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
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
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
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
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摘要】杜甫生活在唐代的中晚期,历经了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饱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他的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嚎的苦难之中。
杜甫的诗歌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面貌及自己的苦难经历,具有“诗史”性和自传性的特点,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性自传性沉郁顿挫Abstract:Du fu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lif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o decline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y, haunted by the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s works. He i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is a link and epitomized the poet, and Li Bai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wo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ak the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stitut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His poetry creation of the dominant style formed in an eve, and to grow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collapse, and the land howl misery. Du fu's poetry real described the face of the era, and their own suffering experience, have "epic" s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art style formed "melancholy voice" features.Keywords:DuFu AnLuShan Rebellion "Epic" sex Autobiographic Melancholy voice杜甫(712—710),字子美,原是襄阳人,寄居于巩县。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从而能够明确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历史中的地位。
作为唐代士大夫阶层的杜甫,却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
在他的诗歌中到处都体现着儒家思想,从而能够表达这位爱国诗人胸怀百姓的情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中存在弊端的抨击。
本文主要是从民本思想、伦常情感、爱国思想以及进取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讲述,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杜甫诗歌的了解。
关键词: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爱国思想引言:儒家精神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儒家精神从先秦开始就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皇上奉为主流学说,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治理之路,从而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一直都强调“仁政”思想,告诫古代皇帝一定要仁爱带人,以民为本,从而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百姓的爱。
那么杜甫诗歌中具有哪些体现儒家精神的地方呢?下面通过具体的举例分析来做出研究。
一、民本思想对于儒学来说,一切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告诫君王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子民。
而杜甫在他的诗歌中特别对儒家精神推崇备至,可以体现出杜甫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在杜甫的诗歌之中,有很多描述关于平常百姓的形象,例如农民、船夫、寡妇、老汉等人物。
通过这样的诗歌描写,不仅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进行阐述,也表达了杜甫的内心诉求。
例如,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说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的心声,表达了杜甫面对国家百姓的悲惨现状,真希望能够有人劝说君王,让其能够减少百姓的赋税重担,让百姓们多一些活路,从而能够看出杜甫更加关注民间疾苦。
在杜甫看来,当时的社会之中,朝廷的赋税过重,这样会让百姓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而且当时的贪官污吏太多,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可怜的百姓们却流离失所。
在杜甫的诗歌中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成对比,官宦人家的酒和肉都已经放得时间过长,已经发出了臭味。
而路上却有人无家可归,甚至没有吃穿,被冻死和饿死在街头。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摘要:杜甫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继承和发展,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深深打动与感染读者。
关键词:杜甫儒学思想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前不久,偶得一本《杜甫诗选》,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对语,亦可抒怀,更让人清楚的认识生活,去珍惜现实。
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为何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呢这是我读后感慨,我想可能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不开吧。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首先,忧患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曾是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此,诗人先后将近四年的居住,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故而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祥和,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擅于挑选出具备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予以艺术的归纳,刻画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亡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暴虐懦弱的大臣……共同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独特的具备典型意义的形象,就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
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
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新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这首诗嘲讽了杨氏兄妹的骄纵酒色,坎坷地充分反映了君主的暴虐和时政的腐败,精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柔和的笔触,独特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描绘场面和情节,使诗人自己的女性主义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
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儒家熙相,C一^墨对杜甫的影响陈丽婷(福建师范大学仓山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摘得诗国“诗圣”桂冠的杜甫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也与他伟大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坚强而执著的进取精神密切相关。
杜甫这种伟大的人格精神已经超越了儒家思想自身的价值,是完美的人格与完美的诗歌艺术的最佳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伟大民族,所谓的“诗品出于人品”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心理和习惯。
杜甫对儒家思想的恪守与超越形成了自己伟大的人格精神和完美的诗歌艺术。
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是时代和儒家思想培育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风格人格精神儒家思想“诗圣”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当我们进一步研究杜甫时就会发现.无论其诗歌风格还是其伟大人格的形成.都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一、主流思想的形成杜甫的主流思想的形成主要与他的家世传统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祖先杜预曾是西晋著名的名将和学者。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的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
对于宦官家世,杜甫也引以为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进雕赋表》)这就是他的家学渊源。
“未坠素业”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有“诗是吾家事”。
杜甫一生中“奉儒”和“写诗”一直是他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他在诗文中屡屡提及“儒生”和“老儒”等,甚至谑称是“腐儒”,如《江汉》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的思想与儒家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
所以有言:“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①杜甫少年时代虽也有过浪漫的时期,也曾纵酒放歌、慷慨怀古。
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但这只是受盛唐时代气氛影响的产物。
在经历重重磨砺和苦难之后,杜甫少年时期的狂傲、浪漫大大地减少了。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苦难。
其中,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甫的诗歌作品涉及到许多儒家思想的主题,如仁爱、忠诚、礼敬、民本等。
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成为他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
首先,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思想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希望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心情。
其次,杜甫诗歌中的忠诚主题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
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
此外,杜甫诗歌中的礼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礼敬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长辈、对君主的尊敬和对人际关系的尊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长辈和君主的尊敬,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例如,在《三吏》中,他赞美了三位清官的品德和行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扬。
最后,杜甫诗歌中的民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兵车行》中,他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体现在他的仁爱、忠诚、礼敬和民本等主题中。
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研究这些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摘要:杜甫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继承和发展,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深深打动与感染读者。
关键词:杜甫儒学思想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前不久,偶得一本《杜甫诗选》,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对语,亦可抒怀,更让人清楚的认识生活,去珍惜现实。
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为何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呢?这是我读后感慨,我想可能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不开吧。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首先,忧患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曾是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此,诗人先后将近四年的居住,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故而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祥和,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底,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一旦现实中出现促使他的忧患意识复苏的因素,诗人便又回到忧国忧民的创作轨道上,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成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诗人的这座暂时安居的茅屋就这样被呼号着的秋风揭破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可以看出诗人心底宽厚。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经历战乱的年代,饱经忧患,历尽艰辛,诗人百感交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忘却了自我,而想到的是别人的痛苦,进而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既是自己快死了也是如此,正如其逝世前所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中,亦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在诗人病重之时仍以国家兴亡,人民生活为念。
这正是诗人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其次,仁爱精神、恻隐之心: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的诗多表现对生命的怜悯,也许是其生活经历有着强烈的苦难色彩,与广大人民一起饱尝着世间的苦难吧,所以杜甫诗歌中无处不散发着仁爱思想。
如其诗“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正是自己的写照。
其仁爱的情韵在杜诗中也充分体现,而少“纲”的生硬。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是杜甫为数不多的清丽之作,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如果意象给我的感觉是鲜花盛开,则意境给人的感觉就是明媚的春天。
该诗给人的意境就是一个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的春天,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春天。
诗中的景色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无一字写情,而饱含深情,使人沉浸在一个明媚秀丽、欣欣向荣的自然风光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该诗的意境凄清而美好,饱含着诗人的期待与渴望。
诗人想象着家中的情形,一个宁静美好而又深情期待的月夜。
此诗借妻子独看来表现诗人对妻子强烈思念以及对儿女的无限怜爱。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妻子美好的形象在杜甫的心中犹然而生,则表现了对妻子的尊敬与思念,又含有愧疚的心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此诗将生活的辛酸和友情的美好深刻表现。
在一个漆黑的雨夜,流离的诗人造访了一位久别的老友,从这个叫卫八的处士的“惊呼”中,诗人感受到了朋友的惊喜与热情,温暖了诗人有些凄凉的心情。
从“怡然敬父执,”到“感子故意长。
”一连串的动作语言中使诗人感受到一个热情友好的雨夜,层次分明,气氛温馨美好,使有些辛酸的旅程得到了一份安慰,于是,两位老友共同嗟叹生命的流逝,感伤世事的无常。
第三,忠恕之道: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难以迁移,如葵藿之向阳,磁针之向南。
杜诗后期诗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体现在忧国立场与忧民的情感上。
对他而言,这一思想又多是出自于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
如他所云:“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西阁曝日》)”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实质上也就是一种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心的人格意识。
其《夔府书怀四十韵》则比较集中的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诗中他回顾了失宠于肃宗,感恨“病隔君臣议,惭纡德泽私”,又指出自己虽身沦江湖,但思相想仍是牵系国家安危。
诗中所表现的忧心至深至切。
如“凶兵铸农器,讲殿癖书帷。
庙算高难测,天忧实在此”,他看出了战乱初定,危机仍存。
而执政者元载、王缙之流仅以佞佛求侥幸,妄论罢兵。
这才是天忧所在。
又言:“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
恐乘均赋敛,不似问苍夷。
”他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而朝廷仍要一味收刮民力,不问百姓死活,这正是最大的社会悲剧。
因此,他才有如此的悲叹:“豺构哀登楚,麟伤泣象尼”。
其忧世之心已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也超越了对一姓一君的恩怨。
然而,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所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
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
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怨”,还有愤怒,还有无奈,然而它与其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杜甫一生以他的儒家身份而自豪,以儒学之“仁”为立身之本。
这使他得作为“诗圣”,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成为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诗风格,也同样标志着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垂范于后代作家。
杜诗中的儒家精神在后世影响极大,其意义已超出了诗歌史的范畴。
杜甫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传统,同时对儒家思想又有所批判。
这种继承与批判的结果是把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则无论个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而思虑不已。
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
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
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必将照耀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1,本文采用杜甫诗文皆以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等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杜甫诗选译》为主,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0年第一版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杜甫《绝句》4,杜甫《赠卫八处士》5,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杜甫《兵车行》7,杜甫《秦州杂诗》8,杜甫《遣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