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里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里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哪里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就充满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
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
年轻的杜甫“归醉每无愁”,是没有多少忧虑的,所关注的就是个人的抱负和功名的追求。
自从他为求仕途人长安再次应试落第后,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开始“十年困守”的艰难生活,使他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的现状。
自此,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逐渐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诗歌中也由“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转为“君不见汉家LLI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他对唐玄宗盲目发动开边拓土的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深为担忧;他对清浊不分、贤愚不辨的黑暗政治忧心如焚:“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他看到大雨成灾,就忧虑劳动人民的苦难:“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他“一饭四五起,凭轩心力穷”。
面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成长为一位自觉的忧国忧民的诗人。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
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之贤”,他的诗歌以其朴素真实、广博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杜甫的诗歌除了表现着人性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合等方面的情感之外,还寄托了他深深的忧患意识。
忧患,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或不幸感到忧虑担忧的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深受民间疾苦之扰的诗人,杜甫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与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忧患意识贯穿始终,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千差万别。
下面,我们将就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忧患意识进行探讨。
一、表现方式多样的忧患意识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忧患意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现疾苦难民的艰辛杜甫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亲身经历了唐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感受到的疲惫、贫困、饥饿、流离失所等,表现出对身处困境的人们的同情和关爱。
如《丽人行》中的“衣裳破,夜行叉手枕巴旦。
”让人触动心灵,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哀婉之声。
杜甫将自己的境遇与民众的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其诗中表现出来。
2.揭露时弊社会的不公杜甫对于唐代的政治腐败、官僚制度,人民财产被掠夺等社会问题,颇为关注。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精英人物腐败的抨击和怒斥。
如《世间无限事》中的“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杜甫通过悲愤的诗句,揭示出自己对唐朝政治腐败的不满和无奈。
3.迫切关注自然灾害唐朝时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杜甫总是关注这些问题,并把它们纳入自己的诗歌中。
如《春望》中的“润物细无声,春潮带雨晚来急。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在这些诗歌里,杜甫对于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
4.反映战争带来的恐惧唐朝时期常发生战乱烽火,杜甫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感到悲愤。
如《春望》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杜甫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悲痛的深深的悲悯和关怀。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
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儒守官家学渊源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
“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
20岁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又于次年到齐赵一带漫游。
在这两次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
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杜诗政治忧患浅析

杜甫诗歌政治忧患浅析杜甫(712 一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高尚的人格也为人们所景仰,其人忧国忧民,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的开元盛世,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
纵观杜甫的一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一直伴其终生,成为其诗歌的主导思想。
深刻揭示唐王朝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宫廷糜烂的生活,这些光辉的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效果,使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情景正为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成为集大成创造了条件。
所以,才有了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社会现实的描写,其艺术创造更有力地鞭挞黑暗政治、同情人民生活,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
杜甫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载入史册的,亦是以“诗圣”称号而彪炳千秋。
其诗中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体现得尤为突出。
“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独立万端忧”(《独立》)这类诗句在杜诗中频繁出现。
表明他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希望国家尽快摆脱战乱,早日实现复兴。
杜甫的政治忧患,根源于他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根源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杜甫面临的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
当杜甫在其人生路上屡经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深广的忧愤。
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
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阅世之深成正比。
《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就表现了这一变化。
“早年登泰山,何等壮怀激烈,而十多年后,在京城登上慈恩寺塔,心境就显出沉潜忧患。
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英雄主义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到‘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的临眺惆怅,其间的变化发人深省。
杜甫的忧患意识

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是一位影响极大的儒家诗人。
他用其一生的社会阅历和那令人感叹的诗歌,彰显了一个古代知识分子,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之诗人的高贵与难得,一种有容乃大的伟人襟怀。
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他的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就是对国家兴亡和百姓疾苦的一种担忧和关注。
杜甫在其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忧患意识,是我国古代诗人难以比肩的。
一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主要是从安史之乱爆发前形成的(公元746)公元755)。
在这段时期内,大唐帝国正在一点一点腐蚀着贞观之治留下的宝贵遗产。
国内危机四伏,而大唐的最高统治者仍沉浸在享受中。
羁留在长安的杜甫过着窘迫的生活,仕途无望。
/饥卧动即向一旬,敞衣何啻联百结0正是对杜甫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但是他是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他并没有逃避生活,而是积极面对人生的道路。
在这段时间内,他的很多诗歌反映了当时大唐帝国的社会各种矛盾。
其中有名的是5兵车行6,反映了下层人民担负了过重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倾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人民希望和平的愿望。
天宝十一载,杨门一族权倾朝野,杜甫的5丽人行6对杨氏一族奢侈生活的如实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朝者的腐败和无能。
在这一段时期内,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被杜甫用这个方式记录下来。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是对这段日子的总结和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忧心忡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0,杜甫用这样高度概括方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0这是杜甫5兵车行6中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描述。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受到杜甫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这也是其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0这样深刻的批判精神的诗歌,以往是没有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杜甫也是如此。
杜甫一方面为了汉族政权的存在希望人民为国而战,另一方面对唐王朝对广大老百姓超负荷的政策表示不满。
浅谈杜甫的忧患意识

杜甫(712 一770 ),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作不仅具有丰富而客观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性,而且具有炽热的忧国忧民,舍身利人的忧患意识。
因此他的诗被后世公认为“诗史”,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的开元盛世,在安史乱中颠沛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
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历史大转换时期社会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广人民群众的命运休戚与共,既是社会生活缩影,也是历史真实的写照。
下面结合部分作品略谈杜诗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
杜甫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土要特征,也是其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人用铺叙渲染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些平实的叙事语言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无限同情。
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十村万落生荆妃,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
而在稍后写成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白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移易的天性——‘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诚阙。
”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作者:翁仁康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04期内容提要:杜甫的诗歌是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泣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其诗歌不仅涉及国家的大事,还触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杜甫对一切和其它有关事物的仁者之心和高度责任感,也就反映出了他诗歌中的那种忧患意识。
关键词:杜甫诗歌忧患意识安史之乱中图分类号:I2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8)04-40-44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诗歌的国度,几千年诗作更是汇成了浩瀚银河。
杜甫诗歌在这浩瀚银河中凸显得格外明亮、耀眼,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真、善、美的璀璨星光,闪烁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为黎民百姓而鼓而呼,为国家的兴亡、民生的疾苦而歌而泣,这都使得他的诗直到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真切感人。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杜甫其人,理解杜甫精神的实质,也是我们学习和发扬杜甫精神的必要途径。
杜甫这样的诗中大家,从古至今无数学者都曾对其加以研究。
宋朝时就有“千家注杜”之说,到了近现代,对杜甫的研究更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对其研究也逐渐展开,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晚清以前,学者研究杜甫,并没有论文一说,多是通过重新注释杜诗加以研究。
自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可统计的论文120篇,且质量比较高,分别对杜诗的版本,杜甫的生平、思想,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李杜的比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
自1950年至1976年,全国报刊发表的可统计的杜甫研究文章多达600余篇。
其中五十年代约140篇,1960年至1966年上半年约460篇,1966年至1972年则一篇也没有,1973年至1976年不足二十篇四。
五十年代,学者们纷纷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杜甫及其诗歌作深入研究,开创了新局面。
其中较为优秀的是冯至连载于《新观察》的《杜甫传》和萧涤非连载于《文史哲》的《杜甫研究》。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
2. 国家的战乱和人民的疾苦是“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
此外,杜甫在诗歌语言上普遍具有“沉郁”的特点,且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他在意象选择上具有个性化,常出现的意象包括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在格律上,杜甫的诗歌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在体裁上,他有许多创新,例如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格调
“忧患”贯穿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始终,渗透文学与文化的各个方面,是最主要的表现主题之一,不管喜怒哀乐,“忧患”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它始终是贯穿在中国文人字里行间中的一根明线,织成了中国文学的五彩纷呈。
中国古代诗歌以忧患始终,对国家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对人生的关切,都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精神和格调。
最早的“忧患”出现在《周易》中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使书中也充满了忧患的智慧:“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诗经》的千古诗篇到贾谊《吊屈原赋》的悲愤抑郁,再到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忧生嗟叹,“忧患”无不如影随形地伴着他们从过去走向现在,并将这种影响持续下去。
二、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情怀,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
他目睹了唐代由盛而衰,经历了自己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年轻到“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的终老,从开始对个人功名的追求实现到
忧国忧民的强烈意识,这一主题贯穿了杜甫的一生。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思想内容深沉凝重,表现手法曲折迂回,语言声律抑扬顿挫,这背后是他那颗兼济天下的柔软的内心。
这条“忧患”的线不仅贯穿始终,范围也很广。
他为自己的前途、全家的生活和友人的安危而忧虑,但这并非生活的全部,正所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此及彼,由大到小,都是杜甫心之所系。
他的视线能够跳出自己,投向更加广阔的现实,这是他超越前人被后人所铭记的原因。
“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中千重万叠,堪比山海的忧愁让人揪心。
杜甫坚守温柔敦厚的诗教,但此时,也忍不住大声呼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百姓,怀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深厚的感情溢于言表。
饮酒时“忧国只细倾”、题画时“时危惨淡来悲风”、观舞时“风尘倾洞昏王室”,正如南宋文学家周紫芝所说“少陵有句皆忧国”。
最能代表杜甫的“三吏”“三别”中“忧患”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安史之乱,兵事不息,烽火连绵,民不聊生。
他在兵荒马乱之际离开洛阳返回华州,路上看见处在战乱中的人们是如何的水深火热,悲苦不堪,到处都是可歌可泣、可悲可恨的场景。
诗中呈现的就像是真实的新闻纪实和感人的报道评论,他用不同的镜头和角度去记录他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种种活生生的现实,只有这样的现实才能刺痛观众心灵最深处的防线,让观众为之动容。
不同的人物、事件和境遇,但他们的不幸却都是相似的。
《石壕
吏》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凄苦与悲凉;《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的无奈与悲愤;《新婚别》一个“暮婚晨告别”,一个“沉痛迫中肠”;《垂老别》“子孙阵亡尽”的老人却也不得不“长揖别上官”的悲苦;《无家别》看到“家乡既荡尽”后“远近理亦齐”无家可别的无奈与苦楚……每一幅画面都像一面镜子,还原了安史之乱后的真实面貌。
杜甫用自己特有的镜头记录了安史之乱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书写百姓的苦难;他用广阔的视角频繁地写时事,提供了比事件本身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使得他的感情和这些画面彼此交融,呈现在了字里行间。
三、杜甫忧患意识的根源
忧患意识不是发自杜甫,是在先民之初就与生俱来的。
上古时期自然环境险恶,在先民心灵深处投下了阴影,从而使神话萌生出一种本能的忧患意识,神农、鲧、禹身上都折射出由于肩负历史使命而承载的压抑和忧患。
这种忧患意识,在历史进程中沉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层。
《诗经》和《楚辞》进一步奠定了忧患主题的里程碑,为后来诗歌和文学发展奠定了基调。
春秋战国的孔孟继承了这样的基础,认为忧患重要并且必要,提出了“生于忧患”,并产生了更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杜甫认同并遵循儒家思想体系中以家国为忧的精神,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自身处境,这种影响的渗透对他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人格理想追求里。
杜甫以“仁”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儒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
言行,将儒家对人格的追求融入了自己毕生的理想。
杜甫的人格理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的一生,始终和苍生、社稷的命运紧紧相连。
虽然他没有屈原的坚定执着,也没有李白的潇洒飘逸,但他遵守儒学先贤,用“浩歌弥激烈”表示对儒家之道的坚持。
在病重虚弱时,仍不忘以“仁”要求自己,心系百姓,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仁而爱人。
不仅如此,他更希望用“仁”来鼓励和要求别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希望他的朋友们能推行仁政,“上请减兵甲,下请安井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他将古圣先贤的意识贯穿到诗中,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不断追求。
“忧患”贯穿着杜甫诗歌的始终,随着他生活的不断变化,将“时、世、生、死、人、民、进、退、家、己”构成了这一主题的内涵,从大到小,相互交融,使得杜甫诗歌的内容变得丰富和真实。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