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取实验总结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1.氧气的实验室制备(1)反应原理①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分解制备:2KMnO4=====△K2MnO4+MnO2 +O2↑。
②常温下,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备2H2O2=====MnO22H2O+O2↑。
(2)发生装置图1原理①中反应物为固体,且需不断加热,一般选用图1装置。
在本发生装置中,为了防止生成的细小颗粒堵塞导管,在大试管口可放一松软棉花球,以吸附这些细微颗粒。
加热时,一般先均匀加热整个试管,后集中于反应物固体部位加热。
如果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气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以防止(冷)水倒流进入气体发生装置中,使(热)试管破裂。
原理②中反应物过氧化氢是液体,MnO2 是固体,反应不需加热,一般选用图2中装置。
在本反应原理中的两种反应物一般分开放置,其中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放置在平底烧瓶、广口瓶或锥形瓶等适合反应的容器中,另一种液体可放在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中。
一般气体发生装置只能有一个导气口,因此用长颈漏斗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用液体封住下端口,从而防止氧气从长颈漏斗逸出。
图2(3)收集方法因为氧气是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实验室既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当然,有时也可以用气球、氧气袋收集。
为保证尽可能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要插到集气瓶底部;而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不能一有气泡产生就收集(开始排出气体实为装置内的空气),要等到气泡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气体。
(4)验满方法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直接观察瓶体中的水是否被排出或瓶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即可验满。
用排空气法收集O2时,检验O2收集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复燃,证明氧气收集满了。
(5)集气瓶放置存有气体的集气瓶在放置时,应尽量避免气体因本身惯性而逸出,一般比空气轻的气体,容易上升;而密度比空气重的气体,容易下降。
化学实验中的气体生成与收集

化学实验中的气体生成与收集化学实验中,气体生成与收集是常见的实验过程之一。
气体生成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而气体收集则是将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进行观测、分析或进一步利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气体生成与收集方法。
一、气体生成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气体生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酸和碱的反应酸和碱的反应通常会生成盐和水,同时也会释放出气体。
例如,硫酸和钠碱反应会生成硫酸钠和水,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备二氧化碳气体。
2. 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和酸的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氢气。
例如,锌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备氢气。
3. 高温分解某些物质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气体。
例如,过氧化氢在高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氧气和水。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备氧气。
4. 双分解反应双分解反应是指两种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互相交换,生成两种新的溶液和沉淀物或气体。
例如,氯化铵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氨气和水。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备氨气。
二、气体收集方法气体生成后,需要进行收集和处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体收集方法:1. 水位置换法水位置换法是将气体通过水位的变化来收集。
将气体生成装置的出口管或瓶口浸入水中,气体排出时会自动被水代替。
适用于溶于水中的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氨气。
2. 上下水位置换法上下水位置换法是将气体通过上下调整水位的变化来收集。
将气体生成装置倒置,将收集瓶浸入水中,再将装置上端浸入水中。
气体排出时,水位的变化会迫使气体上浮并进入收集瓶中。
适用于较轻的气体,如氢气和氧气。
3. 平衡水位法平衡水位法是将气体通过调整装置中的水位,使气体与水平衡后进入收集瓶中。
适用于较稳定的气体,如氮气和氩气。
4. 活塞法活塞法是利用活塞的运动来收集气体。
将气体生成装置与收集装置连接,通过移动活塞使气体进入收集装置。
适用于需要控制气体流动速度的实验,如气体的体积测定。
三、实验安全注意事项进行气体生成与收集的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安全事项:1. 实验室操作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护目镜和手套等。
《常见气体的制取》教学反思

《常见气体的制取》教学反思东台市安丰镇中学杨加根这次有幸参加盐城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收获颇多,通过自己置身于活动中心,“逼”着自己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水平,感觉自己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水平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虽然之前我也经常参加别人的教研活动,并思考了许多的理论和设想,但永远无法与这次经历相提并论,这次所有的收获是无法从任何书本理论中获取的。
对于这节课,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为以后借鉴,也有许多教训值得反思。
这节课预设目标是通过一节课的复习,让学生熟练书写氧气、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制备原理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初中阶段两种主要发生装置及三种常见收集方法的选择;能触类旁通的解决其他气体的制备收集以及尾气处理等实际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形成就地取材改进、组装各种装置的理念。
具体教学方法,预想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比较归纳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整堂课全部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让课堂教学各环节力争体现新课程理念,避免走过去“注重结论和知识总结”的老路子,尽量走“注重过程和方法总结”的新路子;摒弃场面看上去“精彩纷呈”,但学生会与不会课前已经定论的老路子,尽量做到“课堂生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真”收获的新路子,让常态课堂这道“家常菜”做得有特色、真有效。
这节课主要设计思想是以“矿泉水瓶”为主线,展开对常见气体制取的研究,因此主要落脚点就在“矿泉水瓶”上。
首先,通过创设“矿泉水瓶吹气球”这个情境引入新课,同时引起学生注意,对“矿泉水瓶、气球”等有个初印象;课中通过和学生探讨,将“矿泉水瓶”改进成可控反应发生装置,引起学生运用身边物品制取常见气体的高度兴趣,形成对包括“矿泉水瓶、气球、塑料袋”等发生、收集装置的再印象;最后通过以“矿泉水瓶、塑料袋”等为主的家庭小实验与实验室制取知识相联系的题目作为练习,让学生形成对常见气体制取知识的深印象。
当然,设想是美好的,但实施却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在备学生这方面还是不完美的,以至于在课前估计学生能很快回忆的知识上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临时作了调整,但还是造成后面的教学时间上出现紧迫感。
化学实验中的气体制备

化学实验中的气体制备在化学实验中,气体的制备是一个常见的实验项目。
无论是用于实验研究还是应用于工业生产,制备气体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体制备方法,包括制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和氮气。
一、氧气的制备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呼吸、燃烧和氧化反应等领域。
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备氧气:1. 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H2O2)分解可以制备氧气。
首先,将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反应瓶中,然后加入少量的催化剂,如锰(MnO2)。
在加热的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H2O2 → 2H2O + O22. 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高温分解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制备氧气。
选择适量的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锰(MnO2),放入烧杯中,然后加热至较高温度。
金属氧化物分解生成金属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MnO2 → 2Mn + O2二、氢气的制备氢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在实验室和工业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氢气制备方法:1. 金属与酸的反应一些金属可以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常用的金属有锌(Zn)和铁(Fe),常用的酸有盐酸(HCl)。
将适量的金属放入反应瓶中,然后添加足够的酸。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Zn + 2HCl → ZnCl2 + H22. 水的电解水的电解是制备氢气的另一种方法。
使用电解槽装置,将两个电极(一个是阳极,一个是阴极)浸入水中,然后通电。
在电解的过程中,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H2O → 2H2 + O2三、二氧化碳的制备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植物光合作用、饮料制造和灭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二氧化碳制备方法:1. 一氧化碳和氧气的燃烧将适量的一氧化碳(CO)和氧气(O2)混合,然后点燃混合物。
在燃烧过程中,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CO + O2 → CO22. 碳酸酸和酸的反应将适量的碳酸酸(如碳酸钠)与酸(如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报告气体的生成与收集

实验报告气体的生成与收集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气体的生成与收集的方法,并了解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材料:1. 烧杯2. 锥形瓶3. 橡皮塞4. 氢氧化钠 (NaOH) 溶液5. 硫酸 (H2SO4) 溶液6. 碳酸氢钠 (NaHCO3) 固体7. 实验管8. 灯9. 针管实验步骤:生成氢气:1. 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NaOH溶液,然后再加入一小块NaHCO3固体。
2.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转移至锥形瓶中,同时用橡皮塞封闭住锥形瓶的口部。
3. 用一根针管插入橡皮塞的另一端,将针管固定在烧杯中。
4.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加热,观察气体的产生。
5. 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在实验管中。
生成二氧化碳气体:1.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H2SO4溶液。
2. 将烧杯中的H2SO4溶液倒入一个较大的容器中,例如一个用水盆。
3. 将一根倒置的锥形瓶浸入容器内的H2SO4溶液中,确保锥形瓶口部完全浸入溶液中。
4. 将一根管子与锥形瓶的口相连,然后将管子的另一端放入容器中。
5. 施加热源于烧杯中的H2SO4溶液,观察气体的生成。
6. 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在实验管中。
实验结果:生成氢气时,通过观察可知烧杯内的混合物被加热后,产生了气泡。
这些气泡是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的氢气。
我们将氢气收集在实验管中,务必小心操作,避免泄漏。
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时,通过观察可知,在加热前,烧杯内的H2SO4溶液是无气泡的。
但是在施加热源后,冒出了大量的气泡。
这是由于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我们将二氧化碳气体收集在实验管中,也需要小心操作,以防止泄漏。
讨论与分析: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气体的生成与收集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全。
例如,在生成氢气时,氢气是易燃易爆的,所以必须小心处理。
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时,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高浓度下可能造成窒息,也需要注意安全。
此外,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常见的气体,在生活和工业上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气体的产生和性质,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验提供了基础。
气体的制备、收集以及性质实验

气体的制备、收集以及性质实验要点:1、①主要是初中教材中常见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制备的原理、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气密性检查、收集装置以及杂质或尾气的处理装置),性质验证、实验现象、结论、操作规则的掌握。
②针对要点1进行制备和收集其他气体的迁移运用。
2、装置的设计流程(从左到右):发生---净化---干燥---收集---尾气处理3、注意的几个问题:气体纯度检验;加热顺序的先后;安全装置;装置改进问题考点梳理:1、制备的原理、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固液不需加热型气体的收集还可以采用如下装置:(请思考:收集原理分别是什么?气体如何进出?)2、装置气密性检查: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后装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①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固固加热型制气的发生装置)②将导管连接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往长颈漏斗注入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数分钟后,水柱不会下降,则装置不漏气。
(固液不需加热型的发生装置)。
此外,还可将装置放入冰水混合物中,观察现象,也可在胶皮管外连接一个注射器,推或拉活塞观察现象。
3、气体纯度检验: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在进行性质实验前要进行。
(可燃性气体CO和CH4点燃前也需如此)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气体,用大拇指摁住管口移近火焰,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不纯;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则气体已纯。
4、气体的净化及干燥净化即除去气体中的杂质,除杂试剂应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吸收或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制取的气体。
常见的气体净化装置有洗气瓶(图4-16-3a)和干燥管两类,干燥管有球形干燥管(图4-16-3b)和U形干燥管(图4-16-3c)。
1、洗气瓶:作用是干燥与除杂。
洗气瓶主要用于盛放液体吸收剂,连入装置时要注意气体必须进出以利于杂质的吸收。
常见除杂试剂有:①浓H2SO4:利用它的吸水性,可除去O2、CO2、H2、SO2、HCl、CO、NO2、Cl2、CH4等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性质、制取和用途总结

补充:
1、加压降温后,氧气会变成淡蓝色液体;继续加压降温,会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固态CO2称为干冰,易升华。
二、化学性质
三、制法
2、发生装置:选择依据——反应物状态(固体或固液混合);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固体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3、收集装置: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4、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加热KMnO4或KClO3与MnO2的混合物制氧气的操作步骤
(1)查(谐音—茶):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谐音—庄):装入药品(如果是高锰酸钾制氧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把导管堵塞)。
(3)定:固定装置(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的炸裂)。
(4)点: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一定要先预热,然后使用酒精灯外焰集中加热药品部位)。
(5)收:收集气体(只有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可以收集,之前排出的气体是试管中的空气)。
(6)离(谐音—利):导管撤离水槽。
(7)熄(谐音—息):熄灭酒精灯。
最后两步不能颠倒,否则水槽中的水会倒流进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
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
5、检验
6
、验满
四、用途
1、气体的鉴别
2、气体除杂
END。
初中氧气制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初中氧气制造实验二、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 了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验原理: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加热高锰酸钾(KMnO4)来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和氧气(O2)。
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 K2MnO4 + MnO2 + O2↑四、实验器材:1. 高锰酸钾2. 铁架台3. 试管4. 导气管5. 集气瓶6. 酒精灯7. 水槽8. 橡皮塞9. 带火星的木条五、实验步骤:1. 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导管内水柱变化。
若水柱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 装入药品:取适量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3. 固定试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4. 加热: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排出管内空气。
5. 收集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扣于水槽中,待气泡连续均匀时,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收集氧气。
6. 验证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有氧气。
六、实验现象:1. 加热过程中,高锰酸钾逐渐由紫色变为黑色,产生大量气泡。
2. 气泡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氧气逐渐增多。
3.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七、实验结论:1. 实验成功制取了氧气。
2.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 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助燃性。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答:使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防止加热时药品飞溅,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答: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可以有效地收集氧气,避免氧气与空气混合。
3. 实验过程中,如何验证氧气已收集满?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常见气体的制取
专题目标: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巩固复习,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及相关内容。
【知识总结】
一、实验原理的确定
确定实验原理:1.反应应容易控制;2.反应条件温和(能不高温就不高温,高温条件不易满足,并且较危险);3.成本低。
例如二氧化碳实验原理的确定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反应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
CaCO 3+2HCl (浓)==CaCl 2+H 2O+CO 2↑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气体中容易混有氯化氢
CaCO 3+H 2SO 4==CaSO 4+H 2O+CO 2↑反应生成的CaSO 4微溶,附着在CaCO 3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现象:反应一段时间以后,反应停止,不再有汽泡 CaCO 3高温
====CaO+CO 2↑ 反应条件不容易满足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故选择该种方法 二、 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反应不需要加热时可用下图装置:
例如: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2H 2O 2MnO 2
====2H 2O+O 2↑
Zn+2HCl==ZnCl 2+H 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当反应需要加热,并且是固固反应时可用下图装置: 2KClO 3MnO 2
====2KCl+3O 2↑
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注意!使用该装置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底炸裂。
三、 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 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 向下排空气法 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排水法 C
四、初中常见几种气体制取实验原理氧气
2H2O2MnO2
====2H2O+O2↑
2KClO3MnO2
====2KCl+3O2↑
2KMnO4
△
====K2MnO4+MnO2+O2↑
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五、一般实验步骤及气体的净化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顺序是: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装药品(先固体,后液体)→反应→收集气体(应等到装置中空气排净后再收集)。
气体的净化原则:净化时所需气体不能参加化学反应或因溶解而损失,也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净化的顺
序一般是除杂在前,干燥在后,干燥后的气体不能再通过水溶液。
实验室制取气体专题复习
一、装置的选择
(1)发生装置:由及决定:
①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的发生装置。
②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的发生装置。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c)(d)四种装置。
装置(a)的特点:,适用于制取少量的气体;容易造成气体泄漏,增加药品不太
方便。
装置(b)的特点:。
装置(c)的特点:。
装置(d)的特点:。
(2)收集方法:由气体的及决定:①气体不溶或难溶;
①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用收集CO只能用法收集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用向排空气法CO2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用向下排空气法
A B C D E
多功能瓶:
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用法收集,规则:常见实例:
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用法收集,规则:常见实例:
气体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用法收集,规则:常见实例:
二、初中化学常见的三大气体
气体物质的制取
制取O2制取CO2制取H2
物
理
性
质
反
应
原
理
收
集
方
法
实
验
装
置
KMnO4(KC1O和MnO2)H2O2(MnO2)一般可用以下3套装置制取CO2一般可用以下3套装置制取H2
检验点燃气体,火焰为淡蓝色,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
验满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有轻微爆鸣声,说明已满
实验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加药品→固
定装置→
加热→收集气体→拿出导管→熄灭酒精
灯
连—查—装—收
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
加药品→ 收集气体
连—查—装—收
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 加药品
→ 收集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