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残酷的揭示。
在诗歌创作中,他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杜甫生活在唐朝时期,这是一个盛世转瞬即逝的时代。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的生活。
杜甫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人民疾苦:杜甫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这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现象。
2.揭示社会矛盾:杜甫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3.爱国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他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
4.人物形象塑造: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
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社会倾向和沉郁顿挫的风格,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杜甫(712-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
杜甫的诗歌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忧国忧民杜甫一生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感受使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担忧和愤慨。
他对于安定国家、保护人民利益、改善社会状况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这体现在他的许多诗作中。
例如《秋兴八首》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当时乱世的关切,深刻展现了他忧民忧国的精神。
在《至今思项羽》中他描述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生活并对统治者的贪污、腐败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总之,杜甫的诗歌总是贯穿着关怀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内容。
二、悲愤人生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他经历了反复的失败和挫折,他对人生的苦难和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的许多诗作正是通过自身经历所激起的愤怒和无奈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悲伤。
在《书关山过都江堰》中他描绘了自然的灾难和帝王的荒唐行径,展现了他对危机感的深刻认识。
而《登高》则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和人世间荣华富贵的批判,显示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些诗作反映了杜甫对人生的绝望和悲伤,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内容。
三、关注官场腐败杜甫对当时的官场腐败有着极深的认识。
他深知官员贪污腐败、无视民生疾苦对国家发展的危害,他通过许多诗作来揭露和批判这种腐败现象。
在《赠乐天》中他揭示了官场恶习,警示当权者要慎重处理国家事务;在《秋登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杜甫直接指责了当时高官们以权谋私的行为。
这些诗作不仅直接指出了官场腐败的问题,也展示了他对这种腐败现象的深刻痛恨,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内容。
四、对民众生活的描写与关怀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普通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描写,他以真实的细节展示了人民的贫困和疾苦,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
他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准确而深刻,他善于从农民的角度描绘他们的苦难和困境,如《曲江二首》中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和辛劳。
他也特别关注失去土地的农民,通过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南尹殷开山东留募兵轸判官贾舍人告身在长安寄题崔曹案头一作》描绘了被迫离乡背井的农民。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卢 纶 已有 “ 岩壑 树修修 ,白云如流水 ”之句 , 但 这一 个 “ 学 水 声 ”,却 不能不 说是 天才 的妙 想 。它的 比拟 多半来 自银 浦 的超 现实 联想 ,流 云因 生于银 河岸 仿佛 也成 了银 质 的, 轻 轻滚 动发 出流 水 的声响 。 在类推 比拟 中 ,除梦 幻的联 想 意象之 外 ,还应推 那 回 环 往复 的诗 思 。它 可 能使读 者 一入 眼就觉 得 “ 无 理 ”,但 越 深思越 觉有味 , 于是 咀嚼徘徊 , 不 能 自己。 李贺创 作的“ 呕 心沥血 ”正 在 于此 。正如钱 钟 书所说 的 : “ 古人 病长 吉好 奇 无理 ,不可 理会 ,是盖知有 木义而 未识有 锯耳 ”。 忆君清 泪如铅 水。 (《 金铜 仙人辞 汉歌 》) 《 金铜 仙人 辞汉 歌 》是李 贺的杰 作 。全篇 主 旨在 “ 天 若有情 天亦 老 ”一句 ,诗人 没有 把这 写成 传统 的盛衰 感怀 之 作 ,而是把 心力 专注 于 “ 铜仙 ”恋 旧之 情 ,戛戛独 造 , 实在是 独具 匠心 。本句 直接 点 出铜仙 流泪 的情 景 。 “ 泪” 与“ 水 ”本 是连在 一起 的词 ,但 在李 贺 的想象 中,从 金铜 仙 人 眼 中流 下 的泪 ,不 该 只是水 而 己,它 一定含 有铅 灰 的 色泽 。于是 ,借 着巧妙 的想象 ,诗人 把沉 重 的 “ 铅 水 ”与 轻而透 明的 “ 泪水 ”连结起 来 ,写成 这无理 而绝妙 的名句 。 再举一个 例子 : 春 风吹鬓 影 。 (《 咏怀 二首 之一 》) 李 贺借 司 马相如和 卓 文君 的故事 ,否 定世 俗功名 。诗 中说: “ 梁王与 武帝 , 弃 之如断梗 ” ,以此 与 “ 长卿 怀茂 陵, 绿 草垂 石井 ,弹琴 看文君 ,春风 吹鬓影 ”的温馨场 景对 比, 诗人 的寄 意可 见一斑 。 “ 春风 吹鬓影 ”既有 富于音 乐性 , 也有动 态美 。春风 本来 只 能吹 鬓,鬓 动则 影动 ,但 当李 贺 诗 思驰 骋时 ,春 风似乎 直接 吹动 了鬓 影 ,这种 超现实 的柔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是从整体上 来说 ,这 些女性 的人生具有 悲剧色彩 ,社会动 法 实现真 正的独立 ,因而许 多女性最 终选 择飘然远 去 。如
《 小 娥 传 》 中 的谢 小 娥 在 给 父 夫 报 仇 之 后 选 择 了 出家 。 谢
[ 季夫萍:《 1 】 对如陛j 长力下唐传奇中女侠形象的解读》,伊利教育 【 刘啕: 《 2 】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7年版。 95
杜 甫 ( 1 —7 0 7 2 7 ),唐代 诗人 ,字子 美,祖籍湖 北襄 有愤怒 ,也有感慨。于是,他将其化作文字记录下来 。
言是 武后时 的著 名诗人 ,官膳部 员外郎 ;父 亲杜 闲,曾任 读书和壮 游时期 ,这是他一 生中最快意 的时期 。 “ 书破 读 兖州 司马 、奉天县 令。在这 样的环境熏陶下 ,他7 岁开始学 万卷 ”、 “ 群书万 卷常暗诵 ”的刻苦学 习,为他 的创 作积 诗 ,1岁时所 作诗文就引起 了洛 阳名士们 的重视。 5 2 社会因素 . 杜 甫 的 成长 过程 几 乎和 唐 玄 宗 统治 的 时代 相 契合 , 世 ”,唐代 国力达到 了前所未有 的程度 ,唐 玄宗确 实表现 淀 了充 实的文化底 蕴 。历 时十 年多 的 “ 壮游 ”经历 ,使诗 人接触 到无 比丰 富的文化遗产 、饱览 了祖国壮丽 的河山 , 这些不仅 充实 了他 的生活 ,也 扩大 了他 的视野和心 胸,使 三 十 五到 四十 四岁 ,是 他 困守 长安 十 载 的开 始 ,也
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潮
论 杜 甫 诗 歌 的 人 民 性
。李 红
摘 要 :杜甫是 我国文学史中伟大的现 实主 义诗人 ,他投入 了毕生精 力来从事创作 ,给我们 留下 了一千四百多首 诗歌 。杜 甫诗歌 的思想 内容博大精深 ,深刻而又广泛地反 映 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概括 了整整 一个 时代 的各种矛盾 和本质 问题 。其 中绝 大多数的篇章 ,都是从人 民这 个角度 出发 而创作 的。他在对待人 民的态度上 ,达到 了之前所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爱民忧民的诗篇,通过描写灾难深重的农民,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可以说,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民本情结则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底蕴。
作为社会的良知,杜甫最关心的是人,是一切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
杜甫写出了大量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诗歌,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与民交往时从来没有士人的高态,也绝不掺杂轻视厌弃之情,有的只是关爱和尊重。
杜甫对下层人民倾注了大量情感,饱含了深刻的爱怜,他曾在诗歌中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人未曾嗔”。
(《暇日小园散病》)杜甫对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那些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悲悯。
从《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到《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再到《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
杜甫将这些劳动人民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悲悯。
杜甫始终将国与民、国与家统一起来,忧国忧民,爱家爱国,深切地同情人民,关怀劳苦大众,无比地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后,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融合,凸现了一份赤诚的爱国之情。
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他这样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在杜甫眼中,山河已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他为国为民着想,深忧远虑。
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诗人面对三春美景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音。
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面对此,诗人在《悲陈陶》一诗中以“四万义军同日死”和“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刻画了战争的惨烈,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写出了人民的痛苦。
杜甫从不避讳权贵,他写了很多斥责统治者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他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对统治者的种种罪恶行径作了无情揭露和鞭挞。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0851a0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9.png)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第一篇: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
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
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就使原来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浅议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浅议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糜星华(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摘要: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双壁,后者更是被誉为“诗圣”。
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有三千余首,被喻为“诗史”。
笔者认为,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其格律工整是后代人创作古典诗歌的典范。
在其思想意蕴上。
更是体现了一名传统的儒家文人士大夫的“民本思想”,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良知。
关键词:杜甫诗歌民本思想儒家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思想,奠定了我国民本思想的雏形,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1脚之语更是确立了这种思想,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LI J171,苟子的“民本”思想也相当突出,“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苟子王道》Ⅲ所以,先秦儒学思想家认为只有以民为本,才会长治久安,正所谓民意不可违。
杜甫在他的旅程一次又一次地与真善美靠得更近。
在古代中国诗词中所表现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爱情以及对生命的思索都是每个人一生当中必然的经历,它们构成一个人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这些成分.对于艺术家、欣赏者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自己感情产生的重要源泉和情感世界的主要资源。
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希望社会对自己认可的情感需求;爱情是渴望自己在异性对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得到他人的重视以此肯定个人价值的感情需求;对生命的思索是自己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希望对人生更准确的把握的情感需求.这些情感需求往往是人们心底流淌出来最真实、最具震撼力的力量。
这些不同类别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作为感情范畴.与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论有着不可分裂的联系。
感情范畴是人的范畴,因此是人性的,有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理论与感情范畴紧密相连,由此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便有了人文精神的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摘要:杜甫,字子美,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其诗大都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记录了天宝至大历年间的时事政治,具有历史意义,后代都称他的诗为“诗史”。
而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学习着正统的儒学知识,所以杜甫的政治理念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他有着深厚的影响。
本文试从杜甫的诗歌里来探讨杜甫的政治抱负以及治世理念。
关键词:杜甫民本思想儒家思想
杜甫出身于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家庭,而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提倡“仁政”和“民本”的思想。
儒家的“仁”本质上来讲就是“民本思想”。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仁政”的主张“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天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民心决定着帝位的得失。
故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仁政要求君主能够养民,富民。
君主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轻徭薄役。
仁政同时还反对兼并战争。
而这些思想对杜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时期,社会利益分配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朝廷奢靡腐化,而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
对于此,杜甫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反映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老百姓的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亦,惆怅难再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岁晏行》)。
由于封建社会的极不稳定性,农村户口逃亡是常见的现象。
原因很多,如逃避苛重赋税,逃避兵役,逃避战乱;或由于豪强兼并……唐玄宗开元末年起,以及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祸重赋,农民逃亡更加严重。
①杜甫在诗里曾描述了农民挨饿交租但又无处可走的境况“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
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
”(《甘林》)以及农民不堪重赋,被迫卖儿卖女“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
换租庸。
”(《岁晏行》)
杜甫长期处于困苦潦倒的生活境遇,他更能体会百姓的疾苦,以及朝廷的昏庸。
所以他的诗多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为民请命,提出“仁政”的思想。
“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
”(《往在》)反映了杜甫认为朝廷应该厉行节俭,这样百姓才会同君臣同欢呼。
杜甫认为朝廷只有“轻徭薄役”才能让人民生活变得好,国家才能稳固。
天宝年间后,唐玄宗对边境的征战越来越频繁,由原先的抵抗外敌入侵、安稳边境变成了征讨扩土。
连年的征战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繁重的兵役,让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向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旁道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长着虽有恨,役夫敢申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杜甫通过描写平民百姓的艰苦,痛诉唐玄宗的昏庸以及好大喜功,同时表达他“非战”的思想:无意义,无必要的战争只会给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带来困苦。
“仁政”的核心之一就是反对兼并战争。
杜甫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认为兼并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并且会动摇统治基础。
他反对唐玄宗的扩土开疆。
他质问玄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九首其一》);“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清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九首其六》)。
他痛心唐玄宗不顾伤亡惨重,不管人民死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兵车行》)。
《新安吏》里的描写更是生动:“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当眼里已经没有泪水的时候,人也已变成白骨。
而《垂老别》里更是如此描写“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来形容伤亡惨重。
通过杜甫一系列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百姓的无助以及统治者的昏庸。
更是了解的战争的危害以及杜甫“以民为本”的思想。
杜甫本身是庶族地主阶层,但同时他又能够体察民情,有着爱护人民的思想。
他通过他的诗为人民发声。
儒家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但他归隐后依旧能够在“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情况下关心国事,为天下百姓操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在杜甫因病滞留夑州,曾写下《白帝》,其中一句“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打仗的马远远不如归家的马那样疾速,形容战争不是人民所想要的,而团圆才是让人民所向往的。
从前有千户人家而今才剩百户,形容战争的残酷已经伤亡惨重。
写出了萧条以及贫苦的景象。
由于杜甫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所以他身上并没有士大夫身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高姿态。
他能够和普通老百姓产生感情,体会他们的不易。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乡间耕作的老农亦是杜甫的朋友。
杜甫对于困苦的百姓尽可能地去给予他的帮助,并且注意维护受助人的自尊心“只缘恐惧转须亲”(《又呈吴郎》)。
此外,杜甫还能以敬赏的眼光看待黎民,在诗歌中称赞他们的品质。
杜甫的一生,都在尽心地去讲述人民的困苦。
他用诗歌完美地诠释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后留下了警示遗言。
①曹慕樊:《杜诗杂说全编》,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