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病例
中医科门诊病历15份 -回复

中医科门诊病历15份-回复以下是一份中医科门诊病历,主题为中医治疗胃病。
病历编号:001患者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严重胃痛、消化不良病史回顾:患者自述有五年左右的胃病史,主要表现为胃痛和消化不良。
胃痛为间歇性,伴随饮食过量或摄入刺激性食物加重。
消化不良表现为不规律的排便、胀气和食欲不振。
患者曾到医院进行过各类检查,但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既往史:既往无重大疾病史,也没有过敏史。
家族史:无胃病或相关疾病家族史。
个人史:患者饮食规律较好,以中式饮食为主,经常吃辣椒和油腻食物。
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时间不足,经常熬夜。
患者抽烟和饮酒。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体温、血压和心率均正常。
腹部触诊未发现明显压痛。
诊断: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回顾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胃气逆乱。
治疗方案:中医治疗胃病主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与体质判断病因病机,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针灸:根据患者主要表现为胃痛和消化不良,采用经验点穴。
主要选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针刺疏通经络,协调脏腑功能。
草药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服用中草药调理胃气。
草药的配方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而定。
主要选用养胃消食的中草药,如黄连、苍术等,用于调理胃气,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饮食调理:患者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减轻胃的负担。
增加摄入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适量的粗纤维食物等。
饮食上应避免过量进食,多餐少食,避免长时间空腹和晚餐过晚。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改善睡眠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避免吸烟和酗酒,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随访计划: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症状的变化,如胃痛、消化不良等是否有好转。
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本病例仅供参考,治疗方案应结合具体情况而定,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胃病的特点是综合治疗,从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和草药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和促进康复。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病历姓名:李XX 性别:女年龄:38岁
门诊日期:2021年8月12日
主诉:月经不调、腹痛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月经周期不规律,时长不一,间歇腹痛。
每次经量中等,质地暗红色,不伴有明显血块。
腹痛部位在下腹部,呈持续性隐痛,疼痛程度可适度增加,无放射痛,无腹胀、乏力、纳差等不适症状。
既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手术史等。
个人史:婚育史:已婚、生育两次,现无怀孕计划。
月经史:初潮14岁,周期不规律,一般为30-40天,经期5-7天,无
特殊异常。
曾有一次紧急避孕措施。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神清,精神状态良好,一般情况可。
血压:
120/80mmHg,心率:76次/分钟。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
明显异常。
子宫大小正常,质地稍软,活动度尚可,无压痛。
双侧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月经不调、功能性腹痛
辅助检查: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度不均匀。
诊疗计划: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血瘀证。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调理月经方加减。
方剂:柴胡调理汤
处方:柴胡12g,白芍12g,川芎9g,赤芍9g,丹参9g,当归9g,香附9g,郁金9g,人参9g,山楂9g,柴胡9g。
用法:一副煎服,每日一剂。
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注意饮食规律。
生活建议:增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复诊日期:2021年8月25日,观察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签名:。
中医门诊病例格式范本

中医门诊病例格式范本病例格式: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30岁
主诉:XXX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史:
婚育史:
家族史:
体格检查: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诊断:
中医治疗:
中药处方: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措施:
随访记录:
病例内容:
姓名:张三性别:女年龄:30岁
主诉:手腕软肿痛,尤其在夜间加重已有10天。
现病史:患者于10天前突然感到左手腕肿胀,伴随着发热,疼痛难忍。
在当地医院进行X光检查未见异常,于是到本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既往史:无。
个人史:患者平时身体状况良好,工作生活情况正常。
婚育史:已婚,未生育。
家族史: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左手腕屈曲受限,局部有肿胀和压痛,其他指节无异常。
中医辨证分型:寒湿困络。
中医诊断:手腕关节炎。
中医治疗:疏通经络,温通寒湿,活血行气。
中药处方:当归15g,川芎12g,红花10g,桑枝10g,秦艽10g,干姜10g,白芍10g,甘草6g。
水煎服,一次一剂,每日两次。
针灸治疗:选取合适的经络穴位进行针刺,如曲池、内关等。
其他治疗措施:热敷治疗,每日两次。
随访记录:患者第一次随访时,手腕症状已明显改善,局部无明显红肿和压痛。
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建议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劳累。
第二次随访时,患者症状已基本消失,手腕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
建议继续巩固治疗效果,加强锻炼,以防病情反复。
月经减少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主诉:月经量减少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感冒后出现月经量过少,色淡,质稀,周期正常,伴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日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后无明显改善,贫血貌,体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史:无三高,无输血史,无传染病。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血虚证治疗:悬灸穴位:第一天:关元,神阙,内关,各穴灸15分钟第二天:膻中,涌泉,三阴交各穴灸15分钟每日加灸八髎穴10分钟,循环灸2个月,灸7天停2天。
病例2主诉:经行量少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刨宫产第二胎后,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如痰,常感胸闷,呕吐,带下量多,黏腻,自行服中成药少腹逐瘀丸,症状稍有好装,停药复发,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滑。
既往史:既往剖宫产1次。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痰浊证治疗:悬灸取穴:第一日:丰隆,解溪,命门,各穴灸10分钟第二日:关元,三阴交,膻中,各穴就20分钟每日加灸神阙穴10分钟。
循环灸一个月,每灸7天停1天,灸2个月经量正常。
病例3主诉:月经量少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近半年以来出现经量偏少,经色淡黯,经期尚正常,头晕耳鸣,经期腰骶酸痛,夜尿多,面容憔悴,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既往史:身体状况可,无传染病史,无三高。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肾虚证治疗:悬灸穴位:第一日:命门,神阙,八髎穴,各穴灸10分钟第二日:三阴交,关元,涌泉,大椎,各穴灸20分钟循环灸:灸10日停2日,连续灸3个月,诉经量已正常,经期无明显不适。
头晕耳鸣症状消失。
病例4主诉:经血量少6月余。
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因小产后出现月经量少,色暗红,有血块,伴有经期乳房胀痛,小腹胀痛不适,自行于药店购买益母草颗粒,服药后效果不明显。
观其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既往史:剖腹产一子,人工流产一次,无其他遗传病。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血瘀证治疗:悬灸取穴:第一天:关元,太冲,膻中,大椎,各穴灸10分钟主诉:月经量少3年余。
中医骨科门诊病历范文60篇(3篇)

第1篇中医骨科门诊病历范文:患者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工人住址:XX市XX区XX路XX号就诊日期:2022年9月10日主诉:患者于1周前因搬重物时扭伤腰部,疼痛难忍,活动受限,遂来我院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在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时感到腰部剧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疼痛有所缓解,但仍感腰部不适。
曾自行服用止痛药,效果不佳。
近日疼痛加剧,影响睡眠,故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神志清楚,精神可,表情痛苦,体态自如。
2. 望诊:腰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无异常。
3. 闻诊:患者无特殊气味。
4. 闻诊:患者呼吸平稳,心率、血压正常。
(1)腰部活动度检查:腰部活动受限,前屈、后伸、侧弯均受限。
(2)腰部压痛点检查:腰部压痛点位于腰骶部,局部压痛明显。
(3)腰部肌肉力量检查:腰部肌肉力量正常。
辅助检查:1. 血常规:未见异常。
2. 尿常规:未见异常。
3. X线检查:腰椎正位片显示L4/L5椎间盘突出。
诊断:腰间盘突出症(L4/L5)治疗:1. 中医治疗:(1)针灸治疗:采用针刺腰部压痛点、足三里、委中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拔罐治疗:在腰部压痛点进行拔罐,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2. 西医治疗:(1)药物治疗: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
(2)理疗:采用中频电疗、红外线照射等方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 日常护理:(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加强腰部肌肉锻炼,提高腰部稳定性。
(3)保持良好姿势,避免久坐、久站。
4. 随访:1周后复查,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经过1周的治疗,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提高。
继续治疗1周后,腰部疼痛消失,活动度恢复正常。
总结:本病例为腰间盘突出症(L4/L5)患者,经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感冒中医门诊病例

主诉:恶寒,头疼,流涕,咳嗽现病史:体温37.5度,恶寒重,头痛,身痛,时流清涕,咳嗽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中医诊断:感冒,风寒束表证方药:荆防败毒散组方:荆芥5g,防风5g,柴胡:4g,前胡4g,枳壳3g,羌活4g,独活4g,茯苓4g,甘草2g,川芎4g。
X3剂加减:若表寒重,头身痛,憎寒发热,无汗,配以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
病例2主诉:身热较著,微恶风,咳嗽,痰黏或黄,咽痛现病史:37.2度,身热,微恶风,咳嗽,痰粘黄,咽喉肿痛,流黄浊涕,舌苔薄白微黄,舍边尖红,脉浮数。
中医诊断:风热犯表证(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名:银翘散加减组方:金银花8g,连翘8g,荆芥6g,薄荷5g,牛蒡子6g,竹叶6g,甘草3g,豆豉6g,桔梗6g,芦根8g,黄栀子6g X3剂贴敷方:金银花0.5g,连翘0.5g,黄芩0.5g,湿贴大椎穴,膻中穴 X3天医嘱:日一剂,水煎至120ml,分早晚温服,贴敷每天更换1次主诉:胸闷,头昏胀痛,腹胀等症状已有2天现病史:患者胸闷,头昏胀痛,腹胀,便溏,2天前自行到药店买药无效,现在我所查体,体温正常,身热,微恶风,肢体酸痛或疼痛,头昏胀痛,咳嗽痰粘,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溏,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中医诊断:感冒,暑湿伤表证治法:清署祛湿解表方名:新加香薷饮加减组方:香薷8g,金银花10g,连翘10g,厚朴8g,扁豆花10g,荷叶10g,芦根12g X3剂贴敷方:藿香0.5g,佩兰0.5g,黄芩0.5g 湿贴大椎穴,神阙穴 8h X3天医嘱:日一剂,水煎至300ml,分早晚温服,贴敷日更换1次随访:8月11日复诊,症状已消失,次方已服完,无需加服巩固病例4主诉:感冒数日,气短乏力,恶寒现病史:恶寒较甚,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嗽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中医诊断: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剂:参苏饮加减组方:党参10g,甘草6g,茯苓10g,紫苏叶10g,荆芥8g,防风8g,前胡10g,半夏8g,陈皮8g,枳壳8g,加生姜1片,大枣1枚 X3剂贴敷方:党参0.5g,紫苏0.5g,半夏0.5g,湿贴膻中穴,神阙穴 3天病例5主诉:身热,表风,口干,心烦,已输液3天现病史:患者感冒已有3-4天,现来我所就诊,查体:体温正常,但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方剂:加减葳蕤汤化裁组方:玉竹9g,甘草:3g 大枣:2枚,淡豆豉:12g,薄荷:6g,葱白:6g,桔梗:6g,白薇:4g医嘱:日一剂,水煎服至200ml,分早晚温服。
中医门诊病例范文

中医门诊病例范文
病历号码: 2023052801
姓名: 李
性别: 男
年龄: 38岁
主诉: 头痛、头晕3个月余。
现病史: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症状,起初症状较轻,服用一些止痛药后可缓解,但近一个月来症状加重,头痛时疼痛难忍,伴有头重足沉、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求诊治,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 患者无特殊病史。
个人生活史: 患者作息规律,生活作息尚可,工作压力一般。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步态稳重,营养状况良好。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滑数。
辩证论治:
1.证型分析:本病属于痰火蒙蔽清窍之证。
症见头痛头晕,伴有头重足沉、食欲不振等,足见痰浊阻塞清窍所致。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滑数,说明本案以痰火为病机。
2.治则:宜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3.方药:拟加味夏枯草颗粒。
处理:
1.中药:夏枯草颗粒,每次9,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连服1周。
2.生活调理:忌食生冷、油腻、酒酪等痰热滞留之品,宜多食些芹菜、萝卜等清热化痰之品。
作息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风热感冒门诊病历模板

中医风热感冒门诊病历模板现病史:患者自述于三天前开始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头痛、身痛等症状,体温最高达到39℃左右。
患者曾口服阿莫西林、布洛芬等西药,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既往史:无。
家族史:无。
个人史:患者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体格检查:体温38.6℃,脉搏9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头痛、咽痛,咳嗽有痰,嗓子干燥,喉咙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肺部呼吸音粗糙,心脏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
辨证分析:本例患者表现为风热感冒,病因为外感风邪,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热毒内生,以致于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头痛、身痛等症状。
辨证分析为风热表证,证候特点为热邪外袭,气血不通,症状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头痛、身痛等。
诊断:风热感冒。
治疗方案: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祛风止痛。
方药组成:麻黄、杏仁、桂枝、石膏、连翘、蒲公英、金银花、薄荷、甘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三次,每次15g。
治疗过程:患者于第二天开始服用方药,连续服用三天。
第一天,患者体温下降至37.6℃,咳嗽、喉咙疼痛明显减轻,头痛、身痛症状消失。
第二天,患者体温正常,咳嗽、喉咙疼痛、流涕等症状基本消失。
第三天,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体检正常。
随访:患者于第四天复诊,体检正常,无不适症状,建议继续观察两天,注意休息,饮食清淡。
如果症状再次出现,及时就医。
总结:风热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例患者采用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祛风止痛的方药治疗,疗效显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饮食清淡,避免劳累,以促进身体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门诊病例书写样本
范例:
主诉:咳嗽3天。
病史:患者3天前淋雨后,渐咳嗽,恶寒,头重,口淡不欲食,大便不爽,小便调。
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
诊断:咳嗽(风寒夹湿)
治则:疏风散寒化湿止咳
方:杏苏散加减
药:
苏叶10g 防风10 g 杏仁10 g 桔梗10 g
藿香10 g 苍术10 g 厚朴10 g 甘草10 g
大火3碗水煎15分钟分3次温服
方解:本方适用于凉燥外袭、肺气不宣之外感证。
方中杏仁苦温而润、能宣肺止咳化痰;苏叶辛温,微发其汗,使凉燥之邪从表解合为主药;桔梗,助杏仁宣肺止咳;苍术配厚朴,消食且散痰湿;加防风以祛风发汗,一能燥湿,一能祛风,合用则既燥又散,风湿两邪俱除;甘草调和营卫,协调诸药同为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