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

欧阳修(1007—1072),字永 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 永丰(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状元成才路后人将 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
状元成才路
古文章四大家”。代表作有散文 《醉翁亭记》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指颍州西湖。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 的景色。夕阳垂地,万里的长江缓缓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天下大乱,士家贵族散了, 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将我的泪水吹 到扬州。
全词写登楼的所见所感,表达
了词人强烈的亡国状元之成才路 痛和深厚的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国精神。
状元成才路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 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 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状元成律才路 。朱敦儒早年过着锦 衣玉食的生活,词状元成才作路 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 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 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 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用 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以及其 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一个“乱”字,概括了中 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
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 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的嘲讽, 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 念。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 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 州,充满无限悲慨。
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倚楼观看清秋 时节的景色。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
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 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 二年)金人进军中原之事。 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质朴自然、语短情长。
教学三过程
交 流 提 升
(三)总结提升 1. 寻找诗词共同点:
(2)起兴手法 起兴,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 再说要说的事物。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 因物联想, 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 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
起兴
三
交 流 提 升
庭中有奇树
教学三过程
课外古诗词诵读小组任务单 1.你们组研习的诗歌是: 《庭中有奇树》
2. 关键句:
交
(1)你们认为诗中最能反应作者情感的诗句:
流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 (2)请对此诗句做简要赏析:反问句 。借着这 一朵花发出感慨,表
提
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无奈 。不论花是否珍贵,折花都只是为表相思。
(2)有待加强:对于古体诗并未有具体的了解,对“起兴”这个 修辞手法还有待学习。尝试去理解含蓄深刻的诗人感悟。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⒈ 读准包括 “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 (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重点)
2. 通过设计朗读方案,学会运用停顿、重音、拖音以及契合诗歌情 感的语调,传达诗词的情感。(重点)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大组研读一首古诗。四大组 中,根据人数再分小组,每四人(左右)成立研读小组。
【设计意图】 分组活动,减轻学生课内研读压力, 每人在精读一首的基础上,通过班级交流, 把握其他三 首古诗的情感、主旨,了解古诗的特色。
教学二过程
小 组 研 读
(一)设计诵读方案 小组合作。要求:
(1)读好节奏:划分诗词停顿。 (2)读准情感:重音、拖音、语调等。 (3)读出创意:表演诵、对诵、独诵及合诵等。 (4)熟读成诵: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小组展示 时,力求诗歌脱稿朗诵。)
教学三过程
交 流 提 升
(三)总结提升 1. 寻找诗词共同点:
(2)起兴手法 起兴,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 再说要说的事物。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 因物联想, 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 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
起兴
三
交 流 提 升
庭中有奇树
教学三过程
课外古诗词诵读小组任务单 1.你们组研习的诗歌是: 《庭中有奇树》
2. 关键句:
交
(1)你们认为诗中最能反应作者情感的诗句:
流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 (2)请对此诗句做简要赏析:反问句 。借着这 一朵花发出感慨,表
提
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无奈 。不论花是否珍贵,折花都只是为表相思。
(2)有待加强:对于古体诗并未有具体的了解,对“起兴”这个 修辞手法还有待学习。尝试去理解含蓄深刻的诗人感悟。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⒈ 读准包括 “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 (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重点)
2. 通过设计朗读方案,学会运用停顿、重音、拖音以及契合诗歌情 感的语调,传达诗词的情感。(重点)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大组研读一首古诗。四大组 中,根据人数再分小组,每四人(左右)成立研读小组。
【设计意图】 分组活动,减轻学生课内研读压力, 每人在精读一首的基础上,通过班级交流, 把握其他三 首古诗的情感、主旨,了解古诗的特色。
教学二过程
小 组 研 读
(一)设计诵读方案 小组合作。要求:
(1)读好节奏:划分诗词停顿。 (2)读准情感:重音、拖音、语调等。 (3)读出创意:表演诵、对诵、独诵及合诵等。 (4)熟读成诵: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小组展示 时,力求诗歌脱稿朗诵。)
部编版8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也是“花”的意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滋,繁盛。
攀引枝条。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读作状w元成è才路 i,给予,馈赠。
馨香盈怀状元成才袖路 ,路远莫致之。 送达。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历时很久。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诗句品读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朵 开得繁盛(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但:仅,只。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养怡:指调养身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心,保持心情愉
状元成才路
快。怡,愉快。
状元成才路
永年:长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今译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死亡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 的骏马卧在马槽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 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也不会止息。人 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 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 了,用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 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主旨归纳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 念之情。全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
状元成才路
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委婉含蓄,感人至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梁 甫 行
曹 植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8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1)“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充满了女主人公的衣襟和衣 袖。一个“盈”字,暗示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 自禁,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深深思念。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风跨俗”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源自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 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 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骨气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大意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1)开头四句分别写“神龟”和“腾蛇”,诗人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名句赏析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人称改换,比拟沉痛。运用那些海民的口吻,说其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1)“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充满了女主人公的衣襟和衣 袖。一个“盈”字,暗示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 自禁,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远方丈夫的深深思念。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风跨俗”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源自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 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 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骨气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大意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1)开头四句分别写“神龟”和“腾蛇”,诗人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
部编版教材∙8年级语文上册
◆名句赏析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人称改换,比拟沉痛。运用那些海民的口吻,说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0页)

课外古诗词 诵读
目录
壹
贰
浣
采
溪
桑
沙
子
叁
肆
相
如
见
梦
欢
令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熟读全词,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大意。 3.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壹
浣溪沙
(宋)晏殊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 西进贤)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 秘书正字。
诗词翻译
在金陵西门城楼上,倚栏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 阳下流去。金人入侵,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四散逃走,什么时候能够 收复国土?试请悲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去。
诗词鉴赏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 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 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 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 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 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 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 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思考探究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 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这两句词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 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青春易 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目录
壹
贰
浣
采
溪
桑
沙
子
叁
肆
相
如
见
梦
欢
令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熟读全词,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大意。 3.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壹
浣溪沙
(宋)晏殊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 西进贤)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 秘书正字。
诗词翻译
在金陵西门城楼上,倚栏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 阳下流去。金人入侵,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四散逃走,什么时候能够 收复国土?试请悲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去。
诗词鉴赏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 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 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 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 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 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 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 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思考探究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 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这两句词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 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青春易 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

赏析:
上阙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 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 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 饮涵咏之乐。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 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 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 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 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 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 有些微的伤感呢?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 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 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 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 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 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 《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 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 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 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 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 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 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 使君诗》)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 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共42张ppt)PPT课件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 独。
总 结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 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纵观今昔,叠印时空,重在 思昔。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 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 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 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浣溪沙》
晏殊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 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 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 故西溪又称“晏溪”。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
参考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 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 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 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 湖岸在飞翔。 这首词是《采桑子》共十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 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 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 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 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 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 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 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1.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 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2.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 特点?请结合诗句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行,借松柏之
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语了无限期望。全诗语言
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
诗歌赏析
开头两句描摹了松柏在狂风中挺立的景象,“亭亭”写出 了松柏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写得极有气势; “谷中风”和“山上松”展开较量,突出了松柏的傲骨。
第三、四句进一步渲染谷中风的凛冽和松柏的刚劲。第一 个“一何”慨叹谷中风之盛,第二个“一何”咏叹松枝之劲, 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之态。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诵读
诗歌理解
原 文
庭中有奇树
注
佳美、珍贵的树。
(唐)杜甫
释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花开繁盛。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历时很久。
诗歌理解
【译文】 庭院里长着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开得繁盛。 攀引枝条摘下树上的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路途遥远,不能送达。 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 念之情罢了。
诗歌理解
·
作 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
背 景
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
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大方悲壮;
他精于兵法,有《孙子略解》等军
事著作。他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
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诗歌理解
这首诗选自《曹操集》,是曹操的乐府组诗《步出 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写作此诗时,曹操刚刚击 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犹豫满志,乐观自信,充 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最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 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解释 【棹】桨。
欧阳修
【西湖】这里指颍州(今 安徽阜阳)的西湖。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弯曲延伸的样子。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 釉料,多覆在盆、缸、砖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 平静澄碧。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涟漪】微细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
词语解释 【落】凋落。 【香径】弥漫着花 香的园中小路。
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整体感知
译文 吟罢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往事涌上心头,)
(眼前)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也和去年毫 无二致。夕阳虽然美好,但终归要西沉下去而不能 返回。
花的凋落和时光的流逝,都是令人惋惜而毫无 办法的,只有归来的燕子,似乎是去年的旧相识。 (真是无可奈何啊,)(我)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 小路上走来走去。
词语解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 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 这里指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整体感知
译文 经常记起出游溪亭,一玩儿就玩儿到日暮时分
的经历,我深深地沉醉在溪亭边而忘记归路。一直 玩儿到兴尽才荡舟返回,却迷路进入了荷花的深处。 奋力地把船划出去,结果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采桑子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 家、政治家。字永叔,号醉翁、六 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 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 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 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整体感知
采桑子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 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字同叔,谥号元献。抚 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擅 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 情致,语言婉丽。今存《珠玉词》 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整体感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 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收复国土?请西风把我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 为战争前线的扬州。
精读细研
诗词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景,着意在借景抒情。开头两句 写词人登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第二句 “倚清秋”,谓在秋色中倚西楼而眺望,“清秋” 二字点出了作者凄凉的心情,暗示了山河残破,充 满萧条气象。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用 落日和逝水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下阕抒情,用直 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以及他渴 望收复中原的心事。
词语解释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 苏南京。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 时节的景色。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 饰。缨是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 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整体感知
译文 登上南京城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长江在夕阳下向东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员们纷纷南逃,什么时候能
精读细研
“不觉船移”四字,更是语妙天下。联系上阕 的“笙歌处处随”,可知船是不断前移的,可词人 偏偏说“不觉船移”,这就有力地显示了水面的宁 静。但船移毕竟不可能绝不触动水波,所以下文就 写到“微动涟漪”,由此可见,词人的观察力和艺 术构思,可谓细入毫芒。最后,“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整幅画面都跳动 起来。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 宋代女 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 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 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 《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 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 人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
整体感知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 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鸥鹭。
精读细研
诗词赏析
“常记”明确点明本词记述的是往事,地点在 “溪亭”,时间是“日暮”,词人饮宴以后,已经 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本词起笔平淡, 却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中。 “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 路”委婉地写出了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 是一次给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下来的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
相见欢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 宋代词人。 字希真,号岩壑老人,洛阳(今属 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五 年(1135年),赐进士出身。其词 语言清畅俚俗,多写隐居生活的闲 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 之作。有《岩壑老人诗文集》,已 佚。今存词集《樵歌》。
整体感知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 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精读细研
本词中的“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 人。“簪缨散”是说他们在北宋灭亡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 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懑和斥责。最后 一个长句,紧接上文词意而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 怀念。
如梦令
知识备查
水鸟。
整体感知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 来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 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 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精读细研
诗词赏析
作者用轻松淡雅的笔调,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 的西湖。轻舟短棹,上阕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 的愉快感觉。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作 者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下阕着重 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西湖是上下空明、 水天一色的,用琉璃来比拟它的澄澈,再贴切不过。
精读细研 诗词赏析
首句以听歌、对酒开篇,格调娴雅,欲抑先扬,构 思独特。接着品读下去,情绪就不由自主地蒙上了些许 淡淡的哀愁。虽然眼前还是与去年一样的时节,一样的 天气,一样的亭台,但是“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 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似曾相识 燕归来”看似可聊以自慰,实则使词人内心的愁苦更加 强烈。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 寂寞之中,只能独自徘徊在花园的小路上,在记忆中寻 找逝去的年华。
精读细研
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 不想回舟,从而“误入藕花深处”。“误入藕花深 处”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 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词人的忘情心态。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 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才“惊 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