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内容(全)

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1)——礼乐文明的确立1.西周(1)建立者:周武王(2)时间:公元前1046年(3)战役:牧野之战(4)都城:镐(今陕西西安)2.周朝改革了商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礼乐制度。
3.西周采用分封制、宗法制好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4.分封制(1)实行的原因:为了有效地管辖广大被征服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
(2)受封对象:周王的亲属、功臣等。
(3)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和仪仗等物品。
(4)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5)作用: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6)基础:宗法制。
5.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2)核心: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封侯。
(3)实质: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
(4)作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共同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确立了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时也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周王朝迅速发展成为幅员广阔、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7.礼乐制度(1)制定者:周公。
(2)含义: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不同等级的贵族,所能享受的乐目、使用的乐器及其组合各不相同。
(3)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秩序,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
(4)消极作用:压抑了人的个性与创造性。
8.《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一首诗“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1.农业技术: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发展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耕地制度和农作物栽培等方面的进步。
例如,灌溉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的产量;轮耕制度的应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农作物的选育和耕作管理的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
2.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纺织业技术十分发达,主要包括丝绸、棉布和毛织品等方面的制作。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品之一,通过养蚕、缫丝、织造等工艺流程,制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品质的丝绸;棉布的种植和纺织技术的改进,提高了棉纺织品的产量和质量;毛织品则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3.造船和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先进,主要体现在木制船舶的制造和海上航行的技巧。
中国古代造船工艺十分精湛,如龙骨船、帆船等。
海上航行包括航海技巧、航行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印刷术和纸张的使用:中国古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印制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另外,纸张的使用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科技发明,不仅使书写更加方便,还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工艺和手工业1.陶瓷制作: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以瓷器为最。
瓷器采用高温烧制,具有独特的质地和艺术风格,如青花瓷、白瓷、五彩瓷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工艺的瑰宝之一2.金属加工:古代中国对金属加工十分擅长,特别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
铜器以青铜器为代表,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被广泛应用于礼器和日常生活用具;铁器的制作也很先进,如铁锅、铁钉等,提升了生活质量。
3.丝织和刺绣: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纺织技术之一,丝绸的制作和装饰品的刺绣都具有独特的工艺和艺术效果,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标志。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教育1.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溢着仁爱、礼仪和孝道等思想。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基于儒家的价值观,使得教育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八上历史第四单元核心知识

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第13课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背景、原因)2.爆发(第一阶段):1919 年5 月4 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
3.口号: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性质);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③废除二十一条;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⑤要求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4.扩大(第二阶段):1919 年6 月3 日,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
5.初步结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的职务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③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7.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1921 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3.中共“一大”(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③确立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④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4.中共“二大”(1922 年7 月上海)内容:①大会重申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②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第四单元复习要点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史称东晋。
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
2.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
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
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三、北方的民族融合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复习知识树课件PPT课件 人教版4

•
30、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永远是起跑线。
•
31、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而用心却可以做到完美。
•
32、如果上帝没有帮助你那他一定相信你可以。
•
33、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
34、珍惜今天的美好就是为了让明天的回忆更美好。
•
35、只要你在路上,就不要放弃前进的勇气,走走停停的生活会一直继续。
•
36、大起大落谁都有拍拍灰尘继续走。
挺进大别山 战果: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南京 和武汉
意义: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由守转攻的转折点
第十八课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歼敌人数
意义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948年11月
47万余人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 55万余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 境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2
•
1、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
•
2、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
3、永远不要埋怨你已经发生的事情,要么就改变它,要么就安静的接受它。
•
4、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
5、通往光明的道路是平坦的,为了成功,为了奋斗的渴望,我们不得不努力。
目的
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
2 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成果: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和平建国
的《双十协定》
分歧: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 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第十七课
全 面 内 战 爆 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提纲(历史)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原因:(1)中华民国政治混乱;思想领域:尊孔复古(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典型内容: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并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3)文学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6.评价:(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7.新文化运动“新”在哪?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注:1919年以前中国像西方学习的三阶段第13课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时间、地点、主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表现:(1)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2)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商人罢市。
2.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1)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3)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复习

近年来,每当9月18日,沈阳都要鸣 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九一八事件纪念馆(沈阳北郊柳条湖)
知识梳理
时间: 地点: 结果: 影响
1、九一八事变
1931、9、18 沈阳柳条湖
只有四个多月,日军侵 占了东北三省(?)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①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日本侵 略的局部抗战。 ②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八路军的臂章、胸章
新四军的胸章、臂章
知识梳理
5、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六周之 内屠杀军民30 多万人,体现了日本法西斯的 凶残和野蛮。国民政府迁都 重庆 。
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
李自健说:日本少数右翼势力企图否认南京大 屠杀和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的做法绝对不能接受,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把这段悲惨的历史展示给 世界人民看,我要将画展进行到底。
第四单元复习课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9——1937.7——1945.8)
中考导航
识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中共 “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 理解:了解西安事变,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 历史作用; 运用: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 质;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 矿……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歌曲中“那个 悲惨的时候……”是指( )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七七事变 2、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重大胜 利是( )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战役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简介
第四单元:两个文明的初次交锋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两个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初次交锋。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发展出独特的宗教、艺术和社会制度。
古希腊文明则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具有重要的哲学、政治和艺术成就。
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学生将了解到古埃及是如何依靠尼罗河的农业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借助于法老王的管理和领导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2.探究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和特点。
学生将研究希腊城邦制度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到这一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到希腊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3.分析古埃及与古希腊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通过对两个文明的比较,学生将明白它们在艺术、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相似点与差异点。
4.了解古埃及的神秘石碑——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和对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学生将回顾罗塞塔石碑的被发现的历史,以及它在解决古埃及象形文字难题中起到的作用。
通过研究本单元,学生将对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它们的起源、发展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同时,学生将提升跨文化交流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希望本单元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他们对世界文明的多元理解,培养他们积极的历史观和国际视野。
本单元教学时间预计为2周。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