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东大殿

合集下载

山西佛光寺

山西佛光寺

山西佛光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

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即公元 857年。

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历史沿革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

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

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1937年 6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

1949年后,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

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

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

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

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

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

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

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概况中国唐代佛殿及北魏至清代佛教建筑。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

寺东南北三面环山。

寺宇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坐东向西。

寺内唐代木构大殿、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

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

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

佛光寺东大殿介绍

佛光寺东大殿介绍

佛光寺东大殿介绍
佛光寺东大殿,又称释迦牟尼大殿。

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北郊
十公里处的佛光山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山原名紫金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早在北魏时
期就有“普天之下,惟寺是尊”的记载。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年),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途径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在洛阳龙门山云门寺时,见此处“山高地险”、“诸山
皆隐”,便在此建寺,取佛经中的“法藏”、“般若”二字命名为“法光”。

此后历代均有修葺。

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改为大雄殿,以供奉释迦牟尼佛。

佛光寺东大殿依山而建,平面
呈长方形,南北长20米,东西宽17米,总高28.8米。

全殿以
木制结构为主,建筑面积1220平方米。

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
山顶),高28.8米。

殿内的主尊释迦牟尼佛为弥勒菩萨与韦驮菩
萨的化身。

佛身后是西方三圣像。

—— 1 —1 —。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

■► 檐面头下昂 后 尾 ,做成 斜肩直榫, 安装在四层 柱头枋的下 方
向上向后延 伸的一层角 昂在三层柱 头枋相交处 与两侧头下 昂相交后继 续延伸
穿过鸳鸯交手 瓜子拱前伸的 —层角昂
二层角昂
> 二层角昂后尾 作成斜肩直榫 安装在草袱下 方
图 9 转角铺作从角柱往上檐面和山面多种构件相继显现
图 1 0 二层角昂同样完成头部前伸后尾支顶上承由昂
祁伟成’ 1 山西古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建 于 唐 大 中 十 一 年 (公 元 8 5 7 年 )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是 我 国 现 存 规 模 最 大 、保 存 最 为 完 善 的 唐 代 单 体 建 筑 。 通 过 多 次 现 场 调 查 ,结合模型 制 作 ,详 细 揭 示 了 翼 角 构 造 (包括斗拱、角 梁 )的特 征 和 做 法 ,尝试弥补已有研究与认知的不足。
同一侧削成斜面的三层柱头彷相交后.继续向上伸展.做成斜 肩 直 榫 .紧 贴 安 装 在 四 层 柱 头 彷 的 下 方 (图 9 ) 。
一 层 角 昂 ,从二跳角华拱头部相交的鸳鸯交手瓜子拱中间
了 模 型 ,结 合 角 梁 、推 山 ,整理提出我们新的理解。
穿过向前并下伸.直至与两侧头下昂伸出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 传 统 建 筑 营 造 技 术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翼角构造之新解
A New Explanation for Structure of Upturned Roof-ridge of the East Hall in Foguangsi Temple in Wutai
事 后 我 们 纵 观 柱 头 铺 作 的 头 下 昂 和 二 下 昂 ,其 后 尾 都 安 装 在 内 槽 的 构 件 上 ,起 着 支 撑 作 用 ,由此想到角上的昂绝不会 让 后 尾 不 起 任 何 作 用 。从 而 确 定 我 们 在 这 一 模 型 的 转 角 铺 作 制 作上与实体建筑有较大出入。于 是 在 模 型 制 作 笔 记 发 表 时 ,在 附 图 上 作 了 标 记 ,表明此处是我们在无法确知东大殿的实际结 构 的 情 况 下 ,采 用 的 常 规 做 法 (详 见 《五 台 佛 光 寺 东 大 殿 》一 书 之 外 檐 转 角 铺 作 一 节 )。为 此 ,我们再次对东大殿进行了勘 察 ,终于在暗黑的实体建筑中隐约观察到头下昂后尾之模糊阴 影 (图 4 ) 。

对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布局规律的分析

对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布局规律的分析

Fashion Color人文张玮Zhang Wei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0 An Analysis of the Layout Rules of Tang Dynasty Painted Sculptures in the East Hall of Foguang Temple对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布局规律的分析摘 要: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殿中佛坛上的34尊唐代彩塑体型高大,数量众多,分布密集。

在历史上东大殿曾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建,大殿门板从内柱推移到了外柱,这就改变了大殿内的空间,也改变了彩塑原有的视觉效果。

还原东大殿彩塑原本的布局方式和视觉效果即可发现,这种布局思路中继承了许多石窟寺的空间布局经验,对石窟寺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东大殿空间布局所遵循的规律,深刻理解古人对于雕塑和展示空间这二者关系的认知。

关键词:布局方式;立柱;前廊;石窟Abstract: The East Hall of Foguang Temple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Tang Dynasty wooden building in China. The 34 Tang Dynasty painted sculptures on the Buddhist altar in the hall are tall, numerous and densely distributed. In history, the East Hall has been repaired and rebuilt many times. The door panel of the hall has been moved from the inner column to the outer column, which has changed the space in the hall and the original visual effect of the painted sculptures. It can be found by restoring the original layout and visual effects of the painted sculptures in the East Hall. This layout idea inherits many experience in the spatial layout of cave temples. By studying the evolution law of cave temples, we can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East Hall. The rules of the art,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s' cogn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ulpture and exhibition space. Keywords:layout;column;front porch;grotto一、佛光寺概况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北三十公里的豆村镇,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进展研究_张荣

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进展研究_张荣

中国文物报/2016年/6月/24日/第006版研究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进展研究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执笔人张荣五台山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

相传燕之宕昌王巡游至此,来到山门前,忽见佛陀光明遍照山林,因赐额“佛光寺”,寺院名称由此而立。

后逢北周武帝宇文邕“灭法”,五台山寺院大部分荒废。

隋灭北周,五台山佛教寺院又逐渐复兴。

唐元和、长庆年间在高僧法兴的主持下,兴建了著名的佛光寺弥勒大阁。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令灭法,佛光寺僧人被遣散,寺内建筑被毁。

唐大中年间,佛光寺复兴,唐大中十一年(857)在东侧高台上兴建了东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殿堂式唐代建筑。

由于东大殿内保存有唐代木构、唐代墨书题记、唐代塑像、唐代壁画,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四绝”,誉为我国古建筑第一国宝。

受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委托,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5年起为佛光寺东大殿进行数字化勘察。

该项目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2005年起为佛光寺东大殿第一期勘察研究工作(《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的延续。

在第一期针对东大殿建筑大木勘察研究的基础上,第二期勘察研究工作重点针对东大殿塑像、壁画、题记、附属文物等。

勘察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以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为主的数字化记录;基于碳14年代测定手段,结合文献、题记、特征分析的建筑考古研究;人工调查配合多种微损检测、取样分析判断以及文物残损量化。

本文主要通过对大木与塑像、壁画等文物的建置时代分析,推演东大殿历史沿革。

东大殿大部分木构件和部分塑像、壁画通常被认为是唐代原构,本次勘察碳14测定年代基本证实这一观点。

明确指向东大殿始建(857年)的构件包括:东大殿绝大部分木构件(包括板门、地栿),主佛坛塑像内部木骨泥胎,前内柱列弥陀说法图、卷草3幅壁画,主佛座束腰壁画等。

佛光寺东大殿介绍

佛光寺东大殿介绍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整个佛光寺“是一个古 代艺术的‘新大陆’”,唐、金、明、清建 筑齐备,梁思成激动之地称其为“中国第一 国宝”。回到北京后,他撰写了《记五台山 佛光寺的建筑》,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 光寺从此真容得现,被誉为“亚洲佛光”
Page
5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东北三十里处的佛光山腰,依山而建, 高低层叠,爱护你意思而得名,四坐东面西,东南北三面 群峰环抱,西面低平开朗。1961佛光寺被名为第一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区周围松柏苍翠,环境清幽。 寺内建筑高低错落,布局疏朗,主从有致。全寺可分三个 院落,一院低,三院高,二院花香喷溢,争芳吐艳。佛光 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代达到鼎盛,名播长安、 敦煌等地,远及日本等国。 Page 6
Page 3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寻找 佛光寺之名远扬千里之外,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 东大殿。它的发现,它的声名,它的命运,与梁启超的长子、我国著名建 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 梁思成最早是从一张图片上认识佛光寺的,那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 摄的敦煌石窟第61窟壁画。壁画是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 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壁画是唐朝时画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 前修建,而在当时,日本人以嘲讽的口气给中国古代建筑下了一条定论: 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 的奈良、京都吧。
Page 2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唐朝时发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年十二米的弥勒大阁, 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今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847 年,唐宣宗李忱即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1937 年6月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重建若干问题稽考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重建若干问题稽考

︵总第136期︶2018·3收稿日期:2018-06-22作者简介:崔元和,男,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彩塑壁画遗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

罗世平,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集唐代木构建筑、彩塑、壁画、题记等多种珍贵遗存为一体,自1937年6月被梁思成等人考察发现后,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迄今已有众多研究成果问世,但因重建年代久远、传承过程复杂等原因,仍有一些问题需作进一步厘廓。

本文将就此殿于唐大中年间重建过程所涉若干问题作必要稽考。

一、东大殿重建时间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于唐“会昌法难”中遭毁后重建时间,一般均据此殿当心间前檐阶前《佛顶尊胜陀罗尼》幢上所刻“大中十一年(857)十月一日建造”的建幢年代推定,认为此殿重建落成亦当在此幢之年[1]18。

此推论应当无误,但其中若干细节仍需再考:(一)东大殿重建启动时间《旧唐书》卷十八《本纪》第十八下《宣宗》:“大中元年(847)……闰三月,敕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

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未弘。

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2]616-617。

这应是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法”后,全国寺院重建之开端。

《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宣宗……二年(848)。

敕上都、东都、荆、扬、汴、益等州,建寺立方等戒坛。

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

五台山建五寺,各度僧五十人。

”[3]这应是“会昌法难”后,五台山开始重建寺院的确切记载,但此五寺中是否包括佛光寺重建,须作进一步考证。

《广清凉传》卷中:“宣宗践祚,重兴寺宇,敕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重建若干问题稽考崔元和罗世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中央美术学院,北京100102)摘要:现存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唐大中六年朝廷“许令修复”的“官营”名山胜地寺院建筑。

该殿重建主持僧人由官府选定,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工部尚书等一批高等级官员支持、参与了此项工程,大殿重建落成后还受到唐宣宗直接褒奖。

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

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

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佛光寺东大殿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的一座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繁复的雕刻工艺而闻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建筑勘察研究,以便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建筑模型及基本信息佛光寺东大殿位于佛光寺的核心位置,是该寺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整个建筑群采用传统的东亚廊桥式风格,由大殿及两侧的过厅组成。

大殿为木结构,七间进深,屋顶覆盖以琉璃瓦,外部装饰以雕刻为主。

大殿长30米,宽27米,高28米,建造于唐代,历经多次修复后至今保存较完整。

建筑风格及特点佛光寺东大殿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南方传统建筑与东亚传统佛教建筑的特点。

大殿的屋顶造型独特,采用单檐歇山式,歇山屋顶上有丰富的雕刻,包括福寿双全的祥云图案、佛教经文和各种传统纹饰等。

大殿两侧的过厅则采用了单檐歇山式建筑,从大殿两侧延伸出来,形成了寺庙的主要门厅。

建筑勘测结果分析通过对佛光寺东大殿进行勘测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建筑材料:大殿的主要结构材料为木材,屋顶覆盖使用琉璃瓦,外部装饰使用青石和砖石等材料。

材料的选择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技术水平。

2. 建筑结构:大殿的整体结构稳固,采用古代木结构工艺,如榫卯结合和斗拱结构等。

大殿通过多根横梁和立柱承载整个屋顶的重量,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

3. 装饰工艺:大殿的外部装饰工艺非常精湛,包括浮雕和雕塑等。

这些装饰都以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大殿的门窗等部分也进行了精细的彩绘装饰。

4. 砖雕技术:建筑内部的柱子和梁上的砖雕是该建筑的亮点之一。

这些砖雕造型各异,精细度高,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艺术水平。

保护建议佛光寺东大殿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修复。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保护建议:1. 加强建筑结构的检测和维护,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进行必要的修复工作,包括对屋顶瓦片的更换、木构件的修复和表面装饰的修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Page
1
佛光寺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位于五台县城东北25 公里处豆村镇的佛光新村莲花山中,创建于北魏时期。 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南禅寺), 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 (857),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悠久, 被誉为“亚洲佛光”。
Page 8
大殿的门板后面发现了唐人浏览佛光寺的留言。可 见这大门为唐代遗物,这个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 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门了。
Page
9
佛光寺内享有圣明的唐代木构建筑泥塑壁画,唐人墨 迹合成为佛光寺四绝,
Page
10
东大殿内的唐代泥塑 也是十分珍贵的。店 内砖砌佛坛上共有释 迦摩尼佛,弥勒佛, 阿弥陀佛和普贤文书 以及各位服侍菩萨和 供养菩萨像,还有捐 资建殿的女施主宁公 寓和主持建殿的愿诚 和尚塑像共三十六尊, 都是唐代原物。
Page
14
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 有升起曲线,屋面筒瓦虽是后代所铺,但鸱尾式样及叠 瓦脊仍遵旧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 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 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Page
15
Page
16
立面特点: ① 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 ② 正脊 --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 么陡. ③ 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 ④ 没有仙人走兽. ⑤ 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 ⑥ 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侧脚:指外槽柱子向内 倾斜,角柱从两个方向向内倾斜,而外槽柱子从心间向角柱逐渐升高)(生起: 逐渐增加某一类构件高度的做法,称为生起.如外槽柱子自心间向角柱逐渐加 高.) ⑦ 斗拱肥硕. ⑧ 出檐深远.
Page 2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 唐朝时发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年十二米的弥勒大阁, 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今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847 年,唐宣宗李忱即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1937 年6月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
Page
4
坚持不懈和艰辛异常的寻找开始了。1937 年6月,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雇了马车和毛 驴,一行四人风尘仆仆来到五台山。辗转访 问一些寺庙后,他们终于来到佛光寺。在这 里,他们惊喜地发现,东大殿南侧有一座砖 塔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砖塔一模一样,特别 是东大殿,梁思成凭经验断定属唐代建筑。 最后,在寺内僧众帮助下,他们在殿内搭起 了架子,拭去千年尘封,终于在大殿木梁找 到唐代墨书,和 殿外的石经幢相互应证,终 于确凿无疑地证实:中国有唐代木构建筑, 日本人的定论可以休矣!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整个佛光寺“是一个古 代艺术的‘新大陆’”,唐、金、明、清建 筑齐备,梁思成激动之地称其为“中国第一 国宝”。回到北京后,他撰写了《记五台山 佛光寺的建筑》,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 光寺从此真容得现,被誉为“亚洲佛光”
Page 3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寻找 佛光寺之名远扬千里之外,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 东大殿。它的发现,它的声名,它的命运,与梁启超的长子、我国著名建 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
梁思成最早是从一张图片上认识佛光寺的,那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 摄的敦煌石窟第61窟壁画。壁画是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 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壁画是唐朝时画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 前修建,而在当时,日本人以嘲讽的口气给中国古代建筑下了一条定论: 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 的奈良、京都吧。
Page
19
内部空间处理: ① 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 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 ② 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 内空间的尺度很大. ③ 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 于正方形的空间. ④ 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 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 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 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Page 11
此外,大殿的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 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 雨水冲蚀,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很可惜。
Page 12
Page
13
东大殿坐东朝西,最东的高地高出前部地面约十二三米。大殿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 进深为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整个构架由回字 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是唐代殿堂 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
Page
20
Page
21
Page
22
Page
23
Page
24
Page
25
Page26Page Nhomakorabea27
Page
28
Page
29
Page
30
Page
31
Page
32
Page
17
建筑外观
Page
18
剖面特点: ① 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 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大殿殿堂型 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分为三个水平层, 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 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 ② 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明栿: 平暗(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 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 (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草栿:在平暗, 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 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 栿.”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 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 ③ 运用了叉手托脚.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 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 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 最上一层的梁)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 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 有这个构件。
Page
5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东北三十里处的佛光山腰,依山而建, 高低层叠,爱护你意思而得名,四坐东面西,东南北三面 群峰环抱,西面低平开朗。1961佛光寺被名为第一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区周围松柏苍翠,环境清幽。 寺内建筑高低错落,布局疏朗,主从有致。全寺可分三个 院落,一院低,三院高,二院花香喷溢,争芳吐艳。佛光 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代达到鼎盛,名播长安、 敦煌等地,远及日本等国。 Page 6
全寺可分三个院落, 一院低,三院高,二 院花香喷溢,争芳吐 艳。大殿位于佛光寺 东端山岩下高12米 多的台地上,面西, 为全寺主殿。(因佛 家以东,故东大殿是 该寺的主殿,位于最 上一层院落)佛寺不 大,但按地形布局, 错落有致。
Page 7
祖师塔佛光寺东大殿南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是 一座六角单层亭阁式砖塔,高约5米 。 下层是空心的, 两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既是寺僧们所说的 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 寺回事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古塔 之一,非常珍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