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一)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杜甫,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圣”的他以其激情澎湃的诗歌作品赢得了后世的赞誉。
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忧虑之心。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关怀上。
首先,杜甫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许多诗作中都表达着他对乱世的观察和不满。
例如在《八月十五夜湓口作》中,他写道:“天首露华冷,城中酒旗飞。
两京朝望断,万里客心违。
”这些诗句表现了他对从政者的失职和社会动荡的担忧之情。
他关心政治,是因为他深知政治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具有重要影响。
他用诗歌批评腐败的政权,呼吁改革和治理,展现了他忧国的情怀。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弥漫着对人民苦难的关怀和同情。
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亲眼目睹了人民遭受的苦难。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农民、流民以及被战争摧残的百姓的深深同情。
他写道:“唯见江心秋月白,不闻边上人犬声。
”这句诗揭示了他对逃荒百姓的关切和忧虑。
他的作品中也表现了对内战、征税等现实问题的痛心和担忧,他试图通过诗歌呼吁社会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援助,呼吁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此外,杜甫还表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他关注的不仅是眼前的困境,更是对国家命运的长远思考。
他在《山行》这首诗中写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句意味深长的诗句暗示了他对国家前途的不安。
他深知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警示后人不要轻易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总之,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他的诗歌在表达他的忧虑和关切的同时,也凸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他用自己的诗歌为国家和人民发声,呼唤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追求公正、关爱他人。
正是因为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使得他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忠君爱国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
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
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
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
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
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
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
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
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
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
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
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咏史抒怀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在其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种主要主题。
本文将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思想,探讨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并展示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背景与早年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贫穷但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在早期,父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基础,培养了他热爱国家和人民、关心社会问题的情感。
然而,由于战乱和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杜甫一家多次流亡、失去了财产,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忧国忧民的思想观点关注民生疾苦杜甫对人们生活中各种艰辛和不公平现象非常关注。
他为农民遭受天灾、税赋过重等问题而感到痛心,通过他的诗歌作品,他深刻描绘了农民的困境和他们的呐喊。
反对腐败与虚伪杜甫对政治上的腐败行为和社会虚伪现象十分愤慨。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官员贪污受贿、弄权傲慢以及社会道德沦丧等现象的批判。
他主张廉洁、公正,反对腐败与不义。
渴望国家安定与人民安康杜甫对唐朝政局动荡不安非常忧虑。
在战争和政治纷争中,他渴望看到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以及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他认为只有实行善政、秉持仁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忧国忧民情怀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描绘社会苦难和人民命运杜甫用艺术手法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通过描绘生活的痛苦和不公,他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担忧。
批判腐败与呼唤政治改革杜甫以深刻的洞察力分析社会问题,他用尖锐的文字揭示了官员贪污、弄权等现象的丑陋。
通过极力呼吁廉洁政治、反对腐败现象,他表达了追求公正和善治的诉求。
歌颂英雄与渴望国家安定杜甫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歌颂那些为国家奉献或挺身而出捍卫正义的英雄人物。
他借助诗歌来鼓舞人心,激发人们为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而努力。
结论杜甫是一位具有强烈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思和关切。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杜甫(712-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
杜甫的诗歌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忧国忧民杜甫一生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感受使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担忧和愤慨。
他对于安定国家、保护人民利益、改善社会状况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这体现在他的许多诗作中。
例如《秋兴八首》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当时乱世的关切,深刻展现了他忧民忧国的精神。
在《至今思项羽》中他描述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生活并对统治者的贪污、腐败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总之,杜甫的诗歌总是贯穿着关怀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内容。
二、悲愤人生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他经历了反复的失败和挫折,他对人生的苦难和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的许多诗作正是通过自身经历所激起的愤怒和无奈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悲伤。
在《书关山过都江堰》中他描绘了自然的灾难和帝王的荒唐行径,展现了他对危机感的深刻认识。
而《登高》则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和人世间荣华富贵的批判,显示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些诗作反映了杜甫对人生的绝望和悲伤,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内容。
三、关注官场腐败杜甫对当时的官场腐败有着极深的认识。
他深知官员贪污腐败、无视民生疾苦对国家发展的危害,他通过许多诗作来揭露和批判这种腐败现象。
在《赠乐天》中他揭示了官场恶习,警示当权者要慎重处理国家事务;在《秋登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杜甫直接指责了当时高官们以权谋私的行为。
这些诗作不仅直接指出了官场腐败的问题,也展示了他对这种腐败现象的深刻痛恨,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内容。
四、对民众生活的描写与关怀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普通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描写,他以真实的细节展示了人民的贫困和疾苦,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
他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准确而深刻,他善于从农民的角度描绘他们的苦难和困境,如《曲江二首》中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和辛劳。
他也特别关注失去土地的农民,通过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南尹殷开山东留募兵轸判官贾舍人告身在长安寄题崔曹案头一作》描绘了被迫离乡背井的农民。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杜甫诗圣的忧国忧民

杜甫诗圣的忧国忧民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一生忧国忧民,笔下洋溢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
他的诗歌深入人心,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探讨杜甫作品中所体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贫苦农民和百姓的关心。
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当时社会的困境,揭示了百姓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
例如,在《丰年》一诗中,杜甫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强调了农民对国家粮食生产的贡献,却只有微薄的收获。
这种对农民贡献的无视,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在诗中写道:“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表达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关切和对国家发展的担忧。
除了对贫苦农民的忧虑,杜甫也对国家安危感到忧心忡忡。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能够看到他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
他不时表达对战争、动乱和国家动荡的忧虑之情。
例如,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杜甫写道:“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表明了他对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的担忧。
他以深沉的笔墨描绘了时代的动荡和国家的危险,让人们对国家前景深感忧虑。
杜甫对忧国忧民的情感不仅仅停留于诗歌,他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努力为民众谋福。
他多次奔走于官场,上书疏表,希望能为国家和人民争取利益。
尽管效果不大,但他坚持着为民请愿的信念。
他的为政情怀和忧国忧民精神也使他的诗歌更加感人至深。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他以自己的笔触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展现于纸上,用诗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深沉的忧愤。
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更使他的诗歌超越时空,流传至今。
总结: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以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文化名人。
他的诗作中,对于农民的困境和百姓的遭遇进行描绘,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也得到充分体现。
而他不仅仅满足于诗歌层面的表达,而是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人民谋福利。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一)
内容摘要: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
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
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
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
杜甫自始至终执着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
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
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
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
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
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
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
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
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
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
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
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
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
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
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
正是这样的“物性”,当事关国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
后者看来更难。
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
严武入朝有可能出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
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
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
杜甫是着眼于民众群体的,当他感到皇帝这个独特的个体在违反他本应该代表的老百姓的利益时,便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皇帝。
杜甫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这也是原始儒家所主张的为臣之道),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
孔孟这些儒家的创始者们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
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
强调臣子要绝对忠顺是法家。
杜甫对“君”的批评的情绪化是不让于孟子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忆昔二首》):“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二
——仁爱精神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
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
杜甫的仁爱精神应该说是始发于妻子的,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
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
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
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
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敬”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
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