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癌防移片对4T1小鼠乳腺癌影响的研究

抗癌防移片对4T1小鼠乳腺癌影响的研究

抗癌防移片对4T1小鼠乳腺癌影响的研究侯超;胡志希;曾柏荣;李琳;陈龙娇【摘要】目的观察抗癌防移片对4T1小鼠乳腺癌的影响.方法建立4T1乳腺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组和抗癌防移片组,分别给予药物或生理盐水,动态观察给药期间小鼠生活状况.给药4周后处死小鼠,测定小鼠体质量增加百分数,测量剥离瘤体积,计算瘤体积抑制率以及计数肺转移瘤灶个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抗癌防移片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肺转移瘤灶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环磷酰胺组比较,抗癌防移片组药物毒副作用小(P<0.05),生活质量高,但其抑瘤防转移作用不及环磷酰胺(P<0.05).结论抗癌防移片能抑制4T1小鼠乳腺癌生长与转移,改善小鼠生存质量.【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4【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抗癌防移片;4T1小鼠乳腺癌;肿瘤体积;瘤体积抑制率;肺转移瘤灶数【作者】侯超;胡志希;曾柏荣;李琳;陈龙娇【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R737.9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复发与转移是导致女性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证实,25%以上的乳腺癌一开始即发生血行远处转移,而通过淋巴道转移途径的机会则更多[1]。

目前临床上防治乳腺癌复发与转移,主要采用化疗与内分泌治疗,但由于药物的毒副反应和耐药性,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而抗肿瘤中药由于作用的多靶向性、毒副作用低且价廉,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

抗癌防移片系曾柏荣教授有效验方,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调补肝脾、行气活血、祛痰化湿为治疗大法,用于临床防治乳腺癌术后复发与转移,收效明显[2]。

为了证实该复方制剂的疗效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我们观察了抗癌防移片对BALB/c小鼠4T1乳腺癌移植瘤模型的抑瘤防移效果及其毒副作用,现将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耐药乳腺癌裸鼠模型免疫治疗初探

耐药乳腺癌裸鼠模型免疫治疗初探

Pr a y Re e rh o m mu o h r p n Dr g m r s a c f i I n t e a yo U —Re it n e ssa c
Br a t e s n e e r g Mo s d I Ca c rB a i u e Mo e n
i d vd as MC 7 ADR, i d o r a t a c r el i ee p e s d mutd u e it n e wa a cn td t u e mi et e n ii u l . F- / ak n f e s n e l l x r se l r gr ssa c , sv c i ae n d c s t b c c n i o o
13 16
Ta i M l 9 No 2
di 03 6 6i n0 5 — 8 62 1 . .1 o: . 9 .s.2 3 9 9 . 1 0 5 1 9 s 012
耐药乳腺癌裸 鼠模 型免疫治疗初探

u u r b a i g mi e mo e . p t mo e rn c d 1 MCF 7 ADR as s p e a e o o t i h n i e y e .C K a o c l r d w t -/ lo wa r p r d t ba n t e a t n ls s I w s c — u t e i DC g u h
P N u , I uigQ h ni WA G Yn un WA GLag L hjn A GH aS l , I ej , N i ̄ a , N in, I i Y n Z a S u D p r etfO cl yadH m to y Taj o r et l o i lT ni 3 04 hn eat n o noo n e ao g , i i F ut C nr s t , i j 0 1  ̄C ia m g l nn h aH p a a n

4t1细胞

4t1细胞

4t1细胞
4T1(4T1.2)细胞是一种一直被广泛研究的小鼠乳腺癌细胞株。

这种细胞株最
初来自Balb/c小鼠的乳腺实体瘤。

它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不仅在细胞形态学上,在
生长速率、转移特性和抗药性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这使得4T1细胞成
为研究乳腺癌的良好模型。

1. 细胞特性
4T1细胞具有多种特性,包括但不限于: - 高度异质性 - 能够在小鼠体内形成
高度侵袭性的实体瘤 - 显示高转移性,可在体内形成肺转移 - 耐受药物治疗 - 能够
在体内复制多个人乳腺癌的特点,例如HER2过表达和雌激素受体阴性等
2. 应用领域
4T1细胞在乳腺癌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人员通常利用这种模型来研
究乳腺癌的生长、转移机制,以及筛选抗癌药物等。

由于其高度转移性的特点,
4T1细胞也被广泛用于研究抗转移治疗方法。

此外,4T1细胞还被用于评估潜在
的免疫治疗策略,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评估。

3. 研究现状
目前,许多研究团队正在利用4T1细胞模型开展多项研究。

他们希望通过深入了解4T1细胞的特性和行为,探索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机制,以及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一些最新的研究还试图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4T1细胞,以便更好地
模拟人类乳腺癌的特点,并推动相关治疗方法的发展。

4. 结语
总的来说,4T1细胞是一个重要的乳腺癌研究模型,具有高度转移性和异质性。

通过对这种细胞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乳腺癌的发展机制,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乳腺癌患者带来希望。

免疫抑制小鼠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免疫抑制小鼠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构建和评价
ma l e mi c e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2 g r o u p s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mo d e l g r o u p . I mmu n o s u p p r e s s e d mi c e w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Es t a b l i s h me n t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b o n e me t a s t a s i s o n t h e i mmu n o s u p p r e s s e d mi c e 。 j I J i a n L I U Mi n一
Me di c al Uni v e r s i t y,Gu an g z ho u 51 051 5, Ch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Y E C h a n g —s h e n g . E —ma i l : y e c h s h 2 0 0 6 @1 2 6 . c o m

1 8 4・
广东 医学
2 0 1 4年 1月 第 3 5卷第 2期
Gu a n g d o n g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J a n .2 0 1 4 ,V o 1 .3 5 ,N o . 2

免疫 抑 制 小 鼠乳 腺 癌 骨转 移 模 型 的构 建 和评 价 术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i m m u n 0 s u p p r e s s e d m i c e m o d e l o f b o n e m e t a s t a s i s f r o m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

三种方式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对比观察

三种方式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对比观察

三种方式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对比观察毛昀1,蔡亚芳2,3,褚雪镭3,薛鹏3,曹文1,朱世杰3,仇永妹4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长沙410005;2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3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4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经左心室、胫骨骨髓腔和尾动脉注射乳腺癌细胞构建的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

方法取BALC /c 裸小鼠24只,随机分为左心室注射组、胫骨注射组、尾动脉注射组各8只,使用人源性乳腺癌细胞MDA -MB -231-luc 分别进行左心室注射、胫骨骨髓腔注射、尾动脉注射构建乳腺癌骨转移模型;取BALC /c 普通小鼠16只,随机分为胫骨注射组、尾动脉注射组各8只,使用鼠源性乳腺癌细胞4T1-luc 分别进行胫骨骨髓腔注射、尾动脉注射构建乳腺癌骨转移模型。

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模型建立和骨转移发生情况;取肿瘤组织,采用HE 染色法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 ①MDA -MB -231-luc 细胞左心室注射组小鼠死亡1只,其他造模方式小鼠全部存活。

小动物活体成像及HE 染色显示,左心室注射组造模成功率60%左右,裸鼠造模后第20天显示荧光信号散在分布于小鼠全身,少量肿瘤细胞浸入骨组织、骨质破坏较少;胫骨注射组可见双侧胫骨荧光信号,骨质破坏明显、肿瘤细胞呈团状生长;尾动脉注射组显示荧光信号在双侧肺部,未见明显骨转移病灶。

②4T1-luc 细胞注射后小鼠全部存活,造模后第10天活体成像显示两组荧光信号均较强,尾动脉注射组肿瘤细胞定植于双侧股骨以及尾背部,肿瘤细胞包绕骨组织生长,持续侵蚀骨质;胫骨注射组荧光信号显像在双侧胫骨,胫骨浸润大量乳腺癌细胞,并呈外向型生长,形态异常、细胞排列紧密,肿瘤灶可见少量片状骨组织。

结论 采用MDA -MB -231-luc 细胞、4T1-luc 细胞左心室注射、胫骨骨髓腔注射和尾动脉注射造模均能够形成骨转移,但造模成功率、病理状态具有一定差异;胫骨骨髓腔注射法成功率最高,左心室注射法、尾动脉注射法能够早期模拟骨转移过程。

癌性恶病质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自然发展过程研究

癌性恶病质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自然发展过程研究

癌性恶病质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自然发展过程研究肖春红;徐迎新;张再重;邹忠东;邹振玉;杜晓辉;王烈【摘要】目的探讨癌性恶病质小鼠模型的建立并研究其自然发展过程。

方法 32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n=8)和轻、中、重度恶病质组(每组n=8)。

健康对照组右侧腋窝皮下单次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1 ml,恶病质组右侧腋窝单次皮下接种结肠腺癌细胞株C26细胞悬液0.1 ml(1×106/只)。

恶病质组建模后轻度恶病质(Mild)、中度恶病质(Moderate)、重度恶病质(Severe)3个组观测时间不同。

建模后,观测各组小鼠的精神状态、毛发、自主活动、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瘤体体积和瘤重。

当轻度恶病质组小鼠体质量减少5%时、中度恶病质组减少10%时、重度恶病质组减少15%时(健康对照组与重度恶病质组同时处理),取血检测血常规、生化及炎性指标,并解剖小鼠称取瘤重。

结果健康对照组小鼠精神状态、摄食量、饮水量无明显变化。

恶病质组接种C26细胞后第5天皮下均可触及肿瘤结节,第7~8天肿瘤体积的增长速度最快。

第9天,体质量减少达5%,出现轻度恶病质;第13天,体质量减少达10%,出现中度恶病质;第18天,体质量减少达15%,出现重度恶病质。

恶病质组小鼠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并随着恶病质程度进展变化越来越明显。

恶病质组白细胞计数(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T%)、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IL-6、TNF-α和CRP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lymphocytes,LYM%)、总蛋白(total protein,TP)、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和血糖(blood glucose,GLU)明显下降,且随着恶病质程度进展变化越来越明显。

TIPE2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TIPE2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TIPE2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TIPE2蛋白(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protein 8-like 2)是一种新发现的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

它最初是通过对小鼠乳腺癌模型的研究发现的,发现TIPE2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紧密相关。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对TIPE2蛋白在肿瘤中的功能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TIPE2蛋白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研究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许多肿瘤组织中的TIPE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TIPE2的缺失会导致肿瘤细胞增殖的快速和不受控制,同时也增加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这表明恢复或增加TIPE2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TIPE2蛋白还参与调节肿瘤免疫应答。

研究发现,TIPE2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强其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TIPE2通过调控多个免疫信号通路,并与其他关键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节肿瘤免疫应答的启动和维持。

对于一些免疫治疗的方法,恢复或增强TIPE2的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TIPE2蛋白在肿瘤中的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发现,TIPE2通过与多个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控多个信号通路。

TIPE2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和肿瘤生长。

TIPE2还参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多个关键信号通路。

对于这些信号通路的正常调控可能对于肿瘤的防治至关重要。

尽管TIPE2蛋白在肿瘤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TIPE2蛋白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虽然已经发现TIPE2参与了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但具体的分子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TIPE2蛋白的表达调控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目前尚不清楚什么因素导致TIPE2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下降,深入研究TIPE2的调控机制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TIPE2蛋白在肿瘤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三阴乳腺癌临床病理及其相关动物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阴乳腺癌临床病理及其相关动物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阴乳腺癌临床病理及其相关动物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乳腺癌是女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根据乳腺癌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三阳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等多种不同类型。

三阴乳腺癌指乳腺组织中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二型(HER2)的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恶性和易转移性,具有非常危险的潜在风险。

在治疗方面,三阴乳腺癌往往比其它类型的乳腺癌更加难治,且近期该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因此,深入探究三阴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致病机理及其治疗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是我们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病理学特点以及相应的动物模型研究也尚有不足之处。

因此,开展三阴乳腺癌临床病理及其相关动物模型研究,对于提高我们对该癌症的认识,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加快寻找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1. 病理学特征的探究通过对临床和病理资料的归纳和分析,探究三阴乳腺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分子生物学及复发转移等方面的特点。

2. 病理机制的研究基于三阴乳腺癌组织的基础研究,通过检测分子水平上的基因、蛋白质和表观遗传学改变,探究三阴乳腺癌的致病机制。

3.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研究建立三阴乳腺癌的小鼠模型,包括原发性肿瘤模型和转移模型,通过外周血检测、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学行为检测等方法,对模型进行观察和分析,模拟人体肿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为治疗策略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 数据库检索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料,搜集三阴乳腺癌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表达、分子生物学及复发转移等方面的资料。

2. 分子生物学方法。

采用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三阴乳腺癌相关基因如p53、BRCA1、BRCA2、EGFR、Bcl-2等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探究其致病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腺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以及寻求治疗方法的重要
工具。

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乳腺癌研究中常见
的小鼠模型,有助于研究者全面的了解其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治疗、预防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乳腺癌;小鼠模型;基因工程型;中医乳腺癌模型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010-02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

小鼠与其它实验
动物(如果蝇、线虫或大鼠)相比有较多的优势,尤其是其基因组中许多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已被发现并定位,使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类实验动物。

现将目前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自发性乳腺癌模型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未经任何有意的人工处理而自发产生肿瘤。

目前已
报道的品系有C3H系、A系、CBA/J系、TA2系等,其中C3H小鼠自发性乳腺癌
发病率高,6~10个月龄雌鼠的肿瘤自然发生率可高达100%,是最常用的自发性乳腺癌模型[1]。

该模型发病条件比较自然,有利于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但由
于很难获得大量发病时间相同的荷瘤小鼠,不利于药效评价。

2.诱发型乳腺癌模型
目前对诱发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并不多。

Lanan等对BALB/C小鼠持续使
用醋酸甲基孕酮诱导一年后,成瘤率为79%[2]。

张亚平[3]用二甲基苯蒽灌胃
C57BL/6小鼠诱导产生乳腺癌。

该模型可模拟外界环境因素所致的人类肿瘤发病
的特点和过程,在预防医学的病因学研究及综合化疗后的效果评价中发挥一定的
作用。

但由于小鼠个体差异及诱导剂等多因素导致肿瘤发生的部位与时间不同,
成瘤率不高,不利于药物筛选。

3.移植型乳腺癌模型
根据移植物来源不同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同种移植所用小鼠为免疫功
能正常的小鼠,所用乳腺癌细胞或组织有严格的种系特异性,常用的细胞株有来
源于BALB/C小鼠的4T1和TM40以及C127[4]。

异种移植模型是指将人类肿瘤细
胞系(如MDA-MB-231、MCF-7、MDA-MB-435、BT-474等)移植于免疫缺陷的小
鼠体内,目前常用的免疫缺陷小鼠有裸鼠、SCID小鼠、NOD/SCID小鼠、NOG小鼠。

相比于同种移植,异种移植肿瘤能模拟人乳腺癌成瘤后过程。

移植模型建立
所需时间短,成本低,成瘤率高,且所带肿瘤生长速度大致相同,是目前抗癌药
物筛选和药效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然而小鼠乳腺癌与人类乳腺癌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不是自然发病,不能用于病因学、癌前病变和癌变的研究。

4.基因工程型乳腺癌模型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敲除某些肿瘤抑制因子和易感基因或插入某些癌基因建
立的乳腺癌小鼠模型。

目前建立的基因工程小鼠有MMTV-PyMT[5],MMTV-
Neu[6],MMTV-Wnt-1[7],WAP-Ras[8],MMTV-PyMT和CD44-[9];MMTV-
huHER2[10];P53基因敲除鼠和Cdkn2a基因敲除鼠等[11]。

其中研究较多的是MMTV-Wnt-1转基因小鼠[12]。

基因工程小鼠为环境因素与遗传背景相互作用的
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其肿瘤生长和进展快速,可方便的获得肿瘤发展的整个
过程,但不适于早期肿瘤预防的研究。

而且模型建立过程较长、费用较高,影响
其广泛使用。

5.远处转移型乳腺癌模型
转移是恶性肿瘤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常见的远处转移模型有骨转移、肺转移、肝转移、脑转移,其中骨转移发生率最高,其生存期长,是研究的热点[13]。

远处转移模型为乳腺癌的转移过程和抗转移治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但该模
型不易复制,且易发生他处转移。

因此对该模型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中医乳腺癌小鼠模型研究也已起步[14],但在模型
的建立以及模型评价方法方面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小鼠相对于其它实验动物有多
方面的优势,乳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研究人员应在现有
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与人类乳腺癌更加接近的小鼠模型,这将对人类乳腺癌防治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移海.实验动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Lanan C,Molinolo AA,Pasqualini CD.Induction of mammary adenocarcinomas by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in BALB/c female mice[J].Cancer Lett,1986,33(2):215-223.
[3]张亚平.二甲基苯蒽诱导的小鼠乳腺癌模型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4] Shi HY,Zhang W,Liang R,et al.Blocking tumor growth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by maspin in a syngeneic breast cancer model[J].Cancer Res,2001,(61):6945-6951.
[5]程宇凌,敖竹君,陈伟.移植型和基因工程型乳腺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6,39(3):319-325.
[6] Maglione JE,Moghanaki D,Young LJT,et al. Transgenic Polyoma middle-T mice model premalignant mammary disease[J].Cancer Research,2001,61(22):8298-8305.
[7] Bouchard L,Lamarre L,Tremblay PJ,et al. Stochastic appearance of mammary tumors in transgenic mice carrying the MMTV/c-neu oncogene[J].Cell,1989, 57(6):931-936.
[8] Gao YD,Feng D,Sheridan RP,et al.Modeling assisted rational design of novel, potent, and selective pyrrolopyrimidine DPP-4 inhibitors[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7,
17(14):3877-3879.
[9] Lopez JI,Camenisch TD,Stevens MV,et al.CD44 attenuates metastatic invasion during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J]. Cancer Research, 2005, 65(15): 6755-6763.
[10]李明娟,蒋小红,高广春,等.高表达人源her2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J].第二
军医大学学报,2017, 38(4):488-492.
[11] Umesako S,Fujisawa K,Iiga S,et al.Atm heterozygous deficiency enhances development of mammary carcinomas in p53 heterozygous knockout mice [J].Breast Cancer Res,2005,7(1):R164-
R170.
[12] Tsukamoto AS,Grosschedl R,Guzman RC,et al.Expression of the intl gene in transgenic mice is associated with mammary gland hyperplasia and adenocarcinomas in male and female
mice[J].Cell,1998, 55(4): 619-625.
[13] Zheng X,Kang W,Liu H,et al.Inhibition effects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Sculellaria barbata D. Don o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bone metastasis via downregulation PTHrP pathwa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18, doi;10.3892/ijmm.2018.3515.
[14]林巾雄,朱瑞,田莎莎,等.中医乳腺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565-4567.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C37097);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C37118);嘉
兴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354034);嘉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个性化培养项目;嘉兴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孙彩霞(1998.02-),女,河南驻马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药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