-文艺学

船山诗论“俱以意为主”与“俱不在意”新探1周阿红阎真2[摘要]:船山有两个看似相悖的诗学命题:“俱以意为主”和“俱不在意”。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两处“意”的含义不同,前者为与情相通的形象思维的“意”,后者是不含情感的、抽象理念的“意”。
笔者认为,以“意”的内涵不同来化解二者的矛盾有所不妥。
紧扣船山原文来看,两处“意”的含义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指作者的立意和诗文的旨意。
但尽管“意”含义相同,“俱以意为主”和“俱不在意”也不矛盾,反而绝妙融合在船山的诗论中。
“俱以意为主”针对的是包括诗在内的所有文体,“俱不在意”仅针对诗。
诗虽也要“以意为主”,即要有作者的命意和主题旨意,但诗之绝妙和精髓“俱不在意”,而在现量的审美感兴中产生的情景“妙合无垠”的审美意象。
“俱以意为主”和“俱不在意”的绝妙融合,体现了船山对诗的情感本位的文体特征和形象思维的表达方式的深刻把握。
[关键词]:俱以意为主俱不在意意针对文体审美意象明清之际的王船山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集大成者。
其诗论著作片言皆宝,又自成体系一体浑融。
但在船山具体的论著中,很多学者都发现了其论诗的一个矛盾:一是《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3,与之呼应的还有“意犹帅也”4,“寓意则灵”5,“意至则事自恰合”6等,这些无不体现着船山对“意”的肯定与重视;另一则是在具体诗评中言“诗之深远广大与夫舍旧趋新也,俱不在意”7,“以意为主之说,真腐儒也”8,“以意为佳诗者,犹赵括之恃兵法”9,甚至说“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而诗遂亡”10。
一面“俱以意为主”,一面又“俱不在意”,两个“俱”字一肯一否,都彰显着一1本文为“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诗经》阐释视域下的王夫之诗学”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周阿红,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阎真,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船山全书》第15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819页。
论船山诗学中的“量”与“法”

论船山诗学中的“量”与“法”摘要:王船山以“量”论诗,从“现量”的三个要点:即:“现在”、“ 现成”、“ 现实”三层涵义,阐明诗歌创作要即景会心,浑然天成,不思而得,体现了他直觉审美理想;他的论诗之“法”,视“有法”为“无法”,“无法”为“有法”,抨击“死法”,倡导“活法”。
两者都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王夫之;现量;性情船山诗论与其哲学思想息息相关,是其整个哲学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船山诗学的研究,总体而言,学界着力甚多,成果颇丰。
但就其诗学体系中的一些重要的观念,尚有待进一步梳理。
本文拟对船山以“量”论诗与论诗之“法”作粗浅探讨,以期增进对船山诗学的美学内涵及其在中国诗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
“量”与“法”都是重要的哲学概念。
“量”是王船山由研讨佛教唯识宗和因明观而引入其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术语。
根据台湾学者萧驰的统计,“量”这一术语在船山论诗的文字中共出现七次,即:《夕堂永日绪论内编》2次,《古诗评选》1次,《唐诗评选》2次,《明诗评选》1次,《姜斋诗集》〈题卢雁绝句序〉1次[1]。
“法”是船山先生在《姜斋诗话》中论及最多的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视“有法”为“无法”,“无法”为“有法”;换句话说,“死法非法,活法即法”[2]。
一、以“量”论诗王船山云:“禅家有三量,唯现量发光”[3]。
先生所谓的“禅家”,实指佛教唯识学派部分,佛教“三量”,即:“现量”、“比量”、“ 非量”,先生在晚?曾作《相宗络索》,他这样界定“量”:“识所显著之相,因区划前境为其所知之域也。
境立于内,量规于外。
前五以所照之境为量,第六以计度所及为量,第七以所执为量[4]。
”他对“三量”的涵义也作过详细的揭示,篇幅所累,不一一赘引。
“三量”中,先生尤重“现量”。
“现量”概念,又包含多层涵义,船山先生作了以下阐释:“‘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论王船山的诗学思想

论王船山的诗学思想
王船山是一位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诗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刻描绘和评论上。
王船山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社会意义和人类意义。
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描绘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并且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反映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王船山还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运用多种诗歌手法和诗歌形式,如描写、对比、比喻等,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总之,王船山的诗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社会意义、人类意义和艺术性、审美价值上,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评论。
举例来说,王船山的诗歌作品《城市之歌》深刻描绘了城市发展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指出城市的繁荣是以牺牲环境和人类生活为代价的。
他用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城市中的污染、噪音、拥挤等问题,并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质量。
另外,王船山的诗歌作品《春天里》则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人类对自然的渴望。
他运用了象征性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使诗歌充满了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这些都是王船山诗歌思想的具体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反映社会关注和评论,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相结合,起到了引导人们思考和反思的作用。
王船山论初唐诗歌

王船山论初唐诗歌初唐的诗歌,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期,它受到前朝五代时期的文学影响,但又不失唐朝标志性的文学风格,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
其中,王船山认为初唐诗歌具有以下几个新特征:首先,初唐诗歌显示出一种独特的情趣和创作精神,这种情趣体现在作品的主题上,一方面沉静地记录古人的故事;另一方面,聚焦时下社会的褒贬,反映出当时诗人对宫廷以及下层社会的观感。
其次,初唐诗歌融合了传统和变革,结合古典文学和街头文学的传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诗歌创作形式。
最后,初唐诗歌表现出较强的意象性,将自然环境和古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利用乡土情怀,刻画出强烈的表现性。
二、王船山对初唐诗歌的评价王船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评家、社会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他对诗歌的评价深入浅出,用普世的评价标准衡量初唐诗歌的价值。
他认为,初唐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承袭古代文学,吸收了社会现实,并以新的形式运用古典诗歌的笔调,表达出新的思想和情感,赋予诗歌更丰富的内涵。
三、初唐诗歌丰富了文学形式从王船山的观点来看,初唐诗歌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丰富了文学形式,开拓了新的叙事模式,展示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在结构形式上表现出新的变化,如短篇诗、长篇散文等。
此外,初唐诗歌更注重表达,且风格多元化,既有抒情式的内容,也有写实式的表现,融合了古代和现代文学元素,形成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使文学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四、初唐诗歌为现代文学指明了方向此外,王船山认为,初唐诗歌不仅丰富了文学形式,也指向了现代文学的方向,表达了时代精神及社会现实,给诗人从思想上提供了新的世界观,使其用新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做出创新性的评价。
最终,初唐诗歌为中国文学发展及现代文学指明了方向,使新的文学风格得以展示,并影响了以后的中国文学艺术发展。
总结从王船山对初唐诗歌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初唐诗歌是当时文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其具有独特的情趣、融合性、意象性以及前瞻性,丰富了文学形式,为现代文学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蒋寅理论的巨人和批评的矮子——漫说王夫之诗学的缺陷

蒋寅理论的巨人和批评的矮子——漫说王夫之诗学的缺陷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没有人会否认他们的伟大,但却不知道将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合适。
他们的伟大正在于孤高地独立于任何群体和潮流之外,而他们所以能苏世而独立,则又在于卓荦不凡的禀赋。
这种禀赋带给他们的洞察力,足以远离时俗的平庸见解,而达到一个夐绝的大智慧境地,令后人叹为奇迹。
王夫之正是这样一位不多见的超然于时代之外的伟大学者,为此他的著作愈益受到广泛的尊崇。
一个学人初读他的著作,往往会被他的深刻和独到所震撼,我也是如此,在大学时代初读《姜斋诗话》,就为其中的精彩见解所折服。
但随着年齿渐长,读书愈多,对他的评价稍微有了变化。
其实清初三老之学,虽都博大精深,多所开辟,但也各有缺陷:梨洲之学不脱门户之见,这是讲学习气未泯,难得平心静气的缘故;亭林之学时有迂执不化之处,这是好古之笃,不切于今的弊病;至于船山之学,则不免有名士的浮夸气,常偏激而河汉其言,这大概与他不治考据之学,终欠沉实功夫有关。
如果说光看《姜斋诗话》还不易觉察这一点,那么读他那些诗选,就会发觉其中充斥着大量明人式的悠谬大言,让我们看到一个见识疏阔而又很自以为是的王夫之。
因为王夫之名气太大,今人评价太高,论者往往为盛名所震慑,为那些炫目的精彩见解所吸引,很难体察船山这些议论的轻浮[1]。
对一般的诗论家而言,独创性只是披沙拣金,缺陷也与整个诗学无关。
但对王夫之这样的被认为“对古典诗歌审美传统作了总结”[2]的诗论家来说,随着当代学者对其文学理论、批评成就的评价越来越高,他的诗歌理论也成为传统诗学的重要内容,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思维水平。
这样,他的缺陷就不能只看作个人的缺陷,而应认真反思,是否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民族理论思维或学术方式的不足。
王夫之一生独学无友,身后著作不行于世,不为诗坛所知。
直到清末曾国藩刊其全书,天下始得读其书而重其学,批评也随之而起。
王闿运作为船山学社主讲,较早论及船山诗、词(“文学”),但评价并不太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一)
王船山在《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著作中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提出了许多不同流俗的看法,这些看法不仅体现了他对杜诗的独特理解,而且也与他的诗学思想是和谐一致的,因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一些评论家认为王船山的基本态度是“贬多于褒”、“侧重于谴责”,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唐诗评选》共选杜甫诗九十一首,远远高于处第二位的李白(李白诗入选四十三首)。
王船山在盛赞李白的同时,也把杜甫看作是和李白一样的文学“大家”。
王船山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为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李、杜则内极才情,外因物理,言必有意,意必由衷。
或雕或率,或丽或清,或放或敛,兼该驰骋,唯意所适,而神气随御以行,如未央建章,千门万户,玲珑轩誉,无所窒碍,此谓大家”。
对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船山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船山在《读通鉴论》中曾这样感慨:“读杜甫《石壕吏》诗,为之陨涕”;“读杜甫无家、垂老、新婚三别之诗,千古犹为坠泪”;“读杜甫庭绝天骄、花门萧瑟之诗,其乱大防而虐民生,祸亦棘矣”。
对杜甫诗歌自然含蓄、深宏蕴藉的艺术风格,船山也表示了由衷的赞赏。
诚然,王船山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总体上是肯定的,但这并不意味他对杜诗没有否定的意见;相反,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判有时还是相当尖刻的。
对杜甫诗品人格进行质疑。
如船山在评杜甫《漫成》一诗时说:“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往往取惊俗目,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装名理名腔彀;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摆忠孝为局面: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阙处。
或加以不虞之誉,则紫之夺朱,其来久矣”;在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认为:“杜有‘剑外忽传收冀(蓟)北’诸篇,大耍此一法门,声容酷肖,哀乐取佞口耳,大雅之衰也”;在评初唐诗人王绩《野望》时甚至骂杜甫“诲淫诲盗”,并指出“大都读杜诗学杜诗者皆有此病”。
第二,把杜甫揭露现实矛盾和统治集团腐朽的诗斥之为“风雅一厄”。
最典型的例子是王船山对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作的评价:“为宋人谩骂之祖,定是风雅一厄”。
第三,认为杜甫的现实诗是用“史法”写成,虽然“以逼写见真”,但“苦于逼肖”,从而迷失了诗性,使诗歌“士气大损”。
船山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诗有叙事叙语者,较史尤为不易。
史才固以隐括生色,而从实着笔自易;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杜子美仿之(指《上山采蘼芜》)作《石壕吏》,亦将酷肖,而每于刻画处犹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
”并进而认为以“诗史”誉杜诗是“见驼则恨马背之不肿”、以“诗史”称杜诗是“定罚而非赏”。
第四,认为杜诗在批判现实时,“直刺而无照耀,为讼为诅而已”。
船山在评李白的《远别离》时就这样说:“工部讥时语,开口便见,供奉则不然,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也。
工部缓,供奉深。
”船山不但认为杜甫的“讥时语”不如李白,甚至也比不上李贺:“长吉长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为敌,杜陵非其匹也。
”第五,否认杜甫的诗体风格及在诗体创新上的成就:“凡杜之所为趋新而僻、尚健而野、过清而寒、务纵横而莽者,皆在此出……清新已甚之敝,必伤古雅……健笔者,酷吏以之成爰书而杀人。
艺苑有健讼之言,不足为人心忧之乎?况乎纵横云者,小人之技,初非雅士所问津。
”并还武断地认为把杜甫“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