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诗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据传,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编撰时间可追溯到周代,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诗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诗经的文化积淀首先,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诗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植根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每个文人都要精通诗歌,而古代的诗歌创作又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些文化因素在诗经中得到了融合和传承,并且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比如,诗经中的诗歌讲究节奏、韵律和形式美,这对后世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诗经的文学特点其次,诗经还具有特殊的文学特色。

诗经的诗歌形式多样,例如,风、雅、颂等,每一种诗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方式。

风是描述人们生活的诗歌形式,雅是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诗歌形式,颂则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宣扬功德的诗歌形式。

这些不同的诗形展现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

这些文学特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起到了激励和启示的作用。

三、诗经的音乐元素另外,诗经其独特的音乐元素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据考究,诗经中的一些诗歌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这种配乐演唱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配乐演唱需要作品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这种音乐元素也体现在了诗歌创作中。

后世诗人多使用诗歌的音乐元素来丰富和表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诗经的主题内容最后,诗经所表现的主题内容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诗经主要表现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情、社会风俗等。

这些主题内容与人类的根本生存需求和情感体验有紧密的联系。

这些主题内容也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常见元素,反映了人类文化智慧和审美趣味。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诗歌创作肯定有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诗经仍然不断地贡献着文学、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智慧和品质。

诗经之杜甫解析

诗经之杜甫解析

诗经之杜甫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之宝”,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将对杜甫的诗歌进行解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及深刻内涵。

1.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中期诗人,被称为“诗圣”,多次遭受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困扰,饱受贫穷和流亡之苦。

他的诗歌充满对社会疾苦和人民冤屈的关怀,以及对政治现实的批判与愤懑。

2.杜甫的创作风格与主题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山水田园的描写,又有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政治抱负和自己的困境。

他的作品大多以豪放的笔触展现出豪迈和慷慨的情感,同时也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3.杜甫的艺术特点杜甫的诗歌以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和表达社会兴衰为主要特点。

他的作品往往以咏史抒怀的方式,描绘了社会动乱、自然灾害、人民苦难等现象。

杜甫的诗句通常简练有力,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出了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忧愤。

4.杜甫的代表作品杜甫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南今有二百州》、《月夜忆舍弟》等被广泛传诵。

这些作品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关切的关怀,诗句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思索与启迪。

5.杜甫的影响与价值杜甫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怀,打动了无数后世读者,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意义。

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关注,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无法替代的一部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杜甫是古代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真实感人的情感和批判现实的态度,展现了对人民苦难和社会疾苦的关怀。

他的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表达情感和审视人生的艺术佳作。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doc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doc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doc《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它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一、《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关于《诗经》的来源,“献诗说”也好,“采诗说”也罢,都体现出这些诗多来自民间,属民间文字范畴,因此《诗经》的内容极富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后世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基调。

《诗经》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它的极为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在此我们列举后世文学中一些相应的内容,比较阅读中,可以看出《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反映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定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杜甫与诗经的关系

杜甫与诗经的关系

杜甫与诗经的关系
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加以发展和提高.他以进
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动乱时代的历
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千汇万状”的诗歌作品,把我国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诗经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诗经探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诗经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诗经探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诗经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诗经探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与意义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记录了周朝时期的风土民情、人生哲理和社会风貌。

诗经作为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一、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编纂于周朝早期,共收录了诗篇305篇。

它记录了周朝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婚姻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人民的生活百态。

其中既有描述田园生活的《关雎》、《江南》等,也有描写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国风》等。

这些诗歌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生动地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境遇。

因此,诗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经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时代特色的呈现,更在于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同时,诗经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后世文人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诗经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1. 影响诗歌的题材选择:诗经中的诗篇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咏史怀古、咏物抒怀、描写风景和生活百态等。

这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题材选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 影响诗歌的表达方式:诗经的语言简练明快,用字精炼,直抒胸怀,富有感情色彩。

这种简练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文人学习和吸收了这种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影响诗歌的音韵美:诗经中的诗篇注重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有许多诗歌适宜配以乐曲演唱。

这种追求音韵美的作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后世的诗歌更加注重音韵和节奏的呈现。

4. 影响诗歌的社会功能: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涉及到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这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本和借鉴,使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更有着社会批判和思考的价值。

三、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意义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韵例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诗经韵例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诗经韵例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原始力量。

其中的韵律格
律典范,成为后世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从诗经韵例对后世诗歌的影响进
行探究和分析。

一、对古典诗歌的影响
自古典诗歌之初,就对于韵律格律有极高的要求。

而诗经则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其韵
例格律不仅引领了几千年的古典诗歌创作,更影响了初唐以后的律诗、绝句等形式。

例如,诗经中使用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等格律,被后世诗
歌所继承掌握,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清晰的韵律结构。

二、对民歌和民间艺术的影响
诗经中广泛采用的韵律和节奏,在全国各地民歌和民间艺术中得到了推广和延续。

例如,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广东山区的粤剧,实际上都受到了诗经韵例的影响。

而这些民
歌和民间艺术,则反过来又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形式,演化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四合院小调、沪剧、评弹等等。

诗经中对自然、人生、爱情的表现方式,启示了后世诗人几千年来的创造。

古诗之所
以跨越时空而在现代诗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往往源于从诗经中获取的启示。

例如,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等,都从诗经中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得到
了灵感,形成了具有现代诗歌特点的作品。

综上所述,诗经韵例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为古典诗歌提供了范本,更在于推
动着民间艺术和现代诗歌的创新。

而且,在当前语言大爆炸的时代,诗经在其大量地收录
非普通话语汇的情况下,将对我们更好地发挥本族语言作用产生更为深远的作用。

杜甫诗歌引用《诗经》研究

杜甫诗歌引用《诗经》研究

杜甫诗歌引用《诗经》研究被誉为“古典诗歌之祖”的《诗经》,影响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并且在汉赋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现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杜甫也同样借鉴了诗经的元素,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从而完成了杜甫诗歌中对《诗经》的引用。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杜甫诗歌中对《诗经》的引用:第一,语言特点;第二,文体特点;第三,思想特点。

杜甫在语言上借鉴诗经的元素,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令人拍案叫绝。

他常用诗经中的古韵,如五言律诗中的《国风采薇》《小雅蔚之什》等。

此外,他的作品中还涉及了一些诗经的词语,如“风雷响”,“恩义重”,“有气无力”等等。

『《古诗十九首》』中《蜀道难》写道:“恩义重,道阻且长,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都是用诗经中的词语,结合自己的思想,写出了有情有自然的景象。

这样,杜甫在语言上对《诗经》的引用让他的作品具有古典意味,令人赞叹。

杜甫也借鉴了《诗经》的文体。

他的作品《过零丁洋》是一首比喻诗,用零丁洋的景物比喻自己的处境,也是《诗经》的一种文体,也可以从中看出杜甫的智慧和诗体。

另外,他的作品中《江畔独步寻花》也是杜甫对《诗经》文体的引用,他用比喻的文体,把野花比作朝臣,把江边的小路比作宫路,从引用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辛酸。

此外,杜甫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他借鉴《诗经》思想的特点。

《江畔独步寻花》中杜甫发出了悲哀的思想,他强调了和《诗经》中相似的追求自然的主题,并将表达方式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当中,使得作品更加凝练,更加迷人。

总之,《诗经》中的语言、文体和思想都影响着杜甫的诗歌,杜甫把它们精心融合到自己的诗中,完成了对《诗经》的引用,令人震撼。

本文以《杜甫诗歌引用《诗经》研究》为标题,对杜甫诗歌对《诗经》的引用从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表明杜甫是一位古典诗歌家,也是一位古典文学家。

他的诗歌不仅受到了古典文学的影响,而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熠熠光芒。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doc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doc

《诗经》对后世诗人的影响.doc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它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其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手法等多个方面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一、内容影响《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爱情、战争、劳动、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古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精神。

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后世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歌描绘了美丽的河洲上,一对恋人相互怀抱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对爱情和生活的表达方式,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形式影响《诗经》的形式主要是四言体,每句四个字,节奏明快,易于传唱。

这种形式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

例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诗歌的形式简洁明快,表现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思念和追求,对后世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语言影响《诗经》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其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这首诗歌运用了象征手法,以采薇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这种象征手法对后世诗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手法影响《诗经》还对后世诗人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比兴手法,即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歌就运用了比兴手法,通过描绘河洲上的一对恋人,引出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五、思想影响《诗经》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是“思无邪”的思想,即追求心灵的纯净和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作者:李文韬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6期
摘要:《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对历代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至汉代,开始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渐渐成为统治者的文化工具;至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巨擎,同时,杜甫又恪守儒家规范,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型诗人。

因此,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歌总集《诗经》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会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就从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分析了《诗经》对杜甫诗歌的影响,以期探寻杜诗对诗经的接受。

关键词:诗经;杜诗;影响
一、《诗经》对杜甫诗学思想的影响
杜甫在诗歌理论中的建树,并没有以一本理论书籍面世,而是以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写作。

杜甫《戏为六绝句》,开论诗绝句之端,在他的论诗诗当中,分别用六首七绝来阐述其文学特别是诗歌理念。

在这些诗作当中,杜甫的主要文学观点即为“取清新”和“亲风雅”。

这里讲到的“清新”,更多的是从其诗歌的字句出发,要求清新,主要与齐梁时期的繁冗相区别,而体裁上则更加注重向《诗三百》中的风雅靠齐。

这种文学上的复古,与之前讲到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有很大的不同。

从字词到体裁上都要求有一个变革。

这种变革有偏向先秦复古也有自己的创新,复古是向以《诗三百》为代表的典籍学习其内容,创新则又有其自己的特色。

杜甫用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创作,这本来就是一个创新。

从他的那六首论诗诗中,可以看到杜甫对前辈诗人的看法,对于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属于杜甫自己的见解。

从内容上看,杜甫赞美庾信的晚年文章以及对初唐四杰的欣赏,倾向于清词丽句的赞同,向《诗经》中的风雅内容亲近,而《诗经》中的国风有很多是来自民间,反映下层劳动者劳作的辛苦以及对统治上层讽刺规劝的。

大小《雅》有来自民间也有来自贵族的创作,有对统治者的讽谏也有对上层的赞扬,这两部分是杜甫认同的,在他的诗歌中不仅仅用理论提出来而且在实践创作中也有很多体现。

三吏三别的写作,反应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楚,表现了对战争的痛诉以及对统治者的疏于管理国家造成这种场面的规刺。

二、《诗经》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艺术手法上的继承
《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指赋比兴。

纵观杜甫诗歌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应用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从赋比兴三种手法相较而言,比兴应用的要比赋多。

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有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的,很多是比兴在一起运用。

如作于天宝十三载的《秋雨叹》就用了比兴的手法,
讽刺玄宗的昏庸,看不到民间的疾苦,而这些都源自杨国忠在其中作梗。

“比兴”在杜甫的诗歌中多数充当的是讽刺的角色,“赋”的作用为铺排,在杜甫的赋中表现更为明显。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的首段用“好鸟来”比薛至;《杜鹃行》中的“杜鹃”喻成天子;而像在《赠郑十八责》首段中“温温士君子,令我怀抱尽”的铺排,在杜甫的整个诗歌中较少。

其次,运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多写于杜甫的晚期。

比可以通俗称为打比方即比喻,晚期的杜甫活动范围主要在成都境内,在这里有一段较闲适的农村生活,杜甫写了大量咏物诗,多喻自己,另一方面杜甫虽在蜀川,但时刻都关心整个国家的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了大量的比喻诗。

杜甫的比喻诗歌中,可大概分为几类。

一者为比天子和权贵,“凤随其凰去”2中的“凤”喻“玄宗”。

将“北斗”比作“王公”。

一者为自喻,这类诗歌多为杜甫不得志又或是表志之作。

他的八首咏物系类诗中,杜甫用“鹦鹉”、“孤雁”、“鸥”、“猿”、“鹿”、“鸡”、“黄鱼”、“白小”表达自己的才能不得施展。

这类型的在杜甫的诗歌中占的比例较大。

另一类以古喻今,杜甫多将汉事比唐事。

《能画》就是这样一首。

将汉代的历史事件嫁接到唐代,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祀”中借汉代发生的事情反应时下的现实。

(二)《诗经》对杜诗风格形成的影响
杜甫诗歌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沉郁顿挫。

关于沉郁顿挫,一般都指杜诗运思深刻、感情浓烈、声情悲壮,而又忠厚缠绵、含蓄蕴藉、回环往复。

追溯沉郁顿挫的形成原因,则与《诗经》的“怨刺”有关。

面对时局的混乱、当朝的腐败,杜甫还是缺少直接揭露的勇气,多数采用的为“婉而多讽”的方式进行规劝。

孔子提到诗可以兴、观、群、怨,而杜甫的诗歌风格也从这几方面出发。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表现,在长安十年开始就体现的很明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历史悲剧画面,杨氏兄妹的腐败,安史之乱期间民不聊生的展现,都是其诗歌风格的体现。

面对这些社会现象,杜甫并不是直接的写到其诗歌当中,而是委婉的娓娓道来。

这样的一种方式既体现儒家传统中的“温柔敦厚”又符合文艺创作中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但在此基础上,杜甫在写作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将《诗经》中的怨刺加入其写作当中。

而形成的沉郁顿挫风格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儒家诗歌写作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处在战争时期诗人所要肩负的使命。

(三)杜甫对《诗经》的超越
纵观杜甫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关于干谒、历史、农村以及赠答。

以干谒诗歌为例,其创作的主要时间是在长安十年,这也和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关。

关于历史题材,则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所作,在杜甫之前,类似的题材不多,由于大量历史题材的诗歌,杜甫也被尊称为“诗史”。

而关于历史题材的诗歌,在《诗经》中可以找到其影子,《诗经》中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就是关于周族的史诗。

杜甫在此基础上,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

最具代表的是三吏三别以及北征系列。

《诗经》中的史诗诗
是四字形式的古体诗,记录的是周统治者的历史,其基调是欢快赞扬的;而杜甫则是采用的五言古体,记录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各种惨重,其基调则是悲情加讽刺。

此外,杜甫从小就秉承着儒家思想,倡导奉儒守官的家族传统,因此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在杜甫的诗歌中都有体现。

《诗经》作为儒家思想典籍的代表作之一,杜甫的思想中确实吸收了其精华。

在杜甫的思想和诗歌中,可看到其对君主的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玄宗成为尧舜一样帝王。

杜甫自己在长安困顿十年,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家族,从事仕途,也是忠君的一种表现,让自己能够辅佐君主。

杜甫通过献三篇赋而被玄宗得知其才华,但仍没有给他一官半职,但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一直追随着皇室。

从中可看到其对国君的忠诚。

但是他的这种忠君却不盲目,看到统治者的奢华和腐败,杜甫也会在诗歌有写到,《丽人行》揭露了杨家姐妹的奢华,具有讽刺的意味。

战乱期间普通劳动者忍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对他们的同情同时也对统治者有揭露其腐败的统治。

这些诗歌都是对《诗经》中的忠君思想是一种继承和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