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_神似_
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

杜甫研究学刊一九九九第一期 总第59期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许建华 宋人蔡居厚曰:“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李商隐不仅能得其藩篱,更能出其藩篱。
杜、李源流,前人多有论及,但较侧重于体裁,风格的比较,本文拟就咏史诗这一题材探讨李商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咏史诗往往借咏历史题材以寄寓作者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
唐代咏史诗的创作蔚为大观,如陈子昂、李白、王维、杜甫、高适、李贺、李商隐、杜牧、陆龟蒙等,均为咏史名家。
他们面对现实,有感而发,将历史题材熟练地选择熔裁,制为瑰丽的诗篇,达到内容与形式相当完美的统一。
杜甫、李商隐则是先后辉映,他们的咏史诗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上,都堪称上乘之作。
杜甫咏史之作约有五十多首,大多写于安史之乱后。
战乱冲击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杜甫逃难谋生、暮年漂泊的艰难困苦,使诗人体验和感受大异于前,创作了一系列内涵丰厚、艺术概括准确、史论独到的咏史之作,为咏史一体别开生面,对中、晚唐及后世的咏史诗影响很大。
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时期,大唐国运日薄西山。
当时藩镇割据,回鹘、吐蕃入侵,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朝政极端混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唐王朝政权风雨飘摇,但最高统治者不思励精图治,却仍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仁人志士思欲挽回大唐颓局,整肃朝纲,重振国威。
李商隐虽出身寒门,也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救世之志。
他所创作的六十多首咏史诗,便是其报国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
在对杜甫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均有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作品内涵充实,意境优美,旨趣含蓄,议论精到,成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咏史诗中最杰出的佳作。
一、杜甫、李商隐咏史诗感慨同调之处首先,他们在咏史诗中,对于一些难于直说的敏感题材,多以古人古事取喻,用以讽喻现实,指陈时弊。
这本是中国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杜甫(712-770)和李商隐(813-858)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分割
的两位作家,他们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他们的诗歌各具特色,在情感品质及其创作上也存在着差异。
首先,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品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杜甫的诗歌多以“哀愁”、“悲伤”和“忧虑”为主要情感,而李商隐的诗歌以“婉转”、“抒情”和“喜悦”为主要情感。
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主要情感是忧虑和悲伤,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奈的思想;而李商隐的“蝶恋花”,主要情感是抒情和婉转,抒发了深深的爱慕之情,表达了甜蜜的幸福之情。
其次,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歌在创作上也存在着差异。
杜甫的诗歌以“诚实”、“实在”和“质朴”为其独特的创作特色,他坚持以真实的内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痛苦与悲伤,还是快乐和欢喜;而李商隐的诗歌以“优雅”、“抒情”和婉转”为其独特的创作特色,他善于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爱情和思念。
最后,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歌都以其精彩的创作和独特的情感品质被历史熏染,其中蕴藏着各自优秀的文化思想,他们的诗歌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今天的读者带来了深邃的思考和有益的启示。
综上所述,杜甫和李商隐虽然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伟大的诗人,但他们的诗歌在情感品质及其创作上都存在着差异,都为我们带来了
极大的思想的意义。
略论李商隐对杜甫诗风的继承

略论李商隐对杜甫诗风的继承
,
李商隐与杜甫两位绝代诗人,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李商隐能在杜甫苦难豪迈诗
风基础上,以清新豪爽之词修着对思乡愁绪的抒发,为传统思想诗坛续料新鲜,其以传统诗体中清新思绪的融开一番新雅,直落实质而精湛叙述,丰扬幽默诙谐的意趣,使其受到广泛的赞誉,在学术界也被认定为一种“能融有像主任给意见”的“柔泼新气象”。
他把传统詩歌的抒情技巧的极至运用,将芬芳中隐晦地流露出一种“楚楚可怜,惆怅失意”的思想,其高洁内敛韵,婉转抑扬,运用抒情手法,并蕴含诗情画意,显示出了他诗歌思想观念的变更,他创新性地将杜甫“苦多快少,慨叹沧桑”的诗风有机地演变成一种“人世悲欢莫计数,离乱愁何日穷”的新式诗风,满盈着新的美感。
李商隐诗歌简洁而深刻,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他把杜甫的“行行重行行”的叙事手法极致高超地发挥,一语双关、一字多义,构成了一幅幅绝丽的诗画,令人叹为观止,提高了诗歌的境界。
许多后代诗人受此影响,流露出对李商隐的敬佩之情,故可谓其是一种精深的思想传承。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与李商隐,被尊称为“诗圣”、“诗仙”,他们的诗歌情感品质博大精深,令人动容,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他们的诗歌既有般配的异同之处。
杜甫的诗歌融合了抒情和怀古之情,诗作中深情及厚重,意象清晰精致,语言犀利有深度,以深沉酝酿的气氛,表现出他对时代变更的张扬和忧郁。
他的诗歌比较现实,对现实社会情况的描绘更加细腻,更深刻,情感品质饱满,诗情画意,将感伤,悲凉,忧伤带于诗歌之中。
李商隐的诗歌,比较抽象,能写出抒情和悲凉,情感不及杜甫深厚,但充满幽雅,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婉之感。
他的诗多提及山水,对自然精神、物质景观等都可以感受到晶莹剔透的雅趣之美,森然而清新,具有泉声萦绕的意境。
虽然两位诗人的诗歌品质截然不同,但是在创作上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杜甫的诗歌偏实,但他的诗里仍带着一定的脚印,可以把一些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虚幻的意象与实实在在的生活贴近对比,通过这种比较来表现人的情感;李商隐的诗歌则更多的是虚幻,但他也有特别的意象,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抒情之情。
因此,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其中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
总之,杜甫与李商隐的诗歌情感品质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既有异同之处,也有一
定的相通之处。
由此可见,他们的诗歌精彩绝伦,不仅可以让人心潮澎湃,更是可以传承给后代的精神宝藏。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位才子的文学交锋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位才子的文学交锋李商隐和杜牧,作为晚唐时期备受瞩目的文学才子,以其出色的才情和卓越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之间的文学交锋更是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文将从诗歌创作、主题内容、文风气质等方面探讨李商隐与杜牧的文学对决,展示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李商隐与杜牧的诗歌创作在晚唐文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李商隐擅长写作五言诗,他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见长,常以个人的哀思与乡愁为主题,透露出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深思。
例如《锦瑟》一诗中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而杜牧则擅长写作七言绝句,他的诗作以抒发情怀、描绘风景为主,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清新如画。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以独特的写景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宁静和凉爽,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愉悦。
其次,李商隐与杜牧的作品主题内容各具特色。
李商隐的诗作主题常围绕着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展开,以自我为中心,抒发自身的喜怒哀乐。
他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将个人离别之情与自然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以直抵心灵的触动。
相比之下,杜牧的作品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的揭示。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绘了自己在北方官场的宦途落幕之际对功名利禄的理性思考,反映出晚唐社会政治动荡的独特视角。
此外,李商隐与杜牧的文风气质也有明显的区别。
李商隐的文风热情奔放,情感激烈,他的作品以抒发激情和饱含情感的表达为特点。
他的《无题·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诗,以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夜晚的狂欢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杜牧的文风则相对沉稳,用词简洁明了,倾注于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描述。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以恬静的笔触和平和的情感展示了对秋夜的触动和思考。
综上所述,李商隐与杜牧作为晚唐两位才子,通过他们独特的诗歌创作、主题内容和文风气质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大家的艺术风貌分析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大家的艺术风貌分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唐代被视为一个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的晚期,出现了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被誉为晚唐的两大家——李商隐和杜牧。
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深刻的诗歌表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对李商隐和杜牧的艺术风貌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在晚唐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
1. 引言晚唐是唐代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在唐朝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荡,但晚唐文人却以优雅的艺术诗歌和流畅的文笔著称。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代表了晚唐文学的高峰,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通过对他们的艺术风貌进行分析,来探讨他们在晚唐文学中的重要性。
2. 李商隐的艺术风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纵横交错的句法和短小精悍的表达。
他的诗作以突出的表现力著称,文字简练,形象生动,给人以一种深刻的感受。
2.1. 个人情感的表达李商隐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他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的苦乐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人情绪,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他内心的世界。
例如,在他的《无题》一诗中,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赞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令人动容。
2.2. 抒发对人生的思考李商隐的诗歌作品也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观察现实和思考人生的起伏,将这些思考融入自己的诗歌中。
他的诗作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折射出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秋夕》一诗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写秋夕夜晚的景色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折射出对人生离合的思索和对流逝时光的感慨。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杜甫与李商隐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诗人,他们都是中国文艺复兴中重要的诗人,他们拥有著出色的创作能力,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们的诗歌被誉为“古代诗歌的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也是中国文化瑰宝。
杜甫与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品质及其创作上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围绕此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两位诗人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首先,论及两位诗人诗歌的情感品质,杜甫的诗歌以多变而又深刻的情感语言表达出他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他对宏大社会背景和人生现实主义的思想。
他的诗歌构思丰富,描写生动,强调坚毅、健康、平和和谐、淡雅自然的情感气氛。
他的诗歌弥漫着苍凉、悲情、无奈的情感气氛,充满着节制、自律和圣洁的情感美感。
李商隐的诗歌以精致而深沉的情感语言描述了他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现实的见解。
他的作品以清新精湛、深邃内涵、洒脱婉转的风格和语言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散发出如清溪流畅、璀璨夺目的情感气质。
其次,论及两位诗人诗歌的创作,杜甫的诗歌平静而忧郁,抒发的是无奈与安身求心的情感,有着淳厚简练、简单质朴的创作风格,语言气质浓郁淡雅。
他的诗歌思想深刻,文字简练,把轻松的点滴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反映了他心中的悲凉和坚忍。
李商隐的诗歌则安静而深邃,抒发的是他对琐碎微小、平凡平淡现实生活的异心与憧憬,以鲜明而清新的语言和神真活动、富有张力的情感表述。
他的诗歌语言洒脱自然,表达模糊而又凌厉,把一言半语点缀成一幅思想神景,展现出他不服现状的勇气与决心。
最后,总结起来,杜甫与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品质和创作上各有千秋。
杜甫的诗歌着重表现出他对宏大社会背景和人生现实主义的思想,以节制、自律和圣洁的情感语言表达;李商隐的诗歌则充满着洒脱自然的情感气质,表达了他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现实的见解,把一言半语点缀成一幅思想神景。
不同技巧和用词手法,使他们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经典的脚印。
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

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概述杜牧和李商隐是唐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题选择杜牧杜牧的诗歌常以自然景观、乡土生活和怀古伤时为主题。
他关注社会变迁、人事无常,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李商隐李商隐的诗以情欲、爱情和身世窘困为主题。
他描写了个人情感经历、权谋斗争和政治动荡,反映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挣扎。
二、意象运用杜牧杜牧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意象来描绘景物,如山水、花鸟等。
他通常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融合。
李商隐李商隐则偏向于使用华丽而浓郁的意象,他善于借鉴骚体诗歌传统,运用比喻、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他的意象常常带有戏剧性和热烈的色彩。
三、诗歌形式杜牧杜牧多以乐府体或绝句写作,以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著称。
他的诗篇构思清晰,艺术性与表达力兼具。
李商隐李商隐则更多地运用《唐诗选》中的诗体,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他的诗歌语言通常辞藻华美,修辞技巧繁复。
四、写作态度与风格杜牧杜牧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显得冷静客观,在表达对时代变迁和人生追求时则充满感慨。
他注重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实世界深深的思考。
李商隐李商隐作品中带有浓厚主观情感与个人体验。
尽管经历多次挫折和困境,但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渴望,相比于杜牧更加热情而狂放。
结论虽然杜牧与李商隐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有很大差异。
杜牧注重描写客观事物、反思时代变革;而李商隐则更强调个人情感、反映自身境遇。
无论是意象运用、诗歌形式还是写作态度与风格方面,二者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6月第一期西 部 学 坛Jou rnal of Changji T eachers Co llegeJun.19981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神似”刘根栓摘要 本文的拟就唐代诗人杜甫、李商隐的思想、经历、理想及性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探讨两位诗人诗风的“神似”及各自鲜明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 神似 沉郁顿挫 诗风宋《蔡宽夫诗话》云“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为,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又云“每颂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殿前军’等句,虽老杜无以过”。
清人施扑华说:“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农丽之中,时带沉郁。
如《重有感》、《筹笔驿》等篇,气足神完,直登堂入室矣”。
从前人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诗风在某些方面神似。
究竟在哪些方面神似,这些又是如何引起的,本文拟进行一些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要研究和探讨李商隐和杜甫诗的“神似”,必须搞清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
众所周知,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就“意境言是深沉,就笔触言是凝重”;①所谓“顿挫”就气势而言是大悲大喜情绪绾起而引起的“梗概”,就写作手法而言,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方式对主体所观照的“事物”的描述。
总起来看,这一风格乃是由于时代变乱和个人生活坎坷所形成的梗概郁勃之情志在诗中渲泻的结果。
要形成这一诗风,它要求作者感情必须深沉,经历必须坎坷,人生价值追求必须执着,观察体物必须微妙精切,用敏感的诗人之心去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
唯有性格的深沉,才有深沉的浩叹;唯有经历的坎坷,感情才能郁结,抒写才会顿挫;唯有追求的执着,才能“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悲凉凄惨的境遇中永远跳动着诗人对人生激昂奋发的礼赞;唯有体物入微,才能笔追造化,把握时代的脉搏,去体物写情,比物言志。
这几方面,除“深沉”这一禀赋李商隐和杜甫神似外,其它方面都力追前贤,颇多“神似”一、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把握,抒写了对国家世事的忧虑,构成了两人诗歌抒写内容的“神似”。
对现实的关注,对世事的感慨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的共同特点,他是长期儒家思想在士大夫心灵积淀的结果。
是“群体无意识”的行为。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②“未能事人,岂能事鬼”③要求文人对现实关切,并在行动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
孟子进一步提出士大夫应有“五心”。
即“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之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④之爱心,“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⑤之恒心,“困于心、衡于虑”⑥之忧心。
这些观念通过普通文士的吸收、陶冶,就表现为他们不自觉的对世事的忧虑,对历史事件无意的感触,虽然历史抛弃他们,但他们决没有抛弃历史。
在这一点,杜甫和李商隐都用他们独特的眼光把握历史,用不同的歌喉去吟唱他们的时代。
杜甫诗歌号称“诗史”,他用如椽巨笔表现了玄宗、肃宗、代宗三的历史事件和人民生活刘根栓: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神似”现状,古号诗史凡社会和政治中的巨变,杜甫的诗歌都有深刻的表述,唐玄宗对吐蕃发动侵略战争,在关中征兵引起人民的骚动,他写了《兵车行》。
宰相房官军兵陈陶泽,青年战士血流成河,他写了《悲陈陶》,相州兵溃后的社会混乱状况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被浓缩到著名的《三吏》、《三别》中。
公元七六三年(广德元年)河南、河北收复后的人民喜悦心情,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作了形象表现。
这些诗歌浸透了作者对国家的“五心”,是血泪之歌咏。
李商隐的诗歌同样也刻画了他那一时代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
他“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自叹离通籍,未尝忘叫阍”⑧。
作于唐皇室不承认的裔支的诗人从内心深深为国家的忧患所吸引。
中进士前,他写了反映了“甘露事变”的名作《有感二首》,《重有感》,对唐后期农村凋蔽,官军逼良为盗的现实写下了名作《行次西郊一百韵》。
中进士后,写出子反映敬宗、武宗不理朝政,荒淫好色的诗歌《过景陵》、《瑶池》等。
对于唐后期藩镇割据,拥兵自固,勇于私斗,懦于公战的现实,他写了著名的《赋得鸡》,对于藩镇专权,尾大不掉,被提炼到《寿安公主出降》中。
而对唐王朝削平藩镇的战争,他热情地写下了《登霍山驿楼》。
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四朝的政治生活大事,在他的诗歌里都作出了深刻的反映,亦可称之为晚唐的”诗史。
二、相似的经历、相同的理想、相近的美学思想和深沉的性格特征以及对杜诗自觉的学习,造成了李诗和杜诗风格的“神似”。
首先,杜甫和李商隐在理想方面是崇高的,而在人生经历却都是大悲剧,杜甫的人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⑨对此他“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βκ,他“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βλ。
总起来看,他的社会理想是一个有秩序,讲人道,“雍雍穆穆,和和熙熙”的封建兴旺王朝。
李商隐的人生理想同样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倘蒙识以如愚,知其不佞,俾之乐道,使得讳穷,则必当刷理羽毛,远谢鸡鸟之列,脱遗鳞鬣,高辞 鲔之群,逶迤波涛,冲戾霄汉”。
βµ他要做凤凰,做大鹏,“欲回天地入扁舟”。
他的社会同样是要求削平藩镇,统一中国。
贤人入仕,小人拒斥的有秩序的、讲人道的封建王朝。
故两人的人生追求社会追求是相同的。
任何企图凭着个人的好恶,或者用读历史的手法去欣赏诗歌是反对历史的。
虽然两人都有着万丈才华,崇高的理想。
但现实和生活是无情的。
在所有文人想踏入政坛,有所作为而必须考中“进士”这一点上两人都蹭蹬坎坷,颇多不幸。
杜甫第一次被斥退,为了求取官职,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βν甚至贫困到“饥卧动向即一旬,敝衣何只联百结”βο的地步。
李商隐第一次为“贾相公(贾 )”所斥。
βπ第二次又为“崔宣州所不取”βθ他这时的心情在《夕阳楼》中作了形象的描绘:“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穷困、迷惘浸透其间。
在中年时期,两个都为生计而奔波,杜甫从这一处到另一处始终找不到安宁的住处,李商隐从这一地到那一地,始终不曾有自己的乐土。
直到晚年,杜甫淹留孤舟,漂泊天涯,饥寒而死。
李商隐困守穷庐,窘迫而亡。
崇高的理想和悲剧的人生携手,其心胸抑郁而难状,身世坎坷而将言。
痛苦的现实使崇高的理想“郁结”备受挫折郁结之情,郁结之志形成两人在表述人生遭际和社会动荡方面“沉郁顿挫”的诗风。
其次,李商隐的美学思想和感情的深沉亦是他能够学杜诗而得其神的重要源泉。
李商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前人的评述和他的《樊南甲集序》里,在对有唐以来的诗歌评述中,他说:“……,我朝以来,此道尤盛。
皆陷于偏巧,罕或兼才,枕石漱流,则尚于枯槁寂寞之句;攀鳞附翼,则先于骄奢艳佚之篇,推李杜则怨刺较多,效沈宋则绮靡为甚,至于秉无私之刀尺,立莫测之门墙,自非托于众神安可定夫众制”。
要求“凝重”。
特别是后者,西部学坛1998年第一期是他和杜甫在审美追求上形成“神似”。
虽然其中对李杜的一些诗歌如怨刺太过明显直露提出微词,但不能怀疑他对杜甫是心慕已久的,“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βρ说明了他的心理状况。
在诗歌欣赏方面,他喜欢“哀上浮壮”βσ“善为诔典之文”。
βτ对于悲哀慷慨,壮丽崇高,沉着感人是他写作追求的目标。
杜甫的感情深沉,忧愤无边是人所共许的。
李商隐性格“深沉”和他自身性格素质以及曲折遭遇分不开的。
他少小敏惠,聪慧沉静,耿介不凡。
家庭累代孤寡,门庭衰弱。
九岁那年,父亲病逝,作为家中长子,他承担了维持家中生计的重担,边刻苦攻读边在处打零工。
他在《与裴氏姐书》中说:“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身奉板舆,以引丹 。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生人穷困,闻见所无。
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日就月将,渐立门构”。
过早的成熟是性格深沉的重要条件。
年纪稍大,他为实现自已的理想,年纪很轻就投身令孤楚,继之王茂元。
成名后,他在党争的棋局里被压抑,被牺牲。
飘泊天涯,多少雄心壮志被扭曲琢磨,深沉的性格更会逐渐定形而发展。
唯其聪慧敏感才能体物入微,唯其深沉耿介,才能在浩叹中渗透着不屈之志。
才能在“大钧运群有,难以一理推”的白云苍狗的世界里唱出沉郁的歌。
再次,李商隐和杜甫的“神似”,表现在李商隐对杜甫诗歌的刻苦学习和心领神会方面。
李商隐在《樊南甲集序》中说:“十年京师寒且饿,人或目曰;韩文、杜诗、彭阳(令狐楚)章檄,樊南穷冻人或知之。
”虽系引述别人的话,实际上他是同意这种说法的,他以深知杜诗自许。
并在写作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第一、李商隐对杜诗的学习表现在取材立意方面,关切世事,缅怀古人是其共同处。
如《筹笔驿》、《武侯庙古柏》之与《蜀相》,《行次西郊一百韵》之拟《北征》,《井络》之拟《剑门》,《寿安公主出降》之拟《即事》等。
请看《蜀相》与《武候庙古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闭宫。
阴城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折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两诗都取材于诸葛武候祠,立意方面都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历史事实,特别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和“叶凋湘燕雨,枝折海鹏风”,两联从写景中寄慨。
虽时节不同,但诗人心情寓意相同。
杜诗碧草连绵,黄鹂啼婉并不能掩盖诗人沉痛悲怆的心情。
李诗雨叶飘零,枝折于风不但抒写了眼前实景,还在赋中寓有象征,说明诸葛亮功业未成,而身自先死。
作者在另一名作《筹笔驿》同样为诸葛亮致慨。
试问,如不是心意相通,并力求为之,能这样神似吗?第二,李商隐对杜甫的学习还表现在选词造句方面。
首先向往杜诗的沉浑风格而学习他纯用实词,如:刘根栓: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神似”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
——杜甫《伤春》五首之一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
——李商隐《夜饮》这两联的共同特色主要表现在:整句纯用实词,给读者浑然的印象。
数量词的运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唤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老杜一联突出表现了无边明丽春色凋零的感慨,而李诗一联则表现了他对自己四处飘泊,乾坤疮痍的情怀。
其次,向往杜甫的体物入微而学习他的炼词工切和余意不尽。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李商隐《细雨》瑟瑟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李商隐《雨》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李商隐《微雨》杜诗写风雨用拟人化写法。
“潜”“润”似有意为之,表现了作者久旱盼雨至,万物欣欣的喜悦心情。
而李诗的雨也纯用拟人写法,或表欣喜,或落寞。
但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真所谓“语不涉难,已不堪忧”χκ第三,学习杜甫的精警而注意炼词的新奇不落俗套。
如: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
——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李商隐《桂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