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导语: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
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诗,其全集包含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早期作品-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那时他还是个充满朝气和抱负的青年。
诗一开头就问泰山怎么样啊,“岱宗夫如何”,这种提问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先发出惊叹的疑问。
“齐鲁青未了”,说在齐鲁大地上,泰山的青色绵延不绝,这就把泰山的雄伟写出来了,它的青色都能横跨齐鲁大地呢。
“造化钟神秀”,就好像大自然特别偏爱泰山,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到它身上了。
“阴阳割昏晓”更是绝,山的南北两面就像被一把刀割开一样,一面是早晨,一面是黄昏,把泰山的高大给写活了。
“荡胸生曾云”,站在泰山下,看到山上层层叠叠的云,感觉自己的心胸都开阔了,云就像在自己的胸膛里飘荡一样。
“决眦入归鸟”,瞪大了眼睛看归巢的鸟儿,这是在写自己全神贯注地看泰山上的景色。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可是千古名句啊,表达了杜甫的雄心壮志,他说自己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时候看别的山都变得渺小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然后看其他人都不在话下一样。
- 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解析:杜甫和李白有过交往,这首诗就是写给他的。
“秋来相顾尚飘蓬”,秋天的时候两人见面,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没有定所,这是在说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到处漂泊。
“未就丹砂愧葛洪”,他们也想求仙问道,像葛洪那样炼制丹药,但是没成功,感觉有点惭愧。
“痛饮狂歌空度日”,说他们整天喝酒唱歌,好像是在虚度光阴呢。
“飞扬跋扈为谁雄”,表面上看是在说他们这样放纵不羁是为了谁呢,其实是在感慨他们怀才不遇,有才华却没地方施展,只能这样借酒消愁、狂放不羁。
二、安史之乱时期作品-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杜甫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
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
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AD712 - 770),又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之冠”、“诗圣”。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国家政治、社会风气、人民疾苦以及个人命运的种种问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于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酸枣乡,他的祖先是早年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平定天下的将军杜祁。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曾经学过文、史、子、集尽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素养。
他二十岁的年龄时,便考中了进士科。
之后,他历任太常博士、校书郎等官职,但都未能使他满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曾经担任过太原杂事参军,后来又因贬谪之事出走江南。
他的一生辗转于朝野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悲天悯人,深爱国家和人民,反对腐败和压迫,终日苦思救国救民之道,因此被后人尊为“公侯百姓之尧舜,诗史文章之圣人”。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有1,428篇。
其诗歌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之景,有历史传说之事,有政治军事之事,有个人生活之感。
其中,他的抒情诗和政治诗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社会阻碍和矛盾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篇通俗易懂,融表现和思考为一体,能够准确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三、杜甫的政治思想杜甫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责任和理想。
他深信“不为己者,天诛地灭”,将责任感视为一个社会精神的核心,主张国家应该尊重人民,解决人民基本问题,推行善良治国,并通过诗歌来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怀念。
他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四、杜甫诗歌的价值杜甫的诗歌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和关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性,对后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ppt课件

REPORTING
杜甫的儒家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 爱、孝道和忠诚,认为这些都是
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儒家礼义观念
杜甫在诗歌中经常提到礼义,认为 礼义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规范和约 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至关重要。
儒家天命观
杜甫认为天命决定个人命运和社会 兴衰,因此他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 问题,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 进步和正义而努力。
02 03
诗句解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狂风肆虐、茅屋被掀的 景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对广厦 千万、天下寒士安居乐业的向往。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描绘个人遭遇 来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PART 03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 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 之一。
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被 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ART 02
杜甫诗歌赏析
REPORTING
杜甫的诗歌风格
01
02
03
04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沉,语言节 奏鲜明,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波
杜甫苦, 呼吁正义和人性。这种精神启示我们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关注弱 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独立思考
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和见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启示我 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权威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自幼聪颖好学 ,少年时游历于洛阳、长安等地。
杜甫个人简介

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 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 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 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 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 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 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 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 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 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 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对杜甫的评价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白居易
❖ 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 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 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
❖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பைடு நூலகம்介
❖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 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 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 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的资料简介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 抒发感情爱憎分明。
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 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 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 明的爱憎。如《兵车行》、“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8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 杜诗,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如《北征》中,对回家后见到贫困生活 中子女的情状的描写;《垂老别》中, 对老夫老妻无限伤心的心理状态的描写。 杜诗的工笔描绘,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 象,这在前此的诗歌中是少见的。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一生是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揭 露黑暗、批判暴政的一生。杜甫的思想 是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其思想核 心是忧国忧民,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 民思想是统一的。这种思想,由于时代 的动乱和生活的坎坷穷困而逐步加深, 也由于诗人逐步接近人民而又不断加强。
3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30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 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 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 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 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 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 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 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7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 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 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 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 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 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 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 实。
9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 叙事之中。
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 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 壕吏》,这是一首揭露官吏横暴,反映人民苦 难的诗篇。开头四句写“有吏夜捉人”的场景; 中间十六句,写县吏怒吼、老妇苦啼的情景; 最后四句,写老妇被抓走、儿媳低泣及与老翁 告别的结局。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 苦”两句,稍露诗人爱憎感情外,其余都是客 观的白描,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 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5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 成就(一)
“沉郁顿挫”风格: “沉郁”主要是指情感的忧虑、悲愤、 浓厚、浓郁;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 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表 达的沉着蕴藉。
6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二)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 憎分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年) 春天(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十一月 为右丞相),旨在讥刺杨国忠兄妹 骄奢淫乱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 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这一切作 者没有直接点出来,而是通过场面 描写和情节叙述,让读者清楚地意 识到,这正是艺术上成功之处。 22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开头到“称身”是第一层次.泛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 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 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 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 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 炙人口,历久不衰。
29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 歌体式。
杜甫诗众体兼长,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 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 中部有所发展,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 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如《兵车行》、《悲陈 陶》)。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 巨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 五、七律是杜甫运用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体无论写景、 抒情,感时、怀古都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 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 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戏为六绝句》 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 武后时期的著名诗人。“奉儒守 官”的家风和诗艺的薰陶,对杜甫 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一定影响。促使 他逐步走向人民的主要影响,是他 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生平遭遇。
1
(一)杜甫的生活经历(四 个时期):
1、第一时期(35岁前):读书和漫游时期。作于这一时 期的《望岳》《画鹰》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青春 朝气。 2、第二时期(35-44岁):十载长安困守时期。这一时期 的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各种社会矛盾,展 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奠定了杜 诗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第三时期(45-48)陷贼与为官时期。“三吏”、“三 别”等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忧国忧民的炽烈感情, 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 4、第四时期(48-59)漂泊西南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内 容更加丰富,感情更加深沉,诗律更加细密,形式更 加多样。 2
12
四、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 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 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 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广度, 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 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13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 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24
3、《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 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 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 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 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 诗含蕴之丰富。
25
27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 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 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 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 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 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 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 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28
写上巳日曲江边游春丽人之多,以及她 们意态的娴雅,体态的优美,服饰的华 丽。此诗本刺杨家兄妹,开头反从一般 丽人写起,实际上丽人的服饰“金雀”、 “麒麟”,已暗示非一般丽人所能服, 这是诗家含蓄的作法。
23
从“就中”到“要津”为第二层 次。笔锋一转,点出虢国夫人与秦 国夫人(也包括韩国夫人),因上 文已盛言丽人的体貌服饰,所以这 层就着重写饮食车马的豪华,以及 明皇宠赐的优厚,趋炎附势者的众多。 从“后来”至末句为第三层次.写 杨国忠威势煊赫,炙手可热,并暗 示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淫乱行为, 末句用反跌法结出“丞相”的骄横,
10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 彩的语言。
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慨括性强,精炼准确, 丰富多彩,通俗自然。如《登高》首联“急”、 “高”、“清”、“白”四个形容字用得何等 精炼。颔联的“下”、“来”两个动词,慨括 得何等准确。颈联更是历来誉为用字精炼的范 例,十四个字包含有他乡作客,万里作客,经 年作客,潦倒作客;深秋登高,独自登高,多 病登高,暮年登高等多层可悲之意。其它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字、 “涌”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的 “出”字、“斜”字都是精炼准确的例子。杜 诗语言的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千姿百 态的自然与生活景物的描绘上。杜诗语言的通 11 俗自然,主要指杜甫善用俗语。此外,诗人也
18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 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 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 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 难生活。
19
2、《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20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還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21
31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 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 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 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 “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 “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 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 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 个浪头。
14
五、作品选讲: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15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