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的群体行为
遗传突变与生物行为的关系

遗传突变与生物行为的关系遗传突变是指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包括基因组、染色体或基因水平的变异。
生物行为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和行动。
在生物界中,遗传突变与生物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遗传突变可以对生物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遗传突变与生物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基因突变对行为的影响基因突变是指在某个基因的DNA序列上发生的变异。
基因是生物行为的重要基础,因此基因突变可以对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首先,某些基因突变可能直接影响特定行为的表现。
例如,某些神经递质的受体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行为异常,如学习和记忆障碍、情绪失调等。
另外,一些基因的突变也可能使得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处理方式不同,从而改变了其行为。
其次,基因突变可能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产生间接影响。
在生物体内,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化为蛋白质,进而参与各种生物活动。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表达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与行为相关的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
二、生物行为对遗传突变的选择性作用生物行为在进化过程中对遗传突变起到筛选的作用。
适应性的突变有助于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例如,对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种群,特定的行为方式可能更适合特定的生存条件。
在此背景下,某些遗传突变可能使得个体具备更适应特定环境的行为特征,从而提高了其生存的概率。
这样的适应性突变可以在进化中逐渐积累,并为物种的生物行为带来显著影响。
此外,生物行为还可以对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行为方式可能与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有关,而某些基因突变可能提供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特征。
这种选择性作用可能导致这些突变在种群中的频率逐渐增加。
三、遗传突变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社会行为是生物体在社会群体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互动模式。
遗传突变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紧密关联。
一些遗传突变可能导致社会行为异常,影响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
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与自闭症、精神失常等社会交往障碍相关联。
生物学中的神奇生命现象

生物学中的神奇生命现象在生物学领域中,我们能够观察到许多神奇的生命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引人入胜,而且为我们打开了深奥的科学世界之门。
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生命形态的发展,从遗传变异到群体行为的现象,每一个生命现象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生命现象一:细胞的分裂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而细胞的分裂则是生物体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细胞的分裂可以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形式,其中有丝分裂是指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一套特定的步骤,其中包括从离散到有序的过程。
在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首先在细胞内进行复制,然后会形成一个新的生长核,最后通过中心粒-纺锤体的支配,使得染色体有序地分离到两侧。
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精准的,需要通过许多调控机制确保细胞的健康和稳定。
当然,对于肿瘤等异常情况,细胞分裂也可能会发生意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生命现象二:基因的突变遗传变异是生物世界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基因的突变来实现。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
其中点突变是指基因的一部分发生单个碱基的变化,从而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
在基因突变的过程中,会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因此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基因形式。
这些新的基因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改变,从而使得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小鸟的翅膀来了解基因变异的影响。
一些小鸟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翅膀长大,从而使得它们在空中能够更好地飞行。
生命现象三:辅助措施的作用辅助措施是指生物体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现象。
许多生物体都会使用辅助措施来最大化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例如,某些鸟类会通过捕捉昆虫来补充其能量,而某些猎豹则会通过追捕猎物来获得食物,从而满足其生存需要。
在辅助措施的作用下,生物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例如,生物体可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生存和繁殖。
同时,在辅助措施的作用下,生物体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和资源,从而满足其需求和发展。
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基因突变的分类
点突变
单个碱基的改变,包括替换、插 入和删除。
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段的缺失、重复或重排。
拷贝数变异
某些基因的复制数增加或减少。
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
1 错义突变
改变了蛋白质编码的氨基酸,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
2 无义突变
将氨基酸编码改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合成中止。
3 插入/缺失突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两个携带突变基因的父母才能将其传递给子代,子 代有25%的几率患病。
基因突变的原因
自然发生 遗传 环境暴露
突变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无需外部因素。 突变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 一些化学物质、辐射和病毒等可以导致基因突变。
环境因素对基因突变的影响
辐射
高剂量的辐射会增加基因突变的 风险。
化学物质
病毒感染
某些化学物质可以诱导基因突变。 某些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自然发生机制
1
复制错误
在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导致新的突变。
2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可以导致DNA中碱基的改变。
3
自然选择
有利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在群体中逐渐积累。
在基因序列中插入或删除碱基,改变了蛋白质编码。
基因突变的表现形式
1
遗传性疾病
2
某些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3
变异特征
4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个体具有特殊的 身体特征。
无症状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不引起任何明显的症 状。
癌症
某些基因突变与癌症的发生相关。
基因突变的遗传方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一个携带突变基因的父母可以将其传递给子代,子 代有50%的几率携带该基因。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在地球上的数亿年演化历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面对环境的不断变化,生物通过适应机制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介绍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一、进化与遗传变异生物通过长时间的进化过程,逐渐积累了一系列适应环境变化的遗传变异。
这些遗传变异使得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熊的毛发颜色会根据所处的环境而有所差异,以达到更好的伪装效果。
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异使得生物能够在环境变化中存活下来。
二、行为适应生物通过行为适应来对抗环境变化。
例如,许多候鸟会在冬季来临之前迁徙到更温暖的地区,避免了寒冷的冬季。
这种行为适应使得候鸟能够找到更适宜的食物和生存环境,提高了生存的成功率。
三、生理适应生物通过生理适应来应对环境变化。
许多哺乳动物在寒冷的冬季会长期处于冬眠状态,以减少活动和能量消耗。
这种生理适应能帮助它们在环境资源匮乏的季节生存下来。
四、基因突变生物的基因组中常常发生突变,这些突变有时可以使生物对环境变化做出更好的适应。
例如,某些细菌在被暴露于抗生素或其他有害物质时会产生突变,从而获得对这些物质的耐受性。
基因突变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群体行为一些生物通过群体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
例如,蚂蚁会选择形成庞大的群体,以增强自身的防御和寻找食物的能力。
通过合作和分工,蚂蚁群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生存的成功率。
总结起来,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可以归结为进化与遗传变异、行为适应、生理适应、基因突变和群体行为等多种方式。
这些适应机制使得生物能够在环境的挑战中生存和繁衍,维持种群的稳定。
然而,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生物的适应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稳定,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生物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知识点详解

生物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知识点详解在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基因突变是一个引人入胜且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就像是生命之书中的意外涂改,有时带来惊喜,有时带来挑战,深刻地影响着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基因突变,简单来说,就是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基因承载着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密码,一点点的改变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基因突变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自发突变可能在生物体内自然发生。
这可能是由于 DNA 复制过程中的“小失误”,比如碱基的错配。
想象一下,在复制这个精细的过程中,数以亿计的碱基对要被准确复制,偶尔出现几个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其次,外部因素也会诱发基因突变。
像是各种物理因素,比如紫外线、X 射线等高能射线,它们具有强大的能量,可能直接打断 DNA 分子的化学键,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化学因素也不容小觑,例如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化学物质,它们能够与 DNA 发生反应,从而改变碱基的化学性质,引发突变。
此外,生物因素如病毒的感染,也可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插入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具有多种类型。
从碱基对的改变情况来看,有点突变,也就是单个碱基对的替换,这又分为转换(嘌呤与嘌呤、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和颠换(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
还有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这可能导致后续的阅读框发生移位,从而使编码的蛋白质完全改变,这种突变的影响往往更为显著。
基因突变在生物体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
它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的任何细胞、任何基因的任何部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更有可能传递给后代,从而影响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而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通常只影响个体自身,不会遗传给子代。
基因突变的频率通常很低。
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受到强烈的诱变因素作用,或者在某些特定的生物群体中,突变频率可能会有所增加。
而且,基因突变往往是独立发生的,一个基因的突变通常不会影响其他基因的突变。
基因突变和人类行为的关系

基因突变和人类行为的关系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出现的变化,即某个个体的基因序列与同种个体的基因序列不完全一致。
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倒位突变等。
基因突变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领域。
基因突变和人类行为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基因突变与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和沟通能力的缺失,以及强迫性和单调化的行为模式。
自闭症患者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基因序列中有大量的点突变和插入或缺失突变。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不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
此外,某些基因的反式调控也可以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异常,这可能是自闭症的成因之一。
二、基因突变与冲动和暴力行为冲动和暴力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通常与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关联。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在某些基因几乎完全缺失或某个拷贝出现缺失或样本整体存在“挂坠”等突变的群体中,暴力行为的比例明显增加。
这表明,某些基因缺失或突变可能影响身体代谢、激素分泌等生理机制,从而导致冲动和暴力行为的产生。
三、基因突变与成瘾行为成瘾行为也与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关联。
例如,某些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能导致兴奋剂的摄入后产生的快感效应比普通人更加强烈,从而导致成瘾行为的形成。
此外,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发现,某些人食用酒精含量低于衡量的限制时,他们已经充满醉意,这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酒精代谢能力异常所致。
四、基因突变与行为偏差人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个性,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
某些基因的突变导致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产生了偏差。
这种偏差可能表现为过度紧张、社交恐惧、妄想症或强迫症等。
所有这些具有指向性、行为上的偏差都与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关联。
这些行为偏差导致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与正常人不同,这可能会导致很多人陷入困境,因此,应对基因突变造成的行为偏差应给予重视。
综上所述,在基因突变和人类行为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像对待突变位点上其他性状的研究一样认真对待。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引言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的突发变化,包括插入、删除、替换等多种类型。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个体的表型和遗传。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产生的基础,也是许多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致病机制。
本文将对基因突变的定义、类型、产生机制、遗传学意义以及与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基因突变的定义基因突变是指DNA或RNA分子的一小部分发生了不同于正常细胞的改变,包括点突变(点变异)、缺失、插入、倒置等多种类型。
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单个碱基的改变,在细胞或个体的基因组中引起了一个拼写错误。
点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
错义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无义突变引起了提前终止,框移突变导致了对读码的错位。
2. 缺失、插入和倒置缺失是指某段DNA序列在复制过程中丢失,插入是指某段外源DNA插入到某个位点上,倒置是指某段DNA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了颠倒。
这些突变类型在细胞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根据其对基因序列的影响和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许多类型。
这些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和遗传学意义,也为我们理解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1. 基因组突变基因组突变是指整个染色体水平上的突变事件,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多倍体与单倍体)、染色体结构异常(片段缺失、倒位、重复等)等。
这些突变类型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遗传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克宫综合症等。
2.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单个碱基或少数碱基发生改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
这些突变类型通常会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个体的表型。
3. 复制数变异复制数变异是指某一片段DNA在基因组中的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包括缺失、重复和倒位等。
复制数变异是基因突变的一种常见类型,与许多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
4. 转座子活动转座子是一类能够在基因组中移动的DNA片段,它们的活动会引起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和功能改变。
基因突变的遗传特点

基因突变的遗传特点基因突变是指在生物的基因组中发生的DNA序列的突然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单个碱基的改变,也可以是较大的缺失、插入或倒位。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同时也是引发多种遗传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基因突变的遗传特点。
1.突变的遗传性: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给后代。
如果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精子或卵子),那么这个突变将会出现在新生儿的每一个细胞中,并可能在其后代中继续传递下去。
这种称为“永久性遗传”的突变会对整个种群的基因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种群的进化。
2.突变的杂合性:单个生物体往往是由两个不同的亲本所产生的,其中每个亲本都会提供一份染色体给后代。
如果一个突变只出现在其中一个亲本的染色体上,那么这个突变被称为杂合突变。
杂合突变会以杂合基因的方式表现在生物体中。
杂合性突变通常是隐性突变,只有当两个基因副本都有突变时,相关特征才会显示出来。
3.突变的显性性:相对于隐性突变,显性突变是指即使只在一个基因副本中存在,也能在生物体中表现出来。
这种突变通常是由于突变基因产生了功能性改变,如产生了不同的蛋白质或使得原有的蛋白质功能改变。
4.突变的频率: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是表征基因突变是如何在种群中传播的一个重要指标。
突变的发生频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突变的形式、外界环境的压力以及种群结构等等。
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往往在种群中较为常见,同时也容易成为导致遗传疾病或其他疾病的致病基因。
5.突变的影响:基因突变可能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有些突变可能会导致生物的生存能力降低,使其更容易受到自然选择的压力。
然而,也有一些突变可能会带来生物的优势,使其在适应环境变化时更具竞争力。
总之,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引发遗传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了解基因突变的遗传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推动医学研究和遗传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基因突变的群体行为一、教学大纲要求1.掌握群体、亲缘系数、近婚系数、适合度及遗传负荷等基本概念。
2.掌握Hardy-Weinberg平衡律及其应用。
3.掌握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换算。
4.掌握亲缘系数和近婚系数的计算。
5.熟悉影响遗传平衡的的因素及近亲婚配的危害。
6.了解群体中的平衡多态现象。
二、习题(一)A型选择题1.不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是A.群体的大小B.群体中个体的寿命C.群体中个体的大规模迁移D.群体中选择性交配E.选择2.在一个群体中,BB为64%、Bb为32%、bb为4%,B基因的频率为A.0.64 B.0.16 C.0.90 D.0.80 E.0.363.一对夫妇表型正常,妻子的弟弟是白化病(AR)患者。
假定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这对夫妇生下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A.1/4 B.1/100 C.1/200 D.1/300 E.1/4004.PTC味盲为常染色体隐性性状,我国汉族人群中PTC味盲者占9%,相对味盲基因的显性基因频率是A.0.7 B.0.49 C.0.42 D. 0.3 E.0.095.基因频率是指A.某一基因的数量B.某一等位基因的数量C.某一基因在所有基因中所占的比例D.某一基因在所有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例E.某一对等位基因的数量6.下列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群体是A.AA:0.20;Aa:0.60;aa:0.20 B.AA:0.25;Aa:0.50;aa:0.25C.AA:0.30;Aa:0.50;aa:0.20 D.AA:0.50;Aa:0;aa:0.50E.AA:0.75;Aa:0.25;aa:07.某AR病群体发病率为1/10000,致病基因突变率为50×10-6/代。
适合度(f)为A.0.2 B.0.3 C.0.4 D.0.5 E.18.在一个遗传平衡群体中,甲型血友病的男性发病率为0.00009,适合度为0.3,甲型血友病基因突变率为A.63×10-6/代B.27×10-6/代C.9×10-6/代D.81×10-6/代E.12×10-6/代9.选择对遗传负荷的作用是使之A.无影响B.保持稳定C.不断波动D.降低E.增高10.某群体经典型苯丙酮尿症的群体发病率为1/10000,一对表型正常的姨表兄妹婚配,他们后代罹患苯丙酮尿症的风险是A.1/100 B.1/200 C.1/400 D.1/800 E.1/160011.近亲婚配可以使A.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增高B.显性遗传病发病率增高C.遗传负荷增高D.遗传负荷降低E.以上都不是12.在10000人组成的群体中,M型血有3600人,N型血有1600人,MN型血有4800人,该群体是A.遗传平衡群体B.非遗传平衡群体C.无法判定D.t检验后,才能判定E.以上都不是13.先天性聋哑(AR)的群体发病率为4/10000,该群体中携带者的频率是A.0.01 B.0.02 C.0.04 D.0.0002 E.0.000414.最终决定一个个体适合度的是A.性别B.健康状况C.寿命D.生存能力E.生殖能力15.选择放松使显性致病基因和隐性致病基因频率A.同样的速度增加B.同样的速度降低C.二者都不变D.显性致病基因频率增加快,隐性致病基因频率增加慢E.显性致病基因频率降低快,隐性致病基因频率降低慢16.遗传漂变指的是A.基因在群体间的迁移B.基因频率的增加C.基因频率的降低D.基因由A变为a或由a变为AE.基因频率在小群体中的随机增减17.通常表示遗传负荷的方式是A.群体中有害基因的多少B.群体中有害基因的总数C.群体中有害基因的平均频率D.一个个体携带的有害基因的数目E.群体中每个个体携带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数目18.下列不会改变群体基因频率的是A.选择放松B.选择系数增加C.突变率降低D.群体内随机婚配E.群体变为很小19.某种遗传病患者,经治疗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生育,该疾病经过若干年后的变化是A.发病率降低B.发病率升高C.突变率升高D.症状逐渐减轻E.没有变化20.舅外甥女之间X连锁基因的近婚系数是A.0 B.1/8 C.1/16 D.1/64 E.1/128(二)X型选择题1.红绿色盲(XR)的男性发病率为0.05,那么A.女性发病率为0.0025 B.致病基因频率为0.05C.X A X a基因型的频率为0.1 D.X a Y基因型的频率为0.0025E.女性表型正常的频率为p2+2pq2.维持群体遗传平衡的条件不包括A.群体很大B.近亲婚配C.随机遗传漂变D.没有选择E.无限制地迁移3.假定糖原累积症Ⅰ型(AR)的群体发病率是1/10000,则A.致病基因的频率为0.01 B.携带者的频率为0.2C.随机婚配后代发病率为1/3200 D.表兄妹婚配后代发病率为1/1600E.AA基因型的频率为0.094.群体中尿黑酸尿症(AR)的杂合子频率为0.004,那么A.随机婚配后代患尿黑酸尿症的风险是0.00002B.随机婚配后代患尿黑酸尿症的风险是0.00004C.姑表兄妹婚配后代患尿黑酸尿症的风险是0.008D.姑表兄妹婚配后代患尿黑酸尿症的风险是0.004E.舅甥之间的近婚系数是1/85.对一个1000人群体的ABO血型抽样检验,A型血550人,B型血110人,AB型血30人,O型血为310人,则A.ⅠA基因的频率为0.352 B.ⅠA基因的频率为0.565C.ⅠB基因的频率为0.125 D.ⅠB基因的频率为0.073E.i基因的频率为0.5756.群体发病率为1/10000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那么A.该致病基因的频率为0.01B.该病近亲婚配的有害效应为(1+15q)/16qC.近亲婚配与随机婚配后代患病风险没有区别D.姨表兄妹婚配的有害效应比堂兄妹大E.经过2500年(每个世代按25年计算)由于选择该致病基因频率降低一半7.一个947人的群体,M血型348人,N血型103人,MN血型496人,则A.M血型者占36.7% B.M基因的频率为0.63C.N基因的频率为0.63 D.MN血型者占52.4%E.N血型者占36.7%8.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是A.群体的大小B.群体中个体的寿命C.群体中个体的大规模迁移D.群体中选择性交配E.选择9.Hardy-Weinberg平衡律指A.在一个大群体中B.选型婚配C.没有突变发生D.没有大规模迁移E.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传递中保持不变10.在一个100人的群体中,AA为60%,Aa为20%,aa为20%,那么该群体中A.A基因的频率为0.7 B.a基因的频率为0.3C.是一个遗传平衡群体D.是一遗传不平衡群体E.经过一代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会发生变化11.对于一种相对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其男性发病率为qA.人群中杂合子频率为2q B.女性发病率是pC.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两倍D.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两倍E.女性发病率为q212.在遗传平衡的基础上,可以推导得出下列数据A.对于一种罕见的AD病,几乎所有的受累者均为杂合子B.对于一种罕见的AR病,杂合携带者的频率约为致病基因频率的2倍C.对于一种罕见的XD病,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1/2D.对于一种罕见的XR病,男性患者为女性患者的1/qE.对于一种罕见的Y伴性遗传病,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2倍13.以AR为例,亲属之间的亲缘系数如下A.姨表兄妹为1/8 B.祖孙为1/4 C.舅甥为1/4D.同胞兄妹为1/2 E.双生子兄妹为114.能影响遗传负荷的因素是A.随机婚配B.近亲婚配C.电离辐射D.化学诱变剂E.迁移15.群体中的平衡多态表现为A.DNA多态性B.染色体多态性C.蛋白质多态性D.酶多态性E.糖原多态性(三)名词解释1.coefficient of relationship2.nbreeding coefficient3.fitness4.genetic load5.population(四)问答题1.假定苯丙酮尿症(AR)的群体发病率为1/10000,Smith的外祖母是一苯丙酮尿症患者,他和姨表妹婚后生有一个正常女儿和一个正常儿子。
Smith和姨表妹离婚后与无血缘关系的Jane结婚,试根据Bayes定理计算生出苯丙酮尿症患儿的风险有多大?2.什么是遗传平衡定律?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群体遗传结构各有何作用?三、参考答案(一)A型选择题1.B 2.D 3.D 4.A 5.D 6.B 7.D 8.B 9.A 10.E 11.A 12.A 13.C 14.E 15.D 16.E 17.E 18.D 19.B 20.B (二)X型选择题1.ABCE 2.BCE 3.AD 4.E 5.ADE6.ABE 7.ABD 8.ACDE 9.ACDE 10.ABD11.ABE 12.ABCD 13.ABCDE 14.BCD 15.ABCD(三)名词解释略。
(四)问答题1.(1)①首先计算Smith是携带者的后概率由于Smith的外祖母是苯丙酮尿症患者,故他和姨表妹是携带者的前概率都是1/2。
Aa AA前概率1/2 1/2条件概率3/4×3/4 1联合概率1/2×3/4×3/4=9/32 1/2×1=1/2后概率9/25 16/25②计算Jane是携带者的概率群体发病率q2=1/10000,q=1/100,2pq=1/50③Smith和Jane婚后生出苯丙酮尿症患儿的风险为9/25×1/50×1/4=9/5000≈1/5562.遗传平衡定律是在一定条件(①在一个很大的群体中;②进行随机婚配而非选择性婚配;③没有自然选择;④没有突变发生;⑤没有大规模的迁移等)下,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繁殖传代中,保持稳定,也称为Hardy-Weinberg定律。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主要有:①非随机婚配:如果是发生在AR患者中的选型婚配,将会增加纯合患者的相对频率;另一种近亲婚配不仅提高后代的有害隐性基因纯合子的发生风险,而且增加后代对多基因或多因素疾病的出生缺陷的易感性。
②突变:是影响遗传平衡最重要的因素,对遗传结构的改变在于增高群体中某一基因的频率;③选择:和突变的作用相反,选择的作用是降低有害基因的频率;④遗传漂变:可以使基因频率在小群体世代传递中随机变化,甚至使等位基因中的某一基因消失,另一基因固定;⑤基因流:群体的大规模迁移,新的等位基因进入另一群体,这种等位基因跨越种族或地界的渐近混合,将最终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