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研究报告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研究报告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研究报告1. 引言李商隐是唐代末年著名的爱情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在后世的文学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李商隐的爱情诗的特点、题材和意境,并对其诗歌创作进行分析和解读。

2. 李商隐的爱情诗特点李商隐的爱情诗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度而著称。

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痴迷与失落。

以下是李商隐的爱情诗的主要特点:2.1 精妙的意象和描写李商隐的诗中经常运用丰富的意象来描绘爱情的美好与痛苦。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爱情的情感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2.2 婉约而豪放的表达方式李商隐的爱情诗既有婉约的温柔之情,又展现出豪放的激情和挣扎。

他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痛苦和欢愉交织在诗中,使读者更能够深刻感受到爱情的复杂性。

2.3 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失落的描绘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痴迷,同时也描绘了爱情带来的失落和伤痛。

他以深情的笔触,将他内心深处的爱恋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李商隐的爱情诗的题材分析3.1 唐代爱情观念的体现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体现了唐代独特的爱情观念。

他将个体的情感融入到了时代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在封建社会中对于爱情的不同感受和体验。

3.2 对女性的赞美和渴望李商隐的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得娇美动人、聪明伶俐。

他对女性的赞美和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流露出对女性的爱慕和无尽追求。

3.3 爱情与社会的冲突李商隐的诗歌中,爱情与社会所产生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的题材。

他将个人的爱情痛苦与封建礼教的禁锢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4.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的意境4.1 感伤与忧郁李商隐的爱情诗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伤和郁郁寡欢的意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将自己对于爱情的痛苦和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

4.2 温柔与浪漫尽管李商隐的爱情诗流露出忧郁的情感,但他也通过温柔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温暖和浪漫。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

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文。

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

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

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

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

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别具的奇葩。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而含蓄的爱情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爱情的复杂与执着。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2、注释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这里借指所思之人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kān):探望。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李商隐原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任判官。

大中五年春,卢弘止病死,李商隐便从徐州回长安。

这时,牛僧孺一派当权,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任宰相兼礼部尚书。

李商隐年轻时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藻的骈文,开成二年(837)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后来因为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女婿,被认为是李德裕党人而致疏远,仕途坎坷,特别是到了晚期,更是过着游幕生活。

李商隐的爱情诗:他的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李商隐的爱情诗:他的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李商隐的爱情诗:他的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深情动人的爱情诗闻名。

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多种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包括爱恋、失落、痛苦和追忆等。

下面将重点探讨他作品中表达的主要情感。

1. 爱恋之情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最显著的情感就是对于爱恋之情深度而炽热地表达。

他用细腻而典雅的语言,抒发出对心上人强烈而炽热的爱意。

这种爱恋之情常常体现为对于心灵与身体间欲望的渴求和温柔乡思。

一首代表性的作品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情深意切,表达了对于爱人的思念和别离之痛。

2. 失落之情除了爱恋之情,李商隐作品中还常常流露出失落之情。

在他的诗中,失落不仅是因为爱情的挫折,还包括对于人生、生活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无奈和沮丧。

让我们来看一下《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3. 痛苦之情在李商隐的诗中,也常常表现出痛苦之情。

他通过描述一些身世困境、倾诉自己内心纠结与苦闷的体验,展现出深刻而剧烈的痛苦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一篇著名作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达了对离别情人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4. 追忆之情最后,李商隐的爱情诗还常常表达出追忆之情。

他通过对过去美好经历的回忆,展示出对逝去时光的怀恋和对幸福瞬间的珍惜。

让我们来看一下《无题》:束带不为青春留,白发何须负年华。

日日江头漾渔船,与我纵横四万里。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旧的心情和对于年华逝去的感慨。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爱情诗作品中涵盖了多种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包括爱恋、失落、痛苦和追忆等。

他以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爱与痛苦之间徘徊、挣扎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其中所传递的深沉情感。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具有秾丽、繁复、象征、哀怨等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承载了他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他的诗歌情感丰富多样,既有婉约温柔的女子之情,又有豪放奔放的男子之志。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稂丽,爱情诗尤其擅长,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

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人物情感和社会现象。

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既有对宫廷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揭示,也有对生活琐事和人情冷暖的感悟。

大量使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常常通过暗示、寓言和比喻等方式来表达深层含义,让读者在理解诗歌时需要细心揣摩。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李商隐爱情诗的创作背景

李商隐爱情诗的创作背景

李商隐爱情诗的创作背景摘要:一、李商隐爱情诗的创作背景概述二、李商隐的爱情生活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三、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四、李商隐爱情诗的价值和影响正文:一、李商隐爱情诗的创作背景概述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涵盖了很多主题,其中爱情诗是他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李商隐的爱情诗创作背景主要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

首先,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对他的爱情诗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李商隐一生坎坷,他在爱情上也曾经历经坎坷。

他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悲剧色彩,这使得他的爱情诗充满了悲伤和无奈。

其次,唐代的社会背景也为李商隐的爱情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唐代是一个宽容、开放的时代,人们对爱情的态度也比较开放。

同时,唐代的诗歌文化也非常繁荣,许多诗人都致力于诗歌创作。

这些因素都为李商隐的爱情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良好的环境。

二、李商隐的爱情生活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李商隐的爱情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李商隐一生爱过几个女子,但他的爱情生活并不顺利。

他的爱情经历充满了挫折和痛苦,这使得他的爱情诗充满了悲伤和无奈。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爱情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爱情诗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无奈和绝望。

三、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李商隐的爱情诗主题多样,有的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有的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和绝望,有的则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情感真挚:李商隐的爱情诗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真挚情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2.艺术精湛:李商隐的爱情诗艺术价值很高,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他的诗歌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3.风格独特:李商隐的爱情诗风格独特,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悲伤和无奈,同时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李商隐是晚唐抒写爱情的能手,他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

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

但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离别的痛苦中始终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烧。

由于距离而悲,有悲而感到绝望,绝望中又对未来寄予了希望。

看似悲剧,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圆满结果,是美,其魅力就在于他把爱情表现得那样无望,但又不是那种伤情至深的绝望,从这种无望的爱情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来而让人感到一种辛酸的美,凄绝的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之所以有这种凄美的效果,是有一下几大艺术特色的缘故: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情挚意真,深厚缠绵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是过去时,第二句是现在时,三、四句是将来时,四句小诗,把夫妻间的相互思念,自己客居异乡的凄苦和幻想他日相聚的欢娱全部写出,构思精妙,极尽委曲之能事。

特别是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开头就说尽了离情别恨。

颔联春蚕蜡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经超越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

颈联于细意体贴关注中见两心眷眷,两情依依。

末联是近乎无望中的希望,更见情之深挚。

他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为无因。

二、注重心灵世界的表现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多种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她)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往往借助细节描写、内心独白、以景托情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隐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来抒发对爱妻的思念之情。

如《正月崇让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诗中的"鼠翻窗网小惊猜"这一细节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夜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子到室中来,所以立刻翻身起来,寻找妻子……再如《代赠二首》中的"楼上黄昏欲望休",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衬托女子的思想感情。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就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就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就在中国晚唐的诗坛上出现过一位很特殊的诗人,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乍看下似乎毫无章法可循,可是细细品读,却又略有其中的逻辑关系,其辞意飘渺难寻,犹如雾里看花。

他,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一类诗歌,主要包括两种:寄托说和爱情说。

其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

李商隐笔下的爱情不像宫体诗那样浮艳轻薄,也不似其他诗人描述的那般淫靡,而是更侧重于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叙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二句以春蚕寓意,表现了爱情的缠绵悱恻,甚至已经超脱了生死,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与执着,表现的是一种纯纯如流水般的明净之风。

又如,“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是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难以结合的痛楚,然而“心有灵犀”,心目成许。

这些都表现了诗人纯正的诗风和高尚的情操,寄予其美好的理想。

其次,其无题诗表现的情感是多层次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首联中写出了无限的离情别恨,是一种情感。

其次,颔联中又以“春蚕”、“蜡炬”为寓,比喻了至死不渝的坚贞,把情感进行深化,又是一层。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试想女子对镜梳妆,但容颜易老,已是两鬓发白,月光清寒,独枕眠。

这又构成了一层情思,多情却无奈。

最后,尾联提起了希望,有青鸟常在,愿为探看。

空灵美丽,带着朦胧的希望,又显得情思款款。

所谓“无题”,大多是无理而妙。

从古至今,很多学者对这组无题诗都做了分析,然而其意象组合混混沌沌,主观性较强。

这与一般诗人不同。

比如“蓬山”、“彩凤”、“瑶台”、“青鸟”,这些都不是客观存在于大自然的事物。

它们或许本源在外部世界,但是到了李商隐的内心深处却被升华了,从而被重新上色描摹,构成了新的意象,复杂多变,为其他人所不及。

最典型的应该算是“锦瑟”一诗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学报1999年第4期xxxx艺术特色xx(xxxx师范学校邮编224200)内容提要:李商隐的爱情诗,蕴藉含蓄,意境深远,用典工切,写情细腻,巧用比喻,意象绵密,贯穿着一种执着不移的深厚感情,经得起反复咀嚼和玩索。

关键词:xxxx艺术特色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在这方面刻意求新,写下了许多爱情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其新奇的浪漫情调,巧妙的比喻,内在的抒情性,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爱情诗,有的不乏地老天荒的凄恻和前尘梦影的苍茫的深刻描绘,有的着重铸造美的意境,刻画相思相忆的婉转风情,写人则“灵犀一点”,写物则“珠箔飘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在爱情诗中反复咏叹那种深沉的相思苦痛,渲染浓郁的悲剧气氛,表达了在重压下难以实现而又苦苦追求的理想,对美好事物消失而产生的憾恨以及无所依托的悲哀。

这种悲剧性的调子之所以成为李商隐诗中反复咏叹的主题,一方面固然同他爱情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另一方面,这些长期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思想感情,包含了诗人在政治、社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在那些含蓄隐晦的清词丽句中,分明含有某种更深一层的人生态度和情绪,从而使诗成为袁现诗人身世和情怀的一种象征,甚至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

李商隐也曾渴望唐王朝的“中兴”,以“安危须共主君忧”为己任,然而理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在他爱情相思的歌唱里,便时常出现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调。

反过来说,他或者借爱情相思的题材,寄托政治上的失意之感。

于是,爱情的咏叹与人生的感怀,在诗中得到了和谐的一致。

这些诗作为晚唐的一种时代情绪、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特殊的社会意义。

李商隐的爱情诗,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点:一、从前代小说、诗歌和神话中汲取素材,巧用典故,构成诗歌的新奇浪漫情调和奇幻绚丽的色彩李商隐是富有艺术敏感的诗人。

他的生活面虽然不广,但在符合他审美观点的天地中,他常能悉心处地、体贴入微地体情察物,选取富有压缩性的典故,把它曲折地表达出来。

如《板桥晓别》的“水仙欲上鲤鱼去”暗用琴高事,“一夜芙蓉红泪多”暗用薛灵芸事,将“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的现实场景幻化成“水仙欲上鲤鱼去”的神话境界。

作者又将送行者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艳;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

这种天真浪漫的想象,颇有些类似李52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忆君清泪如铅水”的奇想。

作者用传奇的笔法来写普通的离别,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片,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幻境,在送别诗中确属少见。

前人曾说“义山多奇趣”(张戒《岁寒堂诗话>),将平凡的题材写得新奇浪漫,正是“奇趣”的一种表现。

李商隐用典的得法显示了他锤字炼词的特色。

他在用典上继承了前人的技巧,但更有所发展,手法上有了较多的变化。

例如:“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化用潘岳《悼亡诗>“展转吟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句意。

两句以重帘垂地、长簟竟床和清尘委积,渲染室空人亡,睹物思人。

这原是悼亡诗中常用的手法和常有的意境,但在这里却不给人以蹈袭故常之感,而是在似曾相识中别具新意与深情,写得极富神韵。

它的奥妙大概就在“更无人处”与“帘垂地”、“欲拂尘时”与“簟竟床”之间各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正是这两个停顿,显出了顿挫曲折的情致,构成了特有的韵味。

诗人在恍惚中,似乎感到妻子还在室内,不觉寻寻觅觅,下意识地到处搜寻那熟悉的身影,结果却发现这原是已无人迹的空房,不禁发出“更无人处”的深沉叹息。

正在这时,眼光无意中落到悄然垂地昀重帘上,这才恍然若有所悟,怅然若有所失。

看到床上积满了灰尘,不免习惯地去拂拭,但定睛一看,这竟是一张除了铺满的长席之外别无所有的空床!这后一个停顿,不但突出了诗人目击长簟竟床时那种神惊心折之感,而且极为微妙地表达了诗人面对空床委尘而不忍拂试的心理状态,似乎那会拂去对亡妻辛酸而亲切的记忆。

由于在平易中寓有细微曲折,传出恍惚怅惘之态,这两句诗便显得特别隽永有味。

第二、以丽笔写哀思,色彩鲜明而情昧凄冷,有冷暧相形之妙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常常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情形是,用美好、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萧瑟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

而李商隐却另辟蹊径,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使得情的内涵与景的色调完全对立,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例如,李商隐在《春雨>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

诗借助于飘洒迷蒙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畹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挈,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对照,红的色影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致地写出主人公寥落而迷茫的心理状态。

《日射》亦是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少妇的怨情,以轻快流畅的笔调抒写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人事的孤寂寥落,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致力于氛围的铺写烘托。

那映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儿以及院子里盛开的红蔷薇花,都表明季节已进入“春事违”的初夏,‘而我们的主人公仍置身于空寂的庭园中,重门掩闭,回廊四合,除了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别无伴侣。

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趣盎然,构成新奇而鲜明的对比。

自然风光越是生趣盎然,越是染上人事的孤寂寥落,少妇的怨情越发烘托得真实和鲜53明。

第三、以抒情为主,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受等心理活动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

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

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她)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片段,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

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细节描写、内心独白、以景托情等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

正因为这一点,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1、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隐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来抒发对爱妻的思念之情。

《正月崇让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诗中的“鼠翻窗网小惊猜”这一细节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夜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子到室中来,所以立刻翻身起来,寻找妻子……同样,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迹”中的颔联“梦力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亦是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诗句写梦醒之后,强烈的思念驱使着抒情主人公奋笔疾书,倾诉积愫。

心情急切,墨未磨浓就写起信来,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如果一般地说墨未浓而草成书信,也未见精彩。

但“书被催成墨未浓”却是极真切传神的描写。

在急切心情的支配下写信的人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未浓”的,只是在“书被催成”之际,才会意外地发现这个事实,这样的细节描写,很好地写出主人公对她的强烈思念之情,符合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很富生活实感。

2、通过内心独白,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如“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通过描绘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段,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昧的复杂心理。

3、以景托情,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优秀的诗人在写景时,往往能够做到“由平见奇”。

这里的平,是指一般的、人人能见到的景物,而奇,则是指在那些平凡的、人人熟视无睹的景物中,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品味出一般人体念不出的滋味,体会到一般人难以领略的感情。

李商隐就做到了这一点。

他的《代赠二首》中的“楼上黄昏欲望休”,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衬托女子的思想感情。

“芭蕉不展丁香结”,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

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天,哀愁无限。

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景与物、物与人融为一体,精心结撰而毫54无造作雕琢之迹,历来被人所称道,《诗话类编》就把它特别标举出来加以赞赏。

第四、巧用比喻,意象更加xx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穿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挈而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挈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为了表达这种真挈深厚的感情,诗人往往巧用比喻,使意象更加绵密。

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其新颖独特的比喻,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诗中的意象“春蚕”、“蜡炬”,象征爱情这种美好的感情。

春蚕是一种柔顺、美好的东西,爱情的动人之处亦恰在于柔顺的情怀,绝不会给对方以伤害。

“丝”无比柔和、洁白,绵长不绝,象征爱情的美好、纯洁、始终如一。

同时,丝又是光润的,给人以特殊的美感,给人以温暖的质感。

“蜡炬”给人以光明,爱情亦然,阴郁的人会变得明朗起来,女人因爱情而变得美丽,这种感情会照亮人的内心。

“蜡炬成灰泪始干”,充分表现了爱情与生命的相始终,同时又说明任何爱情都是伴随着痛苦。

诗人运用意象时,注意做到绵密。

春蚕是横面的,蜡炬是纵向的,两者恰成对照;蜡炬有苍,自始至终,象征着爱情的特点:一线贯穿,不断发光。

又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三、四句“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抒写今夕的相隔和由此引起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示爱情的阻隔,可以说是常语翻新。

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则完全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

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道贯通上下的白线(实为角质),更增添了神异色彩。

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略貌取神,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

这种联想,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

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是深刻的痛苦:但身不能接而心则相通,却是莫大的慰藉。

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