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生的几个阶段
杜甫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之为“诗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诗圣杜甫的传奇一生。
第一阶段:0-20岁。
杜甫生于富贵家庭,家庭优渥奢侈以至于在印刷书籍还很不方便的唐朝就能够博览群书。
且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成诗,可谓一代神童。
在15岁左右时又有着和其他男孩子一样的淘气,爱好爬树,如“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个阶段的杜甫是少有的无忧无虑的时候,至20岁结束书斋生活,开始各地巡游。
第二阶段:20-35岁。
青年杜甫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在23岁时爬了泰山,就有了《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32岁时更是遇到了当时的一位偶像级人物——李白。
二人开始相约去玩耍,且李白和杜甫的关系非常好,那可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这画面简直太美我不敢看......当然李白和杜甫只是一起游玩过四次,却给杜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杜甫就有了《赠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其一)》、《梦李白(其二)》......而李白呢,就有广为人知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他也给杜甫写过诗,叫做《戏赠杜甫》。
总之,这个阶段的杜甫见了许多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也是他人生短暂轻松的几年,殊不知,后面发生的一件事,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第三阶段:35-45岁。
44岁的杜甫当官了,官职不大,是一个看守仓库的门卫。
那一年,安史之乱发生了,命运的颠沛流离和曲折离奇就此开始,回家省亲的杜甫发现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家道中落,伤心不已。
第四阶段:45-48岁。
这三年中,杜甫当官得罪了皇帝,被贬了。
46岁回洛阳探亲,看到故土山河被战争破坏,自己的家乡风雨飘摇,任人欺凌,就在此写下了著名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简称“三吏三别”这是杜甫内心最为痛苦的时候,也是他的文学创作达到顶峰的时候。
杜甫的人生介绍

杜甫的人生介绍
杜甫(712年 - 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动荡的时期,但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年和仕途失意:杜甫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榜,未能取得功名。
他曾任过一些较低级的官职,但由于他的直言敢谏和追求公正,常常与上司产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多次被贬谪和免职。
这段时间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初期,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
家庭困境和流亡生活:在唐朝政局动荡的时期,杜甫的家庭遭受了许多困难。
他的妻子去世,他的子女也相继去世。
他曾多次迁徙和流亡,生活艰苦。
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晚年和思想境界:在晚年,杜甫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他得以安享晚年。
他在成都安居,并结识了一些文化名流和知识分子。
这段时
间他的诗歌更加关注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同时也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表达而闻名。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政治腐败、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各个领域,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民疾苦和社会不公的关怀。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抒情诗。
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文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这是对杜甫人生经历的简要介绍。
如果您对他的作品或其他方面有更具体的问题,请随时提问。
杜甫 四个阶段

杜甫四个阶段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开元19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四个人生阶段

杜甫四个人生阶段
1. 家族时期:杜甫出生在一个著名的文化家族,他的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是有才华的文人,对杜甫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家族时期,杜甫着重于学习和修身养性,潜心研究经史文籍,向家族前辈学习文学方式和风格,为日后诗歌创作打下基础。
2. 政治追求时期:杜甫早年曾经从事官场工作,不过因为其为官不力逐渐离开了官场。
但他对政治仍然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创作也倾向于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
在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多关于贪官污吏、民生疾苦和战争动荡等内容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
3. 浪漫时期: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他的创作中,呈现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礼赋、神话传说和祭祀歌辞。
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然、历史、人民和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这些作品被称为他的“浪漫体诗”。
4. 愤怒时期:杜甫晚年生活艰难,多次遭受贫困、家庭不和、疾病、流放和战乱等打击,这使得他的感情逐渐趋向悲痛和愤怒。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对人生境遇的深深痛苦和对时代变迁的不满和失落,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他的“愤怒体诗”。
杜甫生平经历四个阶段及诗歌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生平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少年时期(儒家学习阶段): 杜甫少年时学习儒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儒家思想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
青年时期(道家学习阶段): 青年时期杜甫开始学习道家经典,并在学习中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诗歌,如《登鹳雀楼》。
中年时期(政治阶段): 中年时期杜甫参与政治活动,并写下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政治性质的诗歌,如《白头吟》。
晚年时期(怀古阶段): 晚年时期杜甫怀古,写下许多关于过去和人生的诗歌。
在这个阶段,杜甫写了许多具有怀古性质的诗歌,如《江雪》。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生平与思想教学课件

反映人民疾苦。 对祖国的热爱。 讽喻时事。 描写日常生活。
返回
写实方面成就巨大,高度概括现实生活,揭示 深刻主题。
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与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结合。 语言方面,讲究炼字,用语苍老遒劲,凝练精确。 杜诗众体兼长,尤以古体和律诗最佳。 杜诗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返回
杜甫是唐诗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在诗歌思想 内容、形式、风格、炼字等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杜甫关系国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的情操危历代士人 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总结为:一、诗人忧国忧民责任感 的确立,二、杜诗体现的审美追求与美学风范为后世提供 了范本。
返回
杜甫的生平 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三十五以前,读书与壮游时期。 二、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十载长安困守时期。 三、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陷贼与为官时期。 四、四十八岁至五十九岁,漂泊西南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返回杜甫的诗真实反映了唐代 由极盛转向大衰过程中的社会 现象,被称为“诗史”。
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 执著,是杜甫显著性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人生的几个阶段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