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

合集下载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内容提要]: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关键词]:爱国思想忧国忧民安史之乱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

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

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大好 河 山,但 却也饱 尝 岁月的荒凉之感 ,所以 ,在 杜甫 晚年 的 诗作 中,我们 能够读到那份 荒凉无助之 感。如在 《登高》一诗 中,杜甫写到 :“无 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 江滚滚 来 的诗 句,不 仅体 现 了杜 甫对山河景 色的描写 ,也 间接 体 现 了作者 在 离乡 后 ,饱 尝 漂 泊 的艰 辛 ,身 体 欠优 ,而 国 家 又 十 分 动 荡 ,充 分 抒 发
了作者 的爱 国之情 以及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若 没有对祖 国的 高度 热 爱 之 情 ,是 万 万 写 不 出这 些诗 句的 ,由 此 可 见 在 杜 甫心 理 深 切 蕴 含 的爱 国情 操 ,让人 对 其产 生敬 佩 之 情 。
(二)忧 国忧 民的 情 感 表 达 杜 甫的一 生经历过许 多挫折 ,仕 途的不顺 ,生活的 艰苦 , 但 这些都 没有将杜 甫打败 ,真正让杜 甫感到痛心的是 国家与
(三)杜 甫诗 中饱 含强烈的民族 意识 杜 甫作 为一名伟 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 中饱含 着强烈的 民族意识 ,他主 张团结 ,反对 战争与侵 略 ,一切都 从人 民的利 益着想,他担心广 大人 民流 离失所被 战争 或侵 略所迫 ,所 以在 杜 甫的诗 中,蕴含 着丰富的人道主 义与爱国情怀 。 杜 甫 的 思 想 深 受儒 家 的 影 响 ,以仁 爱 的 思 想 ,赋 予杜 甫 爱 国之 心 ,使 爱 国 思 想 能 够 深 深根 植 于杜 甫 的脑 海 中 ,并 成 就 了 杜 甫 的 一 生 。 杜 甫 爱 国情 感 的 体 现 与 战 场 上 出 生 入 死 的 战 士 是 不 同的 ,他 的 爱 国 思 想 主要 扎 根 于 “民本 的 思 想 。如 在 壕 吏)>中 ,老 妪 一 家 人 的 处 境 令 人 心 酸 不 已 ,在 当 时 的社 会 环 境下 ,人 民的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 ,这让杜 甫深感痛心并将其 表 达在 了 自 己的作 品之 中 。又如 在 <<垂 老 别》中 ,花 甲老 人 与妻 子告别 ,走 向战场 的情形 ,让读者对 当时的社 会环境感 到痛 心 ,杜甫将这一情境写入到 自己的诗作 中,使 人们的情感 引发 共鸣 ,借 助于这种 方式,将国家的动荡与人们的疾苦 充分展 示 出来 ,反 映 出 了诗 人 强 烈 的 爱 国 情 怀 以及 诗 人 内 心 对 于 人 民 生 活 的悲 痛 情 绪 。 三 、结语 总而言之 ,杜 甫的一生都奉献在 了爱国事业上 ,他的诗 中 充 分 体 现 了对 人 民生 活 苦 难 的 怜 惜 ,对祖 国 大好 河 山 的惋 惜 , 对 自身报 复难 以实现的痛惜 ,使 现代 人在 阅读杜甫的诗作 时, 也 能 感 受 到那 份 深 沉 的爱 国情 感 以及 爱 国 思 想 。翻鲫

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

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

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篇一:杜甫的诗与爱国心杜甫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

他的诗就像一颗颗钉子,把他的爱国情怀深深地钉进咱心里。

你想啊,杜甫那一辈子,过得可真是坎坷。

他又赶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这时候他的所见所闻可都成了他爱国情怀的养料。

就拿他那首《春望》来说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你看看这开头两句,把国家破败后的景象描写得那叫一个详尽。

我有一次去一个古镇旅行,那个古镇曾经是很繁华的商贸中心,后来因为一场大火,好多古建筑都毁了。

我走进那古镇的时候,街道上冷冷清清的,很多屋子都只剩下残垣断壁,墙缝里长着高高的野草,老鼠还在废墟里乱窜。

就跟杜甫诗里形容的那种荒芜感觉特别像。

杜甫看到国家被战争破坏后的景象,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长安曾经是那么繁华的大都市,现在却是满眼的破败。

他家就在这长安城中,亲人朋友也都在这里,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

他牵挂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就像我牵挂着古镇以前的繁华一样。

他能写出这样的句子,那绝对是对国家爱得深沉,看到国家变成这样痛心疾首。

他不只是在写景色,是在抒发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和爱啊。

篇二:忧国忧民的杜甫诗再看杜甫的其他诗,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自己住的茅草屋被秋风刮破了,孩子都冻得直哭,自己也是穷困潦倒。

但是他想的不全是自己的处境,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我记得我们小区有个邻居,他失业了,家里也很穷,一家人住在很小的地下室。

但是他每次看到小区里其他遇到困难的人,都会去帮忙。

比如有老人提东西不方便,他就帮忙提上楼。

他自己虽然过得艰难,但心系他人。

杜甫也是这样的人,自己过得不好,但是心里装着全天下的人,尤其是整个国家的平民百姓。

他希望战争快点结束,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知道只有国家稳定繁荣了,百姓才会幸福。

所以他用自己的笔,描述百姓的疾苦,呼吁统治者重视,这就是他爱国情怀在诗中的体现。

他想的是让国家好起来,让人民不再受苦,这种情怀可不止是嘴上说说,那么强烈地从他的诗里表达出来,让人看了就觉得这人真爱这个国家爱这些人民。

浅析杜甫的爱国思想

浅析杜甫的爱国思想

浅析杜甫的爱国思想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杜甫的爱国思想表现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也表现在多个方面。

不论是早期的远大抱负,还是后来的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人民、关心时局、关注国运,杜甫都用自己勤奋不辍的笔尖,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画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关键词:杜甫爱国思想从古到今,有很多人对杜甫的各个方面都有过研究,其中,也有对杜甫的爱国思想进行比较准确的研究的。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对其爱国思想研究的比较到位的有程广让和张敏两位。

一、程广让对杜甫爱国思想的研究程广让提到,杜甫拳拳的报国之心。

他说,杜甫的政治理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种思想模式的核心便是德政,即以德治国。

杜甫生活的年代中,虽然开元年间维持了国家的旺盛局面,但是天宝以来他心中理想的社会形态却荡然无存。

可是,杜甫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之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青年时期的杜甫,满怀着信心,憧憬着未来,并不懈地为之而努力着。

24岁时的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这时,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他漫游期到洛阳应举不第。

36岁时入长安再次应举,仍是名落孙山。

可他还是不死心,如同“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大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作者:何也李彦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杜甫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其诗词中大多充斥着爱国情怀,受其祖父影响而一生致力于诗歌创新,自己认为“诗是吾家事”,虽然晚年生活穷困不堪但依然矢志不渝的爱着自己的祖国,他的诗歌中大多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惜。

关键词:杜甫;爱国忧民;杜诗一、杜甫的爱国忧民情结的形成(一)环境因素1.受家庭影响。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代,祖祖代代在朝为官,以儒家思想为主,希望利用儒家思想帮助君王实现统治人民的目的。

在这种家庭当中,他的思想自小受到了极大影响,希望自己能够做官为君王效力。

他的《进雕赋表》中有着明显表现,但中国封建社会实现一人专制,因此那个时代的爱国就是对君王的无限效忠,杜甫自小受家庭影响,自然形成了爱国思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做官。

杜甫在年轻时一心想着做官,将人生发展确定在辅佐君王方面,并没有深入了解百姓生活,因此形成其忧民情结的主要原因在其他方面。

2.时代与经历的影响。

唐代读书人大多在年轻时游历祖国大好河川,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而且也可以积累知识,对外宣传自己,有利于自己今后的生活。

杜甫在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的期间也曾外出远游,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对其以后的诗歌发展积累了丰富素材。

后来他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其诗歌创作也自历史事实转变为对人民的同情与爱怜,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而在他流亡与游历当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因此其胸怀更加宽广,诗歌中的气势也增加了许多。

(二)内部因素杜甫在诗歌方面有着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之为“诗圣”自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他从小就学习文章的写作,七岁时就可以写诗,年轻时外出远游,为他的诗歌创新积累了大量材料,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

自此可以看出诗人胸怀的宽广,有着这样的胸怀自然会联想到人民生活的困苦,随着与劳动人民接触的日益增多,他的眼光更加开阔,将国家、人民、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

对诗圣杜甫的浓郁家国情怀的原因探析【摘要】杜甫作为诗圣,其浓厚的家国情怀源自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历史感悟。

他以诗为媒介,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也包含对人文主义的温暖与关怀。

杜甫的抒发情怀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抱负与理想,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通过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与人格魅力。

杜甫所描绘的家国情怀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感悟,更包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获得启示,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文化。

【关键词】杜甫,家国情怀,社会观察,历史感悟,人文关怀,抱负,理想,概述,意义,总结,展望。

1. 引言1.1 概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家国的深情怀和思考,表现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关注和反思。

杜甫的家国情怀源于他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感同身受,以及对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他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社会正义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追求。

通过挖掘杜甫诗作中浓烈的家国情怀,可以深入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无私奉献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杜甫的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通过重新审视杜甫的家国情怀,可以激励人们对家国情感的珍视和执着,也可以启迪人们对社会、历史和人文的思考和担当。

1.2 意义杜甫作为诗圣,其浓郁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他笔下的家国情怀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和儒家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他的诗作,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对家园的热爱和珍惜。

杜甫的家国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使人们反思当下社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杜甫诗歌与爱国思想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诗歌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一、爱国思想的形成杜甫的诗歌,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

他深受孟子“仁爱”思想,屈原等爱国诗人的影响,熔铸杜甫爱国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仁爱”思想的影响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

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

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

”(《进雕赋表》)。

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

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

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屈原爱国“魂”的再现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

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

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

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

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

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

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

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

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

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

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现实些,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

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时,《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用铿锵的音调,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真是感慨良多。

(三)经历形成了爱国思想杜甫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

第一时期,他写的诗很少。

从第二时期开始,玄宗昏溃、朝臣弄权,外戚骄奢,边将骄纵……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即将开始了。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他的诗作也就从此开始了。

安史之乱后,长安两都沦陷,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有着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

在国家的沦破、人民的疾苦中,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济事不能的痛苦。

郁结在诗人的心中,使诗人的感情更沉郁了,诗人的笔下更深刻了。

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葛藤,他只能选择诗这一武器,来控诉和批判,进行迂回的斗争。

由于他所涉及的生活面之宽广,所揭发的现实问题之深刻,所传递感染的情绪之真挚普遍,所以才形成他沉郁顿挫感情豪宕的诗风。

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

他诗情澎湃,再也平静不下来,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虽然他有过短期的“裘马清狂”的生活,但是长安十载在乞食,已面临安史之乱的前夕,民生憔悴,险象环生,两京沦陷,他的大半生就在流离颠沛中过去了。

因此,动乱的经历使他原本“儒家”忠君济事的思想上,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他的感情因此更沉郁,他的体验因此更深刻了。

杜甫诗的历史价值,在于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因此,杜甫诗中那个眷怀家园,低吟时事的沉郁风格,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错综复杂互相映发的结果。

二、爱国思想的内涵(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

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都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

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

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

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

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

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杜甫组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集中揭露了唐代兵役制度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

《石壕吏》更是形象地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的暴行,并通过老婆婆之口,声泪俱下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但诗人又怀着沉痛而矛盾的心情,劝人民为平息叛乱去参军:“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

更可贵的是当诗人因幼子饿死而惭愧、悲痛时,他看到的不只是自己一家,而是由此“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想到了比他更痛苦的人。

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由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想到天下穷人,渴望得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他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可见,杜甫的爱国之情与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深深地融合在了他的诗作中。

正是这种“悯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将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教是影响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对出仕与报国愿望杜甫生于仕宦之家,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人生愿望就是出仕报国,政治理想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统治阶级施行德政,以德治国,到达国泰民安。

杜甫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像开元年间的盛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青年时期的杜甫,信心满怀,憧憬未来,并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杜甫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这时,漫游时期的杜甫到洛阳应举不第。

但他没有灰心,天宝五年(746),入长安再次应举,仍是名落孙山。

可他还是不死心,又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大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

再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左拾遗。

从漫游时的应举,到困顿长安十年的应举;从献赋做官,到做左拾遗,他生命的二十多年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可始他始终没有放弃出仕的梦想,没有放弃报国之志。

(四)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上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生致力于“致君尧舜上”,但他颠沛流离,一生壮志莫伸。

杜甫的《蜀相》、《八阵图》、《登高》等几首诗反映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

杜甫生平最敬仰诸葛亮,他对于这位“伯仲伊吕”、“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实现灭魏吞吴,完成中兴汉室的大业,很有感触,所以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名句。

《古柏行》中由孔明庙而想到其身世为人,“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是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八阵图》以洗炼语言赞颂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其中亦有对诸葛亮壮志难展的深切叹惋[2]。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健儿宁可死,壮士耻为生”都是杜甫壮志难酬的集中表现,但这些感慨的诗句,亦是杜甫诗歌爱国之情的流露。

(五)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的揭露谴责正因为有了对国家深深的热爱,才有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深刻揭露与讽刺。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集中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怨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表现了诗人进行政治讽刺的勇气。

又如诗作《丽人行》,无情地揭露了玄宗宠妃杨玉环及其兄妹不可一世的骄横气焰,以及他们丑不可闻的荒淫生活,这些都是同时代的诗人不曾写或者不敢写的主题。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