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以色列“希望”中国安排巴以首脑会面

就在巴勒斯坦国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即将访华之际,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将于5月6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环球时报》记者3日从一名接近情况的人士处独家获悉,虽然有可能出现阿巴斯与内塔尼亚胡同时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性一幕,但目前看来,这次两人在北京“碰面”的概率似乎不大,中国未来在推动巴以和平方面的作用“令人期待”。
中国外交部证实,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将于5月5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与此同时,外交部也证实,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将于5月6日至10日访华。
关于阿巴斯与内塔尼亚胡几乎同时访华,两人是否会在中国“碰面”的猜测,以色列驻华使馆新闻与公共外交主任潘立文3日晚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内塔尼亚胡到达北京时,阿巴斯很可能刚刚离开。
两人在中国“巧遇”似乎不太可能。
针对记者提问,如果中国有能力安排巴以高层领导人“碰面”,促进巴以和谈、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以色列方面是否会对此有所期待?潘立文表示,以色列方面“希望”中国能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促进巴以和谈“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有确实的“希望”,但还没有太大的“期待”。
“那么,碰面的地点是在中东好,还是在北京好呢?”针对记者的追问,潘立文表示,他现在确实不知道中方是否有这样的“想法”与“安排”,因此他不便作任何评论。
不过,潘立文强调,以中双边关系一直很好,两国总理很可能落实和签署已经达成的20项双边合作,特别是在农业、金融合作、技术创新、科学和学术领域。
内塔尼亚胡将率领一个庞大的以色列经济官员和商务代表团访华。
访问期间,内塔尼亚胡将在北京和上海与中国国家领导人和经济界人士会面,聚焦于两国关系并着眼于提升双边经济联系,还将对国际事务和当前中东局势发展交换看法。
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一直支持中东和平进程,衷心希望巴以双方能尽快恢复和谈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愿为此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环球时报记者 葛元芬

【环球时报记者葛元芬】新上任的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6日首次到访北京,却因之前在防空识别区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四“遭到中方冷遇”。
《悉尼先驱晨报》6日报道称,在当天晚些时候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会谈开始前,中国外长当面批评毕晓普,警告澳大利亚在这一问题上的言行损害双方互信。
《澳大利亚人报》称,面对中国外长的批评,毕晓普显得有些慌乱,接着再次重申澳方立场。
上周中国宣布划设防空识别区后,与此毫无直接关系的澳大利亚反应强烈,毕晓普连续发表激烈言辞,甚至召见中国驻澳大使,被澳媒批评“越线”。
越方:中越不会爆发战争 不忘中国抗美抗法援助

越方:中越不会爆发战争不忘中国抗美抗法援助美国记者镜头下的越南战争(资料图)《环球时报》记者15日晚参加了越南驻华使馆举行的庆祝两国建交65周年的招待会。
在跟一些越南记者、官员聊天时,他们很亲切地称记者为“中国同志”,表示越中关系目前遇到一些困难,这是客观事实,但越中之间不会爆发很严重的冲突,更不会爆发战争,越中关系始终处于越南外交政策中的优先位置。
他们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越南把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视为机会,而非威胁。
在南海问题上,两国应坚持在互相尊重彼此利益的基础上,和平解决问题。
一名越南年轻记者还坦率地谈到,尽管越南与中国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过战争,但越南人也没有忘记中国抗美援越、抗法援越等帮助。
18日是中国和越南建交65周年纪念日。
越南驻中国大使馆14日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称中国是越南的重要伙伴,利用这个机会阐述越中间的传统友谊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阮文诗说,南海问题不是越中关系的全部,但解决不好将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不能逃避。
越南将坚持友好谈判,认真执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期待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
他强调,“联手美日遏制中国,这不是越南的对外政策,也不符合越南的利益,越南不能这样做”。
就在阮文诗发表讲话的同一天,越南《青年报》报道称,7日,3艘来自李山岛的越南籍渔船遭到中国海警船船员攻击。
中方人员威胁渔民,损毁捕鱼及通信设备,并拿走船上全部海产品。
该消息并未被中方证实。
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冯超1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越关系仍然存在不少复杂因素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政治互信。
海上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而战略互信的缺乏助长了彼此间的猜忌。
不过冯超认为,中越关系近来总体保持稳定,没发生大波动,主要体现在两国高层能密切沟通,有效管控分歧。
中越高层频繁互访,及时交换意见,尤其是在领土纷争较激烈的时期。
与此同时,中越民间交往更加热络,上海等地的文化艺术团体与越南同行定期互访,赴越南投资的中国商人也逐年增加。
国外记者追求真相的例子

国外记者追求真相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国外记者追求真相的例子:
1. 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和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这对记者是《华盛顿邮报》的成员,他们在1972年的水门事件中揭露了尼克松政府的丑闻,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
2. 艾米·史密斯(Amy Smith):这位记者是《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她在2017年揭露了好莱坞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丑闻,引发了#MeToo运动。
3. 艾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这位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承包商员工在2013年泄露了大量有关美国政府监控计划的机密文件,揭示了政府对公民隐私的侵犯。
4. 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这位澳大利亚记者是维基解密(WikiLeaks)的创始人,他通过发布机密文件揭示了政府和企业的不当行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议和讨论。
5. 费尔南多·卡斯特罗(Fernando Castro):这位哥伦比亚记者在20世纪80
年代和90年代揭露了哥伦比亚毒品贩运和政府腐败问题,他的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这些记者通过勇敢地追求真相,揭示了政府、企业或个人的不当行为,为公众揭开了真相的面纱,促进了社会的正义和改革。
环球时报分析

《环球时报》分析作者从初中开始阅读《环球时报》,以下内容源自作者内心。
-------题记成功原因(一)消息来源官方,政府支持请注意,《环球时报》在报纸的最上角写着:”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报纸.”《环球时报》(原名《环球文萃》)创刊于1993年1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因《人民日报》在全球各地派驻人数众多的特派或特约记者,《环球时报》也以此为独家特色资源,加以利用,使之刊发的文章不仅受到中国大陆与海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更享受到同类报纸难以匹敌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例如,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环球时报》出了特刊,主打文章是请使馆四名记者中惟一幸存者吕岩松写的,绝对独家。
吕岩松就是人民日报社的驻外记者。
(二)全球定位与环球视角《环球时报》通过广布于世界各地的驻外记者,以独特视角生动及时反映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反映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审视与交融,从而拓宽国人视野,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资讯。
国际新闻的新颖独特,国际要闻的震撼力与冲击力,导致国际新闻的新闻吸引力远远超越单调反复的国内新闻亦或是乏味空洞的党政新闻。
再加上《环球时报》出色的商业化运作,记者的煽情深度扩展,使得整个报纸极大的满足了中国人民的猎奇心。
《环球时报》通过散播国际要闻,填补了人民工作,生活的空虚,特别是在等地铁,坐飞机的时候,消磨了无聊人民的时光。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选对了全球化跟踪报道,就是选择了成功,更何况,《环球时报》还是先行者。
(三)产业巨大,全球覆盖《环球时报》在世界各地拥有33个特派记者站,另在32个国家聘有专业资深撰稿人。
他们组成了优质高效的海外信息网络,及时向读者介绍世界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动态和文化生活信息。
在报纸行业日渐萎缩的今天,一个公司可以如此大的全球覆盖量,是难能可贵的。
久而久之,像《环球时报》这样的巨型报业公司市场占有率越大,然后产业越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独家探访缅甸南掸邦军总部

独家探访缅甸南掸邦军总部“希望中国在缅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装的和谈中发挥作用,中缅有很长的边界,边境稳定对中国有益。
”想让中国“出手”的是缅甸的南掸邦军一号人物、掸邦复兴委员会主席召耀世。
以前缅甸政府指责南掸邦军是“恐怖组织”、“贩毒集团”,但在南掸邦军看来,他们是在为争取掸族平等权利而斗争,目的是有自己控制的和平地区。
12月上旬,《环球时报》记者从泰国北部城市清迈出发,一路颠簸6小时,来到位于泰缅边境的南掸邦军总部——傣亮山。
总部的生存条件很差,召耀世却认为他们占据与政府军对峙的有利地形,尽管南掸邦军已从谋求独立改为接受联邦。
而掸邦民众都想过安稳日子,希望缅甸政府与民族武装和谈的步子还要加快些。
“傣亮山要为掸邦带来光明”掸邦位于缅甸东部,与中国、老挝和泰国接壤,面积15.83万平方公里,约占缅甸的1/4。
掸族是当地主要民族,约占60%,他们称呼自己为“大泰族”,与中国的傣族、泰国的泰族在广义上属于同一个民族。
目前,掸邦内活动着大大小小十几支民族武装,有的已停火,有的还进行公开或隐蔽的军事斗争。
尤其在掸邦东部的中缅边界,多支民族武装控制着大约80%的中缅边界,对中国西南地区稳定影响巨大,南掸邦军就是其中重要一支。
从2011年缅甸新政府推进民族和解后,战事稍缓,南掸邦军与政府军时战时和,《环球时报》记者才得以来到南掸邦军位于泰缅边境的总部一探究竟。
探访南掸邦军总部并不容易。
记者在清迈郊区苦等,本已约好的南掸邦军联络人5次更改时间后,才坐着一辆底盘加高的皮卡车赶来。
戴着墨镜的联络人泽泰告诉记者:“上山前我们吃午饭,遇到检查站不要说话。
”汽车一路驶向西北,左转右转令人难受,司机披猜却乐呵呵地说:“到边境的夜丰颂号称1864个弯道,但从边境通往总部的路才叫难走!”沿途泽泰带记者歇脚的民宅、修车铺和餐厅,都贴着红黄绿白的“掸邦旗”,很明显,这些都是南掸邦军设在通往总部路上的联络点。
一路上泰国军方设置的检查站很多,全副武装的士兵仔细盘查所有过往车辆和行人。
朝鲜3G手机上网仅面向外国人

朝鲜高丽25日起正式为在朝鲜的外国人开通3G手机上网业务。
该业务面向哪些外国人?价格多少?上网速度如何?为此,《环球时报》记者25日专门前往朝鲜国际通讯局一探究竟。
记者在国际通讯局看到,前来办理上网手续的人络绎不绝。
通讯局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朝鲜常住的外国人均可开通上网业务,若用户使用自己携带至朝鲜的手机,则需先对手机进行注册,与朝鲜手机号绑定后方可正常接打电话和上网。
开通上网业务需缴纳75欧元(约合617元人民币)入网费,发送短信开通服务后即可拥有每月50兆的数据流量,费用为每月10欧元,超出流量部分按每兆0.15欧元标准收费。
入网费和上网业务的月租费均直接从电话费中扣除,用户可选择前往通讯局用现金充值或使用电话充值卡。
同时,朝鲜高丽电信公司还为用户提供了使用USB型无线网卡上网的方式,用户只需花75欧元购买无线网卡并缴纳75欧元入网费,便可使用这项服务。
3g无线网卡上网流量套餐有3种,分别为每月150欧元的2G流量套餐、每月250欧元的5G流量套餐和每月400欧元的10G流量套餐。
《环球时报》记者在朝鲜使用的是安卓系统的手机,在开通时遇到一点“小麻烦”。
在客服告诉记者网络服务已开通后,记者的手机依然不能正常上网。
在客服的帮助和介绍下,记者终于找到“症结”所在。
目前在朝鲜使用iPhone或其它非安卓系统手机上网并没有障碍,但安卓系统的手机则需对网络设置中的接入点重新进行设置后方可上网浏览。
记者开通手机上网服务后第一时间对该业务进行了体验,上网浏览新闻网站、使用聊天软件、登陆社交网站等速度均比较快捷,国内QQ、人人网、人民网、百度、新浪等主流软件和网站及国外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网站均可实现瞬时登入。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朝鲜的3G手机上网业务目前仅面向外国人,朝鲜民众暂不能使用。
朝鲜曾于今年1月初放开外国人携带手机入境的限制,入境时不需要在海关登记并暂存手机。
越南人现在的生活水平

我们参观了河内一个大俱全,顶层有个小花园。据预测,今后5年是越南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仅次于中国。按购买力折算,到2010年,越南GDP将达4150亿美元,人均收入4500美元。▲
越南人现在的生活水平
不少中国人总觉得越南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不久前,《环球时报》记者赴越南采访,才发现越南人生活质量已不在中国人之下。
农村没有穷山恶水,只有青山绿水
越南将外资企业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定为63万越南盾(1万盾约合5元人民币),最近刚刚调高到了85万盾。但记者调查后发现,大部分越南人的收入远高于这个水平。
内排是离河内40公里的一个贫困县,我们在那里的农村看到,村民大都住在自家小楼里,地上铺地砖,厨房贴瓷砖、卫生间有下水管道,干净整洁。31岁的农民陈光协在新希望河内公司车间中控室工作,一个月能挣400万盾。他妻子则在一家制衣厂上班,每月100万盾。一家三口过得还算不错。
在一个回顾过去的展览会上,记者看到,革新开放前的越南,很多人挤住在狭小的空间里。一新婚夫妇床前,弟弟打地铺,旁边就是猪圈。到粮店凭票买米,半夜就得爬起来排队,“买回米来,打开口袋,如果没有霉味,我能高兴好几天!”越南社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回忆。当时很多人的梦想就是能有一辆中国产的自行车。
据最新统计数据,越南现在拥有1700万辆摩托车,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辆。买不起汽车,摩托车就成了身份象征。没钱的买越南本地品牌,用中国产的零件组装;有钱的则买日本品牌,价格在人民币1万元以上。有的高档摩托车价格在6000美元以上,销路也不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球时报记者张妮】“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这次让《环球时报》记者着实体验了一把。
随着2月3日2015胡润全球富豪榜的公布,一夜之间,最受中国人关注的“中国首富”换人了,谁把马云挤下去了?李河君,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这个对老百姓来说还很陌生的名字一时间占据了媒体头条。
《环球时报》记者在富豪榜公布前一天对李河君进行的专访,也因此一夜之间变成了当前的大热门。
李河君为什么能当上首富?他和他的汉能到底做了什么?他又如何看待他的新首富身份?在汉能北京总部的办公室里,李河君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
为理想而干,才能走运赚大钱环球时报:当听说您可能成为中国新首富时,您是什么感觉?李河君:坦诚讲,对于首富的事我并不当回事,并不当真。
首富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事。
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说要做首富,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干大事。
说得难听一点,那些钱死也带不进棺材,没有意义。
我也不想把钱留给下一代。
他有本事自己会挣,没本事你给他,他也会花掉。
所以,人在世上走一趟要干点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干点事。
你有1000亿、2000亿,如果做不成大事也不够。
如果你有10个亿能做成大事也OK。
经常有人问我怎么才能挣大钱?我挣大钱的诀窍就是为理想而干,为梦想而干。
当你为理想、梦想而干的时候,你坚韧不拔努力的时候,你就会走运,顺便赚钱,那个钱就是大钱。
如果就只盯着挣钱,是没有人能做成的。
老天一定不会给你这个机会。
所以,一定要为梦想而干。
也许我这个人比较理想化。
其实,我本人以及汉能所有高管之前都是不缺钱的。
我们以前是做水电站的,收入很稳定,我们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干,天天打高尔夫球。
我们为什么冒这么大风险转型去做薄膜电池?使命与信念支持我们。
我们相信薄膜发电能改变世界,改变能源格局。
一个伟大的企业不是说你给社会、给老百姓带来好吃好喝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能改变世界,带来更大的向上向善,提供一种精神的指引。
我们希望这轮能源革命,中国人能领先一把。
我们的梦想就是像苹果在美国、三星在韩国一样,成为中国企业的国家名片。
环球时报:您认为什么样的企业家才能获得成功?李河君:企业家跟冒险家或跟赌徒最大的区别在哪?就是企业家时间,我估计暂时它们不会把汉能当回事。
但如果全球有100家、1000家、1万家像汉能的企业,从长远看,对传统能源企业包括电网、石油、煤炭、核能等能源企业的威胁将非常大,中东一知道这个事情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样,同时结果发生时他能承受,这就是一种企业家精神的表达。
关于企业家精神,我有一个体会。
好多年前我看了一个电视剧叫《乔家大院》,去年我专门到山西参观了乔家大院,他们有副对联特别好,上联是:“经商有道惟存厚”,我给它改了一下——“经商有道惟存信”。
核心就一个字“信”字,你有信念了,别人信你,你就有信誉。
下联是:“处事无奇但真实”,处理事情没什么诀窍,你得真实。
你肯定有毛病,有缺点,但是不要紧,你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露出来就好了。
环球时报:成为新首富与您所在行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为什汉能的股价和市值近期出现大幅上涨?李河君:现在汉能市值1500亿左右,是全球薄膜太阳能的领导者,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市值最高的太阳能全产业链企业。
为什么?市场给了最有力的回答:薄膜发电代表未来的方向。
薄膜发电将让人类走进移动能源的新时代,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重大革命。
我们通过全球并购实现了技术整合,薄膜技术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这一技术优势我相信还将在全球保持5到10年的领先。
这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为国家做了贡献。
另外,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把握好“势’,如果没”势”就没有回天之力。
薄膜发电在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当中占了五个:第一是新能源,第二新能源汽车,第三新材料,第四高端装备,第五节能减排。
去年9月汉能成立20周年,20年来我们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清洁能源。
未来20年,我们还将继续干这一件事。
移动能源时代,每个人都是发电站环球时报:“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这句广告语现在颇为流行,背后代表着怎样的能源利用理念?李河君:人类第一次钻木取火时,就是通过燃烧获取能源的。
此后,不管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还是现在流行的页岩气,都是通过燃烧取得的,人类不得不忍受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气体排放,雾霾的形成就与之有一定关系。
而薄膜发电的最大不同是,让人类像叶绿素一样直接把光能变成电能,没有媒介,完全不用燃烧,直接利用,没有污染,而且太阳能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也许有一天,当人类大量直接用太阳能的时候,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
所以这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利用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
环球时报:您在专著《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中提到,页岩气革命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这么说?李河君:前几年,美国的页岩气有很多金融家在投资。
但页岩气有几个问题,第一,技术问题,挖页岩气需要大量的水,也带来很多技术问题。
第二,开采页岩气对地下水有很大污染。
第三,页岩气本质上不是一种革命,只是另外一种能源品种的变革,把天然气变成页岩气了,但还是化石能源,而且并不便宜,所以我说它是一个伪命题。
环球时报:薄膜太阳能引领的移动能源时代是怎样的时代?将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李河君:人类每一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能源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通过燃烧煤炭导致蒸汽机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石油替代了煤,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什么新能源?我的结论是——光伏太阳能,太阳能有晶硅光伏电池和薄膜光伏电池,而后者是未来的方向。
为什么?因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薄膜化、柔性化的特点。
薄膜电池每平方米组件的重量大概是晶硅电池的1/10,而且可以像衣服一样裁剪,广泛应用到移动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全太阳能动力汽车、特种装备、太阳能无人机、卫星等高科技领域。
不仅是办公楼、住宅能发电,我们每个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背的包、用的手机、开的车,只要贴上薄膜电池,就能成为发电站,能源将无处不在。
移动能源让人们的生活更自由,人们获取能源的方式会变得更方便、更便宜、更环保、更智能。
也许30年、50年后,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时,能源不但不会缺乏,可能会过剩,这是我最大胆的判断。
移动能源是汉能提出的全新概念,是对全球能源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判断。
这个概念是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东西,不是说先有理论后有实践,而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
我们是在一线听得见炮声、看得见硝烟的人,并不是办公室的研究员一天到晚研究,他没到现场根本不懂。
移动能源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种电子产品、电动汽车、无人机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直接产生对移动能源的巨大需求。
比如,现在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40万辆,到2020年至少超过1000万辆。
现在6平方米的车顶铺上转化率30%的柔性薄膜发电组件,晒4个小时,一辆汽车可以跑80-100公里。
边跑边充电,从这个意义来讲,充电桩会受到巨大的挑战。
再比如,到2020年,全球90%的人都会拥用一部智能手机,超过60亿部。
每个智能手机一年发电量大概为4度电,60亿部手机就是240亿度电,再加上平板电脑等,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半年的发电量。
此外,户外装备需求量也非常大,这个未来市场可能超过8万亿,这些市场如果全部都是由高效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能源,市场将非常大。
根据我的判断,2035年,全球以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应该会占全球所有一次性能源的一半以上。
当汽车能够大量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时候,石油就会面临挑战。
环球时报:汉能之前是做水电起家的,后来是如何转型做薄膜发电的?李河君:有两个原因促使我们转型升级。
当初汉能是做水电的,但坦白讲,当时做水电往前走的路很艰难,很多资源是国有企业垄断的,我们很难拿到,没办法和国企拼。
另外,水电行业发展速度很慢,人生有限,能有几个十年?既然我们已经有了产业基础,就开始转型,但这中间我们也经历了很多次挫折,比如我们做过煤转油、燃料电池等,失败了无数次,最后我们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2010年前后才确定转做薄膜的。
汉能在转型过程当中遇到过很大挑战,包括技术挑战、人才挑战、社会环境的挑战。
不过我们都一一克服了。
一个企业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这个过程当中企业的死亡概率有50%。
我跟企业家朋友交流的时候说,转型升级这个词很时髦,但不要轻易搞。
可能改变全球能源和地缘政治格局环球时报:对于您的宏伟设想,有人认为,会成功是一回事,能成功是另一回事。
您对此如何看待?薄膜电池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李河君:这件事并不是会成功是一回事,能成功是一回事,而是已经在成功了。
这个事情已经在发生,并不是说只是个概念,我去描绘它将来有可能发生。
只是说我们现在就像卖一种产品一样,我需要卖1000个,但我已经卖了10个了,卖1000个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困难,主要是人们对薄膜太阳能还有一个认识过程,很多人不认识、不了解。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还需要国家支持,需要更多资金去把产能扩大,这样就可以推出更多应用,现在的产品不是卖不出去,而是没那么多产品可卖。
为此,我们要开启2015年全球薄膜发电产品创新大赛,面对全球专业人士打开一种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的平台,鼓励大家用薄膜发电共同创业,也希望更多人理解什么是薄膜。
我相信,产品的大规模普及估计两三年就能做到,会快得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这个行业会有一个爆炸性增长。
我希望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国民营企业加入这个行业,因为这个市场很大,根本不存在竞争的问题。
环球时报:还有人认为,薄膜电池的转化率低是一个硬伤。
您怎么看?李河君:以前大家知道薄膜挺好,但薄膜太贵,转化率低,但这已经是过去三四年前的事了。
现在薄膜电池的转化率已经超越晶硅电池,最多的可以达到30%的转化率。
薄膜发电每年以一个百分点速度往上增加,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转化率,成本下降5%。
随着技术和装备的大规模国产化,成本会大量下降。
现在太阳能市场上90%都是晶硅电池,但主要用于工业用电,不是未来的方向。
而薄膜电池带来的民用太阳能市场大繁荣才是未来趋势。
环球时报:既然是能源革命,肯定会触及传统能源企业的利益,这方面的阻力如何去面对?李河君:对,现在传统能源企业的市场很大,汉能直接替代它们需要很长些国家会丧失影响力,能源格局被改变,地缘政治格局也会被改变。
不过,中国人很有智慧,还是会有办法应对的。
环球时报:之前欧美双反主要针对中国的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做大后是不是也可能面临类似挑战?李河君:这种双反可能是存在的,但可能性很小,因为我们是全球整合的技术,我们的工厂就在欧盟,我们的工人就在德国,汉能虽然是中国控股公司,但实际上是国际化企业,我们在美国、德国都有员工,只是总部在北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