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赋比兴分析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自然景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诗歌中自然景物是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而赋比兴则是增强其形象感的一种手法。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一句,将蕨与女子的美貌相比,通过比兴手法使得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另外,《诗经》中还有很多以花草树木来比喻美人的诗句,如《桃夭》中的“不以我妻美,美人其有之”和《卫风·汉广》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等,通过比兴的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深刻。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赋比兴成为一种细腻而生动的手法来描写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国风·邶风·绸缪》中的“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通过将雉鸟羽毛的飞扬与人物的傲慢态度相比,形象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心理状态。
同样,《国风·周南·白华》中的“士如回翼,公孙归矣”,通过比喻士人像归巢的大雁一样,传达了士人各自回归自己的家乡的忠诚精神。
再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爱情。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赋比兴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将爱人比作自然界的美景,赋比兴起到了颂扬美人之美的作用。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既见君子,终日言笑;与子偕老,以子之名”的诗句,将求爱之人与美丽的风景相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爱人之间的感情和期盼。
此外,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政治、社会等问题。
通过将现实问题和生活现象与自然景物、神话传说相比,通过比兴的手法来进行批判和讽刺。
比如《国风·秦风·蒹葭》中的“伊人在长街,心焉忉忉”,通过比喻蒲草在河边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迷茫和苦闷,同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最后,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人生哲理和思考。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经历进行比较,传达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一、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起源和意义1.1 赋比兴的概念和定义赋比兴是指通过对比、类比和象征等手法,将一个事物的特征、属性或情感,引申到另一个事物上,以达到抒发情感、描绘形象或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
1.2 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赋比兴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意义在于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使抽象的情感、思想得以通过具象的形象得以表达和传达,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情况及特点2.1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在其中的运用频率极高,几乎贯穿于整个《诗经》的各个篇章中。
2.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种类和形式《诗经》中的赋比兴主要包括对自然界景物、动植物的比兴,以及对人物、情感、社会现象的比兴等多种形式,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比兴尤为常见。
2.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风物人情的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以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象征意义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意象和情感世界。
三、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的经典案例3.1 《诗经·小雅·节南山》“汝坟之绿,其叶萋萋。
汝坟之青,其叶修修。
”这里用“汝坟之绿”、“汝坟之青”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形象生动,情感强烈。
3.2 《诗经·大雅·思齐》“麀牛、斯文,中岁序年。
”这里通过对麀牛的比兴,表现了自然界岁月更迭和人生沧桑的意境。
3.3 《诗经·小雅·车攻》“攻车则前,颠覆倒亩。
”这里通过对车辆的比兴,表现了对战争的描写和对战争危害的警示。
四、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艺术特色及价值4.1 赋比兴为《诗经》增添了丰富的文学意境和表现力,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具有历史、文学和民族情感的独特价值。
4.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情感意蕴和形象塑造,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诗经》赋比兴手法讲解

《题长安壁主人》张谓 世人交结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人。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揭露金钱对人心 的侵蚀,势利对社会的污染。通篇议论, 纯用赋法。
《山居》 曲涧泉流满,轻岚石卧深。 晚风随意处,曾有数声琴。 直接描写山居的景物与相关联的事物, 让人感觉其中之美。而且此诗不仅状物, 还能做到由风声传琴声,改变前两句直 接状物的写法,做到起伏、曲折,给人 以美感。
《垓下歌》项羽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一首表现项羽决绝,敷陈其事的 悲歌,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赋的要求 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讲究曲 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有诗味; 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其实就是对项羽自刎乌江写实, 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看法。
赋比兴手法
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
按此理解,所谓赋,就是写实,平铺直叙, 直言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 兴,就是开头先写别的事物,引起下面所要 说的正文。
赋
1、赋 赋法,即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
人物,直叙事伯,直写景物。是告诉我们“是什么” 的问题。唐以前的人们,赋比较多,后来越来越含 蓄,赋少也。如项羽的《垓下歌》:
兴
3、兴 兴,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影生
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往往说的 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
▲兴者起也 即起发端的作用,以便为下文开头。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其三,借喻。是一种省略性的比喻,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喻物。 如林岫的《母牛叹》: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载体,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法便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比喻与借比两种表达方式,其特点是把生活中的某种事物和情景比作一个高于它本身实际意义的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以此来表达更深刻的观点。
比喻就是把两种事物形象整体上放在一起,来表达它们在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而借比是把事物的一部分拿来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表达它们的特殊性。
二、《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大量使用赋比兴,其中又以胜比为主,许多歌词都穿插着对心情、思想、景色等事物的写照,受诗人们影响后也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哲思,从而在文学上有着更大的影响。
例如“有鸟自天上来”,这里将鸟和天空比作,表达了它们在自由、自在上的共同特点;也有“有马出江湖”,这里将马象征勇敢,将江湖比作一种野性、勇猛的生活状态;又如“飞鸟尽~日暮霜满天”,这里将飞鸟和日暮比作,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有节奏感的美感。
三、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意义
赋比兴在《诗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把诗情画意进行有效的表达,而且也能够增添诗歌的韵律美感。
因此“诗经”中赋比兴的使用,让诗歌更有张力,更加富有情趣,这也是诗歌能够在文学史上流传甚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诗经》中得到了巧妙的应用,使得诗歌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意境,从而使诗歌的美感更加的出众。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民歌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典籍。
其中,赋比兴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赋比兴是指用两种相似或相像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在《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它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常常用来描绘自然景物。
古人以自然为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理解,用赋比兴的方式来描绘和抒发自己的情感。
比如《国风·鄘风·七月》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家”,这里通过将采摘葑菲比作摘取珍宝,来表达主人翁心情愉悦的情感;再比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里将木瓜比作良人,形象地描绘出了爱人相见的喜悦之情。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还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形象。
通过将人物比作动物或其他具象化的事物,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比如《国风·齐风·十里之堤》中的“邢公旦旦,平曰执事”,这里将邢公比喻成马,以突出他勤勉工作的形象;再比如《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中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这里将女子比作舜华(传说中的一种美丽的花卉),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高贵。
最后,赋比兴在《诗经》中还用来进行道德教化和美德的宣扬。
通过将美德比作容易理解的事物,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
比如《国风·魏风·和有草》中的“和有草木,其乐如何”,这里将和谐之美比作草木的舒展生长,以表达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再比如《国风·卫风·黍离》中的“钟鸟之类,聊畏如虎”,这里将楚国的善良人民比作钟鸟,以表扬其勇敢和尊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镳biāo 。翟dí 茀fúí 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鳣zhān鲔wěi发发。葭jiā菼tǎn揭揭,庶姜
孽孽,庶士有朅jié。
翻译原文
贵人身材修长,穿绣花衣裙披外罩。齐王的 女儿,卫王的妻子。齐太子的胞妹,邢王的 小姨子,谭王是她的妹夫。
手指像柔软的初生草芽,皮肤像凝结的油脂。 脖子像又白又长的小天牛,牙齿像洁白齐整
哪是舍不得檀树呵,我是害怕邻人的毁谗。仲子你实在让我
牵挂,但邻人的毁谗,也让我害怕。
这首诗是一个女子对她所爱之男子
的叮咛告诫之辞,并没有假借外物的形 象,而是直接所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即
是“赋”的写法:不借外物,直物=心)
的,它所写出的形象本身就是作者心中的情
《诗经》之赋比兴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即“铺叙”,是通过客观事物的直接描绘 与叙述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 比,即“比喻”,是借客观景物作比况,使要 说明的事理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具体形象。 兴,即“起兴”或“发端”,是用眼前景物为
比喻和象征,把它作为诗的开头,然后引出要歌咏
的本事。
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比”是“比喻”的意思,也就是用打比方的办法,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诗经》里有的诗整体用比,以拟物的手法反映现 实生活,表达思相感情。如《魏风·硕鼠》。
《魏风.硕鼠》
《硕鼠》抒写农民不堪忍受重税,
对不讲仁义恩德,残酷无情的剥削者 的愤恨和抗议,表达了他们发誓离开 剥削者,而去追求美好快乐生活的愿 望。诗用硕鼠比喻剥削者,贴切生动,
既辛辣又含蓄,其中重章叠句式的表
达,正是一主题的反复申诉,增强了 情感的表达,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
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 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
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 好去处!
不得满足的痛苦。
“心”与“物”形成联系的因果关系是“由物及
心”,属典型的“兴”的手法。其它如《周南.关
睢》,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中国的诗歌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而情志感动 的来源有两个:自然界的感发和人事界的感发。 诗人如何表达这些感发呢?古人认为有三种方法: 第一是”赋“的直接叙写,即物即心。第二是”
比“的方法,借物为喻,心在物先。第三是”兴
“的方法,因物起兴,物在心先。
但”赋“多用人事界的”事象“,”兴“多用
自然界的”物象“”比“则既可以是人事界的”
《卫风· 硕人 》
硕人其颀qí ,衣锦褧jiǒng衣。齐侯之子, 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tí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 ,齿 如瓠hù犀,螓qí 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 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fén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guò 。施罛gū濊濊huò ,
比“的方法,借物为喻,心在物先。第三是”兴
“的方法,因物起兴,物在心先。
但”赋“多用人事界的”事象“,”兴“多用
自然界的”物象“”比“则既可以是人事界的”
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______叶
嘉莹
凌霄花开放,望去一片黄呀。心里正忧愁呀,更有 多悲伤呀! 凌霄花缤纷,枝上叶青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
生。
母羊身瘦头特大,星光静静照罶下。若说人也可以吃,
太少还不够塞牙。
第一章:诗人由苕花的憔悴而起兴,引发出对人生
悲伤的感慨。
第二章:由苕花茂盛而引起的死之忧伤
第三章:对忧苦生活比较具体的叙写——心灵欲望
二、感发性质为全凭直觉的触引,并不一定
有理性的安排。
赋
郑玄《周礼·大师》注 :“赋之言铺,直铺 陈今之政教善恶。”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 之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赋者,‘铺’ 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 是通过客观事物的描绘与叙述,以表 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诗经·豳风·七月》,全诗均用赋体。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 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呵,我是害怕父母。仲子你实在让我牵 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 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呵,我是害怕兄长。仲子你实在让我牵 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求求你,我的仲子,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
《小雅.苕之华》
《小雅· 苕之华》是先秦一位诗人(无名氏)所
写的一首诗。据《毛诗序》记载:当年(幽王之
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 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作下这首诗。
从诗本身看,所写只是灾年人民无食,难以存 活,诗人面对如此现实,痛感逢此饥荒,不如不 出生为好。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逾墙而会:《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 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 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 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译文】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 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 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 好所在!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的瓠子。螓一样的头蚕蛾一样的眉,乖巧的
笑颜现出两个酒窝,秀丽的眼睛亮晶晶。
贵人身材高挑,停车休息在城郊。 硕人四匹
驾车的雄马高大,红色的衔巾飘飘,野鸡翎
装饰的轿车来朝见。大臣们该早些回去吧, 不要叫国公太操劳。
黄河水浩荡,向北流去响声哗哗。撒下鱼网 呼呼,鲤鱼、鲟鱼嘣嘣跳跃,芦苇荻花高扬。 陪嫁的姑娘衣饰华贵,护送的小伙子威武健 壮。
其它如《周南.关睢》,由睢鸠鸟的叫声
而引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意,
在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上是“由物及心”的,
因此属“兴”的作品。
再如《桃夭》,则样是由繁盛美丽的桃花 想到了刚刚出嫁的女孩子,也是“由物及 心”,也是“兴”的作品。
桃之夭夭,灼灼zhuó其华。之子于归,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
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
其家人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 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 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 协手家和睦。
从形象和情意的关系来看:
一、“兴”是诗人先看到外物,由此引发心 中情意。它的感发层次是:由“物”及“心” (物→心)。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
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
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
还悲叹长呼号!
诗人用的是“比”的表现手法,他心中恨的是那
些一味剥削重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剥削阶级,老
鼠是一种令人生厌的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婪,
用这个形象来比喻剥削重敛者再恰当不过。
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______叶
嘉莹
兴
《毛诗正义》:“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 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兴者,起也,……情者依微 以拟议。” “兴”是说某种客观景物激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就把 它的形象描写下来,作为诗的开端,以引出下面要咏唱的事 物来,又称“起兴”。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兼有发端 和比喻、象征的作用,但有的只有发端的作用,有的仅与正 句有音律上的联系。所以对于兴,可根据诗的实际情况作具 体分析,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解释。
意。
二、诗中的“象”有物象也有事象。在中国 传统诗论中,所谓“形象”,并不仅仅局限 于目之所见的具体外物,一些听觉的感受、 历史的典故、假想的喻象,都属于“象”。
比
郑玄《周礼·大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释“比”时说:“且何
比是由“心”及“物”,作者心中先已存有某种
情意,然后寻找一个外物来作比喻。由心及物(心
→物)
一、比是由“心”及“物”,作者心中 先已存有某种情意,然后寻找一个外物
来作比喻,由心及物(心→物)。
二、有着理性的安排,与“兴”的全凭 直觉在性质上显然不同。
中国的诗歌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而情志感动 的来源有两个:自然界的感发和人事界的感发。 诗人如何表达这些感发呢?古人认为有三种方法: 第一是”赋“的直接叙写,即物即心。第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