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忧患意识

合集下载

古诗词忧患意识

古诗词忧患意识

从内容上看,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人生。前两种忧患意识常常是联结在一起,成为古诗词中忧患意识的主流,也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继承的部分。(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古诗词忧患情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黍离》篇,据传说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黍离》篇开创了中国古代忧患诗词的先河,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文学史上涌现了无数爱国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诗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写下了众多充满忧患意识,激荡着爱国情感的不朽诗词。屈原、杜甫、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秋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2.忧生之嗟
忧生之嗟重点表现为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感叹。这方面的忧患意识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的内容比较复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面对人生忧患的避世态度和游世态度。陶渊明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感觉到园林、田园是最好的,而人间尘世是可以离开的;李白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一些诗人是在寻求逍遥、超越的一种精神境界,希望在山水田园中,在寻仙得道中,超脱人生的苦痛。还有一部分诗人面对人生的无奈,采取了一种游世的态度,以物质的享乐,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对现实、对人生,采取一种游戏的态度。比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方面的表现:“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谓守穷贱,坎坷常苦辛。”
(三)对人生苦痛的感·既
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情随处可见。

李商隐政治、咏史诗中的忧患意识

李商隐政治、咏史诗中的忧患意识

李商隐政治、咏史诗中的忧患意识李商隐政治、咏史诗中的忧患意识导语:忧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调。

在李商隐的政治诗、咏史诗中,诗人忧心国运,感时伤世,关心民生疾苦,秉笔直评朝政,为江河日下的大唐王朝寻求兴衰治乱之道,体现了诗人忧国、忧君、忧民、忧己的忧患意识。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了解李商隐其人其诗。

从李商隐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雄心壮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的豪迈激情,“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幽居冬暮》)的感慨,以及“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无题》) 抱负难展的遗憾。

诗人一生虽“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但关注国事、殷忧时世的精神,却一直贯穿到他生命的终点,闪烁着诗人的忧患意识。

一、“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忧国李商隐一生只活了四十六岁,却经历了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个朝代。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大唐王朝出现了明显的衰败之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

”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晚唐政治的腐朽黑暗: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纷争,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间空竭。

统治集团的腐败,已使唐王朝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

面对这样的严峻现实,眷怀国事、希冀振兴的李商隐忧心如焚。

诗人为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误国而忧。

藩镇割据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还会导致国家分裂。

诗人对其深恶痛绝,把它喻为晚唐社会的“疮疽”,在诗中做大胆的揭露和批评。

“荒村倚废营,投宿旅魂惊”(《淮阳路》),战乱中,人们只能投宿荒村旅店,却总是惊魂不定,揭示藩镇叛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稻粱尤足活诸雏,妒敌专场好自娱。

可要五更惊稳梦,不辞风雪为阳乌?” (《赋得鸡》)诗人把割据称雄者比做不愿报晓的“鸡”,揭露他们不为国效力,攫取私利而不顾人民死活。

增强忧患意识的诗句

增强忧患意识的诗句

增强忧患意识的诗句忧患意识是一种对潜在危险和困难的敏感感知能力,它使人们能够提前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和应对。

在生活和工作中,增强忧患意识对于提高个人的安全和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增强忧患意识的诗句,它们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激发我们的防范意识:1. 世事无常如流水,忧患意识是智者。

这句诗意味着忧患意识是智者的标志。

智者能够看到事情的变化无常,因此他们会时刻保持警觉,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为之做好准备。

2. 行船无风自顺畅,忧患意识保安稳。

这句诗表达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安全的重要性。

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会提前察觉到潜在的危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就像一艘船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平稳顺畅的航行。

3. 忧患意识是珍贵的财富,不容忽视也不可缺。

这句诗强调了忧患意识的珍贵和不可或缺性。

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能够让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更加从容和坚定。

4. 忧患意识如明灯,照亮前方道路崎岖。

这句诗比喻忧患意识就像一盏明灯,可以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困境和危险。

只有通过增强忧患意识,我们才能看清前方的崎岖道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5. 忧患意识如高塔,守护生命与幸福。

这句诗形容忧患意识就像一座高塔,它能够守护我们的生命和幸福。

只有站在高塔之巅,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更清晰,及早发现危险和困难,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幸福。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拥有增强的忧患意识,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幸福。

因此,让我们时刻保持警觉,增强忧患意识,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注入更多的安全和成功。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之贤”,他的诗歌以其朴素真实、广博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杜甫的诗歌除了表现着人性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合等方面的情感之外,还寄托了他深深的忧患意识。

忧患,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或不幸感到忧虑担忧的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深受民间疾苦之扰的诗人,杜甫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与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忧患意识贯穿始终,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千差万别。

下面,我们将就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忧患意识进行探讨。

一、表现方式多样的忧患意识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忧患意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现疾苦难民的艰辛杜甫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亲身经历了唐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感受到的疲惫、贫困、饥饿、流离失所等,表现出对身处困境的人们的同情和关爱。

如《丽人行》中的“衣裳破,夜行叉手枕巴旦。

”让人触动心灵,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哀婉之声。

杜甫将自己的境遇与民众的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其诗中表现出来。

2.揭露时弊社会的不公杜甫对于唐代的政治腐败、官僚制度,人民财产被掠夺等社会问题,颇为关注。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精英人物腐败的抨击和怒斥。

如《世间无限事》中的“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杜甫通过悲愤的诗句,揭示出自己对唐朝政治腐败的不满和无奈。

3.迫切关注自然灾害唐朝时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杜甫总是关注这些问题,并把它们纳入自己的诗歌中。

如《春望》中的“润物细无声,春潮带雨晚来急。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在这些诗歌里,杜甫对于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

4.反映战争带来的恐惧唐朝时期常发生战乱烽火,杜甫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感到悲愤。

如《春望》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杜甫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悲痛的深深的悲悯和关怀。

屈原的忧患意识

屈原的忧患意识

屈原的忧患意识
屈原,一位伟大的古代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个人遭遇、道德情操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深刻关注。

1.国家命运
屈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把国家看做是自己的生命,对于国家的命运他深感忧虑。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楚国未来的期盼与忧虑,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人民疾苦
屈原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刻描写。

他痛恨社会的不公,对于人民的苦难深感同情,他的诗歌中的人民是他自己的影子,他们的疾苦也是他自己的疾苦。

3.个人遭遇
屈原的个人遭遇也是他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被流放外地,身处绝境,这些遭遇使他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痛苦和无奈,也使他的诗歌更加深沉和感人。

4.道德情操
屈原的道德情操也是他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对于道德的沦丧和价值观的扭曲深感忧虑。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道德的呼唤和对正义的追求,他的道德情操也是他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5.自然环境
最后,屈原的忧患意识也来自于他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有形成环保意识,但是屈原却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同时也能够看到他对自然环境恶化的忧虑和无奈。

古代文学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抒发

古代文学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抒发

古代文学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抒发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抒发。

在古代文学中,忧患意识和危机抒发是常见的主题,它们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挑战,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在古代社会中,各种危机和困境时有发生。

战乱、灾害、社会不公等问题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感到忧心忡忡。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抒发情感和思想的媒介,成为了人们表达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夕》一诗,抒发了他对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银汉无声转玉轮,九天七夕穷牵牛。

耕者不知犁与耒,播者无闻播与求。

”这首诗以七夕为背景,通过描述农民的困境和社会的动荡,表达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除了社会危机,古代文学还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忧患意识。

在古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如生老病死、爱情离别等。

这些个人的忧患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

例如,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以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忧虑和对离别的痛苦:“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首词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心情和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忧虑和对分离的无奈。

古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抒发并不仅限于个人层面,还涉及到对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生命和死亡、存在和虚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一诗,通过描述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存在的追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展现了李白对生命的热情和对存在的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人生意义的关注和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抒发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困境的思考和警示。

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问题和挑战,从而引发对改变和进步的思考和行动。

《陆游诗中的忧患意识与抒发心情》

《陆游诗中的忧患意识与抒发心情》

陆游诗中的忧患意识与抒发心情介绍陆游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陆游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如何通过诗歌抒发内心情感。

忧患意识在自身经历了政治动荡和战乱时期后,陆游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对社会动荡、国家衰落和人民苦难等问题充满关注和担忧,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

他常常用哀愁、凄凉的笔调来描绘社会困境、政治腐败和人民疾苦,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知。

抒发心情陆游在面对动荡不安的时代,用诗歌作为他抒发内心情感的媒介。

他通过纵览古今、反思人生、洞察世态等方式,将自己对社会风云变幻、个人命运起伏的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忧愁、无奈、悲情与痛苦。

他的诗作往往带有强烈的绝望和无助情绪,但也展现出他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希望。

通过这种方式,在诗歌中,他找到了安慰,并让读者感同身受。

代表作品以下是陆游的几首代表作品,它们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中所展示出来的忧患意识和抒发心情: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该诗描述了一个秋夜中文人坐在篱笆上感叹时光荏苒和社会动荡的场景,以此抒发了他对当时形势和自己命运的担忧。

2.《书愤怀》:这首诗倾诉了作者对时事变迁及其政治家友人不幸命运深深之感慨和忧虑。

其中包含了对国家兴亡、君臣失职等问题的关切。

3.《登岳阳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他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它既是陆游的个人心情抒发,也是对时事局势的深刻思考。

结论陆游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在其诗歌中通过表达自己独特的忧患意识和抒发内心情感,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动荡时代与个人命运相互交织的图景。

他用文字化解内心压力,并鼓励那些陷入苦难中的人们保持希望。

陆游以其深刻而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

关于忧患的79个诗句

关于忧患的79个诗句

关于忧患的79个诗句1.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欧阳修《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2.顾非达性命,犹为忧患生。

——张籍《卧疾》3.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4.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谭嗣同《除夕感怀其二》5.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6.熙与真人怀太清,精神专一用意平,寒暑勿伤莫不惊,忧患靡由素气宁。

——阮籍《大人先生传》7.岂唯乐肥遁,聊复祛忧患。

——白居易《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8.帝令谪堕饱忧患,且使两足蹒跚行。

——叶李《纪梦》9.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

——欧阳修《读书》10.离忧患而乃寤兮,若纵火于秋蓬。

——东方朔《七谏》11.识字信为忧患始,作文尤忌悲哀数。

——刘克庄《五和·少时弓旌频招呼》12.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13.斯文忧患馀,圣哲垂彖系。

——杜甫《宿凿石浦》14.孤生何所罹,自幼忧患萦。

——李廌《上姑丈闾丘通牧少卿》15.富贵绮罗遭鬼瞰,忧患可以坚筋骸。

——曾国藩《答李生》16.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

——龚自珍《西郊落花歌》17.中间忧患诚为甚,向老风情亦未阑。

——郑獬《送曹比部赴袁州》18.期丧近丝竹,忧患偷愉说。

——陈造《再次韵·传闻使者心》19.平生忧患苦萦缠,菱刺磨成芡实圜。

——陆游《书斋壁·平生忧患苦萦缠》20.椎头丑类除忧患,肿足役夫劳汹涌。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蛮子朝》21.中间各忧患,重对两悲凉。

——赵蕃《呈闾丘四舅二首·忆昨都城见》22.忍饥苦不坚,浪出蹈忧患。

——方回《登屋东山作》23.去年辞职事,所惧贻忧患。

——元结《漫酬贾沔州》24.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

——白居易《首夏病间》25.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苦有怀子由弟二首》26.举世恩荣俱合换,唯吾忧患只该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宋词中的忧患意识》的心得体会
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忧患意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已,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他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一、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
著名翻译家严复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

”(《天演沦》)。

从根子上说,黄河流域那并不裕如的生存环境与“靠天吃饭”的农业活动,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的民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儒家价值观念所起的整合作用。

孟子在《孟子·告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将人生忧患与社会忧患,个体忧患与群体忧患结合起来,从而将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规律这一层面来认识。

孟子认为人要忧患一生,自强不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磨炼。

他认为,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败和国家的盛衰强弱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休戚相关。

他所倡导的忧患精神绝不是个人荣辱得失的计较,而是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博大关怀,是对“礼崩乐坏”、“大道不行”的深沉忧虑,所以孔子说:“士忧道不忧贫”,陈子昂说“圣人不利己”。

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忧患意识被视为士大夫必备的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自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自觉肩负起的重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

从内容上看,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人生。

前两种忧患意识常常是联结在一起,成为古诗词中忧患意识的主流,也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继承的部分。

(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古诗词忧患情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黍离》篇,据传说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黍离》篇开创了中国古代忧患诗词的先河,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文学史上涌现了无数爱国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诗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写下了众多充满忧患意识,激荡着爱国情感的不朽诗词。

屈原、杜甫、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秋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忧患意识的另一类重要表现是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所以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对民生之苦也多有关切,充满同情。

这一类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怨刺和批判,二是对民生疾苦的的悲悯。

二者往往表现在同一篇诗词中,密不可分。

《诗经》中的《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蹲沓背憎,职竞由人。

”其精神实质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

屈原曾“哀民生之多艰”,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感叹“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还有自居易、杜牧、陆游、张养浩等等。

可以说,这一传统从未中断过。

这其中,忧民意识最突出的是杜甫和自居易。

(三)对人生苦痛的感·既
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

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

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

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情随处可见。

二、忧患教育的实施
把忧患诗词作为一个单元,精选其中的代表作,集中讲授;联系现实,重点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个人忧患,把个体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个人、个体对于人生前景不确定的焦虑感,是一种个体内心的紧迫感。

这是由于人作为生物体的脆
弱和大自然与社会无比强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导致的。

然而,正如没有阻力,生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样,没有忧患,人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生命的力量和强度只有依照阻力的大小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与之相同,只有忧患和苦恼才有可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返回他的自我,而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个体的忧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生存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压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

我国古典诗词忧己意识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对这类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因势利导地对大生进行挫折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永留低谷,人在顺境,要居安思危,积蓄足够的能量,准备应付逆境的到来。

人在逆境则要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九死不悔的勇气,坚信顺境就在前方,唯有奋斗才能赢得生机和希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体的生命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突破狭隘的个人主义,跳出个体的忧患,积极进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
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