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女权主义的重要性:理解、应用和进步

女权主义的重要性:理解、应用和进步

女权主义的重要性:理解、应用和进步摘要:女权主义不仅是一个政治运动,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

本文旨在探讨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历史演变、现实应用和未来前景,以及女权主义对于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通过对女权主义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文得出结论:女权主义是一种必要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平等、打破性别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女权主义、性别平等、社会进步、理论基础、历史演变、现实应用、未来前景第一章: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女权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从理论上来讲,女权主义是一种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追求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思想和行动方式。

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性别是社会构建的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构建的。

性别是社会规范和文化制度对人类身体特征的一种解释和定义。

因此,性别不是自然的或生物学的,而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产物。

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要打破性别二元论,认识到性别是多元的、动态的和可塑的。

1.2 性别不平等是一种结构性问题女权主义认为,性别不平等不是个体行为或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一种结构性问题。

性别不平等是由社会和文化制度、经济和政治结构、法律和教育制度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二就是要揭示性别不平等的结构性根源,批判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制度和文化。

1.3 性别平等的实现需要政治行动女权主义认为,性别平等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是需要政治行动和社会变革。

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三就是要通过政治行动和社会变革来推动性别平等和公正的实现。

政治行动包括抗议、游行、请愿、投票等方式,社会变革包括法律和政策改革、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教育和媒体的改进等。

第二章:女权主义的历史演变女权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女性开始要求政治和社会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权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运动,涵盖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和政治策略。

西方各阶段、各流派的女性主义观点-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西方各阶段、各流派的女性主义观点-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西方各阶段、各流派的女性主义观点-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英语中的feminism通常被翻译为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

然而,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译法的不同,也不是译者偏向和喜好的差别,而是对于不同理论发展轨迹的表述。

女权主义是根据feminism的主张和诉求意译而来的,与西方19世纪末开始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阶段为争取选举权而进行的相对应。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西方妇女发现她们所要争取的平等不单单是指和法律的权利,还应该包括经济、教育、文化、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权利。

而为了要实现这一切,就要分析妇女为何以及如何受到压迫和歧视的。

因此,把feminism翻译为女性主义则更为贴切地表达这一阶段的:力图弘扬女性被男权所遮盖了的价值,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自身和外部世界,从而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的宏图目标。

女权/性主义并不是指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根据其发展推演的历史,它事实上包含有许多流派。

纵观欧美的百年女性,相继出现了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女同志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主要理论流派,并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

纵观这三次浪潮,可以分别用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和女人主义来概括。

女权主义所强调的是男女性别间的平等以及女性权利的获得,它的着眼点主要是在社会的层面。

女性主义,主要强调社会性别间而非生理性别的差异和女性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着眼点在文化表征层面。

女人主义,则主要是着眼于女性个体作为人之为人的生命与存在,着眼于身份的寻求与明证。

一、女权主义:平等女权主义运动诞生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妇女中。

作为一种觉醒,18、19世纪的女权主义者首先发现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因为男人向来不把女人当人看,女性是被男性所构造的。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西方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的代表,它可以追溯到1792年英国女作家玛丽沃尔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所发表的《女权辩护》,理直气壮地打出了妇女权利的旗号。

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女权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运动,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十九世纪的第一波女权主义到现代的第四波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运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对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并探讨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一波女权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

在这个时代,妇女开始反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不平等待遇,要求获得政治和经济的权利。

例如,之前长期被忽视的妇女参与了废奴运动,这使得妇女在当时社会的政治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第一波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苏珊·安东尼和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等。

这些先驱者为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努力为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波女权主义出现在二十世纪中叶。

在这个时期,女性开始呼吁社会进一步解放、平等地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

他们追求性别平等,并推动了包括妇女参政权和堕胎合法化等议题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者们开创性地提出了“个人是政治的”口号,并奋力争取性别、种族和性取向的平等权利。

比如,格洛丽亚·斯坦姆、贝蒂·弗里登等女权主义领袖为女性争取了解放和平等的权益,对于现代社会的女性权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波女权主义是在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涌现的,与第二波女权主义相比,第三波女权主义更加关注多元性别和跨文化议题。

这一阶段的女性运动强调女性的多样性,并包容了更广泛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

第三波女权主义者致力于打破性别二元论的束缚,促进种族和性别的平等。

这一波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贝尔·胡克斯、欧普拉·温弗瑞和金·伯格等,她们在文化、媒体和政治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四波女权主义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起源于21世纪。

这一波女权主义强调使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工具传播信息,以实现性别平等和争取权益。

此外,第四波女权主义者还重点关注了性骚扰、性别歧视和性暴力等问题,并呼吁加强性别教育和反对性别暴力。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


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 (二)
激进女权主义的视角是新颖的,尤其是关于 性别差异和父权制理论对于传统的男性中心 文化和价值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激进性 表现在:主张革命而非改良去争取妇女的解 放;强调男女对立和决裂,将矛头指向男性。 不过该理论缺陷在于对女性的特别强调忽视 了男女的同一性,很容易走入“生理决定 论”,而且对妇女本身的强调,忽视了妇女 受压迫的社会、历史、经济层面的分析。

女权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
1.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 2.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 3.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 4.后现代女权主义
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一)
代表作:玛丽· 沃斯通克拉克拉特《女权辩护》 传统认为女人智力低下,因而没能力从事政治社会事务。而女 权主义认为人人都有理性,都有权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其理 论根源于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特点:依据人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这一假设,推崇自由主义思 想原则,主张人生而平等,男女平等。其平等指的是机会平等。 多数强调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在法律上保障妇女的权益。 观点: ①争取法律改革,排除原有对妇女的歧视;②确保妇女的社会 平等权利,排除妇女生育带来的障碍,争取妇女参与行政和决 策;③争取平等的机会,着重于妇女的就业培训和再培训的机 会。

女权主义福利观 (一)
共同点:都认为父权制是妇女受压迫地位的主要原 因:社会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离的背景下,妇 女仅限于私人领域是妇女地位低下的表现;性别分 工是帮助男性实现控制女性,实现霸权地位的工具。 ①反对性别歧视和性别贬抑,批判男女权力分配不 均以及女性沦为附庸的不公正境遇;②解构现行的 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结构、父权制历史文化传统; ③纠正单一的以男性视角去书写历史、构建文化的 偏差,建立女性视角的话语知识。

女权运动简介

女权运动简介

Who Worked in the women Movements?
• The women who formed the women's movement included professionals; educated women of color; young or middle-aged white housewives and mothers, as well as young activists.
Betty Friedan(贝蒂· 弗里丹)
• 本名贝蒂· 娜奥米· 戈德斯坦(Betty Naomi Goldstein),1921年2月4日生于伊利诺伊州皮奥 里亚。她求学于伯克利加州大学,并为左翼和工 会报刊工作,1947年嫁与戏剧导演卡尔· 弗里丹, 1952年怀第二胎时被报社解雇 。贝蒂· 弗里丹育 有子女三人,1969年与卡尔· 弗里丹离婚 。在女 权运动中,她号召女性不要再手握贤妻良母的空 头支票,忍受不完整的无名痛苦,而应勇于抛下 吸尘器,离开丈夫和孩子,去求得自我实现。
• 贝蒂· 弗里丹横空出世的20世 纪60年代,全世界都在经历 社会和思想的大震荡。其时, 美国的民权运动已开花结果, “平等”的口号深入人心。 1963年她的《女性迷思》 (The Feminine Mystique) 一 书,简直就是呼之欲出了。 此书的诉求,是要为女性被 禁锢于家庭生活,单纯为人 妻、为人母,且苦于一种 “无名的难题”(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 的状况鸣不平,并鼓励妇女 离开丈夫和孩子,去求得自 我实现,而不必因此产生负 罪感。
• In the past only men were permitted to vote. Only men could own land and practice most professions. Women could not get a higher education or hold public office. The woman's place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home. Working women were not common. They usually had poor jobs and little respect. Many American women have worked to reduce the restrictions that society placed on them. They have met opposition. Slowly, however, the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have increas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established for women. Later women were admitted to schools originally established only for men. In the early part of this century, American women were finally allowed to vote. During and since World War II American women have become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American work force.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2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2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2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女权主义,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即是要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波发生在1840年到1925年间,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事实上,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声音要远早于此,在17、18世纪的沙龙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沙龙女主人们开始涉及哲学、思想、甚至政治领域。

沙龙文化的出现为西方女权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场所,沙龙一词最早出现于1664年的法国,在这之前的文艺聚会通常也是以所用的房间来命名,在十七世纪末,这些聚会一般会在卧室中举行(被看做是一种私人会客厅),这种集会出现在十七世纪上半叶受过教育的女子中。

是信息、思想交流和进行学术讨论的场所,是酝酿革命的场所。

女权的突出表现首先在写作上。

女性话语权的首次出现并不在沙龙中,中世纪时已能见到一些知识女性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进行写作,但是在沙龙中,更多的沙龙女主人参与写作领域,并同男人们进行文学上的争锋。

她们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代表了她们自身对女性的看法和对女权主义的追求。

所取得的成就及给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为人类文明史增光添彩。

我们从许多沙龙女主人文学作品里的女性形象中,也可以看到她们对女权主义的追求。

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德!丝达埃夫人在其小说《代尔菲内》中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充满热情的女性形象。

代尔菲内被拿破仑认为是反社会的、危险的人物,她不仅关注诸如离婚(拿破仑认为是非道德的)等社会问题,而且公开谈论政治问题。

德!丝达埃夫人坚持认为,由代尔菲内所代表的女性,值得我们同情并有权追求个人完善。

她认为,她们的困境源自社会的束缚,社会对她们追求独立的行为进行惩罚。

与中世纪骑士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比,尽管在骑士文学中妇女被高捧成抒发款款深情的对象然而却并未被赋予其任何有支配能力的个人地位。

其任何有支配能力骑士文学中的女性是被讴歌、被恭维的对象,但是自身却没有任何个人追求,她们的存在只是作为一种客体,缺少作为主体的积极性,而在德!丝达埃夫人的小说中,女性完全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她们的幸福追求体现了作者内心突破的渴望。

中西女权运动发展过程对比

中西女权运动发展过程对比

中西女权运动发展过程对比中西女权运动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走出了各具特色的道路。

西方女性经历了三次运动浪潮,将女权运动逐渐发展丰富起来。

中国女权运动起步较晚,而且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渐退出家庭管理范围,中国女性面临的困扰更多。

标签:女权运动;三次浪潮;两性平权;两性同格中西方文化中,女性第二位次的现象古来有之。

西方文化中的二元论将男女之间的差异绝对化,加深了两性之间的对立,率先引起女權运动的爆发。

中国文化中的调整因素使得两性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直接和强烈,建国后,通过宪法,女性自上而下地取得平等权利。

在中国,女权运动一直没有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本项研究对比中西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权运动才开始走向斗争前沿,当代中国女性正处于矛盾和斗争之中,面临的问题多而杂,如何设定发展策略,明确运动目标,是目前女权主义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女权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1.1政治管理模式西方从人类开始就形成了城邦制的政治管理模式。

城邦制的意思是指以地域为范围进行政治管理的一种体制,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民主政治表现形式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在形成之初就将女性排除在政治管理领域之外。

随着长时间的城邦制政治管理模式,女性的“第二性”位次意识由政治强制而逐渐形成女性的伦理自觉。

在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农耕经济模式为主体,由于男性强壮的体格,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强化了血缘纽带关系,同时也确立了男性家长制管理模式。

进而,由此形成的嫡长制、分封制的家庭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家国同构国家政体,保证了血缘关系在政治管理中的延续。

由此在东方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同样古来有之。

1.2男女对立模式二元对立在西方哲学观中有很强的存在基础,同时男性一元论、菲利斯洛格斯中心主义,又促成男女两性二元不对等文化,所以在西方哲学意识中更为明确强调男女两性的差异与对立。

在中国哲学观中,一元论,即强调事物的有机整体性,认为男女关系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相生相依的整体,同时,在这种一体性中强调主从有别和男尊女卑。

女性主义的三个阶段

女性主义的三个阶段

以上三波女性主义又称三个阶段女性主义,其演变如下:
第一阶段属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的反对选美的运动。

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批判女性的异化与时尚美女情结。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就是从反对选美开始的。

在1968年,美国女性运动的活跃分子在游行时为一头羊加冕,并设置了自由垃圾筒,将乳罩、腹带、紧身褡、假睫毛一类的东西扔进垃圾筒,以表明她们的态度。

无独有偶,80年代,中国妇女联合会所做出的唯一一次最有个性的宣言也是反对选美。

在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中,选美被视为女性屈从地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性对容貌美和身体美的追求被视为女性主体的客体化,其中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

女性主义运动反对选美,就是觉得它贬低女性,将女性变成没有灵魂的性物件。

女性主义运动反对选美,就是要抵制女性必须遵从的规则和某些女性身体标准。

女性主义深恶痛绝地指出,女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在进行一场持续不断的选美:为男性打扮自己,美容瘦身,深恐自己的相貌和身材达不到男性的审美标准。

第二个阶段是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女性主义者对美的看法又加深了一步。

她们把美和性别、种族、阶级这些因素并列在一起,主张不同的身体、肤色、个头、体重都可以被认可。

美也可能从正面的接受。

这被称为在容貌和美的问题上的民主化改革时期,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开展了关于美貌的论争(beauty debate):女性主义应当赞成美还是反对美?赞成麦当娜还是反对麦当娜?赞成美容手术还是反对美容手术?美的民主化系统被提出,即由每个人自己来决定自己在美貌问题上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1。

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2。

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 3。

后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今)1、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代表人物是英国的HARRIET TYLER MILL。

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

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运动有很大影响,这一代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有易仆生的"娜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

中国20-40年代的一些社会主义者受到的女权主义影响,恐怕主要是属于这一代的。

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象克拉拉。

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的运动,和"三。

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2、第二代西方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各种矛盾从新排队,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各树大旗,风起云涌。

这个时期的女权主义分道扬镳成为以KATE MILLET,CATHARINE MACKINNON 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以JULIET MITCHELL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以贝蒂·佛里丹等人为代表的"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妇女的在物质上的地位。

而"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却是在"性"方面诉求女性的"解放"。

她们挑战的是整个男性社会,挑战"性阶级"体制。

美国的凯特。

米丽特在她的"性政治学"( 1970年)一书中第一次引入"父权制"( PATRIARCHY)的概念,她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

她们将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男人是战争贩子,女人是和平主义者;男人是胜利者,女人是失败者;男人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女人是关系取向者;男人的快感只局限在生殖器上,女人的快感则体现在全身各方面;男人只注重结果,女人则注重过程……等等等等。

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受到以后的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批判,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后话。

不过,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尤其是激进和自由女权主义对"性解放"的诉求,对一批女权主义作家产生很大影响。

弗吉利亚。

伍尔芙和莱莘等人的作品虽然有后现代的痕迹,可是基本上是这一时期女权主义在文学上的代表。

我想,国内那批"女作家",模仿的也是这几位。

再加上个杜拉斯和米兰·昆德拉。

3、后现代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开始于上个世纪60-80年代,她的产生大概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由于60年代的"性解放"和将男女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带来了无数的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爱滋病流行,于是人们反思:社会值不值得为性解放和女权主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另一个因素是,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女人占据了政府企业学校传媒的领导地位,当了老板,男人们惊呼:母鸡打鸣了!女人也开始怀疑:还会不会生蛋?于是,后现代的女权应运而生。

如果说第二代的"现代女权主义"重实践,则第三代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更重视超出女性范围的哲学思考,社会主义和性自由的色彩更浓厚。

先来说"性",这是时下国内那些"后现代"女人们模仿得最起劲的。

后现代女权对现代女权的反动在于,她们否定了第二代女权主义者将女人和男人对立起来的说法,再不提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而提倡男女的"阴阳合一",她们否定"妇女""身体""父权"这样一些概念。

美国的JUDITH BUTLER 在"性别的烦恼"等书中说,性别是社会的而非天生的,身体不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身体"而是由文化和权力决定的。

这使我想起卫惠"上海宝贝"里那一中一洋的两个男人,以及卫本人和他们的关系。

法国的MONIQUE WITTIG更奇特,她说,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人的身体也是社会造成的,她主张没有"男人"和"女人"的社会。

这种彻底的从社会地位到生理地位都平等的论调,完全打破了"男性的语言"。

美国后现代女权主义者们主张"以往的女权主义者是用男性的语言说话,现在我们要用女性的语言说话。

"ANNIE LECLERC 在她的书中写到,这种女性的话语就是"我女性的肚子,*和乳房的快乐,它既不是灵魂和德行的快乐,也不是感觉的快乐,而是一种令人沉醉,男性难以想象的肉体快乐。

"啊,我突然明白,以前在网上见过一些用中文写"诗"的"女诗人",她们那些"肚子,*,乳房"的"诗歌"原来是抄袭这位安妮小姐的!后现代女权在"性"方面不再追求第二代女权主义要求的性夥伴数量,而更讲究质量,也就是说,与其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男人滥交,不如和同一个性夥伴快乐的从一而终。

这不啻是对60-70年代性滥交,离婚单亲吸毒爱滋的反思,可惜,中土现在还在步那60-70年代的后尘,大概还要过10-20年才能"醒"过来。

现在,西方出版界开始出版介绍中土"房中术"的著作(注意,不是小说,是近似"学术"的作品),这种书在我们自己那里大概还在"黄色禁书"一栏里挣扎,在别人这里,可是当作好东西在学习呢。

这就是"反思"的重要性么。

由于有更多的女人参加到政治商业媒体学术行业,并进入领导阶层,"母鸡打鸣"的结果,使后现代女权主义者们将女权主义这个东西引进哲学思考领域。

比较积极的有"生态女权主义"和"过程女权主义"。

前者代表人物是美国的CHARLENE SPRETNAK,她的一系列"绿色"著作,在西方有着广泛影响。

她认为,"现代化"并没有实现它所许诺的更好的生活,并没有带给世界和平与安定。

现代化的主要表征是物质主义,工业主义,分离主义,父权制度等等,它们将人和自然对立起来,对人类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她主张的生态后现代主义是:生态智慧,基层民主,个人与社会的责任,非暴力,尊重差异,可持续的发展和女权主义,还真有些社会主义的理想呢!SPRETNAK 毫不掩饰地说,她的生态女权主义是挑战西方文化中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的作法,挑战那些在灭绝生态的活动中压迫人(特别是妇女)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挑战西方父权主义的分离分化对立人类和穷揭资源的豪强霸道行为。

有趣的是,SPRETNAK 将以阴阳整合与互动为特征的道教精神写在她的著作中,认为那是优秀的文化财富。

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另一分支是"过程主义",她鼓励女性以其本能的"热情,温柔,回应,可变"作为想象和思考的动力,而拒绝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刻板的男性思维方式。

她们认为"只有当妇女在一个对女性和男性同样尊重的社会中获得了和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时,人们才将实现所必须的各种变革,才有正义,享受,秩序和创造。

"这种社会我们以前好象在哪里见到过?见到过又消失了?或者是从来就没有过在女权主义三大主要派别(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长达百年的论争之后,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流派,这就是后现代女权主义流派,有的理论家甚至将这一新流派的出现称为妇女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Coole,184)我想,其原因在于后现代女权主义颇具颠覆性,它不仅要颠覆男权主义秩序,而且要颠覆女权主义三大流派据以存在的基础。

因此,严格地说,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能算是与上述三大流派并列的第四大流派。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大多活跃于学术圈内,但她们也参与女权主义的政治运动。

如果要追寻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思想渊源,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后现代主义大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每一位后现代女权主义者都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无论她们对他的思想是全盘接受,还是批判地接受。

福柯是一位怀疑主义哲学大师,是怀疑主义哲学传统在20世纪的重要继承人。

他主张检验知识变化的实践,而不是用标准的认识论方法去证明独一无二的理性或科学。

他对现存一切秩序体制的确定性的稳固性提出了质疑。

他指出:“我所分析的一切就是为了否定关于人类存在方式的普遍适用的必然性的观念。

我的分析旨在揭示出现存制度的人为性质,揭示出我们还拥有多少自由的空间,还能对现存的一切作哪些改变。

”(转引自Martin,11)此外,受到后现代女权主义高度重视和大量引证的还有后现代主义大师和重要思想家拉康(Lacan )和德里达(Derrida)。

一对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思想渊源及其主要观点做一概括,似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grand theories)。

后现代女权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倾向来自后现代主义,高度概括地说,这一理论思潮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

后现代女权主义致力于批判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试图建立社区理论,即,将道德和政治观念建立在小范围的特殊社区的经验之上,否定因果关系与宏观社会概念。

有一种说法认为,“女人缺乏把握规模宏大的法则和原理的能力。

”(Bacchi,14)对此,后现代女权主义者针锋相对地提出:应当对我们的社会合法性所由建立的所有法则和原理做重新的审视。

从启蒙思想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那些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

可是在后现代女权主义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其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

例如在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上,认为前者是男人的天地、后者是女人的天地,这就是典型的父权制政治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