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咏史抒怀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在其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种主要主题。

本文将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思想,探讨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并展示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背景与早年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贫穷但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在早期,父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基础,培养了他热爱国家和人民、关心社会问题的情感。

然而,由于战乱和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杜甫一家多次流亡、失去了财产,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忧国忧民的思想观点关注民生疾苦杜甫对人们生活中各种艰辛和不公平现象非常关注。

他为农民遭受天灾、税赋过重等问题而感到痛心,通过他的诗歌作品,他深刻描绘了农民的困境和他们的呐喊。

反对腐败与虚伪杜甫对政治上的腐败行为和社会虚伪现象十分愤慨。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官员贪污受贿、弄权傲慢以及社会道德沦丧等现象的批判。

他主张廉洁、公正,反对腐败与不义。

渴望国家安定与人民安康杜甫对唐朝政局动荡不安非常忧虑。

在战争和政治纷争中,他渴望看到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以及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他认为只有实行善政、秉持仁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忧国忧民情怀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描绘社会苦难和人民命运杜甫用艺术手法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通过描绘生活的痛苦和不公,他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担忧。

批判腐败与呼唤政治改革杜甫以深刻的洞察力分析社会问题,他用尖锐的文字揭示了官员贪污、弄权等现象的丑陋。

通过极力呼吁廉洁政治、反对腐败现象,他表达了追求公正和善治的诉求。

歌颂英雄与渴望国家安定杜甫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歌颂那些为国家奉献或挺身而出捍卫正义的英雄人物。

他借助诗歌来鼓舞人心,激发人们为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而努力。

结论杜甫是一位具有强烈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思和关切。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阐述杜甫诗歌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中国唐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现实主义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关爱。

1. 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例如他的名篇《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争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破败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吏》、《三别》等作品,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动荡,表达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忠诚报国的信念:
杜甫忠诚于国家,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这里,诗人通过对春雨的赞美,传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期待。

3. 民生关怀的情怀:
杜甫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的深厚关爱,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一个简陋的茅屋,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在《佳人》中,诗人通过对佳人的赞美,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成就的重要来源。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诗思考及影响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诗思考及影响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诗思考及影响概述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也被称为“诗圣”。

他以其深刻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社会不公与苦难的关注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杜甫的忧国忧民诗思考以及他对后世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杜甫与社会背景在唐朝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战乱、天灾等一系列社会动荡。

这些问题使得当时的人们感受到了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杜甫出生并成长起来,亲身目睹了社会动荡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和破坏。

忧国忧民之心杜甫饱受卓越教育并且具有独特的感知力,他迅速意识到了人民所经历的困境和国家面临的危机。

他通过自己真实而有力的笔触表达了他对于贪官污吏、军阀混战、战争以及民众苦难的关注和深切担忧。

他的作品深情痛切地揭示了社会不公,表达了对抑制人性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问题的批评。

杜甫的忧国忧民作品杜甫的诗篇广泛而多样,其中许多都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思考。

以下是几首代表性的作品:《登高》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如何在登高过程中遥望天地间繁荣盛景,但也感叹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人民困苦悲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蔓延带来的血腥景象,为读者呈现出杜甫所见到的惨败和陷入困境中无法自救之处。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记录了杜甫兄弟相聚时在月下谈论祖国风波与人民疾苦时所表露出来的忧虑和关心。

杜甫对后世影响杜甫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他的诗作成为了后世表达忧国忧民思想的重要范本,培养了无数个文人墨客对于社会问题敏锐关注,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着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呼唤。

杜甫的诗歌也被广泛传颂于百姓之间,在民间形成了流行,这用不少士人学子关注、援引和研究。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一生所面对困难、坚守信念、表达周围世态炎凉与倾向矛盾心态等情感,都被广泛地赋予了内涵与价值。

总结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在唐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通过自己真挚而力量激发了许多后来者对于社会问题与公平正义关切。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

神州文学钟州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何也李彦武蓍广州指挥学院摘要:杜甫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其诗词中大多充斥着爱国情怀,受其祖父影响而一生致力于诗歌创新,自己认为“诗 是吾家事”,虽然晚年生活穷困不堪但依然矢志不渝的爱着自己 的祖国,他的诗歌中大多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惜。

关键词:杜甫;爱国忧民;杜诗一、杜甫的爱国优民情结的形成(_)环境因素1. 受家庭影响。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代,祖祖代代在 朝为官,以儒家思想为主,希望利用儒家思想帮助君王实现统 治人民的目的。

在这种家庭当中,他的思想自小受到了极大影 响,希望自己能够做官为君王效力。

他的《进雕赋表》中有着 明显表现,但中国封建社会实现一人专制,因此那个时代的爱 国就是对君王的无限效忠,杜甫自小受家庭影响,自然形成了爱国思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做官。

杜甫在年轻时一心想着做官,将人生发展确定在辅佐君王 方面,并没有深人了解百姓生活,因此形成其忧民情结的主要 原因在其他方面。

2. 时代与经历的影响。

唐代读书人大多在年轻时游历祖国 大好河川,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而且也可以积累知识,对 外宣传自己,有利于自己今后的生活。

杜甫在二十岁到二十九 岁的期间也曾外出远游,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对其以后的诗 歌发展积累了丰富素材。

后来他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其诗歌创作也自历史事实转 变为对人民的同情与爱怜,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而在他流亡与 游历当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因此其胸怀更加宽广, 诗歌中的气势也增加了许多。

(二)内部因素杜甫在诗歌方面有着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之为“诗圣”自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他从小就学习文章的写作,七岁时就可以 写诗,年轻时外出远游,为他的诗歌创新积累了大量材料,有 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

自此可以看出诗人胸 怀的宽广,有着这样的胸怀自然会联想到人民生活的困苦,随 着与劳动人民接触的日益増多,他的眼光更加开阔,将国家、 人民、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毕业论文:论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

毕业论文:论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

毕业论文:论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毕业论:论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

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

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就使原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忧患意识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一)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关心国事,时时不忘国家的兴亡,担忧祖国的前途命运,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

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

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沦陷,虽山河依旧,但是人事已非,诗人面对国家的破败不堪,对着三春的花鸟心痛得流泪,通过这常见的动作表达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极其焦虑的心情。

山河沦陷,他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在投奔唐肃宗时自己不幸被叛军捉住,第二年当他从叛军手中逃脱时,写下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的诗句。

这时的杜甫悲痛欲绝,为国破家亡的不幸流下热泪,为君王的蒙难深切伤痛,为世事的无常无比感慨。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人人自危,他逃命尚且来不及,却仍抱着一颗心系国家的赤子之心去哭去行,这样强烈的哀恸之情又怎能不让世人为之动容。

当他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被叛军占领的河南河北的消息时,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时的杜甫已经52岁,这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叛军部将也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之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大乱初定,消息来得这样出人意料,而这消息又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之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忽闻收复失地消息之后,无法抑制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这诗句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患意识和对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合集5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合集5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合集5篇)第一篇: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内容提要]: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关键词]:爱国思想忧国忧民安史之乱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

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

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发表时间:2015-10-23T10:11:05.85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海嫚[导读]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好不容易过上了快乐自足的生活的杜甫,却被一场无情的秋风摧毁了一切,他用之以安身立命的栖所没有了。

海嫚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0000 摘要:“诗圣”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衰;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又被誉为“诗史”;因为有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又有了他无处安放的忧国情怀。

关键词:杜甫忧国情怀诗歌唐诗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顶峰,唐诗把中国定义为诗歌的国度。

“诗圣”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衰;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又被誉为“诗史”;因为有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又有了他无处安放的忧国情怀。

本文就以杜甫为例,谈一谈他作品中的忧国情怀。

经过时间的积淀,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杜甫的思想核心仍然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也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忧国情怀。

这两种精神追求支撑着他命途多舛的一生。

以他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得到亲朋好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求取安身。

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第二年八月,草堂被秋风吹破,许多的小孩子来扯撕茅草,耻笑杜甫。

杜甫百感交集,记之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好不容易过上了快乐自足的生活的杜甫,却被一场无情的秋风摧毁了一切,他用之以安身立命的栖所没有了。

不幸的是面对来撕扯茅草的孩童,年老体衰的他竟是力不从心,唯有暗自叹息。

更为不幸的是天气大变,风雨大作,茅屋漏雨,床褥潮湿,自从安史之乱以后甚少睡眠的杜甫面对漫漫长夜仰天长叹。

眼前的处境让诗人想到了安史之乱以来自己的种种痛苦经历,风雨飘零几近倒塌的茅屋中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无医可治的家国,他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

这是怎样的情怀,这是怎样的精神,他宁愿冻死,来换取些许天下贫穷苦难的百姓的温暖。

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瞬间迸发了出来,诗人博大的胸襟与崇高的理想、忧国忧民的情怀至此也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

再如胡应麟《诗薮》推崇的金光万丈、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堪称杜甫的呕心之作,诗句中字字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是忧国伤时的慨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仅仅五十六字,即将诗人所有的感情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掩面。

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是读书游历时期(712~746年);第二阶段是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年);第三阶段是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年);第四阶段是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年)。

这首诗就是唐代大历(767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即诗人飘泊西南时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旅居夔州,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倾倒出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怅。

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被后来人反复咀嚼。

更有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了此句道出的八层含义: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对偶而又精确。

可想而知,此时此刻的诗人内心如波涛翻滚,骇浪滔天般的无处申诉的苦楚一泻千里地倾倒了出来。

至此,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无疑再一次为他的忧国情怀找到了佐证。

杜甫还有很多能够体现他忧国伤时情怀的作品,如“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这些作品选取了平常百姓家的生离死别,展现了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的风雨飘零,也深刻写尽了百姓的疾苦,更是道出了身处乱世之中漂泊无依的孤独寂寞之感。

这些作品无一不写出了老百姓的贫困苦难,无一不道出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以及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迫害。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是一位真正的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的家国愁思、感时伤怀,不正是他精神追求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