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年谱

合集下载

杜甫

杜甫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诗是中 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高峰,这是人们的共 识和公论。
一、典型化的描写
杜甫的现实主义描写是对生活进行更深刻、 更本质的揭示和概括,使之更具典型性。其主要 手法有二:
1、善于选择最富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富 有悲剧性的人物。杜甫也极善通过写自己来体现 其典型意义,如《月夜》、《春望》。
七律至杜甫真正兴盛、成熟,如《蜀相》、 《登高》等,兴会淋漓,慷慨激昂,很好地发扬 了七律隽永深长的特点。
对七律有新的开拓发展,如《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五首》。杜甫的绝句也不乏佳作,如 其《绝句》、《江南逢李龟年》等,皆“无意求 工而别有风致”。
四、工巧而丰富的语言
杜甫特别善于锤炼句子,使语言新颖别致, 极富表现力。善用对比,常打破五七言诗句惯常 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还多用当句对、 流水对等。极善于炼字也极重视口语、俗语的使 用。
2、尺幅之中,磅礴飞动
“七律束于八句之中,以短篇而须具 纵横奇恣、开阖阴阳之势,而又必起结转 折,章法规矩井然,所以为难。” (方东树《昭昧詹言》)
3、联章组诗
《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秋兴》 八首。 “(《秋兴》)八首凡十六解,才是真才, 法是真法,哭是真哭,笑是真笑。道他是连,却 每首断,道他是断,却每首连,倒置一首不得, 增减一首不得。”(金圣叹) 杜甫七律的浑厚正大,能于组诗中见之。
此外,善用极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和人物内 心独白。如《兵车行》、《石壕吏》、《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作品中人物 的对话和自白,远比作者直接评说亲切、自然。
二、沉郁顿挫的抒情风格
杜诗抒情,风格丰富多样,但“沉郁顿挫” 为其主导风格。沉郁顿挫均指感情表达而言, “沉郁”侧重指内容、感情,“顿挫”侧重指表 现形式,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割裂的。

诗圣杜甫简介

诗圣杜甫简介

诗圣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年谱

杜甫年谱

杜甫年谱唐睿宗太极元年即玄宗先天元年(712)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一岁。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80)十九岁。

游晋。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81)二十岁。

游吴越。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

游齐赵。

此期间作《望岳》诗。

唐玄宗二十五年(737)二十六岁。

游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系年从邝健行《杜甫新议集》,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三十四岁。

再游齐鲁。

李白归东鲁,甫与同游,情好益密。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三十五岁。

自齐鲁归京师长安。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四十岁。

进《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张爱玲《红楼梦魇·五详红楼梦》:“我十四五岁的时候看《胡适文存》上的一篇红楼梦考证,大概也就是引《阅微草堂笔记》--手边无书,可能记错了--传说有个‘旧时真本’写史湘云为丐,宝玉做更夫,雪夜重逢,结为夫妇,看了真是石破天惊,云垂海立,永远不能忘记。

”“云垂海立”,语出杜甫《三大礼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

授河西尉,不拜,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十一月,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安禄山反,陷东都洛阳。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即肃宗至德元载(744)四十五岁。

六月九日,叛军陷潼关(今陕西潼关县北)。

十三日,玄宗奔蜀,十四日,至马嵬驿,兵变,杀杨国忠、杨贵妃,玄宗西行,太子亨北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

二十三日,叛军陷长安。

七月十三日,太子亨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八月十二日,灵武使至成都,玄宗始知太子即位。

十六日,玄宗称皇,诏称诰,十八日,上皇临轩册肃宗。

五、六月,杜甫经奉先至鄜州(今陕西富县)三川县(今富县西南),寓故人孙宰家,寄托家人避难。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的一生每个阶段写的诗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以下是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
1. 早期(约731-746年):这是杜甫的壮游时期,他游历了齐赵、江淮一带,此时他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和壮志豪情,代表作有《登岳阳楼》。

2. 中期(约746-755年):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的时期,他在长安寻求官职但未果,生活艰辛,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困境的抒发,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

3. 晚期(约756-770年):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时期,他经历了被叛军困于长安、逃亡、任职左拾遗等事件,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

4. 漂泊时期(约759-770年):这是杜甫辞官后漂泊于蜀、湖、湘一带的时期,他深入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时期的作品情感深沉,表达了对人民和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关怀,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如果想了解杜甫各个阶段写的诗,建议查阅《杜工部集》。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古诗词研究专家。

杜甫生平年表(2)

杜甫生平年表(2)

杜甫生平年表(2)760庚子肃宗上元一(乾元三年)闰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岁。

在成都。

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

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

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

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

秋晚至蜀州,晤高适。

冬,复在成都。

761辛丑肃宗上元二,史朝义杀史思明。

杜甫五十岁。

居草堂。

开岁,又往新津。

二月,归成都。

秋,至青城。

旋又归成都。

是时多病,生计艰窘。

始有迁地吴楚之念。

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762壬寅肃宗宝应一年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

诗人李白死(701-762)。

杜甫五十一岁。

自春至夏,居草堂。

与严武唱和甚密。

武时有馈赠。

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

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

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

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

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

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稷书画壁。

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763癸卯代宗广德一(宝应二)七月改元闰正月,李怀仙杀史朝义。

杜甫五十二岁。

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

间尝至州(四川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

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

自绵归梓。

又往汉州。

夏,返梓州。

初秋,复别梓赴。

九月,祭房管。

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

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广德二,杜甫五十三岁。

春首,自梓州家东出峡,先至州。

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

二月,离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

三月,归成都。

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

遂得乞假暂归草堂。

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赠之。

弟颖往齐州。

岁晚,因事寄诗贾至。

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杜甫的生平分期

杜甫的生平分期

杜甫的生平分期杜甫生平一般都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期(711-746)(35岁前)①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②读书方面: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庭,家教极好,早期即通览儒家典籍,因为家庭出身和出生地均受儒家文化浸染较深,杜甫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严格的儒化教育,这与李白是不同的。

③漫游方面:这一时期,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他19岁游山西,20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三十三岁时游梁宋,三十四岁时再游齐赵。

这与李白颇为相似。

杜甫年轻时,其父杜闲为奉先县令,可能经济方面较为宽裕,因此,杜甫青少年时代还是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的。

④求官: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但并未给年少轻狂的杜甫以打击,甚至在此期,杜甫还没有进行过什么干谒活动,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黯时事。

⑤交友: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风采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

此后,杜甫有许多诗篇咏及李白。

洛阳相遇,李白与杜甫同游梁宋,在梁宋时对结交诗人高适,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着实逍遥了一阵子。

这一时期,杜甫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

此后杜甫的荣通困顿,杨氏夫人始终守候在其身边,任劳任怨,是杜甫困顿蹇滞的人生路途的一大幸事。

⑥此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746-755)(35岁-44岁)这一时期,杜甫觉醒了,开始汲汲于仕途。

他来到了长安。

①天宝六年(747),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②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

其生活困苦艰难。

他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饱尝仕途之艰辛,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

③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旋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器杖的小官)。

④此期代表作《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等。

杜甫的生平阶段

杜甫的生平阶段

杜甫的生平阶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712年2月12日,卒于770年。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他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漫游时期(712年-736年):这个时期杜甫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曾两次长期漫游,登山涉水,游历名胜古迹。

2. 困居长安时期(736年-746年):这个时期杜甫在长安城流浪,生活贫困,曾多次向权贵献诗以求得一官半职。

3. 乱世为官时期(746年-757年):这个时期杜甫被任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位,但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谪。

4. 漂泊西南时期(757年-770年):这个时期杜甫流亡西南,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等事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杜甫生平及作品

杜甫生平及作品
天宝五载,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落第后,他到处投 诗干谒,不见成效。天宝十载,得到玄宗赏识。 天宝十四载,仅获得一个八品的官职.理想的落 空﹑生活的潦倒却玉成了杜甫,使他对朝廷的腐 朽﹑民生的苦难﹑世俗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 代表作品:《丽人行》﹑《兵车行》﹑《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此杜甫走上了忧国 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 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 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 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 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 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 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 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愁 有人悠闲。
诗人用事之妙在于,将眼前景、古时事 与心中情巧妙地合而为一,而使人不觉得这 是用事。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 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 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 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 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 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 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旅夜抒怀
一、背景简介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入 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 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 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 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县),于九 月到达云安.。《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 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 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 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 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因此一路上心 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 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 选修杜甫大事年表
一、读书与壮游(712~747)
712年
唐玄宗登基。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杜甫远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约645-约708)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其父名闲,曾任兖州司马。▲是年李白十二岁。
718年
▲杜甫7岁。深受家族“奉儒守官”之影响,始读儒家之书,始作诗文。
▲是年李白18岁。在大匡山学王霸之道、纵横之术。爱好剑术,仗义任侠。
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龕、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
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
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作诗:《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
▲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河南俱陷。▲李白携家眷往南方避乱。
三、陷贼和为官(756~759)
756年
肃宗即位
▲杜甫45岁。岁初,在长安。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杀王国忠、杨贵妃。杜甫四十五岁。五月,至奉先避难。闻,即留妻子于三川,只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皇帝行宫)。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是年王维56岁,为安禄山所得,任伪职给事中至安禄山失败。
▲杜甫37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唐朝制度,由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终不得。是年作诗:《奉赠韦左丞丈(韦济)二十二韵》在此诗中诗人自述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751年
▲杜甫40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后遭李林甫进谗言,未能有所用。
▲是年诗人李白卒(701-762)。62岁。十一月,卒于当涂。
763年
▲杜甫52岁。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州。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作诗:《闻官军收河南何北》。
765年
▲杜甫54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六月,至戎州。自戎州至渝州。入秋,至忠州。九月,至云安县。因病,遂留居云安。作诗:《禹庙》《旅夜书怀》。
757年
▲杜甫46岁。春,陷贼中。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肃宗李亨时在此地)。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八品谏官)。是月,房琯获罪,杜甫秉持公心,抗述救之。是年做诗:《北征》《羌村三首》。
758年
▲杜甫47岁。任左拾遗。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八品官)。做诗:《洗兵马》。
759年
▲杜甫48岁。春,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感兵祸之苦,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
752年
▲杜甫41岁。在长安。感征兵为祸于百姓,作诗:《兵车行》。▲是年李白52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之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
754年
▲杜甫43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秋后,淫雨害稼,物价暴贵,杜甫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官府办公之所)。
767年
▲杜甫56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
▲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
▲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
▲秋,左耳始聋。重阳节,作诗《登高》。冬,仍复多病。作诗:《老病》《又呈吴郎》《茅屋检校收稻二首》
725年
▲杜甫14岁。开始壮游各地。
735年
▲杜甫24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736年
▲杜甫25岁。游齐赵,胸怀济世安民之壮志。作诗:《望岳》。
744年
▲杜甫33岁。在东都。是年夏,逢李白被赐金放还,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
二、困居长安(748~755)
748年
755年
安禄山反
▲杜甫44岁。在长安。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归长安,授河西尉(河西县故城在今云南河西县境),不拜,改官拜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八品官)。十一月,杜甫赴奉先,探望寄居此地的妻儿,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自言:“穷年忧黎元(黎民),叹息肠内热。”“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岁暮入门闻号啕,幼于饿已卒,丧幼子。”“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四、飘泊西南(760~770)
760年
▲杜甫49岁。在成都,靠节度使严武接济为生。在此前后作诗:《春夜喜雨》、《蜀,生计艰窘。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是年王维61岁。官至尚书右丞。七月,卒,葬于辋川。
762年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即代宗。
▲杜甫51岁。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768年
▲杜甫57岁。去夔州,出三峡。岁晏,至岳州。
769年
▲杜甫58岁。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戌,次晚洲。
▲三月,抵潭州。发潭州,次双枫浦,遂抵衡州。夏,畏热,复回潭州。
770年
▲杜甫卒(712-770)。59岁。春,在潭州。四月,避乱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时属江涨,泊方田绎,半旬不得食。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别亲友,泝湘而下,将出沔鄂,由襄阳转洛阳迻逦归长安。
冬,竟以寓卒于潭岳间,旅殡岳阳。作诗:《江南逢李龟年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