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其诗歌以深情、婉约、含蓄著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篇短文中,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阐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诗歌,如同春日里的细雨,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他的诗,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在他的笔下,情感如泉涌,细腻而深沉。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的诗,往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的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如《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离别之苦,情感深沉,令人动容。
其次,李商隐在诗歌的结构上独具匠心。
他的诗,既有严谨的格律,又有灵活的变通。
在遵循古典诗歌规范的同时,他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使得诗歌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个性。
如《锦瑟》一诗,结构精巧,意境深远,堪称李商隐诗歌的代表作。
再者,李商隐的诗歌在语言运用上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内涵,常常以一语双关、含蓄委婉的手法表达情感。
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在意象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他的诗,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意象,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了离别之苦,令人心生感慨。
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他的诗,既具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又具有现代诗歌的质感。
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以宁静的夜晚、辽阔的江面、无云的青天,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令人陶醉。
总之,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表达、结构布局、语言运用、意象运用和意境营造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如同春日的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阅读中领略到了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正如古人所言:“李诗清绝,当世莫比。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1.【问题】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答案】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多抒写时代动荡离乱的感慨和个人失意悲愁的心情。
其中既有关注现实的政治诗,也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既有表现个人遭际的抒怀诗,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诗。
由于时代的混乱和个人遭遇的坎坷,他的诗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迷惘和消极的情绪。
他的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缜密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哀婉的情调、瑰丽多姿的形象和含蓄优美的辞采,来表现他所特有的细腻而又敏感的心境与感受,从而构成朦胧瑰丽的诗歌境界,表现为一种凄艳浑融的风格。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 引言:李商隐与晚唐诗风的交融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成为了晚唐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他的诗歌,如同一幅幅细腻入微的水墨画,既蕴含着对个人命运的悲叹,又折射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
本文旨在探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揭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2️⃣ 艺术特色之一:象征隐喻,意境深远李商隐的诗歌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营造出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深远意境。
如《锦瑟》一诗,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篇,通过锦瑟这一具体物象,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怀念与感慨。
诗中大量典故与意象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朦胧而丰富的意蕴,引人深思。
3️⃣ 艺术特色之二:情感细腻,哀婉动人李商隐的诗歌情感表达细腻入微,尤其擅长描绘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展现出一种哀婉动人的艺术效果。
在《无题》系列诗中,他通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句,细腻地刻画了恋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纠葛,以及离别时的无奈与哀愁。
这些诗句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 艺术特色之三: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上追求语言的凝练与音韵的和谐,力求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意蕴。
他的诗作往往字数不多,但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既富有画面感,又便于诵读与记忆。
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语言简洁明快,却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身处异乡,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同时,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工整,音韵上更加和谐,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美感。
5️⃣ 结语: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遗产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以其象征隐喻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哀婉动人、语言凝练的音韵和谐等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诗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展现了晚唐文人特有的敏感与才情。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绝代风华”。
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独特而著称,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文将探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表现手法、意象运用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等方面。
首先,李商隐的诗歌表现手法独特。
他擅长运用修辞、比喻、夸张等手法,将诗歌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例如,在《无题》一诗中,他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其次,李商隐善于运用意象丰富诗歌内涵。
他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夜雨寄北》一诗中,他运用雨夜的意象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通过对雨夜的描写,李商隐将自己深深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动人心弦。
此外,李商隐的诗歌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作情感细腻、含蓄深沉,常常涉及爱情、别离、忧伤等主题,给人以深思熟虑和回味无穷的感觉。
他对于诗歌的把握非常精准,文字简练而富有美感,让读者能够一览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人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短暂生命的深切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意象运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情感与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作在唐诗中独树一帜,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借鉴的对象。
无论是诗歌的细腻感人还是语言的简练美观,都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因此,我们应当珍视并研究李商隐这位诗坛巨匠的作品,从中汲取灵感,继续传承他的诗歌艺术精神。
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情感、富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在千古中留
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他的诗歌具有如下几项艺术特色:
一是奔放洒脱的叙事风格。
李商隐大部分诗歌采用叙述性叙事方式,
笔触挥洒,情感自由奔放。
他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对家国的深情厚爱,对婉约的渴望和绝望,对落魄的无奈和悲凉,对凄凉萧瑟冬天的
热情和期盼。
二是象征性的诗体形式。
李商隐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更是他心灵所有的内容,是他心中不断沸腾的激情和挣扎。
他常用含
蓄的语言,丰富而抒情的形式,表达了复杂而深刻的内容,使人窒息
于感悟,流连于抒情。
三是抒发真情实感的情思表述。
李商隐诗歌的情思表达不仅深刻,而
且实感激动,不仅是他对美好春光的向往,也是他对命运 mayday 的
痛苦挣扎,为家乡的求救与思念,以及对抗苍生摆脱枷锁的坚定信念。
四是高雅优美的语言表达。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华美的语言和语句,让
读者仿佛置身于神奇的王国,充分享受那种内心深处躁动的滋味,充
满了清新的品味和文采。
五是集实力与创造性于一身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并不只是用单
一的风格,他把超越时代的实力和创造力融为一体,既直击心灵,又
拨动情感,吸引人们心动,激发人们的精神,令读者感受强烈而持久
的感动。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他的诗歌类型有咏史诗、咏物诗、无题诗、应酬唱和诗、骈体文,诗歌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
二、诗境朦胧多义,虚实相生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主要集中在李商隐的咏史诗和托物寓怀诗中,如在咏史诗中的昔盛今衰之比、咏物诗中的昔荣今悴之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两种事物、现象和感情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进行比较对照,形成相铺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如《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三、锤炼字句,工于造语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如《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等等。
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
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
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形成绮丽精工、深情绵渺的独特风格,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的创作特点

李商隐的创作特点李商隐是唐代文学家之一,他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意境深远:李商隐的作品常常给人以辽阔深远的感受,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深入地表达出来。
比如在《无题》中,他运用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语言,将月亮和远方的思念联系在一起,给人以遥远、悠远的感受。
二、情感真挚:李商隐的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他对爱情、友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贯穿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出对亲人离别的思念和对爱情的痴迷。
例如在《锦瑟》中,他以琵琶的声音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使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三、语言优美:李商隐的作品语言优美,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写,给人以美感和审美享受。
他的诗作常常使用典故和古典文学的语言,使作品具有一种古韵和雅致的风格。
同时,他还善于使用押韵和平仄,给作品增添了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例如在《夜雨寄北》中,他运用了“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样的语言,使作品既具有音乐的美感,又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思想深刻:李商隐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触动。
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常常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他对权力和荣华的嘲讽和讽刺常常在作品中体现。
例如在《锦瑟》中,他以琵琶为象征,表达出对权力和荣华的嘲讽和讽刺,同时也表达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李商隐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和思想深刻等方面。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感和审美享受,还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 引言:李商隐诗歌的独特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成为了晚唐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他的诗歌,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既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天空,也穿越时空,影响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
李商隐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意象、含蓄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2️⃣ 艺术特色之一: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李商隐的诗歌中,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以锦瑟这一乐器为引子,引发对往昔岁月的无限追忆与感慨。
又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之景,象征爱情的艰难与离别之苦,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哀婉的意境。
这些意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富含哲理,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3️⃣ 艺术特色之二:情感含蓄,意蕴丰富李商隐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往往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将内心的情感世界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字里行间。
他的无题诗尤为著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以春蚕吐丝、蜡炬流泪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牺牲精神,情感真挚而动人。
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李商隐的诗歌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让读者在反复咀嚼中,逐渐领悟其深层的情感内涵。
4️⃣ 艺术特色之三:哲理深刻,引人深思李商隐的诗歌不仅情感丰富,而且哲理深刻。
他善于在诗歌中融入对人生、爱情、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通过对青鸟探看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道路漫长、相聚不易的哲理思考。
这些哲理的融入,使得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富有思想深度,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哲理思考,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内容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
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选用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两首诗。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马嵬(其二)》一诗。
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其诗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
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那么,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一、心灵化了的意象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
“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
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
”(《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
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赠柳》)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十一月中旬见梅花》)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
(《李花》)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春雨》)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象提纯为某种情感,使之和诗人的心灵合而为一,和诗人难以言说的心绪融为一体。
这样,李商隐就为自己的心灵世界找到了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
这种物化形式就是诗人心灵化了的意象。
如李商隐的《蝶》诗五首中的一首这样写道:初来小苑中,稍与琐闱通。
远恐芳尘断,轻忧艳雪融。
只知防浩露,不觉逆尖风。
回首双飞燕,乘时入绮栊。
全诗以蝶的身份、处境、口吻来写。
前四句是写蝶的轻飞,“忧”“恐”揣摩蝶的心态细腻而贴切。
五六句抒发感慨,这不仅仅是对蝶的刻画,最后两句则写出了自己遇到的困境,眼看别人乘时得意,心情的苦闷可想而知。
这首诗,似乎可以看作诗人政治上失意而羡慕别人仕途顺利的作品。
这只蝴蝶,形貌是自然界的昆虫,精神却是诗人的象征了。
李商隐的另一首诗作《锦瑟》,在阅读时,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其中的珠泪、玉烟等意象是有所指的,但具体所指的是什么,却又说不出来。
但读者能体会到诗人在期间错综纠结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
叶嘉莹将李商隐和杜甫作过一个比较,她说:“他们二人皆长于律句之精工富丽,来标举名物,为意象之综合,然而二者所用以表现意象之名物,则又微有不同,杜甫所藉以表现其意象者,则多属现实本有之事物……而义山所藉以表现其意象者,则多属现实本无之事物……自文学之演进来看,二者虽同为意象之表现,而义山之假想之事物,表现心灵之敏锐的境界,较之杜甫现实之事物,表现生活中现实之情意的境界,实当为更精微更进步之表现。
”(《伽陵论诗丛稿》)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心灵化,使得他的诗歌带上了自己特有的个人色彩的生命思考。
个人的生命思考用不甚明朗的心灵化的意象加以表现,使得李商隐的诗歌朦胧难解。
二、大量用典大量用典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对于李商隐诗歌的用典,有人批评其过于深僻。
“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苕溪渔隐丛话》)也有人批评他用典过多,如宋人黄彻在《巩溪诗话》中指出李商隐《喜雪》诗堆积故实:“一篇之中,用事者十七八。
”尽管有很多人批评,但用典使李商隐的诗歌语言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是其朦胧诗风的一个表现。
典故如果用得好,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如果运用不好,会使诗歌晦涩难懂。
李商隐所用的典故,并不是全都深僻难懂,有些是一看就懂的,用典比较浅显: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安定城楼》)窦融表已来关石,陶侃军宜次石头。
(《重有感》)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哭刘蕡》)李商隐所用的典故有些比较复杂,如《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中所用的典故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到底作者所用的是哪一种,到现在还众说纷纭;有时候李商隐还会结合他的体验和认识,把对事物的矛盾和复杂性的充分感受运用到典故中,使其与原故事刚好相反,如果读者按照一般的说法去理解诗作,就会产生误解。
如《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把原本人们极为羡慕的嫦娥吃药成仙一事,写成了因寂寞而后悔偷吃了灵药。
由于反用典故,诗中那种清寂和永恒的寂寞感,沟通了不同的某种近似的心理,从而使诗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
当然,李商隐用典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
通过用典,可以把自己羞于说出口或难以说出口的话委婉地表达出来。
李商隐由于受到党朋之争的牵连,政治上处处受到排挤。
才华横溢的李商隐希望得到他人的推荐以一展抱负。
但对于自命清高的封建文人来说,这是羞于说出口的。
于是运用典故委婉、优雅地把这种心声道出,便成了李商隐常用的手法之一。
嗟余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矾。
(《令狐八拾遇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寄令狐郎中》)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玩掖玩月因戏赠》)诗人运用司马相如或扬雄的典故来反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渴望得到推荐的心情。
另一方面,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李商隐运用典故把对现实的态度、看法巧妙地表达出来,如《有感二首》中,诗人就运用了典故,艺术地对甘露之变中各种势力的是非功过作出了评价。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一句中就运用典故委婉指出了李训、郑注要对甘露之变负有很大的责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商隐用典不仅多,而且有时一典多源或反用其典,这就让读者为找出李商隐究竟用的是典故中的哪点意思而颇费周折,使得其诗朦胧难解在所难免。
再说,李商隐所用的意象,即使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由于作者心灵化了,其意义也比较难解,更何况本身就具有复杂内涵的典故,在诗人、读者双重意指作用的影响下,其所指就更加的含混朦胧、变化莫测。
三、非逻辑结构李商隐的诗作很多是表现内心世界而非客观世界。
所以读他的诗,不能按照客观世界的逻辑去理解,那样就会读不通、读不懂。
正如王蒙所说:“诗人这里写的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而是自己的整个心境,或是虽有一时一地一人一事的触动,着力处仍在于写深藏的内心,这正是此类诗隐秘丰邃不同凡响之处。
义山诗是提纯了的,把一切用散文用议论用解注能表达的非纯诗的东西全部洗濯干净了。
”(王蒙《混沌的心灵场——谈李商隐无题诗的结构》)这种非逻辑的结构在无题诗中运用十分突出。
如: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诗中所表现的是一个深闺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痛苦和悲哀。
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事情,而且除了最后一联,也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
但在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它在向我们诉说什么,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在其中的流动。
在这首诗中,作者只是描写了一些物象,就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境界。
对于同样的岳阳楼的描写,孟浩然、杜甫都是先写所见到的岳阳楼的景色,才转入抒发感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李商隐对岳阳楼的描写,不是先写景物后抒情的逻辑,而是从自我出发、以我为中心,略去了对客观景物的描写,略去了所见,而只是写所感:欲为平身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复舟。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斑?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岳阳楼》)李商隐的诗作并不侧重于对具体事实或景物的描写,而主要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这种以心灵感受和情感为叙述主体,或者说将叙述对象主观化的方法,不象那些反映客观世界为重点的作品那样,叙事性很强,具有一定的叙事逻辑结构。
人的情感并不是固定恒久地在一点上,它可以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展开联想的翅膀,把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串在一起。
这些事物在事理上也许一点关系也没有,但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是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在叙述对象主观化的写作上,李商隐运用的是跳脱的手法。
跳脱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它的句法虽不完整,但它却能创造完整的句法结构所不能创造的美。
尽管它对要讲的没有讲,却起到了完完全全讲出来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如《锦瑟》中“庄生”、“望帝”、“沧海”、“蓝田”,《重过圣女祠》中“一春梦雨”、“萼绿华来”句等等,每一句之间甚至同一句的不同词之间也运用了跳脱的修辞手法。
如果从叙事完整性的角度来看,以上诗句并无一点逻辑关系;但从情感上看,它们却透出了作者隐藏于内心的寂寞、失落、迷惘之感。
要是运用散文,洋洋洒洒几万字也不一定能把作者情感表现得如诗中那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跳脱手法的运用,使我们在读李商隐的诗歌时,要反复揣摩才能品味出诗中所蕴含的意味,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
李商隐的诗,由于其朦胧难解的特点,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争议,至今没有一个定论。
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的人喜欢他的诗,特别是那些朦胧意味浓重的诗作。
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远不止文中所述的三个方面,诗歌审美属性更是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