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的现实意义888

合集下载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一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有人认为像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就创作方法上说,恐怕不是某一流派所能够概括的。

诚然,杜甫自己在论诗时就说过:“窃攀屈宋宜方驾”,又说过:“别裁伪体亲风雅。

”(《戏为六绝句》)在赞美陈子昂时也说自己“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陈拾遗故宅》)可见杜甫对于我国古典诗歌中代表现实主义传统的《风》、《雅》和代表浪漫主义传统的屈原、宋玉,都曾经给以很高的评价。

同时,我们在杜甫少数的作品中,也看到他们具有浪漫主义的某些因素——或者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或者具有它的表现手法。

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唐代强盛时期知识分子奋发向上、藐视一切的精神;如《房兵曹胡马》中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以及《高都护骢马行》中的“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等处,作者都以托物咏怀的手法,表现了驰驱沙场、建立功业的英雄壮志。

这也就是他在《前出塞九首》中所明白地说了出来的“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的那种精神;在《饮中八仙歌》中,他通过对八个放纵不羁的酒徒的描写,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藐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要求个性解放和返于自然的精神;在《洗兵马》中,他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蚕谷行》中,他又说:“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在《昼梦》中,他更说:“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在这些地方,他是幻想着在没有消灭阶级之前能够消灭战争和剥削制度,出现“男谷女丝行复歌”的和平劳动的社会;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本着儒家“己饥己溺”的精神,激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理想。

杜甫的诗歌及其意义

杜甫的诗歌及其意义

杜甫的诗歌及其意义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著称于世,被誉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体现。

他的诗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雄浑的气势、温润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杜甫的诗歌多为近体,以七言或五言古诗为主,其内容也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农民的生活、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以及自然的美景,清晰的描绘出了唐代社会方方面面的生动图景。

二、杜甫的诗歌意义1.担当历史责任作为一名诗人,杜甫深谙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他的诗歌对于唐代的社会和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记录作用。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当时社会事件的真实记录和感受,如《丽人行》以诗歌的形式,详细描绘了唐玄宗的降大雨,引起洪水的情景。

同时,杜甫也能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如《赠卫八处士》对于藩镇割据的剖析,对于唐代的政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警醒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反映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映。

他对于农民和贫苦人民的描写,深深感染着读者。

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人生不得意,死别离而相忘。

天之大者,何人不受困?”这句诗道出了当时人民生活中的疾苦和无奈,展现出了杜甫的对于人民的同情和共鸣。

同时,他也关注着政治上的问题,如《兵车行》和《戍楼春思》中,他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人民的耻辱,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3.展现个人情感虽然杜甫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但是也可以看到他的个人情感在其中的体现。

在《赠卫八处士》中,杜甫将个人的情感与对于时代的评价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诗更显深刻。

同时,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杜甫对于好友的离别之情洋溢在每个字中,情感真挚而深厚。

总之,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更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探析》

《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探析》

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探析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少陵”,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揭露社会弊端和抒发个人真情为主题,深受后世文人的赞誉和研究。

本文将从杜甫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1.1 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在杜甫的时代,唐朝正逐渐走向衰落。

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和官员贪污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揭露,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兴亡事业体大否?黯黯暮色向昏程。

”可见他对于国家兴衰问题极其关注。

1.2 军阀割据与民众苦难:在安史之乱期间,军阀割据、民房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成为常态,这些都在杜甫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登高》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诗中描绘了国破家亡后女子们的困境,透露出深深的悲悯之情。

1.3 自然灾害与人民疾苦:杜甫也通过描写自然灾害来折射出人民的苦难。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达了对于洪涝和饥荒带来的人民疾苦的关切:“蓬房四支爆渔船,何处豺狼得暮食?”二、杜甫诗中的人生哲理2.1 忧国忧民与家国情怀:杜甫视国家兴亡为己任,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爱国之情。

例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可见他深深怀念家乡和同胞,在流亡异乡时仍对祖国怀有浓厚的感情。

2.2 纵情抒怀与人生意义:杜甫在面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困境时,也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常常在悲愤之余,给予人们力量和启示。

例如《登高》中写道:“皇风才不足千里,欲笼南山吊孤臣。

”他以崇高的志向和超越常人的气魄,反映出对于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2.3 生命短暂与世事无常:在杜甫的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时间流逝、生命脆弱性的关注。

例如《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

”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有限性的深刻体悟,同时也提醒着读者珍惜当下。

总结一下,在《杜甫诗中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探析》这篇文章中,在社会现实方面,我们看到了杜甫丰富多样地描绘了当时唐朝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军阀割据、自然灾害等问题,而在人生哲理方面,杜甫则融入了对英雄崇拜、忧国忧民、纵情抒怀以及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有限的思考。

试论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试论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苑纵横试论杜甫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程广让杜甫是我国自古至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5诗经6、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

他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40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史面貌,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杜甫一生,从7岁时的处女作5咏凤凰6(已佚失)到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5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6,共计1400余首诗歌,就创作方法和艺术手法来看,不排除有一些诗歌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或用神话传说、梦境表现思想感情。

但是我们如果从杜甫一生对于现实的态度来看,从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主导倾向来看,从他绝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方法来看,他却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现实主义流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对于现实主义的精神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都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下面,笔者从杜甫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来探讨他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巨大贡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0/爱河山0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0,即是/忧国0的更进一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杜甫一生至少40首以上的反映他的爱国情怀的诗歌,按一般史论家给杜甫诗歌创作的分期,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二期即35岁困守长安开始的。

诗人第一次漫游期应试不第,天宝六年(747)又参加了朝廷一次考试,仍失败了。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杜甫的诗歌提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不满,质问了当时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的权力道德问题,反映了当时国家陷入危机和社会混乱严重的现实。

杜甫不仅抒发了负面情绪,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改变国家现实的期望。

现实意义在于,杜甫的诗,作为富有寓意和意义的艺术,促使我们省思我们居住的国家,及其未来的发展,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

杜甫的诗歌,以抒情的方式表明他的痛苦,表示他对国家混乱局面的痛苦担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杜甫在《江山》中提到,对国家的责任是历代能人的职责,可是却未曾说明当时国家的处境怎么会这么恶士,社会的腐败到底是怎样的表现形式,再也改变不了局面。

这种愤懑式的诗句,充分表达了杜甫对家乡变差的心情,反映了当时国家处境的沉重和严酷。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杜甫以其敏锐的政治角度提出了客观判断,以文学语言充分表达了他负面的感受和无法准确表达的期待与思考。

他的诗歌可以把全体社会工作者的精神统一起来,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把“苦心孤诣”变成一种社会行动,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为改变国家现实作出贡献。

总之,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充满了励志和洞察力,反映了他对国家当时失衡状态的担忧,他的诗歌可以激励人们思考现实问题,凝聚起全民的力量,实现改革。

杜甫的诗歌启发了广大民众,他让人们看到改变国家现实的可能性,让勇气和坚韧的信念把人们的心拉扯到全民的利益最前面。

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理解与认识

对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理解与认识

如何理解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现实主义精神在杜甫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要体现1、“穷年忧黎元”,始终关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他出身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

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

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大历三年乘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动乱年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人民的疾苦。

其诗结合时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

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晚年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就在于其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是杜甫与人民的关系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而关注民生疾苦是他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

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高度的人民性。

诗人三十五岁后,结束了读书和壮游的生活,深入社会底层,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作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史”(《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现实主义诗歌的不朽名篇。

杜甫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

杜甫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着对家国的关怀和忧虑,他的家国情怀至今仍具有当代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杜甫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

杜甫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呼吁。

在杜甫的时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而今天,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腐败问题等。

杜甫的诗作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批判和呼吁,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杜甫的诗作反映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在他的诗中,他描绘了农民的生活艰辛、百姓的困苦,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临着各种困境。

杜甫的家国情怀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援助和支持。

杜甫的诗作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他对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充满了期望,同时也深感国家的动荡和衰败。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崛起的阶段,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杜甫的家国情怀提醒我们,要保持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甫的诗作还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对人生的反思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但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口问题等。

杜甫的家国情怀告诉我们,人类命运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自然环境、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共同努力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

杜甫的家国情怀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引起了我们对社会问题、人民疾苦、国家命运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通过研究和传承杜甫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因此,杜甫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不容忽视,我们应当珍视并传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教育知识文库浅析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杨帅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创作的诗歌真实的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局面,充分展现了他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实,与他跌宕起伏的个人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所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这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基础,杜甫的诗歌展现出十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能够从不同方面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动荡与百姓疾苦。

1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道路杜甫出生在小官僚家庭,五十九年的短暂一生与当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读书与游历时期。

杜甫35岁处于人生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其文学创作的准备时期;第二阶段:留守长安时期。

杜甫35岁到44岁的时候留守于长安,经历了创作转变,开始创作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第三阶段:“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一阶段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达到了高峰;第四阶段: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作品呈现多元化风格。

杜甫诗歌的创作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有所创新与突破。

他对当朝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幻想,同时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

杜甫坎坷的一生和爱国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着其诗歌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当时社会环境与其个人的性格遭遇一同作用而形成的。

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从繁荣走向衰弱的社会环境下杜甫亲身感受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在这一生活背景下更加激发了杜甫坚毅的人格品质与爱国精神。

2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与影响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十分擅长对现实生活进行精炼的艺术概括,这种精炼的艺术概括,部分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物,经过客观描写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合到诗句中,以揭露其本质。

如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将激烈的阶级矛盾集中展现在诗句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人从诗句中感受到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底层百姓的悲惨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的现实意义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史”。

他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集大成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

因此,探讨他诗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本论文以叙事诗为主来阐明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第一,善于对现实主义做典型的艺术概括。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个性化。

第四,采用俗语。

第五,细节描写。

杜甫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手法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

他的爱国思想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真可谓是“光照千古,泽被万代”。

而他的集大式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后世之人取之不尽的一个艺术宝库,滋润灌溉了无数的诗人作家。

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影响是永远可垂范于后世的。

关键词:爱国爱民憎恨罪恶典型俗语议论为诗寓情于物综述研究杜甫诗现实意义风格,颇费一番脑筋。

一遍遍读其诗,心灵震撼无以言表。

不禁佩服起诗人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而处于冷静头脑的能力。

于是,也收拾一下自己的震撼,让其在笔下细细流来。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动乱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史”。

他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集大成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

因此,探讨他诗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首诗的艺术性是诗人所非常重视的。

他对于一首诗的要求非常严格。

即所谓“毫发无遗憾”。

因此,他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

而在众多的艺术手法中,从大的方面来说,取得最大成就的是现实主义。

这与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他的诗大多取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连。

加之作者本人的性格深沉,思想深邃、感情真挚又饱经忧患,发之为心声的最好办法便是采用现实主义。

因此,善于用典型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作出典型的艺术概括,就是杜甫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杜甫的叙事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在他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就更少。

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的最为突出,最为充分。

因此,我以叙事诗为主来阐明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

第一、善于对现实主义做典型的艺术概括。

从诗人许多有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从众多的事物中选取最有代表性者,又从众多的现象中提炼出本质,挖掘意蕴,加以集中概括,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以此来表现出作者的爱国思想。

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范例。

例如《无家别》中,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战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雨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

杜甫这些诗之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

之所以感憾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如橼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铁案如山的罪证。

例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同样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

心忧天下,情系苍生。

卢世漼评:“万姓疮痍台,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

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合、肥字所以有“峻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

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它千百年来都一直震撼人心中,究竟原因就是它对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它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严重的贫富悬殊一针见血地捅了出来,封建地地主阶级的奢侈挥霍与农民阶级的食不裹腹、民不聊生、被饿死冻死现象的严重对立被形象地刻画了出来,而这人们肯定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合理的现象呢?作者的批判矛头对准了整个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这一被剥削阶级的深深热爱和同情也相应地被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

而这正是作者采用典型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作出精练的艺术概括,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这一手法特点的最有力地体现。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

现实与理想,主观与客观在杜诗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激情的冷静头脑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在他的叙事诗中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情感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通过客观地描述自己的所见,以及老妇人自述的事实,将老妇人家中的悲惨遭遇客观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并未加以点评,只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

读者自然而然地会对残酷兵役产生憎恶之情,老妇的遭遇会让读者同情怜悯。

作者的感情已完全融入客观描写之事物中了。

只如“有吏夜捉人”这一句,无疑是客观叙述,但同时也就是作者的讽刺、斥责。

不必言明黑暗残暴,而黑暗残暴之令人发指,已在其中。

此外,《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这些诗句只是对杨玉环的服饰、行动作具体的刻画,不加谴责之语,但是对于杨贵妃的奢侈浪费的批判之情自然从诗句中传达出来。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反对穷兵黩武的名诗《新丰折臂翁》来和杜甫的《兵车行》对照,马上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兵车行》中,杜甫始终没有开腔,“行人”话完,诗也结束。

但《新丰折臂翁》却是最后渗入议论,白居易明白点破作诗的主旨,白诗的讽刺色彩虽然很鲜明,但杜甫寓讽刺于叙事之中,更觉真挚哀痛,沁人心脾。

还有《石壕吏》中,作者也是通过客观地描述自己的所见,以及老妇人自述的事实,将老妇人家中的悲惨遭遇客观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并未加以点评,只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

读者自然而然地会对残酷兵役产生憎恶之情,老妇的遭遇会让读者同情怜悯。

作者的感情已完全融入客观描写之事物中了。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经验,常常运用人物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例如《新婚别》中新娘子的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竟成生死离别。

本是痛不欲生,但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

所以读起来总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

这是杜甫语言的一大特色。

杜甫在抒情诗的近体诗众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加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人民生活的,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个性化。

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

而在《遭田父泥饮》中,却用“叫妇开大饼”,一唤一叫,特色尽显。

其他如《新婚别》的“生女有所归,鸡狗赤得将”,也是很生动的例子。

再如《前出塞》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更是有同谣谚了。

杜甫提高了民间俗语的地位,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使诗更接近生活,接近群众,更具生命力。

同时,他又通过千锤百炼创造珠玉般的“字字不闲”的诗句,体现了杜诗的精。

首先是巧妙地运用俗语。

萧涤非认为:“这是我国诗歌语言发展上的一大革新。

”封建文人们,不可能象杜甫、白居易那样,向生活向老百姓学习丰富多采的语言,而认为大众俗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但杜甫诗中俗语却用得很多,在叙事诗中尤其丰富。

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人民生活的,采用俗语,能够使诗作增加真实性和亲切感,有助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就是说“俗”是为了“精”。

第五、细节描写。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

例如《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便是这样一个细节。

它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丽人行》用“犀筋厌饶久未下”这一小动作来刻画那班贵夫人的娇气,都是很好的例证。

他细节描写最出色的是《北征》中写他妻子儿女的一段……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眼色自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泥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诉波涛,旧绣移曲折……这里不仅生动描绘了小女儿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自己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

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独至”。

其实就是细节描写。

杜甫诗现实主义的五个特点各有秋色,但应指出的是在叙事诗中上述特点往往是同时出现的。

虽然说杜甫现实主义特色以叙事诗为主而表现的突出、充分。

但他的抒情诗的风格同样也为现实主义特色增添了不少风采。

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自然。

他的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

如《月夜》、《月夜忆弟》.《梦李白》等。

都浸透着挚爱和无私的精神。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世人皆欲才,吾意独怜才”。

折射出他对李白的深厚友谊。

我们祖国的山川风景美不胜收,杜甫并不是山水诗人,但他却比一般山水诗人写出了更多的山水诗,而且自具特色,中国有五岳,杜甫用一诗题《望岳》写了其中的三个:泰山、华山、衡山。

此外像陇山、剑阁、三峡、洞庭等也都做了出色的描绘。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清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花语吾友中”《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从这类句子,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这类诗同样包含着诗人的爱国激情。

杜甫的抒情诗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他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心理进行深入解剖,《赴奉先咏怀》头一大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