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和特点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和特点女性主义是指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运动,强调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国外女性主义发展至今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概念和特点。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首先,国外女性主义的概念是多维度的。
女性主义旨在揭示和批判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问题,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国外女性主义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和学派,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艺术等等,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思想。
其次,国外女性主义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应该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选择,不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的限制。
她们主张女性应该自由选择是否结婚、是否要孩子、是否要工作等,而不应该被强加的社会压力和期望束缚。
第三,国外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女性主义者认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她们关注女性的参与政治决策过程和领导层,以及女性的经济独立和权益保障。
第四,国外女性主义注重对暴力和性别歧视的反抗。
女性主义者反对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和暴力行为,如家庭暴力、性侵犯和强奸等。
她们努力提升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同时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以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和惩治施暴者。
第五,国外女性主义关注跨国性别问题和国际合作。
女性主义者认识到性别问题是全球性的,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
她们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保障。
例如,在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全球妇女峰会等平台上,女性主义者通过联合行动和政策制定,为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发声,促进全球各地的改变。
第六,国外女性主义强调多元性别和包容性。
女性主义者反对二元性别的观念,即仅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
她们认为,性别是多样的,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
教育叙事之从波伏娃《第二性》看卢梭女子教育观

从波伏娃《第二性》看卢梭女子教育观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汇集于其着作《爱弥儿》。
在《爱弥儿》中,卢梭强烈地批判传统教育,强调自然教育,主张培养社会中的“自然人”,其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革命意义,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然而与其先进的教育思想相比,卢梭的女子教育观具有较强的保守性,通过对女主人公苏菲的刻画,卢梭在《爱弥儿》第五章中详细地论述了女子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品德教育等。
本文主要从波伏娃《第二性》的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从时代背景、性别观、女子观、教育目标和品德教育几个方面比较评析卢梭的女子教育观。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差异他者品德教育1时代印记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所处18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封建社会日趋瓦解崩溃的年代。
此时的法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斯十四世统治下的“朕即国家”的法国使得法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君主专制及封建压迫的大革命己成为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
卢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强烈批判传统教育,强调自然教育,其教育思想在当时的法国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2性别观依卢梭看来,男女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先天的性的差异,他指出:“就一切跟性没有关系的东西来看,女人和男人是完全一样的,她也有同样的器官、同样的需要和同样的能力:身体的结构也是一样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它们的作用也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卢梭对性别的分化是基于生理上的差异,性别差异的本质实则就是性差异。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角度指出:“女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在社会中成为女人的”。
故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予以区分,认为生理性别是先天的,而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
“女性化是一种从小在女性身上发展起来的特性”,波伏娃说,“事实上,这是社会强加给她的”。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
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内容包括:(1)妇女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压迫是阶级压迫的特殊形式,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实现。
(3)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4)妇女解放长期的历史过程,不仅受生产关系制约,也受生产力水平制约;不仅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影响,也受精神文明程度的影响。
(5)妇女在推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中有伟大作用;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妇女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主要有: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Gender)这一概念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中,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方面、经济体制等)以及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传递、巩固。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
社会性别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传入中国。
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思潮评析

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思潮评析女性主义思潮在世纪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认知和追求。
本文将从关键词和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对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思潮进行评析。
关键词:女性主义、平等、权益、社会变革、创新性、先进性女性主义是指以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在世纪西方社会,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源于人们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反思和对女性地位的。
女性主义追求的是一种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状态,它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性别平等观念,到女性参政、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争取,再到后来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崛起,这一系列演变过程都表明了女性主义思想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演变,受到了家庭制度、宗教文化、政治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特点在于其创新性和先进性。
这一思潮突破了传统社会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方式,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例如,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多元身份和差异性,反对将女性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女性主义思潮还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当代社会,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从政策、法律、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切实保障女性的权益和机会;应该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发挥她们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落实,例如在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大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参与度;在就业领域,应该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规,消除性别歧视,为女性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思潮是西方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的进步,还为女性的权益争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化对女性主义思潮的研究和实践,以推动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女性教育思想动因浅析

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2Apr.2021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女性教育思想动因浅析李昭莹(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启蒙运动打开了英国现代思想的大门,英国启蒙思想家对女性教育问题做了较多论述,基于他们主张女性接受教育的原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平等主义”和“功能主义”。
平等主义者认为女性在智力上与男性平等,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功能主义者提出对女性进行理性教育,可以使她们成为更好的妻子和母亲,使家庭受益,甚至可以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在女性教育问题上提出的观点,成为了现代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女性教育;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G776;K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2-0061-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2.012启蒙时代是一个优秀思想诞生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事件增加了人们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他们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归结于女性教育的不足,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制,建立一个男女平等的教育制度。
国内学界对英国启蒙时代女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但也并非完全空白。
例如,对玛丽·阿斯特尔(Mary Astell)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等人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均有研究。
国外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较为深入,波士顿大学教授阿里亚尼·切尔诺克(Arianne Chernock)的《培养女性:英国启蒙运动晚期男性对智力平等的追求》一文,关注了男性在18世纪英国女权主义活动中做出的思想贡献。
米歇尔·科恩(Michele Cohen)的《“思考、比较、结合、方法化”:启蒙时期英国女孩的教育》则对启蒙运动时期女性教育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
西方哲学中的传统女性观及其发展

,
.
朱迪 斯
巴 特勒 作
[ j 3
从古 至 今
,
对 女 性 的贬低 者 众 多
在 西 方 传统 中
, ,
但也 不 乏
为 当 代 女 性 主 义 理论 家 中具 有 影响 力 的人物 之 一 在 这场 论
证 中 占有 重 要 位 置
。
有对 女 性的 支 持 和肯 定 观 虽 然 有矛 盾 的 一面
然 具 有 非凡 意 义 的
:
行 了一 番 阐释
他认 为
,
无论 是 生 理性别还 是 社 会 性别
, ,
,
都
题 上来
,
历
他 们 的 相 关 表述
。
是 遵循 自然法则 的结果
可 使 我 们 对 性 别 问题 有 一 个 清 晰 明 了 的 认 识
关 键词
西 方哲学
:
律
;
,
我 们 要 做 的就 是 遵守这样 的 自然规 在掌握 自然法则 的基础上 实 现 对女 性 的教育 任何 企 图
女人 是 变 成 的
波伏娃 在 《 第 二 性 》 中主 要 体现 了社 会 性别
而书 中
,
是 被 建 构 的观 点
“
解放女 性 也 是 解放 男子
。
”
在当 时
,
、
女 性主义与哲学 西 方 女 性 主 义者 对 哲 学一 开始 是 持批判 态 度 的
, ,
具 有 振 聋发 赣 的 作 用
,
直 至 今 天 仍有 深 刻 影响
。
柏 拉 图 的 女性 主 义
.
巴 特 勒通过 语 言和 精神 分析 学 说对 主 体
西方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解放观

西方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解放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西方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解放观,分析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它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女权主义的思想,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本文将从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其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对于女性解放实践的意义。
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女性的解放。
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女性解放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解放,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解放。
因此,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要将女性问题放在重要地位,推动女性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层面,对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解放观进行深入剖析。
在历史层面,本文将回顾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理论的形成和演变;在现代层面,本文将分析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解放观,为推动女性解放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和社会运动,其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了女权主义的思想。
它坚信,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制社会结构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女性的解放不仅是个人的解放,也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部分。
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和女性的边缘化。
女性被限制在家庭和私人领域,剥夺了参与公共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机会,从而加剧了她们的依附和从属地位。
因此,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改变经济基础,即消灭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女性的解放。
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问题的忽视。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解放思想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研究绪论1、女性受压迫问题的提出和意义2、基本概念的界定3、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的现状第一章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女性解放的理论1.1人类解放意境中的妇女解放1.2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1.3阶级压迫是妇女受压迫的实质1.4妇女解放的途径分析第二章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主要代表思想2.1朱丽叶·米切尔:四种结构分析2.2艾里斯·杨:性别分工分析2.3阿莉森·贾格尔:异化分析第三章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价值及其对当代女性的启示3.1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价值3.2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当代女性的启示绪论一、女性受压迫问题的提出和意义女性受压迫的问题由来已久,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到今天依然是俯拾皆是。
马克思认为,在任何社会,妇女的解放是天然的尺度。
性别的差异和不平等的问题不仅是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被异化了的男性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有‘妇女观’,所有种种关于女人的理论,都是因为,女人从来没有和男人平等地共享这个界。
”1所谓的女性问题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一同到来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然而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受压迫这个问题才被提了出来。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以争取妇女参政权、受教育权和就业权等基本人权为中心;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60、70年代,最早兴于美国。
在有关性别歧视的起源、性质及解决方式等问题上,出现了以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为代表的三家之说;第三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女权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多元化倾向。
原有的女权主义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受后现代主义话语理论影响,女权主义理论更强调女性经验的复杂性及建立女性话语的必要性。
对女性受压迫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对女性的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妇女运动和女权主义者的初衷无疑问是获得女性自身的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摘要】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就是用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
他们对传统教育中的性别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倡导建立性别公平的教育模式。
本文在从概念、基础以及内容几个方面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进行理解之后,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性别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教育作为女性主义教育根源的女性主义最早是指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女性被压迫地位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后来发展为从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统称。
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批判父权制下的男性中心教育观,强调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倡导两性之间的教育公平。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基础(一)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女性主义教育的兴起与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有着密切联系,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就是女性主义。
具体来说,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可以从女性主义的五大思想流派来探究: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权利、公平和民主,其核心问题就是争取妇女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他们强调男女两性在教育中的机会平等,主张通过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们认为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学校所授的课程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这种男性中心的教学机制不仅重复着男尊女卑的两性规则,也复制着男性对知识的垄断,所以他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促进两性权力平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早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修正和补充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提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共同决定了的女性的受压迫地位,而当下的教育体制也不仅仅是一种男性中心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阶级分化的教育模式[1];黑人女性主义出现于19世纪,他们认为性别、种族、社会符号和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联系的,而教育中的种族歧视往往比性别歧视更恐怖;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在法国出现,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研究女性主义,在教育中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2],认为学校教育要不断促进女性批判意识的觉醒,提高女性意识,以解决教育中性别不平等问题。
(二)女性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1、人性论基础(1)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生而具有的为男为女的事实。
弗洛伊德曾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一种“阉割情结”,他认为这种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导致了男性对女性的鄙视和女性与生俱来的“自卑”,而这种性别差异导致的两性心理不平等正是父权制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此外,在传统的伦理观中,男性代表着理性,女性则是感性的化身,男性的道德核心是公正和公平,女性的道德则表现出一种关怀的倾向。
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女性的道德只能发展到第三阶段,因为女性与生俱来的感性,所以不能达到和男性同样高的道德水平。
而基于这些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人们认为女性在力量、天赋、理性、道德、智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男性,这种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社会话语盛极一时,人们坚信女性应该认同并接受贤妻良母的价值观念,女性的美德在于婚姻内对男性的依附和顺从。
女性主义者对这种“生物决定论”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们认为,在传统的伦理学中,理性被建立在了男女二元对立的观念之上,理性被性别化了,是一种充满着性别歧视的理性,而用这种理性来分析道德,道德也被赋予了男强女弱的性别价值序列,使得传统道德有充分的理由来贬低女性。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赋予两性的意义。
女性主义者认为,在父权制的符号系统中,女性被建构为虚无,那么女性当然就不存在,相应的男性也就不存在,因而性别差异也就不存在,性别差异仅仅是区分的结果。
所以他们认为女性问题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造成女性被压迫地位的并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经济、语言结构和社会制度。
(2)女性主义的自我观自我是当代哲学讨论的核心概念,它不仅关系到人们如何界定自我的价值观,也关系到人们在自我利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自我意向。
就女性主义角度来说,自我观直接关系到女性主义哲学对人格、认同和行为者等关键问题的回答,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女性主义者认为应从关系中的自我、他者与分裂的自我、身体的自我、生态的自我和体验与关怀的自我五个方面构建一种自我观。
他们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她们也处于一种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之中,不是一种孤立的自我。
而且,女性不是追求欲望的最大化的“经济人”,她们也有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需求。
而这种自我的实现不是建立在对他者的贬低和对自我的夸大之上的,而应是在各种联系中寻求一种平衡,是一种关系中的自我的表达。
2、女性主义认识论女性主义认识论是指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角度所形成的关于认识的理论。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将女性排除在了认识论之外,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所以他们提出了女性主义经验主义、女性主义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三种认识论,批判传统认识论二元对立模式下暗含的性别价值序列,试图建立一种女性主义认识论,探讨性别在认识概念、认识主体和知识证明等方面的影响,倡导赋予女性认识主体的地位。
二、女性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父权制下,传统的教育中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教育。
教育充当着维护父权制和男性地位的工具,传递着一种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价值观念,它不断复制着男性对知识的垄断和男性对女性的控制。
同时,传统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
一方面,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把女性排除在外,更将其构建成为男性想象中的形象,否认了女性确实具有的真实女性特质;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中,父权制对课程进行着绝对的控制,忽视了女性及其所关注的问题。
此外,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教师的关注点始终集中在男学生身上,忽视了女学生的价值与需求。
女性主义对传统教育中的这些不合理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认为想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就必须采用女性思维方式来组织教育,平等的看待女学生,正视女性的特质,建立一种女性主义自己的课程,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公平。
具体来讲,他们从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育研究观和教学方法观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育目的观女性主义批判传统教育的大而化之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目的的设立要注重人性,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
每个学生的智力、个性等个人状况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校和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机会。
同时,他们提倡对教育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足够的重视。
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并不是改变学生身份的一种方式,而是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渠道,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一种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当前的幸福。
(二)课程观父权制下的传统教育贯穿着男性中心的价值取向,将女性排除在了课程设置之外,具体表现为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
例如,在教科书中女性形象出现较少,某些被认为男性更具学习天赋的学科尤为明显。
而且,在教科书中男性往往被塑造成了令人尊敬的形象,女性则通常扮演着难以让人产生好感的角色。
英国学者G.沃尔福德经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学校的物理学教材中男性图片是女性图片的四倍,而且这为数不多的女性都是以非科学家的身份(例如家庭妇女、护士)出现的,其表情也令人震惊、恐惧。
这种课程设置中的性别偏见不仅可能导致女性疏远某些缺乏女性经验的学科,也可能让正在成长的孩子以教科书中的这些形象作为自己的学习样板。
女性主义认为正是这种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课程内容导致了女性在教育中处于次要地位。
同时,作为性别再生的重要渠道的课程控制也牢牢掌控在男性手中,使得女性学习更具难度,所以女性主义者试图构建一种女性主义课程观,以消除课程中的男性霸权,谋求女性解放。
(三)师生观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是领导被领导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在这种僵硬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往往屈从于教师的权力和权威之下,而忽略了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因而女性主义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的经验和感受,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中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主张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师生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当然这种平等的关系也并不是绝对的平等,教师身上肩负着比学生更多的责任,教师需要有足够的包容精神,指引学生自由探索,鼓励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的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成为有批判思想和创造力的学习者,也能通过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四)教育研究观女性主义研究观表现出了很强的反思性和建设性,具有明显的反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唯科学论的男性霸权的特征。
实证主义认为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他们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但女性主义认为实证主义在研究“人”时将其视为可操作的事物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意识。
事实上,因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性别、种族等不同,在研究中研究者很难保证不受自己偏好的影响,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研究对象,所以这样的研究并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价值中立性和客观性。
在教育研究中亦是如此,他们认为在教育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斥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和性别角色意识,所以女性主义主张以定性研究法取代实证主义研究,在教育研究中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反对研究者的认识论特权、价值观念和性别角色意识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三、评述女性主义教育将性别意识引入教育研究[4],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运用女性主义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为我们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大大促进了女性教育的发展。
但是女性主义在批判传统教育时,过分强调女性经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对男性经验与女性经验的关系缺乏明确的考察,存在着诋毁男性经验的倾向,甚至认为女性的思维方式才是引导人类走出危机的唯一思维方式,这种女性主义认识论实质上也存在着性别偏见,我们要避免这种矫枉过正的倾向。
参考文献:[1]王永军.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传播的价值[J].教育传播研究,2011(11):34-35.[2]周群.女性主义思潮对现代西方教育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2011(3):72-74.[3]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牛腩森.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