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娃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历程

合集下载

关于女性主义语言学综观

关于女性主义语言学综观

关于女性主义语言学综观论文摘要:从舻丕尔一沃尔夫假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符号学理论的运用探讨女性主义语言学的发展特色。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语言学;解构主义;言语行为理论;二元论;男权Saul,Jennifer(2005)认为女性主义语言学主要是批评语言本身和语言哲学,在评论的基础上呼唤语言变化。

Gorny(TracyWeanr,2002)给女性主义语言学作了定义:女性主义语言学是旨在提倡性别公正的一种语言批评。

一、女性主义语言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理论的两个哲学基础是二元论和解构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到9o 年代,女性主义语言学研究是建立在性别研究的二元对立模式之上的,这一理论暗含着男性的支配地位,即所有男性统治所有女性。

其实,差异论(differencetheory),支配论(dominancetheoyr)缺陷论(deifciencytheoyr)等女性主义理论的极端发展导致了女性主义激进派的出现。

90年代后,在女性主义语言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解构主义思想。

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家反对普遍化理论,原因是普遍化理论认为男性是企图维护自己的男权地位,女性则被排除和被错误地展现。

普遍化理论忽视了性别的不稳定性和妇女间的差异,如用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代指第三世界国家女性和黑人女性。

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帝国主义。

而且它承认太多形而上学的女性范畴,普遍化理论反而让女性掉进了男权的陷阱以致不能质疑男女二元论(Ca-meron,1992)。

这一时期的主流女性主义语言学理论代表是社团实践论(communitiesofpractice)(Lave&Wenger,1991),依据社团实践论的解释,男女在言语行为上所表现的差异与变体,首先说明他们是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社会文化群体,体现了不同的社团关系与身份认证。

社团论在解释语言性别差异的成因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将社会性别的建构视为一个社会过程,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性别差异。

女性主义视角看《钢琴教师》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视角看《钢琴教师》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视角看《钢琴教师》女性形象摘要: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是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之一,《钢琴教师》是其经典之作。

文本尝试从女性主义视角去解读《钢琴教师》中的女性形象。

母亲把女主埃里卡视作另一个自我,试图打造完全从属于自己,并在事业上能有所成就的女儿。

这样的母亲其实是父权社会中父亲形象缺失后取而代之的代言人,并对埃里卡实施了压迫与剥削。

女主人公因此走上了性变异的道路,并最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女性主义,亦称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批评理论来源于欧美的妇女解放运动。

女性主义理论本身有众多分支。

但其基本观点都围绕着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拆解及性别观的多样化。

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处于中心地位,而女性则面临着歧视和偏见。

女性主义主张妇女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具有主动性的能动者。

女性主义就是要对这样的文明进行批判,为女性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与地位。

伍尔夫、波伏娃、克里斯蒂娃都是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

而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正是女性主义作家之一。

她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耶利内克以其作品激烈批判男性专制、社会弊病和暴力而著称。

耶利内克的作品主要以妇女为主题,但最终妇女大多无力逃脱凄惨命运。

一个个遭遇无奈境遇的妇女在耶利内克的笔下愈加立体,被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钢琴教师》是其经典之作,被称作耶利内克的半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她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

《钢琴教师》描述了身为钢琴教师的埃里卡自幼在母亲极强的控制管教下逐渐走向心理变态的过程。

埃里卡的父亲在其幼时就因精神病被送到疗养院中,因而埃里卡的生活完全处于母亲的控制之中。

母亲每时每刻都要掌握埃里卡的行踪,埃里卡的穿衣、交友也都要由母亲来决定。

生活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之下给埃里卡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摧残。

她打击斥责自己的学生,在公交车上偷掐少女大腿,甚至把碎玻璃偷偷塞到情敌的口袋。

这一系列的行为无不暗示着埃里卡的变态心理。

后现代主义文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节波伏娃、肖瓦尔特、克里斯蒂娃概述20世纪中叶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转变。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革新,消费文化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社会和文化。

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以青年、女性、少数族裔为主体的民权文化运动席卷欧美,一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大学和研究机构,他们不满“富裕”社会的种种弊端,反对越南战争,抗议性别、阶级与种族歧视,向资本主义体制发起挑战。

在这样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后结构主义的诸多观念的引领下,催生了许多具有鲜明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激进思想。

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转向”。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关于后现代转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后”(post)意味着批判、超越与反思,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有某种剧烈的断裂。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源于现代主义运动的弊端和问题,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主义尖锐对立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它不过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而已。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宽泛的说法,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

开始从性别、族裔、种族、文化冲突、历史真实、生态危机等层面切入文学,由此便产生了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和生态批评等文学理论流派。

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其代表人物有波伏娃(1908-1986)、肖瓦尔特(1941-)、克里斯蒂娃(1941—)等。

一、“第二性”法国女作家波伏娃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一、概述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作为当代语言学与符号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为我们理解文本、语言与文化的深层结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研究更是这一领域中的璀璨明珠,其理论深度和广度都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符号的互文性,指的是符号在文本中的相互关联与相互渗透,每一个符号都不仅仅是自身意义的载体,更是与其他符号、文本乃至文化背景相互交织的纽带。

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符号互文性的本质与运作机制,她认为符号的意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其他符号的互动中得以生成与深化。

而解析符号学,则是一种对符号进行深入剖析与解读的方法论。

克里斯蒂娃在解析符号学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强调对符号的解析需要置身于更大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通过对符号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揭示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与结构。

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研究不仅是对符号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文本、语言与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

她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符号、文本与文化的深层含义,也为后续的符号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 符号学概述及其重要性作为一门研究符号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旨在揭示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以及符号在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和社会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符号学不仅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广告、媒体、艺术等多个实践领域。

符号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

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人们能够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记录历史、传承文化。

符号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符号的本质和运作机制,从而更好地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研究中,她强调了符号的互文性特点。

符号不仅具有自身的意义,还与其他符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

这种互文性使得符号的意义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也为符号的解析和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

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

三、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一、概述1、概念厘清女性文学有三种字面上的含义:一是研究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二是研究描写女性生活的文学;三是研究表现出女性意识的文学。

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文学只是指第一种含义: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

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那是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就可以全都称为女性文学?因此,这里仍然要两说:一个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里面没有表现女性意识;另一个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里面充分表现了女性意识。

那么哪一种才是女性文学?答案是后一种才是我们所指的女性文学,即那些女性作家创作的、充分表现了女性意识的文学。

但是,这些文学并不一定描写女性生活的。

可以是描写大社会的,但她同样表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则可以称之为女性文学。

因此,在这里,女性文学的含义是:表现了女性意识的、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

它可以专门描写女性生活,也可以描写其他人的生活或反映大社会的情况。

2、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Feminism在中国,有两种翻译: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

顾名思义,女权主义,是为女性争取权利,这些权利包括选举权、平等的受教育权、同工同酬的权利等等一些关于那个所谓的“人”所该拥有的一切权利,说白了,就是男人拥有的那些权利,女性也要拥有。

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保障。

女性主义,是认为,在那些基本的人的权利之外,女性还有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比如为母亲的意识、一直以来被压制在家庭与社会地位底下之列所造成了历史创伤(纵观历史上,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天使圣母一般的,天使是那些贞女、圣母是那些孟母啊、贾母啊、岳飞那英雄的母亲啊之类的;另一类是魔鬼下流的,比如妖狐鬼怪中美若仙子的女性,比如潘金莲之流水性杨花的女性、还是那些乱国的女性;总之,当国家亡时,人们指责是女性祸国殃民,当国家兴时,女性的地位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去;历史上,在以儒家文化传统为主流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一直被处于边缘:孔子的那一句话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

让女性一直背负一个负面的、消极的、底下的包袱。

真实的不可能和女性的不可能——拉康思想研究

真实的不可能和女性的不可能——拉康思想研究

摘要摘要拉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有“法国的弗洛伊德”之称。

除了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拉康的关于性和女性的理论也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运动,为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而又深刻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拉康那里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但也有对他不满意的地方。

在介绍拉康的主要思想时,笔者首先介绍其思想渊源,由此我们可窥见拉康思想的起源与创新。

拉康在精神分析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三界说”,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的三重区分。

三大界域奠定了拉康全部理论的基础。

在此三界说的基础上,拉康提出了著名的主体理论:主体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回答,是实在界对大他者和象征秩序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而且,人类主体是一个无,我们主体生存的真相就是不存在,或者是虚假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不可能”。

拉康解构了主体,证实了人类主体的虚假性,并且颠覆了传统关于性和女性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并不存在”这样的命题,由此拉开了拉康同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联系的序幕。

后现代女性主义即为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思潮的相遇、碰撞并且相互渗透的结果。

拉康对后现代女性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关于女性的命题和关于主体的论述,为女性主义寻求自我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研究拉康及其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不仅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思想及其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西方哲学状况。

关键词:想象界;象征界;主体;大他者;欲望;实在界;大写的真实;女性主义IIIABSTRACTAbstractLacan is the most independent-minded and controversial psychoanalyst after World War II in Europe, and is known as “French Freud”. Lacan not onl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sychoanalysis, but also his theory about sex and women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contemporary women’s movement, so he provides a rich and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st-modern women’s movement . Post-modern feminists absorb a wealth of nutrition from Lacan, but they also express dissatisfaction with him.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in ideas of Lacan, we first introduce the origins of his ideas, so we can have a glimpse of the source of Lacan's ideas and his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psychoanalysis, Lacan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which is that he puts forward the Three Realms: the imaginary, the symbolic, and the real. These three Realms have laid a basis for Lacan's theories. In Lacan's opinion, the subject body is not a problem, but an answer. It is the answer of the real to the question of the Other and the symbolic. Moreover, our subject does not exist, and the truth of our existence is that Real does not exist, or the existence is false, which is the so called “Real can not exist.” In other words, Lacan deconstructs the subject and confirms that the subject is false. At the same time, he subverts the traditional ideas about sex and women, and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a proposition about women: "women can not exist", which opens the prologue between Lacan and post-modern feminism. Post-modern feminism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result of the encounter, collision and mutual penetration of feminist and post-modern thought is affected seriously by Lacan, especially his proposition about women and the discussion on subject, so h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lf-liberation of feminism. Overall, the study of Laca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ost-modern feminism, not only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iritual masters, and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st-modern feminism, but also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y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Keyword: the imaginary; the symbolic; subject; Other ; desire; the real; Real;feminismIV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女性主义解读《金山勇士》中“反抗”的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解读《金山勇士》中“反抗”的女性形象
发 挥的作用不 容忽视。“ 作为最有实力的女性主义 作 家 ,汤 亭亭不但 为消音 了的无名 女子争得 发言 权, 而且使女子成为道德 的楷模 、冲锋陷阵无往而
不胜的勇士和英雄。 她为在 白人主流社会处 于弱势
“ 女性主义是 向世界上的劳力分配挑战 , 原 有 的劳力 分配让 男人得 以控制所 有 的公 共领域—— 工作 、 运动、 战争 、 政府— —而女人成为家庭 中不
女性主义解读 《 金山勇士》中 “ 反抗 "的女性形象
芦 瑾
沈阳 1 1 0 0 3 4)
( 沈 阳师范大学 , 辽宁

要: 《 金 山勇士》是华裔女作 家汤亭亭的代表作 ,作品向人们展 示 了早期华裔美国人在 美国的辛
酸血泪 史。尽 管男性在 《 金 山勇士 》中占据 了大量的篇幅 ,但是华 裔女性 所发挥 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
第 2 3卷
第 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o1 . 23 No .2 F e b. 20 1 4
2 0 l 4年 2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4 )0 2 . 0 0 4 7 . 0 3
位优 秀的华裔美 国女性作家。 一方 面 , 作 为旅居
他 乡的海外华人 ,她受到主流社会 的排挤 与歧视 , 另一方 面 , 作为一名女性 , 她 同样受到同族 内部 的
的观点 , 通 过以下方法可 以提高或者加 强女性在整
个社会 的地位 , 或者说可 以使人们能意识 到女 I 生的 被 支配地 位 , 从而提高女性在社会 中的作用 。 这些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A

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

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

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作者:丁艳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8期本文通过几位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谈论她们如何使用“女性身体”作为创作符码,来表达对传统的女性角色在男性视角下的“被观看”转为“观看”以及重新解析女性的“被观看”。

中国女性主义虽然是源自西方的产物,但与西方的“女权运动”或者“女性主义”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不同。

尽管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但是根本的社会观念没有彻底动摇过,一个多世纪的妇女解放,不论是资产阶级领导,还是无产阶级领导,新中国成立以后把它法律化、制度化、政治化也好,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妇女解放从始至终都是为了革命、为了政治需要,是革命的功利主义的结果。

不像西方的女性运动,是女人自发的,为女人的,女人表达自己的欲望、要求、愿望等等。

”一、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出现背景中国女性主义运动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末期(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其运动内核是争取男女平等、女子参政权、教育、婚姻自由等,这种“平权要求”和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世界局势以及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

1903年最早的女性组织“共爱会”在东京成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1912年,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成立;同一年,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成立;1913年,宋庆龄发表《中国现代女性》,指出“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发达的国家,而其女性将于男子并驾齐驱”,又说“女性地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尺度,我希望中国和日本的女性,争取实现那个人类不为动物本能所支配,而由理性所指导的日子”。

1949年,新政权成立,建设新中国需要“男女平等”,提出“妇女可顶半边天”等口号,在火热的新中国建设以及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性别”问题被湮没,性别之间的差异似乎被填平,女性积极要求进入各种建设领域,提出“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革命口号。

“红装”自然是指具有女性性别特征的服装,可以用“线条柔软”、“美丽迷人”、“轻盈飘逸”、“高雅端庄”、“天真烂漫”等具有“阴柔气质”的“装饰性意味”词汇来形容,而不同于“武装”的“英挺”、“生硬”、“简单”、“雄性气质”等形容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里斯蒂娃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历程
综观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女权”阶段,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60年代。

政治平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是这一阶段女权主义斗争的主要目的。

这一阶段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即强调“女性”的女性主义者。

她们一反初期注重“平等”的策略,改弦易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

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表征和内在情思,成为第二阶段女权主义的主要任务。

进入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即将“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中的重“女人”的女权主义。

第三代女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使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