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创作手法鉴赏 杜甫诗流水对法八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04年2月13日)我们在中学时就都读过杜甫的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七律诗体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有的,一方面,杜甫是七律诗的集大成者。
七律一体并不古,大约是在所有古、近体诗中最晚成熟的一种诗体,是在唐朝新起的,但是在杜甫之前,比较平淡,杜甫的七律一出,雄浑浩荡,超忽纵横,气象极尽阔大,不仅大大推而提升之,而且带动有有唐一代诗风的走向。
后来的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杜牧、许诨、李商隐等都是以学杜甫为能事,成为七律名家,创作出了无数名篇流世;整个《全唐诗》里七律占了近一半,几乎都可以说是杜风之绪。
另一方面,杜甫自己的诗里,也差不多是以七律为代表的。
我们知道杜甫弱于绝句;古风虽也不错,但仍以律诗为强项;在他遗今的律诗中,虽然五律数量多于七律,但后人公认,七律成就相对高于五律。
所以可以说,杜甫诗以七律为代表,七律诗以杜甫为代表,仍可以说唐诗以七律为代表,这就与人们通常认识的唐诗以李、杜为代表很接近了。
杜甫对于七律有什么贡献呢?这是一篇大文章了,简言之,无论题材、手法、意境等方面,他都是开风气的集大成者。
我今天只说到他的一个小特色而已。
我们知道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对仗是在律诗之前就有的古老的文字形式,写过律诗的人都知道,对仗其实又好写又不好写,好写在于完成它的文字游戏形式上,不难,就如对联,人家出上联都不难对,自出自对就更容易些了;但所谓不好写,是在于作为诗中的一部分,既要达意,又要融洽、流畅,更别说还要增彩增色了。
所以自古以来,作为诗中不可分割部分的对仗佳作,真是少只又少呵。
杜甫非常长于对仗,堪称古今第一人,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流传万世的名对很多。
关于他的对仗方面的正解,我不配讲,只说起我注意到他的几个花絮特色的一个。
“行云流水,妙韵天成”——古诗中最著名的10联流水对

“行云流水,妙韵天成”——古诗中最著名的10联流水对“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何为“流水对”?流水对是对仗的一种,出句与对句使用的词语构成对仗,但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下句承接上句,且两句不能互相脱离和颠倒,有一定的前后秩序,构成一个顺承复句。
简言之,就是上下句单独看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只有将两句话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
而前后两个句子存在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因其句子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一般,故称为“流水对”。
流水对在律诗对联中最受人欣赏,但其艺术性高,因而并不是容易弄出来的。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也喜欢使用流水对来表达情感,而且一首诗中若有一联流水对,则会灵动许多。
其中最著名的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草》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古原草生命力顽强,只要有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一览无遗,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随意而行走到流水的尽头,于是就坐下来看那天空云雾千变万化。
这两句有前后承接关系。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岁月如流,年华易逝,分离再重逢,匆匆已是十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这两句存有因果关系,写出了诗人久盼家人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刘昚虚《阙题》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
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这样的春色很迷人。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浣花溪记表现手法

浣花溪记表现手法《浣花溪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杜甫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通过描写浣花溪上流水的景象,抒发了杜甫对流动的时光和生命以及社会动荡的思考和深情。
《浣花溪记》通过景物描写和抒情抒怀的手法,将江南风景与时代变迁、生命哲理相结合,以展示作者对时代变迁和生命变化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将从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意境构建等方面对《浣花溪记》的表现手法进行详细阐述。
《浣花溪记》通过描写手法呈现了江南风光的细腻和丰富。
杜甫用细微入微的描写手法,将溪中的浮萍、菱荇、浣纱妇女等元素生动地展现出来。
比如,他写到:“溪上或饰或文,或翠或碧,耐人寻味。
”在这句话中,杜甫运用了对比手法,使得溪上的景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他还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如“春泉悦目,终年不窊”,“似田家之花”的描写手法,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浣花溪上的美景。
抒情手法在《浣花溪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思考。
杜甫通过对浣花溪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流动时光和生命的感慨。
例如,“岁宜良月、月宜良宵、宛在金虹影里,若在仙家。
”这句话表达了杜甫对流水与月色的情感联想,将人们的生命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
此外,他还通过描写浣花溪的变幻不居,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思考和忧虑。
杜甫在《浣花溪记》中通过意境构建来加深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
整篇文章从开头的“孟冬进余年”到结尾的“已觉杂弃,亦复亲崇”,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生的岁月相对应,表达了生命与时间律动的关系。
在文章中,他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写溪流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充满沧桑感的思考。
例如:“溪水自下而上,而如流阳,如绡绮,如幔幕,如霞帔,如帝王袂。
”这句话通过连续的比喻,使得读者对溪水的景象产生了强烈的联想和想象。
综上所述,《浣花溪记》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抒情的笔调和深沉的思考,以及意境的构建,展现了杜甫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化的思考和感悟。
作品以清新唯美的语言,通过江南风物的描写,传递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使得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对生命和时间的启迪。
杜甫的创作手法

杜甫的创作手法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写实主义:杜甫的诗歌多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描写人民的疾苦、社会的不公和战争的残酷,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2. 情感真挚:杜甫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善于表达自己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3. 对仗工整:杜甫的诗歌在形式上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语言简练而精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形象生动:杜甫善于运用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细节来描绘事物,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
5. 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达感情时含蓄蕴藉,给人以深沉、凝重的感觉。
杜甫的创作手法以写实主义、情感真挚、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和沉郁顿挫为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浅谈诗词创作中流水对的运用

浅谈诗词创作中流水对的运用对仗是近体诗创作不可避免的难关,除了通常的宽对、工对之外,另有借对、扇对、交股对等特殊形式,但这些只是形式上的变格,对于作品的表达没有很大意义。
近体诗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题材,现在有许多诗人,用近体诗描摹一些景色,抒发一些感情,或者堆砌一些典故,可能还比较得心应手,但如果想用近体诗说明白一些事,那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这是因为,普通的对仗只能起到罗列相对的作用,不会运用流水对,就无法将一组对仗中的两句话连接起来,也就很难将自己的意思连贯地表达清楚。
连意达都做不到,遑论意境、艺术?因此,在这里,我想就我个人的创作经验,浅谈一下流水对的运用。
一、什么是流水对流水对,即下句连接上句而来,具有连贯性的对仗方式。
唐诗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都是流水对。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也曾经谈到过流水对,并举了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为例。
我认为,王力先生所举的例子值得商榷。
杜甫这两句诗,相对于其他佳句而言,并不算非常出彩。
初盛唐时近体诗的技巧尚不完善,多数流水对,如“哪堪玄鬓影,来唱白头吟”(骆宾王《狱中咏蝉》)、“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不是最好的。
流水对在中晚唐时才逐渐成熟,并开始焕发出异彩。
中晚唐时期,最为著名的流水对诗句应数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之二》)以及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两组对仗都是令全篇生色的千古名句,标志着流水对运用的至高境界。
同时,这两组诗句,也恰恰是流水对运用的两种主要方式:由关联词连接起来的流水对与不用关联词的流水对。
二、由关联词连接起来的流水对陈陶的《陇西行之二》中的三四句,是一幅由关联词连接起来的流水对。
作者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形成了凄惨的疆场与美好的梦想这两幅画面。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的流水对法一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的流水对法一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的流水对法一单列主语法主讲辽宁舰杜甫是大量使用“流水对”的诗人。
他虽然不是“流水对”的首创者,但由于他在诗中大量使用流水对,并将流水对仗推向艺术极至的诗人。
他制作的“流水对”取得了对仗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功。
有专家从全部杜甫诗(1458首)中检出268副“流水对”,对它们进行比较,加以分类,总结出杜甫制作“流水对”的主要方法有两种:拆分单句为流水对和用复句形式制作流水对。
我们都知道,根据对仗两句话句意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把对仗分为三种:一、【正对】:对仗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句意相近,相辅相成,对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描绘和表达。
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赞美拂水山庄之美的浅深流水琴中听,远近青山画里看。
《拂水山庄》【清】柳如是二、【反对】:对仗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句意相反,相反相成,对同一主题从反面角度进行描绘和表达。
如表达歌颂爱国英雄,蔑视卖国奸臣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墓阙楹联》佚名三、【流水对】:上下句单独看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要两句话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流水对有两种形式:1、单句形式:【单句】:一句话中只有一层主谓关系的句子。
简单单句:杜甫写诗。
主谓宾复杂单句:唐代诗人杜甫擅长写流水对仗的诗。
定主状谓定宾唐代诗人杜甫写过很多流水对仗的诗。
定主谓补定宾【流水对的单句形式】:把单句拆分为两句,并通过适当的组词、组句及修辞手法,使拆分开的两句形成对仗。
(详见下表)2、复句形式:【复句】:由两个(或更多)分别具有主谓关系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分句间依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把两句合起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详见下表)【杜甫诗流水对法一】单列主语法:把单句从中拆开,把主语部分作为出句,把谓语(或不出现谓语)和谓语后面的成分作为对句,以构成流水对:《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诗词对仗:流水对、鼎足对

古诗词对仗:流水对、鼎足对古诗词对仗分正对、反对、流水对,还有鼎足对、联壁对。
正对、反对、流水对包含两句诗词,对仗工整,又称两句对。
鼎足对和联壁对分别是三句、四句诗词,它们都是从两句对发展而来。
正对:对仗最工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直对圆。
大景物对应大景物,方位对应方位,形状对应形状,每个词对称恰到好处。
这是一般诗词最常用的对仗方法,不仅使诗词看起来工整,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2. 反对:上下句相对,一正一反,形成反差对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工》新松对恶竹,一正一邪,恨不高对应须斩,上下句从相反的两面说一个意思。
例如上句说到松树觉得自己不够高,下句竹子觉得自己太高了,要斩掉一些,从相反两面指出各自高度,一正一反形成差异。
千尺和万竿对应的是量度,这两个词对仗不影响整句诗词所表达的意思。
3. 流水对:相对于正对、反对的庄重,流水对更活泼灵动一些,流水对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微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悯农》春天对秋天,是承接关系;一粒粟对万颗子,是因果关系。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货万颗果实。
春天到秋天,这一承接递进关系,从一粒粟到万颗子这一种过程。
4. 鼎足对:又叫三句对,三句诗之间,表现力也很强,格律没有那么严谨,相对更自由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宋贺铸《眼儿媚》用今天,明天,后天,这三个时间概念来描述自己心情的轨迹,今日如何,明天又怎样,到后天又是什么状态?眼底,心上,眉头这三个词按照时间的顺序,层层递进,把情感推到制高点。
5. 联壁对:又称四句对,其实四句就有点长了,能找到四种事物之间存在对称,转折,递进关系,可以说非常难了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元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这联壁对简直绝了。
长江、淮山、江帆、山泉四物一一对应,最妙的地方是每句诗词最后一个字,练、淀、箭、电,读音都是入声,更巧的是这四个字韵母都是一样的,读起来格外押韵。
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及赏析

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及赏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写实、关注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为主要特点。
在他的诗中,写景是他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
本文将对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赏析。
一、杜甫的写景手法1. 营造氛围的描写杜甫的诗中常常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中,他描绘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思乡之情。
2. 对自然景色的直接描写杜甫经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直接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用词和精准的描绘,将景色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个形象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3. 运用对比手法杜甫的诗中常常通过对比来凸显出景色的美丽和宏伟。
通过将不同的景物或情感进行对比,他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景色的魅力。
例如,在《曝马碣》中,他将凄凉的景色与壮丽的历史对比,揭示出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二、杜甫诗中的写景赏析1.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诗人登高时所见的景色描绘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描写,通过暗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宏伟壮丽的赞叹和向往之情。
2.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描绘夜晚的月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
通过写景手法,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到了一个宁静而怀旧的夜晚。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描写,通过写夜景中的露水和明亮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曝马碣》这首诗以古代长城的废墟为背景,描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光的流转。
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废墟与壮丽的历史进行对比,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世的变迁。
诗人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通过对杜甫的写景手法分析及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描写自然景色时的细腻和准确性。
他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富有情感的环境中,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社会等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流水对法八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杜甫诗流水对法八
假设关系复句形式的流水对
主讲辽宁舰
杜诗流水对法八:出句提出一种假设条件,对句给出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将会出现的可能结果。
《提封》【唐】杜甫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
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注释】:这是杜甫写于因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夔州时的《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八首七律中的末篇。
这八首律诗虽未标出总题目,但就内容言,实是组诗。
是杜甫对唐朝有兴旺转入动乱乃至衰落过程的反思。
是杜甫以七律格式反思唐朝自唐玄宗以来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评点时政的大作。
《提封》是八首诗之末篇,是对前七首的总结。
表达出诗人对兴国哲理的思考。
仇兆鳌《杜诗详注》:“《秋兴》及《洞房》诸诗,摹情写景,有关国家治乱兴亡,寄托深长。
《秋兴》八首,气象高华,声节悲壮,读之令人兴会勃然,《洞房》八章,意思沉郁,词旨凄凉,读之令人感伤欲绝。
此皆少陵聚精会神之作,故能舌吐风云,笔参造化,千载之下,犹可歌而可涕也。
但七律才大气雄,固推
赋骚逸调,而五律韬锋敛锷,直与经史并驱,两者当表里参观,方足窥其底蕴焉。
” 提封:指版图,疆域。
《汉书·食货志上》:“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
”【隋】薛道衡《老氏碑》:“牂牱、夜郎之所,靡汉、桑乾之地,咸被声教,并入提封。
”《旧唐书·东夷传·高丽》:“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 “并入提封”,即并入版图。
“近在提封之内”即尽在版图之内。
悬车:车悬于危崖。
形容屯兵险阻。
《国语·齐语》:“悬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
”韦昭注:“太行、辟耳,山名也。
拘夏,辟耳之溪也。
三者皆山险溪谷,故悬钩其车,偪束其马以渡。
”
俭德:俭约的品德。
《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
” 俊乂(yì):指英俊杰出的人才。
俊,俊杰;乂,贤才。
《书·臯陶謨》:“俊乂在官”。
犬羊,对异族的蔑称。
戒:制止。
【译文】:疆域万里的汉朝天下,万国间尚可相安同心。
借问悬车于边关戍守,何如君子用俭德恩临。
如征用俊杰入阁治国,方不虑外族动乱相侵。
但愿戒除如猛火兵戈,皇恩加赐如四海之深。
【手法】:一、此律采用三段式布局。
首联“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为一段,举汉朝疆域广阔,边关安宁之例,以引出对唐玄宗开元以来安
史之乱,夷族入侵的反思。
颔联和颈联为第二段,承首联,针对时下的战乱,提出作者自己的治国安边计策。
颔联“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以选择关系流水对的形式,指出唐玄宗好边功而尚奢侈,是造成动乱的根源,并指出,与其重兵守边,不如皇帝以“俭德”施临天下。
颈联“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
”再从唐玄宗不听张九龄谏议,而致安禄山叛乱的史实,以假设条件流水对形式,提出自己的政见:若朝廷善用俊杰,又怎会忧虑外族侵犯?颔联和颈联是从皇帝自身的俭德和用人的方法两方面共同承接首联。
尾联“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为第三段,转合一气呵成,寄托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厚望。
二、对比手法:此诗为议论诗。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在五律区区40个字里,要把三要素展开论述,显然是不可能的。
杜甫在诗中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论证,精辟地实现了律诗议论时政,使得议论更精干、更富说服力。
足见杜甫的功力。
(一)、对比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或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常用的对比方法:1、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对比:以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状况作对比,说明不同时间点的状况变化。
这两个用以对比的时间点,可以是现在与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过去的两个时间点。
时间对比一般不适合选择将来为对比时间点。
因为将来的状况是不确定的状况,不具备分辨变化的程度。
此诗首联与颔联、颈联的对比,是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以汉朝为对照物,检讨唐玄宗在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的错误。
2、不同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对比:对不同的人物或事物的状况作对比,以说明不同人物或事物的性状。
《岳王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把岳飞与秦桧两人作对比。
此诗后三联采用的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以阐述作者认为正确的治国策略。
(二)、杜甫在此诗中采用的对比手法:1、首联与颔联、颈联形成对比:“尚同心”与“悬车守”、“犬羊侵”形成今昔对比,其作用是便于阐述作者的治国安邦策略。
2、联内上下句形成对比:首联:“提封”与“同心”对比,说明疆域大,只要政策得当,是可以一统的。
颔联:“悬车”与“俭德”对比,说明统治者的“德”比重兵守边更重要。
颈联:“俊乂”与“犬羊”对比,说明人才的善用,才是安边的有效组织措施。
尾联:“兵”与“恩”、“火”与“海”对比,战乱给国家乃至于统治者的损害。
这几个对比,都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
三、素材选取:
如前所述,以40个字,对治国安邦策略的议论,是极为困难的。
杜甫能做到,就在于他精于选材,把笔力集中于他
所认为的治国最重要的因素:统治阶层的作为。
颔联直指统治者的“德治”,君主自身之德,是治国之本。
颈联则针对统治队伍的建设,提出“时征俊乂入”的主张。
尾联论证君主之功德,是“戒兵”,同样是统治者成功之道。
可见,贬褒时政的议论类诗作,精心选材是议论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各类诗词联文成功的关键。
四、假设关系的流水对法:【假设】:假设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设想或推测,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经过逻辑推理,对未知事实及其规律作出的一种假定性阐释。
1、假设的主要形式:①、条件式陈述,形式是“如果A,则B”;此诗颈联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如果善用人才,就不必忧虑夷族入侵。
②、差异性陈述,形式是“ A不同,B亦不同”;此诗尾联“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假如把兵戈止息,朝廷的恩德就如四海那么深。
2、常用的假设关系连词:用于表假设:若、如果、若是、假如、只要、除非、假使、倘若、即使、假若、要是、譬如等。
用于表结果:便、则、就、将、会等。
3、假设关系流水对:利用假设关系作成的对仗或对联,就是假设关系流水对。
假设关系流水对的形式是:出句提出假设条件,对句给出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将会出现的可能结果。
此诗第三联“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上句提出假设条件:如果坚持用俊杰入阁治
国;下句表结果:方不虑外族动乱相侵。
此联的出句没有用假设连词,但在对句用了“莫”,此时的“莫”,相当于“就不会”、“就不必”。
杜诗流水对法八:出句提出一种假设条件,对句给出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将会出现的可能结果。
五、此诗的瑕疵:我们把此诗做一个断句分析: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
(2,1,2;2,1,2)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2,2,1;2,2,1)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
(2,2,1;2,2,1)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2,1,2;2,2,1)中间对仗二联,四句都是“2,2,1”节奏。
显得对仗句节奏单调。
我们在写律诗时应尽量避免在对仗两联出现这样的两联节奏一致的现象。
杜甫用此法的流水对还有:《天河》【唐】杜甫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
含星动双阙,伴月照边城。
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注释】:常时:平常的时候。
显晦:明或暗。
秋至:指秋分。
七夕一般在秋分前后。
辄(zhè):【副】就,则。
双阙:借指都城。
杜甫《承间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十:“意气即归双阙舞,雄豪复遣五陵知。
”仇兆鳌注:“双阙,谓都中。
” 牛女:牛郎织女。
风浪:指银河的风浪。
比喻牛郎织女相遇的艰难。
【译文】:平常时候任它明和暗,秋分时节则分外明亮。
纵使被微薄云朵遮掩,最终还是整夜都清澈。
银河含星欢动着京都,也伴着
月亮照着边城。
牛郎织女年年渡天河,何曾见到那有风浪生?颔联:“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
”“纵使”,既“即使”。
“终能”,即“也能”。
出句表假设条件,对句表结果。
这也是假设关系的流水对。
《月三首其一》【唐】杜甫
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新。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魍魉移深树,虾蟆动半轮。
故园当北斗,直指照西秦。
颔联“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如果没有挂在如屏障般的山峰上的月,将会愁死满头白发之人。
同样是假设关系的流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