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7章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2第4~7章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第4~7章试题生物试卷(总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C.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2.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先天性疾病不都是遗传病B、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C、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单基因病是指受一个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3.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则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18%,82%B、58%,42%C、38%,62%D、92%,8%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不包括...()A.自然选择B. 突变和基因重组C.生存斗争D.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5.科学家发现种植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后,附近许多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野生植物也获得了抗除草剂性状。
这些野生植物的抗性变异来源于(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数目变异C.基因重组 D.染色体结构变异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漫长的共同进化进程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产生B.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病原体产生适应性变异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桦尺蠖体色S(灰色)基因频率由95%变为5%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7.普通小麦为六倍体,其花粉和体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分别培育成两种植株,它们分别是( )A.单倍体、六倍体 B.三倍体、六倍体C.单倍体、二倍体 D.二倍体、单倍体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9.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胰岛素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源DNA序列,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C.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所依据的原理与杂交育种的原理不相同D.遗传病都可通过基因诊断来进行诊断10.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的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C.通过杂交试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11.下列关于生物学中常见育种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B.在单倍体育种中,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C.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加倍D.在诱变育种中,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材料12.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人群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B.在家系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通常表现为隔代遗传现象C.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外婆不一定是该病的患者D.人类遗传病的发生都是致病基因导致的13.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A.基因突变和重组B.自然选择C.共同进化D.地理隔离14.如图表示一项重要生物技术的关键步骤,字母X代表获得外源基因并能够表达的细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过关检测题库

章末过关检测(时间: 60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共 14 小题,每题 4 分,共 56 分)1.自然选择是指() A.生物生殖的能力超越生计环境的蒙受力B.生物的过分生殖惹起生计斗争C.在生计斗争中适者生计D.遗传使细小有益变异获取累积和增强答案 C分析在生计斗争中,拥有有益变异的个体简单生计下来,拥有有害变异的个体简单死亡。
这样适者生计,不适者被裁减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限制性在于() A.不可以解说生物进化的原由B.不可以解说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C.不可以解说生物现象的一致性D.不可以解说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征答案 D分析因为受当时遗传理论知识的限制,达尔文不过从个体水平易性状水平上,对遗传、变异现象进行了察看和描绘,但不可以解说其本质。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美和发展表此刻()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资料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是经过生计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次的改变⑥隔绝以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计,不适者被裁减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答案 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次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资料,隔绝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需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记是产生生殖隔绝。
4.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 ,将它与敏感型杂草 Y 杂交,结果以下表所示,以下剖析错误的选项是()后辈中耐药型后辈中敏感型杂交亲本植株比率 (%)植株比率 (%)耐药型 A ♀×100 0敏感型 B♂敏感型 C♀×47 53耐药型 D♂A.耐药型基因能够突变成敏感型基因B.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C.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以前就已产生D.A 和 B 杂交子代集体中耐药基因频次占100%答案 D分析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突变是不定向的,耐药型基因和敏感型基因能够相互突变而成,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以前就已产生,而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起了选择作用。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本章自我检测详解

本章自我检测详解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解析:由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才会遗传。
答案:×
2.解析:如果是由于突变而产生的变异是能够遗传的。
答案:×
3.解析:种群本身会自发突变;种群的个体数量在变。
答案:×
4.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之一,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选择题
1.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答案:A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C
画概念图(下图)
二、知识迁移
1.这两个种群属于同一个物种,因为未出现生殖隔离。
2.参见第1节对细菌抗药性的解释。
三、技能应用
提示:中间体色可能与环境色彩较接近,这样的个体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多,相应的基因型频率较高。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中间体色个体较多。
四、思维拓展
1.不一定。
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
例如,海洋中的生物登陆后,形成许多新物种,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但是不能说这些新物种比海洋藻类的适应能力强。
2.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往往更多,这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的杂交育种等措施有关。
3.提示:假如达尔文接受了孟德尔的理论,他可能会摒弃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对遗传和变异的原因作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高中生物 第7章阶段性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2分,满分32分)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基本观点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新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解析:选D。
此题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
该学说正确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该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新类型。
故A、B、C三项符合达尔文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
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解析:选B。
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本来就存在着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而且这些变异都是不定向的,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杀虫剂的使用只是对不定向变异的选择作用,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
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导致抗药基因的频率定向改变,抗药性强的个体越来越多。
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A.它没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作用,不能阐明生物界的多样性解析:选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看能否交配产生后代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解析:选A。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7章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pdf

第7章测评(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C.定向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D.微小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得到积累,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存斗争推动生物的进化。
2.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B.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
3.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Y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B.Y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R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C.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R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D.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
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抗病个体增加,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4.某社区全部人口中,男女各400人,居委会进行红绿色盲普查,发现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12名未生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
18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男性中共有22人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
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约为( )A.7.5%B.6%C.5.6%D.8.1%X染色体遗传病,Y染色体上没有红绿色盲基因位点。
所以红绿色盲相关基因(X B+X b)的总数是400×2+400=1200,色盲基因(X b)的总数是10×2+12×1+18×1+22×1=72,所以红绿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是72/1200×100%=6%。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 章节检测: 第7章 检测: Word版含答案

章末检测·全面提升一、选择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A.基因突变B.选择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解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C2.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
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
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的几率是A.1/25 B.1/50C.1/100 D.1/200【解析】“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由此可以判断囊性纤维原性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基因型为aa,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为1/10 000,由公式(p+q)2=p2+2pq+q2可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为1/100,则A的基因频率为1-1/100=99/10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0×99/100≈1/50,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只有与Aa的个体婚配才可能生出患病孩子,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1/50=1/200。
【答案】 D3.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但外貌几乎无法辨认,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物种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C.无法判断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020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业质量标准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5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 )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C.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以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有关概念。
物种间的根本界限在于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通过杂交进行基因交流。
绵羊和山羊是两个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
东北虎和华南虎虽然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但尚未发生生殖隔离,因此是两个虎亚种。
马和驴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是不育的,不能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表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
2.(2019·湖北十堰市高二期末)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 )A.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C.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解析]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相关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A正确;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在人工选择下,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B、D错误;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C错误。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解析]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抗生素可以选择抗药性细菌,但不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模块综合测试一

模块综合测试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B.豌豆的圆粒和黄粒C.兔的长毛和猴的短毛D.狗的长毛与短毛2.一对双眼皮的夫妇一共生了4个孩子,三个单眼皮和一个双眼皮,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A.3∶1符合分离定律B.该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C.这对夫妇每胎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D.单眼皮和双眼皮的遗传因子发生了交换3.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某人用粒大油少和粒大油多的向日葵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
这些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是()A.4种B.6种C.8种D.9种4.豌豆的硬荚(A)和黄色子叶(B)对软荚(a)和绿色子叶(b)是显性。
现用纯种硬荚、黄色子叶甲豌豆与纯种软荚、绿色子叶乙豌豆相互人工授粉。
则当年甲豌豆的果实和乙豌豆的子叶性状表现分别是()A.硬荚、绿子叶B.硬荚、黄子叶C.软荚、黄子叶D.软荚、绿子叶5.对一对夫妇所生的两个女儿(非双胞胎)甲和乙的X染色体进行DNA序列的分析,假定DNA序列不发生任何变异,则结果应当是()A.甲的两条彼此相同、乙的两条彼此相同的概率为1B.甲来自母亲的一条与乙来自母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C.甲来自父亲的一条与乙来自父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1D.甲的任何一条与乙的任何一条都不相同的概率为16.基因的功能之一是传递遗传信息,下列哪一项与这一功能没有直接关系()A.DNA复制B.生殖C.细胞分裂D.蛋白质合成7.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基因可以决定性状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蛋白质可以控制性状8.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B.2003年,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已圆满完成C.HGP表明基因之间确实存在人种的差异D.HGP表明人的体细胞中约有基因3.0万~3.5万个9.1905年,法国一生物学家在遗传实验中发现一种显性致病基因,他饲养的黄色皮毛的老鼠品种不能纯种传代,而灰色皮毛的老鼠能够纯种传代,黄色老鼠与黄色老鼠交配,其后代总要出现灰色皮毛的老鼠,而且黄色与灰色的比例为2∶1,此交配中致死个体出现的几率是…()A.25%B.33%C.66.7%D.75%10.人的黑发对金黄色发为显性,一对夫妇全为杂合子黑发,他们的两个孩子中,其中一个为黑发,那么另一个为金黄色发的概率为()A.3/16B.1/9C.1/4D.1/1611.幸福的家庭都不希望降生一个有生理缺陷的后代,因此有必要采取优生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知识点题号及难易度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2,16(中)2.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3,4,5(中),6,8,18(中),20(中)3.隔离与物种形成7,9,10,11,17(中),19(中)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2,13,14,15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遗传、变异和进化是生物界中的重要现象,下列对于它们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自然选择保留的个体,其基因也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C.达尔文认识到了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与变异和环境的选择都有关解析: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是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变异和自然选择都有关。
达尔文并不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所以C错。
2.下面是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要点,则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解释的正确顺序是( C )①祖先生活在缺草的环境里②祖先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个体颈、前肢较长而有的较短③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而促进颈和前肢逐渐变长④只有长颈和长前肢的个体能吃到高处的树叶而得以生存繁殖。
而颈、前肢较短的个体因吃不到食物而遭到淘汰⑤获得性的颈和前肢变长可遗传⑥代代选择经漫长年代进化而来⑦经过许多年代的用进废退而发展进化的结果A.①→③→⑤→⑦B.①→②→⑤→⑦C.①→②→④→⑥D.①→③→⑤→⑥解析:⑤“获得性遗传”和⑦“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
3.2010年8月,一种名叫NDM—1的“超级细菌”,已经蔓延全球各个大洲。
对“超级细菌”的出现,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
依据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 A )A.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使病菌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大C.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D.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解析: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抗生素使用剂量加大,在其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抗生素对病菌是自然选择,不是人工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在进化过程中,抗生素起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变异。
4.有这样一个群体,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 000,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 000,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6 000。
它们迁移到一个孤岛上生存繁衍。
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B )A.0.2和0.3B.0.3和0.3C.0.2和0.5D.0.3和0.5解析:该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A的基因频率=AA%+Aa%=20%+×20%=30%,该群体内个体自由交配不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5.某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子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解析:达尔文进化论中提出适应环境的个体会被大量保留,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会被淘汰,而自然选择是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不能确定显隐性及个体是否纯合。
6.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解析:Q点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说明自然选择在起作用。
环境发生了改变,使A基因频率上升,当到达P点时两条曲线相交,说明A、a两者基因频率相同,a基因频率下降至近乎于0时,AA个体所占比例将无限接近于1。
7.下图表示某海岛上地雀进化的基本过程。
有关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该海岛上地雀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C.地雀原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海岛上地雀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地雀新种的基因库解析:图示新物种的形成过程,X代表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Y是自然选择,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来源,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以后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较大的改变,与原有的物种产生生殖隔离。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地雀新种也不例外。
C项中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8.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
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
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下列不是应具备的条件的是( C )A.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B.没有迁入和迁出C.该性状的基因突变频率稳定D.自然选择对该性状没有作用解析:遗传平衡时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维持遗传平衡的条件包括:种群数量足够大;自由交配,且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同;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基因突变且携带这对基因的染色体不发生变异。
9.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
下图是对此后6年间兔的死亡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
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个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性的变异而毒性减小。
以此为根据而得出如下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
关于兔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正确的进化原因是( D )A.隔离、自然选择B.隔离、突变C.自然选择、定向变异D.自然选择、突变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C错。
病毒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并经自然选择而毒性减小,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D。
10.某实验小组将多株高粱的成熟花粉分别授给多株玉米成熟的雌蕊上,结果一粒种子也没有产生。
与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上述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高粱和玉米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此实验每一株高粱与玉米的杂交组合与其他杂交组合形成对照实验C.此实验说明玉米卵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高粱精子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存在区别D.此实验还需要多次重复,才能排除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解析:A项,生殖隔离是指两种群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包括不能交配、交配后不能完成受精、受精后受精卵不能发育或不能发育成可育个体等,此项正确。
B项,本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一个杂交组合与其他杂交组合体现的是实验的平行重复,而不是对照。
C项,从授粉到不能发育成种子,可能有多个环节受影响,比如花粉是不是萌发,精子是不是可以与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和受精极核是不是能正常发育等。
所以此实验结果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个环节不能完成。
D项,本实验中已经使用了多株高粱和多株玉米分别授粉,已经体现了重复性原则。
11.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下述对现代生物进化学说的补充、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D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D.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隔离使不同的种群之间失去随机交配的机会,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从实质上看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结果,种群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的基因总和,每个生物个体只含有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
A、B、C都正确,D错误。
12.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图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A.a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b一定是自然选择C.c是自然选择学说D.d是基因的多样性解析:从题图中箭头可知,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A项错误;b是指选择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继承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学说,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D项错误。
13.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
以上实例能说明( D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昆虫在斗争中占优势C.天敌在斗争中占优势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解析: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会淘汰掉不能分辨昆虫的天敌,相反,天敌也会淘汰掉不能伪装的昆虫,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14.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如果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表明该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B.目前基因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原因可能是具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不耐低温D.若某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则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就越来越弱解析:基因频率增加,表明该种群性状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物种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而这种进化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实现的。
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这说明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转基因技术能将不同地区的不同物种的基因进行相互转接、交流,从而打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例如,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但有不少基因虽能转移却不能有效表达,所以应该是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抗药性强的个体易被寒冷的环境淘汰,而抗药性弱即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却能适应寒冷环境而生存下来。
人类能与病毒长期共存是两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所以若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也就越来越强。
15.下列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是( B )A.把生物进行分类B.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C.来自共同祖先的遗传D.用进废退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多种多样;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可提高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16.(8分)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