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 虚劳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

合集下载

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长期体力和心理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有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医通常会根据以下几种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1. 脾虚证脾虚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最常见的证候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身体沉重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虚证常采用补益脾气的方法,如服用健脾补气的中药方剂、调整饮食结构以及进行适当的运动。

2. 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另一种常见证候。

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脾气易怒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常采用疏肝解郁、调理脾胃的方法,如针灸、按摩、心理疏导等。

3. 肺脾不和证肺脾不和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一种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证候。

患者常出现气短、心慌、脾气急躁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脾不和常采用调补肺脾、舒缓情绪的方法,如服用滋阴润燥的中药、进行舒缓身心的练习等。

二、中药治疗中药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 养血安神患者常伴有失眠、头晕等症状,中医常采用养血安神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枸杞子等,可通过调理血气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2. 补益脾胃脾胃虚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重要病机之一,中医常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等,可增强体质、改善消化功能。

3. 调理肝气肝气郁结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之一,中医常采用调理肝气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枳壳等,可疏肝解郁、舒缓情绪。

三、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

金匮要略注(8)虚劳病

金匮要略注(8)虚劳病

金匮要略注(8)虚劳病8.1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平人,谓外形无病之男人。

若脉大,即脉病人不病。

因男女分工有别,男子干体力活,谓劳,劳则体疲于外,气耗于内,故脉大非气盛,必大而无力,脉大为劳。

极虚者,内损肾阴精也,精气内耗严重,即内劳损精,亦为劳。

8.2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古人五六十岁已属老年,气血已虚,若脉大,痹侠背行,身上出现马刀、侠瘿等硬块,皆为劳得之。

8.3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虚精自出,痠削不能行。

因劳而病者,其脉浮大,其证为手足烦,遗精,膝痠骨软不能行。

肾藏精,肾虚则不能藏精,故阴虚精自出;肾主骨,肾气虚则骨酸不能行,痠削不能行则手足烦。

春夏,自然之阳气盛,外阳传入人体,使人阳胜阴更甚,阴更不堪任阳,故病剧;秋冬,自然之阴胜阳,传入人体之阴弥补阴之不足,故病瘥。

8.4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脉虚沉弦,是阴阳俱不足;无寒热,是阴阳虽都不足,但仍平衡,阴阳弱平衡,即能级低;气血不荣于上焦,故短气、面色白;时暝兼衄,少阴肾气虚,有时阴胜阳则暝,有时阳胜阴则衄;下焦气血虚,故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

此脉证,是劳之后果。

8.5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

面色薄,谓浅淡不华,不红润,亦不足之色。

男子面色薄,为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则津液不足,故曰主渴及亡血,气不足,动辄喘,血不足,动则悸。

8.6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此为脉病人不病者,男子外形无病,但脉浮弱而沉涩,浮弱为阳虚,沉涩为阴虚,肾虚则精气清冷,精子稀少,活力不足,故为无子,不能生子也。

8.7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失精家,谓肾阳不固精者。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

肝肾两亏,阳竭而寒,少腹肾之所居,故少腹弦急,阴头(龟头)寒。

肝开窍于目,肝虚故目眩。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一种以长期体力和心理疲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学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

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以从调理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多个方面着手。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方法和技术。

一、脉诊与辨证施治脉诊是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师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一步分析病情并作出相应的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类型主要有气虚、血虚、脾胃不健等,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师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如,对于气虚型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可以采用补气养脾的中药方剂;对于血虚型的患者,则可以采用补血活血的中药治疗。

二、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

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百会穴、足三里穴等。

通过针刺或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平衡,改善疲劳症状。

三、中药调理中药丰富而独特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经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根据患者的辨证症状,中医师会采用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形式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当归等。

比如,黄芪具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帮助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当归则有益血、活血的作用,对血虚引起的疲劳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四、中医调养中医强调身心合一的调养原则,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时也不例外。

中医认为,饮食、作息、心理状态等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因此,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医师会建议他们调整饮食结构,增强营养摄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来刺激患者的经络、穴位,改善气血运行状况,促进身体的康复。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辨治_杨家林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辨治_杨家林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辨治杨家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虚劳”范畴。

其病因与禀赋素弱、烦劳过度、情志不畅、饮食房劳不节复感外邪等因素有关,造成各种劳损“伤脏致病”、损及心肝脾肾多脏,辨证以虚为主,或虚实兼夹。

提出中医辨治方法及推荐方药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辨治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1-0017-02收稿日期:2010-05-11作者简介:杨家林(1937-)女,四川乐山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月经不调及调经系列方的研究,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及新药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新药研究等。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 )以不明原因引起的极度疲劳,伴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肉关节痛、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睡眠障碍和劳累后不适等症状持续半年以上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及日常生活。

本病好发于30 50岁中青年,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ʒ4,且教育程度高者比普通人群易患,发病涉及多种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感染、内分泌代谢紊乱、精神神经疾病、应激等多因素有关,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的结果,其中病毒感染,精神应激等改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为本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劳动强度的增加,工作压力及各种心理压力、生活放纵等易使人感到疲劳,如不及时调整易导致CFS 发生。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预测,CFS 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病是新认识的疾病、国外研究只有20多年历史,国内近10余年才研究。

西医因本病病因不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虽为时较短,但发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优势,从整体入手,调整全身机能,对治疗CFS 有广阔的前景。

因此深入研究CFS ,寻求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是众多中医工作者探索的方向。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现代社会疾病,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中医养生作为一种综合的保健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慢性疲劳综合征,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健康建议。

1. 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慢性疲劳综合征在中医中被称为“虚劳”,多与精、气、血等方面的虚损有关。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劳累、情绪不稳、脾胃功能失调等。

因此,中医的调理主要是通过调整内外环境,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上医治未病”,即通过平衡饮食摄入,预防疾病的发生。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调理,中医推荐以下几个方面的饮食调理方法:(1)养血调理:食物中富含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如红枣、黑芝麻、黑木耳等,有助于补充体内的血液营养,改善疲劳状况。

(2)益气调理:食用蜂蜜、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轻疲劳感。

(3)健脾益胃:多食用易消化的食材,如米、面、青菜等,有助于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体力。

(4)合理搭配:饮食应均衡搭配,不宜过饱或过饥,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3. 适度运动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阳气活动。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感。

但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不宜过度劳累,以避免消耗更多的精气。

4. 心理调节中医注重人体的整体调节,包括身体和心理。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强调心理的平衡和调节,可以通过中医的养生方法,如冥想、气功等来缓解心理压力,舒缓情绪,减轻疲劳。

5.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中药具有温补、益气等功能,可以改善体质,缓解疲劳感。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等,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调理。

但要注意,在服用中药之前,最好向专业的中医师咨询,以确保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又称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障碍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Immune Dysfunction Syndrome, CFIDS),是一种以持续性疲劳和体力、认知功能等多系统症状为特征的复杂疾病。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是脾胃失调、气虚血瘀、肾虚等多元因素引起的,因此在中医诊疗方面,主要采取调理脾胃、益气补血、滋养肝肾等方法,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医诊疗方案。

1.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依靠四诊合参:望、闻、问、切。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腻等;闻诊主要听取患者的自述症状,如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问诊则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日常生活习惯等;切诊主要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状态等。

2.中医治疗方法:(1)调理脾胃:脾胃失调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常常采用健脾理气的方法,通过调节饮食、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增加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机体的气血状况。

常见的健脾食疗方案包括糯米红枣粥、薏米粥、山药粥等。

(2)益气补血:气虚血瘀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另一主要病机。

中医常常采用益气补血的方法,通过药物调理,提高机体的气血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熟地黄、当归等。

(3)滋养肝肾:肝肾虚弱也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常见病机。

中医常常采用滋养肝肾的方法,通过调理生活作息,减少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对肝肾的伤害,同时使用滋肾安神的中药,如枸杞子、山药、龙眼肉等。

(4)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常采用埋针、腕针、温针等方法,通过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5)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在中医诊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常被使用。

中药汤剂常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程度等来调配,常用中药有六味地黄丸、四物汤等。

3.中医养生建议:(1)合理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重要的。

中医怎么缓解慢性的疲劳综合征.doc

中医怎么缓解慢性的疲劳综合征.doc

中医怎么缓解慢性的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情错综复杂,临床易误诊为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神经症等。

中药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上班族面临的慢性疲劳综合症,可以采用中药和按摩疗法进行防治。

中药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虚证疲劳”范畴。

中药方剂中的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都是很好的辨证方剂。

六味地黄丸可用于治疗肾阴虚患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遗精盗汗,是滋阴补肾的经典方剂。

但补中益气汤联合小柴胡汤不仅能疏肝理气,还能健脾和胃。

可用于治疗肝郁脾虚患者,如肢体疲劳、精神疲劳、易怒、厌食。

按摩
按摩头部穴位,如百会、四神聪、风池等。

具有清头益脑的功效、安神;同时,结合背部经络穴位按摩,如舒菲、脾俞、命门等。

,能起到调节和补充全身杨琪的作用,持续时间长,疲劳、失眠、乏力的症状自动消失。

中医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为现代一个病名;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四肢肌肉失养故见四肢酸痛无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必须重视的新病种,归于亚健康范畴,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以脾、肝、肾为主。

可以通过中医辨证组方调治,以达到预防、治疗、控制的目的。

概述疲劳为元气耗伤之虚证与心理变化(或不畅)双重因素所致。

治疗仍然以辨证施治为前提,不仅要补虚扶正,也应祛疲安神。

一方面补虚固元,滋养机体,虚得补,正则旺,疲劳自除;另一方面,调畅心志,舒心畅意,神得安,心则宁,疲劳可消。

脾伤疲劳证从脾治用归脾丸、健脾丸,益气健脾,祛疲养神。

脾伤疲劳证多因饥饱失常,酒食过度,或忧愁思虑过多,或工作繁重杂乱,应酬频繁,形体劳役所致。

青少年则可因用脑过度,思虑伤脾所致。

本证因脾伤中亏,肢体乏养。

可见怠惰嗜卧,四肢乏力不收,大便泄泻,懒于言语,恶食纳少,舌苔薄白腻,或厚腻,或舌质偏淡,脉缓而大或浮,或细,或濡诸症。

① 处方: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砂仁、青皮、陈皮、木香、鸡内金、莱菔子、紫苏梗、藿香、甘草等。

②方解:方中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益气健脾,砂仁、青皮、陈皮、木香行气调中运脾,紫苏梗、藿香化湿醒脾,鸡内金、莱菔子消食理脾,甘草益气和中。

诸药共奏益气健脾、祛疲养神之功。

肝伤疲劳证从肝治用一贯煎、逍遥丸、舒肝丸,养阴柔肝,祛疲醒神。

肝伤疲劳证多因酒食应酬过多,或工作压力大,或喜怒不节,谋虑过度,或疲劳过度,情绪心理的改变超过肝的调节能力所致。

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肝者罢极之本”,明确指出肝脏功能失调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

肝藏血,主疏泄,肝能藏魂,魂与神密切相关,可影响心理活动,神经活动过度会影响肝,从而降低肌肉活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虚劳与慢性疲劳综合征血痹(一)血痹成因及轻证的证治[原文]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1)[提要] 本条论述血痹的病因及轻证的治法。

1.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感风邪,阳气痹阻,血行涩滞。

2.治则:通阳行痹。

3.治法:针引阳气,通阳行痹。

(二)血痹重证的证治[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①.病机:气血营卫不足,外感风邪,阳气痹阻,血行涩滞,肌肤失养。

②.主症:身体麻木不仁。

③.治则:益气和营,通阳行痹。

④.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⑤.血痹与风痹的鉴别:血痹以麻木为主,风痹以疼痛为主。

虚劳虚劳病是由于过度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患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本篇所论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以及虚劳兼风和虚劳挟瘀等证型,但重点是阴阳两虚;治法方面虽有补气、益血、温阳、滋阴之别,而重点在于调补脾肾。

一、虚劳辨证1.阴血亏虚证[原文]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4)[提要] 本条论述阴血亏虚的虚劳脉证。

阴血亏虚的虚劳脉证:面色淡白无华,口渴,气喘,心悸,脉浮大无力。

2.气血亏虚证[原文]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提要] 本条论述气血两虚的虚劳脉证。

气血两虚的虚劳脉证:短气,里急,少腹满,小便不利,面白,目瞑,衄血,脉沉弦无力。

3.虚劳与季节的关系[原文]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6)[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脉证及虚劳与季节的关系。

虚劳的脉证:手足烦热,前阴寒冷,滑精,两腿酸软消瘦,不能行动,脉浮大。

虚劳与季节的关系:虚劳阴虚内热症状往往春夏加重,秋冬减轻。

4.肾虚无子证[原文]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7)[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无子的脉证。

虚劳无子脉证:精清如水,冰冷如铁,脉浮弱而涩。

5.虚劳盗汗证[原文]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9)[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盗汗的脉象。

虚劳盗汗的脉象为脉细弱。

6.辨三种不同的虚劳证[原文]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10)[提要] 本条论述三种虚劳病的辨证。

精气内衰证:其特点是脉大无力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虚寒证:其特点是脉大无力而肠鸣。

虚热证:其特点是脉大无力而见瘰疬。

7.脾肾阳虚证[原文]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11)[提要] 本条论述脾肾阳气虚衰的虚劳脉证。

脾肾阳衰的虚劳脉证:疾行则喝喝而喘,手足逆冷,腹满便溏,饮食不化,脉沉迟无力。

8.精血亏损证[原文]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12)[提要] 本条论述精血亏损虚劳的脉象。

精血亏损的虚劳脉象为革脉。

二、虚劳脉象[原文]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3)[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病的脉象纲要。

虚劳的主脉:脉大和脉极虚。

分别代表阴虚(阴虚阳浮,脉大无力)、阳虚(精气内伤,阳气亏虚,无力推动)两种虚劳病的基本类型。

三、虚劳证型1.阴阳两虚证(1)阴损及阳证[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遗精证治。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2)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腹痛证治。

[原文]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馀依上法。

(14)[提要] 本条论述阴阳两虚,气虚偏甚的虚劳腹痛证治。

2.阳虚证[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5)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提要] 本条论述肾阳不足的虚劳证治。

3.阴虚证[原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17)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窮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阴虚失眠的证治。

4.虚劳兼风证[原文]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6)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窮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兼风证的证治。

1.病因病机:气血阴阳不足,外感风邪。

2.主症:分两类:一为气血两虚症状,如面色苍白、食少纳呆、气短喘急、头晕目眩、腰背酸痛、妇女不孕;一为风邪为患所表现的症状,如骨节疼烦、腰背强痛、头痛等症。

3.治则:补益气血,祛风散邪。

4.方剂:薯蓣丸。

(四物、四君子;山药、大枣、阿胶、干姜、神曲、豆卷;麦冬、杏仁;柴胡、桔梗、白蔹、防风、桂枝)5.虚劳挟瘀证[原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18)大黄蜇虫丸方:大黄十分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蜇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虻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合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虚劳干血的证治。

四、仲景治疗虚劳病特点从脏腑而言,仲景尤其重视脾肾两脏,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所寄之处;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补益脾肾,是虚劳的治本之法。

所谓“先天之治法阴阳,后天之治本血气”。

从证型上,重视阴阳两虚。

治疗虚劳病的方剂共七首,有三首是论阴阳两虚证。

从性味上,侧重甘温扶阳本篇除附方外,治疗虚劳病的方剂共七首。

虚劳阳虚者,症见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宜八味肾气丸温补肾阳;虚劳阴虚者,症见心烦、失眠,治宜酸枣仁汤养阴清热,除烦安神;虚劳阴阳两虚者,可分别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治疗。

其中肾阴亏虚,阴损及阳的失精,宜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固涩精液;脾胃阳虚,阳损及阴的腹痛,宜用小建中汤甘温健中,调和阴阳;若气虚明显者,宜用黄芪建中汤健中益气;虚劳兼风者,治宜薯蓣丸扶正祛邪;虚劳挟瘀者,治宜大黄蛰虫丸去瘀生新。

上述诸方,多数属甘温之剂,可见仲景治疗虚劳侧重甘温扶阳。

总结: 病因病机——营卫气血不足,复感外邪,阳气痹阻,血行涩滞主症——肌肤麻木不仁轻证——针引阳气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脉象总纲——脉大、脉极虚阳虚腰痛——肾气丸阴虚失眠——酸枣仁汤 阴损及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阴阳两虚 中焦阳虚,阳损及阴——小建中汤 阴阳两虚,气虚偏甚——黄芪建中汤虚劳兼风——薯蓣丸虚劳挟瘀——大黄 虫丸其他1、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中病,勿更服。

大便當如漆。

[提要] 本条论述百合病的正治法。

1.病机:阴虚内热。

2.症状: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3.治则: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4.方剂:百合地黄汤。

2、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

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5)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提要]本条论述虚寒肺痿证治。

1.病机:肺气虚寒。

2.主症:多唾涎沫,头目眩晕遗尿,小便频数。

3.治则:温肺复气。

4.方剂:甘草干姜汤。

证治 证治 虚劳 血痹3、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0)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提要]本条论述虚热咳喘证治。

1.病机:阴虚内热,虚火灼肺,肺气上逆。

2.症状:咳嗽,咽干不利,舌红少津,脉细数。

3.治则:养饮清肺,化痰降逆。

4.方剂:麦门冬汤。

4、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5)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一枚(捣)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本条论述胸痹虚、实证的不同治法。

1.病机:实证为胸阳不振,气逆饮阻;虚证为中焦阳虚,虚寒上逆,痹阻胸阳。

2.主症: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心中痞,胸满,胁下之气上逆冲心。

此外,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兼有腹部胀满,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人参汤证兼有四肢不温,倦怠乏力,胃脘冷痛,语声低微,大便溏薄,舌淡,脉迟无力。

3.治则:实证治宜通阳散结,泄满降逆;虚证治宜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4.方剂:实证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虚证用人参汤。

5、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8)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取七合,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

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提要] 本条论述血虚内寒的寒疝证治。

1.病机:血虚里寒。

2.主症:胁腹拘挛疼痛,其痛绵绵,喜温喜按。

3.治则:养血补虚,散寒止痛。

4.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

6、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5)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芎穹半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提要] 本调论述肝脾不和的妊娠腹痛证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