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学习杜甫诗歌鉴赏
杜甫诗歌的赏析

杜甫诗歌的赏析杜甫诗歌的赏析篇1《房兵曹胡马诗》作者:杜甫【唐代】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译文】: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鉴赏】:诗分前后两部分。
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
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
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
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
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
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
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
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
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杜甫诗》赏析全文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体化讲义一、诗人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1、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初二 杜甫诗歌鉴赏

杜甫诗歌鉴赏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远望”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俯望。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
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八年级秋季课程讲义 第6章 杜甫诗歌鉴赏

(十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十一)
1.诗圣,五言律诗。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十七)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歌在画面的描写上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格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十七)
1.色彩鲜艳缤纷,意境开阔高远。
2.描写出了一种清新、欢快开朗的格调。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舒畅的心情。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
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
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杜甫诗三首》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分别是杜甫在三个特定时期的典型代表,借助这三首诗,以点带面,有助于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杜诗“诗史”的特点。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众多的诗文大家中,杜甫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如何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杜甫其人之伟大、其诗之雄浑,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在为期不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杜甫诗三首》一文在选材和编排上都大有讲究。
这三首诗分别是《望岳》、《春望》、《石壕吏》,恰巧是杜甫在三个时期不同的代表作品。
《望岳》是杜甫读书、漫游时期的代表作,《春望》、《石壕吏》则是杜甫在为官时期的典型作品。
所以,我认为通过这三首诗可以帮助中学生体会杜诗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诗作的风格变化。
《望岳》――“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
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再漫游齐赵。
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又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而《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希望(愿望)。
诗人不但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也可以看到杜甫漫游期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春望》――“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的中年之伤“安史之乱”期间,战争纷争不断,杜甫家乡的音信稀少。
此时的杜甫亲眼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爱国主义诗篇――《春望》。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初二,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文档]《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初二,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文档]《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8e6577524de518964b7dec.png)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春望诗篇一开头即写“国破山河在”,这句诗中包含了多少感慨!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草木丛生。
“国破”与“城春”两意相反,诗人却以之对举,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
“国破”下维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是诗意翻新,出入意料。
正是通过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第二联承接“国破”、“城春”而来,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景物,来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时”与“恨别”之情。
“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是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是伤感家事。
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②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解析】结合颔联,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到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 已不胜其心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仅是心酸, 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是尚有妻子为自己 分忧;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 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④割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决眦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 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②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 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③钟:聚集。 ④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⑤曾:通“层”,重叠。 ⑥眦:眼角。
1.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2017 云南曲靖中考) A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同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结构巧 妙,浑然天成。 B 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 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 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 咏泰山的名篇。 【解析】“自近而远”的顺序错误,应是“自远而近”。 【答案】 A
课外诗歌鉴赏·杜甫
【知识点】
了解诗人各阶段的背景和诗歌内容: 第一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凌云壮志,豪情万丈,对未来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第二阶段: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岁——四十五岁) 忠君,渴望为官,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对百姓生活关注与同情。 第三阶段: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岁——四十八岁) 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国家命运的悲叹。 第四阶段: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岁——五十八岁) 忧国忧民,对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
【答案】 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
突出“独”字,越发突显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怜”小儿女,也“怜”
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