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甫诗十首鉴赏

合集下载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在众多的诗作中,杜甫最出名的十首诗词,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变幻无常的主题。

诗中充满了慷慨悲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二、《春望》《春望》是杜甫的名篇之一,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况,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动力。

三、《三吏》《三吏》是杜甫的另一首名篇,描写了三位廉政清正的官员,通过对他们的事迹的讲述,表达了杜甫对正直、公正、廉洁的向往和崇敬。

这首诗词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上的黑暗和腐败,也表现了杜甫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四、《兵车行》《兵车行》是杜甫的又一首名篇,描写了唐朝边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自传体诗歌,描写了诗人贫困潦倒、孤苦无依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屈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首诗词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六、《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是杜甫的又一首代表作,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幻。

这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七、《前出塞》《前出塞》是杜甫的又一首战争诗歌,描写了唐朝边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又一首战争诗歌,描写了唐朝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疾苦,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情感深刻、语言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九、《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是杜甫的又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描绘了春夜的雨声和人们的欢乐。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带来杜甫的诗句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1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参考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顿,衰颓。

④新停:指当时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

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全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

其中颔联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佳句。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2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原文: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参考注释: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赏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笔下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怀,表现了他对于时代悲壮的感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杜甫众多的作品中,有十首诗被认为是他最厉害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逐一探讨这十首诗及其魅力。

一、《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1.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1.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二、《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2.1 诗句欣赏•“病起风波渐平息,借书籍天真悟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2 诗歌特点•忧国忧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百姓艰辛的关切。

•理想主义:通过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3.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3.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四、《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一览众山小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一览众山小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一览众山小
(实用版)
目录
1.杜甫简介
2.杜甫的诗歌成就
3.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简介
4."一览众山小"的诗歌赏析
正文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广泛涉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杜甫的诗歌风格严谨凝练,语言简练优美,感情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更有忧国忧民的沉痛之作。

杜甫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十首诗包括《登高》、《春望》、《北征》、《佳人》、《月夜忆舍弟》、《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客至》、《赠卫八处士》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些诗歌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杜甫的代表作。

其中,《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诗,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览众山小"这句诗,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高山的渺小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抱负。

这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
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风格严谨凝练,语言简练优美,感情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杜甫十首最经典的七言律诗,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杜甫十首最经典的七言律诗,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杜甫⼗⾸最经典的七⾔律诗,篇篇都是千古名篇“诗圣”杜甫,是中国⽂学史上最伟⼤的诗⼈,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今⽆⼈能及。

杜甫的各体诗歌中,⼜以七律成就最⾼,今天⼩楼就辑录⼗⾸杜甫最为经典的七⾔律诗,与⼤家⼀同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裳。

却看妻⼦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诗中很特别的⼀⾸,杜甫诗⼤多沉郁悲苦,⽽这⾸却写得欣喜欢快,被清⼈浦起龙称为杜甫“⽣平第⼀⾸快诗”。

这⾸诗写的是杜甫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时欣喜⾄极的⼼情。

⾸联写刚听到消息时的反应,不喜反泣,突出这个消息带来的巨⼤情感冲击。

第⼆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势妙在反振。

”(浦起龙《读杜⼼解》)第⼆联转写妻⼦,通过妻⼦的“喜欲狂”,暗中完成⾃⼰的情感转换。

接下来便是展现诗⼈内⼼的狂喜,诗⼈纵酒狂歌,⾄“还乡”⼆字收束全诗。

本来,诗写⾄此,已然完结,杜甫的⾼妙之处,是能突然翻出⼀层,去写设想中的回乡之路,使得全诗的情感持续流动,不作收束。

全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六个虚词的运⽤,尾联中四个地名的迭出,以“穿”、“下”两个动词的运⽤,都在赋予了全诗流动飞⾛的感觉,读来杜甫欣喜若狂的神态如在⽬前。

⼆、《登⾼》登⾼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是杜甫最有名的七⾔律诗,曾被明⼈胡应麟评为“古今七⾔律第⼀”。

此诗⾸联便登⾼所见所闻,秋天的⾼空⼴阔⽆垠,劲急的秋风中,夹杂着哀转久绝的猿鸣,⽔清沙⽩的沙洲上,鸟⼉低回盘旋。

第⼆联将空间⽆限扩展,天地之间,“⽆边”、“不尽”,赋予了秋景⽆穷⽆尽的时空感,“萧萧”、“滚滚”,使⼈如闻⽊叶窸窣之声,如见长江汹涌之状。

在这⼴⼤苍茫的时空中,个⼈是渺⼩的,诗⼈内⼼的情感已不可抑⽌,已萧萧⽽下,滚滚⽽来。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精彩解读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精彩解读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精彩解读1.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3.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4.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杜甫最有名的十首诗选

杜甫最有名的十首诗选

杜甫最有名的十首诗选杜甫被誉为“诗圣”,以其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强烈表达,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下面是杜甫最有名的十首诗选:1. 《登高》庚午岁亲吴中,癸酉重过南岳。

登高九仞,而望千里,风吹衣裳,落日江山鸟瞰在眼。

天地山川,尽观何在,曾识幽人,乐亦在其中!这首诗描述杜甫登高望远的情景,篇章短小,语言简练,明确表达了他对于自然景观和心灵追求的向往。

一方面,他在诗中赞美了高山大川、壮丽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于“幽人”的崇敬和向往。

2.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述了杜甫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向往。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于故乡、亲人和友人的情感,抒发了在外流浪、孤苦的心情。

整首诗好像是一次愁肠百结的旅行,唯有寥寥句子,在情感上击打人心。

3.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是杜甫的名篇,其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句话成为了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情感挥洒。

诗歌中寄托了杜甫久居湖南时的心情,而摇曳空山的景致更是借浓缩了杜甫的孤独和痛楚,同时也透出一腔热情,映射着杜甫在思恋、怀念与企望中向自由和幸福奋斗的欲望。

4.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首诗是他对赤壁的讲述,这里面浓缩了大江南北在战乱中的烽烟万里,思维跳跃,句句意境,给人以浓郁的历史气息,一位大诗人对祖国江山的深情赞美。

这里杜甫既描述了赤壁三国历史场景,也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历史和社会的关切。

5.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的十首常见的诗

杜甫的十首常见的诗

杜甫的十首常见的诗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史上的大师”。

他的诗深具人民性,真挚而感人,以其广泛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和雅致的文学风格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杜甫的十首常见的诗更是流传广泛,被誉为诗歌经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对这十首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1.《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登山后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整篇诗构思巧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其中,“子规啼”与“一川烟草,满城风雨”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成为了民间歌谣的常用词汇。

2.《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情感饱满,景物写得淋漓尽致,对春雨的描写更是有声有色。

其中,“江雨霏霏江草齐”、“绿肥红瘦”等词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场景,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春雨之中。

诗歌的最后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语道尽了诗人的孤独和离愁。

3.《望岳》《望岳》是杜甫的又一代表作,诗歌的主题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故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山川天地的壮美和自然奇观的崇敬之情。

整首诗以“岳”为主题,突出了巍峨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的向往和激情。

特别是最后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是富有情感、饱含哀思,凝聚了杜甫的深刻思想和家国情怀。

4.《绝句》《绝句》集中了杜甫思想、语言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形式上是一首简单的四行诗,但从中所表现出的内涵却极其深刻。

诗中诗人对君主和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充分体现了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品质,尤其最后一句“躬耕于此不辞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社会和民众的深深怀念,表现出了诗人的浪漫情感和立志向上的精神。

5.《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杜甫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诗人的游历经历和思考心理。

在整篇诗歌的叙述中,杜甫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深刻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尊严,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
【注解】:
1、吴楚句:吴楚两 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 境。
5、凭轩:靠着窗户。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作品赏析
表现手法: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的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 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 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颔联极写洞庭 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 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颈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 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 的痛苦和不平。
烦青比男官 申异东 千未 白营 云云 见在
全在因所写形呼作是玄刻这 诗一而写的象应的他宗揭首 笼起更的喧与紧光批的露诗 罩的具战嚣个密辉判穷了就 在冲感争而体结起现兵频是 一天染灾又形合点实黩繁在 片哭力难凄象,。黑武征送 悲声。,苦相中并暗。兵情 剧,前又的结间且的这,场 气以半是场合以这最是繁面 氛人部记面,“首早杜重的 之哭分事是因点诗诗甫租描 中始写部记而行结篇困税写 。,咸分言更频构,居带和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①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河南省洛阳市南。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 一座石窟
②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 的住处为招提房。此诗乃以招提名寺僧。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 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2]
以阳的部具”缜也长给役 鬼桥深分说三密是安人夫 哭边化的服字,他生民控 终行,铺力承记现活的诉 ,役二垫,前事实的灾的 前者者;记启和主真难叙 后、互记事后记义实,述 呼送相言部,言诗感批中 应行映部分群前歌受判, 使者衬分所体后创,了深

江畔独步寻花
自留千黄 在连朵四 娇戏万娘 莺蝶朵家 恰时压花 恰时枝满 啼舞低蹊 。,。,
修辞手法:夸张描写、对比抒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句的“昔闻”表现出渴望向 往已久 ,“今上”则是如愿以偿甚喜,今昔心情作对照,强 调了登楼时的喜悦。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句就用了对比,写出了洞庭 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诗十首
☆春日忆李白 ☆登岳阳楼 ☆春夜喜雨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兵车行 ☆江畔独步寻花 ☆游龙门奉先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月夜忆舍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年)
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这 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古 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这个时期他曾写下著 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和蓬勃朝气。诗歌创作具有盛唐诗歌的特质。
③虚籁:指风声。 ④天窥:即窥天。窥一作阙。象纬:天上星象错列,如经纬一般。 ⑤这两句都是形容高寒。[2]
作品赏析
王嗣奭《杜臆》卷一评此诗云:“此诗景趣泠然,不用 禅语而得禅理,故妙。……盖人在尘溷中,性真汩没,一游 招提,谢去尘氛,托足净土,情趣自别。而更宿其境,听灵 籁,对月林,则耳目清旷;逼帝座,卧云床,则神魂兢凛。 梦将觉而触发于钟声,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发深省。 正与日夜息而旦气清,剥复禅而天心见者同。余谓老杜闻道, 而此其入道之机倪也。”这一论述,是有见之言。令我们感 到饶有兴味的是,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这是否能够代表 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呢?诚然,杜甫的某些作品,如《观打 鱼歌》,“可当一篇戒杀文”(《杜诗详注》卷十一引钟惺 语),《白小》对“天然二寸鱼”的悲悯,也见出佛家众生平 等的思想。但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老杜一生只在儒 家界内。”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 都表现得很清楚。所以,佛家思想只是他的某种精神状态的 反映,而不占主导地位。虽然如此,这首诗“不用禅语而得 禅理”,仍是写得比较成功的。[3]
史上就象两座并立的高峰。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 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著名音乐家。 2. 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
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 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
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兵车行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作品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
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注释:这是原诗的前四句,主要 刻画春夜雨景和抒写喜悦的心 情。好雨似知适应季节,大地 回春,下得及时,宝贵如油, 怎能不叫人高兴。夜幕降临, 那细细的雨丝淅淅飘洒,点点 滴滴地奉献给大地,悄然无声 地滋润着万物。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 窗含西岭千秋雪, 句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诗人。 作品充满对祖国、对人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各种诗体都 写得很好,是公认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他本人则被 尊为“诗圣”。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二人在中国文学
(二)、困守长安十年(746—755年)
天宝五年(746),来到京城长安。贫困的生活体验,使他与下层 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渐贴近;当权者的排斥,使他对政治的黑暗有了 切身的体验。诗人性格也逐渐由清狂转为深沉。写出了第一篇为人 民呼喊的杰作—— 《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 活的《丽人行》。
这些作品都标志这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成熟,奠定 了他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苍凉的诗歌风格。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年) 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
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 忧民感情,是这个时期作品的突出特色,它标志着诗人的创 作进入高潮期。许多叙事性优秀诗作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 完美结合,代表了杜甫诗歌写实艺术的独特成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 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 四川。
3.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4.漫卷:胡乱卷起。 5.白日:白天。 6.青春:春天的景色。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8.襄阳:今属湖北。 9.洛阳:今属河南。 10.却看:回过头来看。 11.纵酒:尽情的喝酒。 12.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3.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4.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5. 愁:忧愁。 16. 涕泪:流泪
冤海邻恶急且 恨犬西纵 村已边还田或点霄牵咸腰车 旧头,,索如 。与。有 万。亭戍。从行。衣阳。辚 鬼,生反租今 鸡况健 落君流边去十频道顿桥耶辚 哭古男是,年 。复妇 生不血。时五。傍足。娘, ,来埋生租冬 长秦把 荆闻成 里北 过阑 妻马 天白没女税, 者兵锄 杞汉海 正防 者道 子萧 阴骨随好从未 虽耐犁 。家水 与河 问哭 走萧 雨无百。何休 有苦, 山, 裹, 行, 相, 湿人草生出关 问战禾 东武 头便 人哭 送行 声收。女。西 ,,生 二皇 ,至 ,声 ,人 啾。君犹信卒 役被陇 百开 归四 行直 尘弓 啾新不是知。 夫驱亩 州边 来十 人上 埃箭 。鬼见嫁生县 敢不无 ,意 头西 但干 不各
(四)、漂泊西南时期(760—771年) 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
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766年迁往夔州 ,杜甫对诗 歌的格律、形式等写作技巧也有更深入的探讨,他创作的大 量七言律诗,如《登高》及《秋兴八首》等在艺术上都达到 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后世奉为圭臬。
杜甫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三峡。大历四年 (7六年(771)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破船一漂泊 西南时期(760—771年)条,终年59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