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治疗心脏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治疗心脏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治疗心脏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一、引言心脏病是当今社会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在治疗心脏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疗效。

本方案旨在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一套完整的中医护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二、中医理论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心脏病多与“气”、“血”、“脉络”等功能失调有关。

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都可能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2.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原则是“调理气血,通畅脉络”。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三、中医护理方案1.生活护理饮食调理:给予患者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休息与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当进行轻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避免剧烈运动。

2.药物护理中药煎剂:严格按照医嘱煎煮中药,注意药物的冷热、剂量和服用时间。

中药注射液:如使用中药注射液,应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防止过敏。

3.针灸推拿护理针灸护理:针灸治疗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处理。

推拿护理:推拿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推拿。

四、病情观察1.观察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的变化。

2.观察体征定期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

3.观察药物反应密切观察患者对中药及针灸推拿等治疗的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处理。

五、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脏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2.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劳累。

3.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六、总结中医护理方案在治疗心脏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通过调理气血、通畅脉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心悸是指患者感受到的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情况。

(心脏协会)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精神紧张、运动过度等。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心脏失常引起的体内阴阳失衡的表现。

中医护理方案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为核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

中医护理方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丹参丹参被广泛用于治疗心悸症状。

它具有活血化瘀、调理心脏功能的作用。

可以选择丹参片或丹参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片或15毫升。

2.益心安益心安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可以安抚神经、平稳心脏搏动。

每天3次,每次2片。

3.延胡索延胡索具有舒张血管、缓解心悸的作用。

可以选择延胡索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0毫升。

除了上述几种中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医生还会根据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配和治疗。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护理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穴位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

1.心包经针灸心包经的相关穴位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症状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穴、神门穴、太渊穴等。

2.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一个常用的穴位,针刺足三里可以调理心脏功能、缓解心悸。

每次针灸20分钟,每周2~3次。

除了上述穴位,针灸的穴位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其他与心脏相关的穴位。

按摩疗法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通过按摩心脏周围的区域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悸症状。

1.心俞穴使用双手的指腹轻轻按摩心俞穴,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的作用。

每天早晚各按摩10分钟。

2.手心按摩用一只手的手心轻轻按摩另一只手的手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心脏功能。

每天多次,每次1~2分钟。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于用力造成不适。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煎炸食品。

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镁等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等。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1.心悸中医护理方案2.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3.中医护理:失眠的辩证施治4.中医护理的中医护理简介心悸中医护理方案张某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态因素而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来诊。

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证)调护原则: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五、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六、临证(症)施护:1、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2、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健康指导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浑身没劲心慌怎么回事1、浑身没劲心慌可能是颈椎问题头晕颈部不适,头胀痛,或有上肢麻木、疼痛:往往是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致头晕的疾病。

2、浑身没劲心慌可能是肌肉疲劳还有一种头晕是白领阶层常见的:每天坐在办公室看电脑,下班时头晕,自觉颈部肌肉酸胀不适,这种情况是由于保持一个姿势时间过长,颈肌紧张造成的,需要进行适当的颈椎保健体操或针灸按摩治疗,并加强体育运动锻炼。

心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11

心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11

心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心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CD-10 编码:I47.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根据《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33卷第1期)、《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指南》(JACC 2003,42卷,1493-1531页)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方案”。

心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常见证候:⑴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

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弦。

⑵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

兼次症: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胀,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⑶肝肾阴亏:心悸失眠,眩晕耳鸣。

兼次症: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咽干口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急躁易怒。

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⑷心阳不振: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

兼次症:胸闷气短,面色晄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心痛,舌质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⑸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甚者咳喘,不能平卧。

兼次症:胸脘痞满,纳呆食少,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不利。

舌质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⑹血瘀气滞: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

兼次症: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紫暗,爪甲青紫。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

脉象涩,或结,或代。

⑺痰浊阻滞:心悸气短,胸闷胀满。

中医心悸护理试题及答案

中医心悸护理试题及答案

中医心悸护理试题及答案心悸作为一种心脏不适的症状,经常困扰着许多人。

中医在心悸的护理上秉承了独特的理论,强调身心的平衡与调和。

下面就是一些中医心悸护理相关的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读者了解和应用中医心悸护理提供帮助。

试题一:心悸的中医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案:心悸的中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脏与脾胃的关系:中医认为心脏由脾胃运化而来,脾胃功能强健,才能提供足够的血液和能量供给心脏,从而保持心脏的正常工作。

2. 情志因素:情志急躁、恐惧、悲伤等都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引发心悸症状。

3. 脉象与心悸:中医可以通过观察脉象的细微变化,判断心悸的类型和病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试题二:中医心悸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案:中医心悸护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情绪:中医强调情志的平衡,建议患者保持心情稳定、舒缓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2. 调理脾胃: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摄入一些有益于心脏健康的食物,如胡萝卜、山药、黑木耳等,调理脾胃功能,为心脏提供充足的气血。

3. 调整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调节心脏的心跳频率。

5. 中药调理:可根据个体情况,选用一些中药调理心悸,如柴胡、黄连、丹参等,但需在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

试题三:请列举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心悸症状。

答案:常用的中药治疗心悸症状包括以下几种:1. 柴胡:具有平肝熄风、舒肝和胸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由肝郁气滞引起的心悸症状。

2.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由湿热内蕴引起的心悸症状。

3.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络调经的功效,适用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心悸。

4. 酸枣仁:具有镇静安神、缓解心悸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因情志不宁引起的心悸症状。

5. 桂枝:具有温经散寒、舒展气机的作用,适用于因阳气不足引起的心悸。

试题四:请简述心悸护理中的饮食调理要点。

中医心悸护理常规

中医心悸护理常规

中医心悸护理常规【概念】心悸主要因体虚劳倦、饮食不当、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等因素所致。

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1.观察心律、心率、脉象等变化,评估心悸的发作诱因、伴随症状。

2.观察心慌、胸闷程度以及血压、面色、汗出等情况。

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症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了解患者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电解质水平的检查结果。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

舌质红少苔,。

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3.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苔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4.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舌质淡紫或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5.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6.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实施。

2.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

服药后可按摩中脘、双胁,以增强药物疗效。

(2)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遵医嘱调整滴速、静推速度,并监测血压、心律、心率等变化情况。

(3)严密观察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

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定时监测血清地高辛浓度。

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饮食指导(1)饮食以清淡、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宜低盐低脂,忌食辛辣、煎炸、咖啡等食品。

心悸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心悸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P CC VD J n 0 2.Vo .2 No 6 J P u e2 1 1 O .

护 理 工 作研 究 ・
心 悸 患者 的 中 医护 理体 会
王 晓 明
【 摘要 】 目的 探讨 心悸 患者 的中医护理 。方法
药指导、中医健康指导的护理 。结 果
生 活质 量 。
对 8 例心悸患者 实施 中医情志调护、中医饮食调护、服用 中 0
保持大便通畅 ,切忌排便时用力 过度 ,以免增 加心血管 压力。
让患 者 知 道 坚 持 准 时 服 药 的重 要 性 。指 导 心 阳虚 衰 患者 尽 量 居
【 中图分类号】R517 . 4
心悸多 由于禀赋不足 ,久病体虚 ,失血过多 ,情志刺激而
导致 心 失 所 养 或 邪 扰 心神 所 致 。 以心 跳 异 常 、 自觉 心 慌 悸 动不 安为 主 要 临 床症 状 … 。通 过 对 2 1 00年 1 0月— 2 l 0 1年 1 0月 我
饮、虚劳及汗 后受邪 等 因素引发 的 。西医认 为其是 心脏搏 动的频率 、节律 、起源部位 、传导速度 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对 于 心悸 患 者 的护 理 ,要 注 意 有 效 控制 心绞 痛 ,患 者 出 现
补血之 品,如红枣、豆类 、鱼 类等食 品,或含铁 丰富的食物 , 如血豆腐 、动物肝脏及蔬菜类 ,亦可配合药膳黄芪粥 、桂圆红 枣粥 、红枣 黑木耳 汤等 。对 水 气凌心水 肿者 ,应 指导患 者 限制水 和钠盐的摄人 。对有便 秘者 给予润肠通便之物 ,应多食
绪 、改 善 微 循 环 、缓 解 疼 痛 取 得 明 显 效 果 ,8 0例 有 胸 痛 症 状 的患 者 中有 6 症 状 缓 解 ,1 缓 解 不 明 显 。 6例 4例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专科护理常规

中医第一节中医护理工作常规中医一般护理常规1.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级别护理(1)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需要随时抢救的患者或各种复杂的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应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做好记录,备齐急救物品,预防并发症发生,完成生活护理,做到“六洁”、“四无”,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

无压疮、坠床、烫伤、交叉感染的发生。

(2)一级护理:重症及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准确记录生命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每小时巡视一次,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到“六洁”,根据病情随时更换体位,预防并发症。

(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饮食起居有困难的患者可做适当的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协助、督促、检查、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变化,每2小时巡视l次。

(4)三级护理:指导患者做好“六洁”,观察病情,每3小时巡视l次,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等活动,做好健康教育。

3.及时填写各项中医护理记录。

第二节中医护理基本方法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

1.生活护理(1)护士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按时作息。

(2)做好晨晚间护理,使患者整洁、舒适、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脉(纹)、舌、汗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3)根据病情进行康复运动并掌握运动量。

虚症者活动宜少;实证者在症状减轻时,可增加运动量;慢性病患者可开展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活动。

2.情志护理: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因人制宜的施护原则,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表情、姿势、行为的影响和环境的调整,对患者进行启发、开导、鼓励或暗示,达到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1)劝说开导: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思虑、恐惧、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因人制宜①急、重危患者:心理多为恐惧、悲观或失望,医护人员应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给患者“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影响,注意以谨慎细心的言谈举止影响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心悸是指因心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致心中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

病位在心。

常见证型有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等。

相当于西医学的各种心脏功能或器质性疾病,以及神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是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要表现,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临证护理
1心虚胆怯心悸,善于易怒,坐卧不安,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
(1)自汗者,汗出及时擦干,注意防寒保暖。

(2)多梦易醒者,可遵医嘱针刺神门,内关等或耳针心,肾等穴以镇静安神,改善睡眠。

(3)做好情志护理。

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内伤,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帮助其战胜忧愁恐惧,使其心情开朗,则心悸亦除。

(4)穴位注射足三里。

2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1)体虚者易感风寒,应注意防寒,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

(2)若病情好转,可适当户外活动。

(3)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患者做起,站立,行走各30分钟无不适症状。

(4)足三里穴位。

3阴虚火旺心悸易凉,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1)注意腰部保暖,勿负重,起坐动作宜缓慢。

协助生活护理,患者如厕,外出检查需人陪同,防跌仆。

(2)心悸时间长,脉数者,按医嘱用药,做好记录。

(3)烦热出汗者,衣被不宜盖太多,及时更换湿衣(4)穴位注射足三里
(5)遵医嘱口服滋阴口服液
4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1)心悸严重应卧床休息(2)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给予吸氧,配合医生抢救(3)病情缓解期,可适当锻炼身体,如练气功等(4)穴位注射足三里饮食护理1心虚胆怯(1)宜食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品如朱砂炖猪心,黑木耳大枣汤等。

可选用含钾高的食物和水果如油菜,菠菜等
2心脾两虚(2)宜食健脾益气生血安神之品如浮小麦小米粥,黄芪红枣龙眼肉煲乌鸡等3阴虚火旺(3)宜食清淡养阴降火而富于营养之品如百合糖水,生地黄粥,西洋参茶等4心阳不振(4)宜益气温阳之品如人参粥,龙眼莲子粥等用药护理(1)心阳不振者中药汤剂应趁热服,阴虚火旺者宜偏凉服,水气凌心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煎服,或饭后30分钟热服。

其余证型中药汤剂宜温服(2)安定神志药物,宜早晚服。

(3) 因朱砂有毒,无论汤剂或药丸,含朱砂时均要小量,切不可久服
(4)若用附子应先煎久煎,防止副作用
健康指导
(1)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服用洋地黄类药物之前要自测脉搏次数,少语60次/分要暂停服药,并注意有无洋地黄中毒反应如恶心,纳呆等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宜,忌过饱忌浓茶,咖啡等,限制钠盐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怒挣。

(3)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情绪激动。

(4)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心率和脉搏的方法
(5)戒烟。

因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和一氧化碳,这些成分随烟雾进入血液引起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6)出院一周后复诊,不适随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